s 阅读页

第七节  宗教革命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现实社会根源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权制度,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思想渊源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市民的“异端”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的合法权威,反映了市民阶级建立“民族教会”或“廉价教会”的愿望,为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遗产。

  简单地说,教会历史上重要的改革都是教义的改革而非制度的改革。更严谨的说,即便是制度改革,也是奠基于教义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自使徒时代末期,教会逐渐堕落俗化,但后来也出现护教人士如犹大,后来较重要的还有“独一神观”者在三世纪-四世纪对抗主张“三位一体观”,最后虽失败,但他们为保存《圣经》真理的奋战精神,令人敬佩。又如马昂留斯与央登约翰等人合着“和平的保卫者”一书,主张恢复平信徒参与教会事工;孟他努倡导圣灵与灵恩,勉励信徒离弃奢靡生活,却因他本身言论渐趋偏激,陷入另一异端而功亏一篑。

  七、八世纪又有忠于《圣经》的教士,反对教会如同异教的跪拜神像及抬举马里亚为女神的谬误。九世纪中叶,为要证明当时教皇所宣布的主权是早在数世纪前就实行的假文献“伪西多尔教令集”出现时,许多有良知的主教曾群起反对这骗局,但终被压制。十二世纪又有法国的瓦勒度派主张教会应恢复纯以《圣经》为唯一真理,反对炼狱邪说,强调平信徒可上台讲道,教士的言论并非完全无误等,声势相当早浩大。虽遭到教皇视为异端,予以除名,改职和十字军的征伐,但他们至今仍然存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成为十二世纪以前改革教会进仅存硕果。

  1376年英国的勒得倭得教区长兼英王皇家神学顾问约翰?威克里夫,眼见教皇生活奢靡,教会因争竞逐财而腐化,便在牛津公开指责教会的主决者。世俗事务由神派政府管理,教皇不应干涉。他获得英国朝野的拥护,继续推动改革,1377年又宣称圣经是信仰唯一根据,教会唯一律法。接着他将《圣经》译成白话英文(1384年完成,1388年修订),结果销路意外广大。他又主张“平民主权”即教会应以平信徒为中心,而非教皇;但可有一人遵照圣经总揽相关事务,否则便是敌基督者。并要二人一组出外传道,但非终身职。英国黑死病流行时,他被保守派归咎拿办。他的追随者被称为罗拉德派(Lollards),后受英王亨利四世、五世摧毁殆尽,幸因查理二世娶波希米亚公主而再传入波希米亚。

  约翰·胡斯是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教区长,因阅读威克里夫的著作后深受感动,也开始作类似的言论,起初大受波希米亚朝野赞赏,后因严词指责出售赎罪券是违反圣经的可憎习行为,在1409年比萨会议被教皇定罪,1414年赴君士坦丁堡会议后被拘留,次年七月六日被处以火刑,引起波希米亚反教皇的革命战争,迄今改革火苗仍未熄灭。

  1555年,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终于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1598年法国皇帝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诏议准予人民自由信仰新教。但新教却各派互不兼容,他们本着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交通,产生《圣经》不同的见解。这种“自以为是”的结果演变成宗教迫害。原先罗马天主教就是“异端裁判所”,现在连新教都迫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欧洲各改教运动历经许多流血战事,如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杀,法国再度内战,新教信徒大量逃亡。1618年德国路德派因不满奥斯堡和约被毁,由瑞典国王亚道夫领导,与国内罗马天主教徒交战了三十年,1648年签订韦斯特发里亚和约(PeaceofWestphalia),双方重获和平相处。又如1568年荷兰北部的加尔文派信徒因反旧教与其统治者西班牙国王对战,到1609年终获独立建国与信仰自由。

  英国在宗教改革后的国教还带着不少旧教色彩,许多受加尔文派影响而被称为清教徒的人,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圣经》的信仰,却受到欲恢复旧教的国王查理一世逼迫残害,于是许多人逃至新大陆,即后来独立的美国,并爆发1640-1649年的内战,史称“清教徒改革”。清教徒获胜后,新教团体获相当自由的发展,直到1685年新国王詹姆斯二世又想恢复旧教及专制政治,人心大愤,再经1688年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终于使英国新教徒在此年获得欧洲第一个获大量信仰自由的结局。至此我们也看出各国的宗教战争中,常夹杂经济和政治利益等的争执。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期的百年纷扰,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退,各国终于地逐渐体认久战俱伤的教训,才开始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

  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此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有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在美茵兹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印刷术的发明帮助改善了,抄写文本因而产生错误的情形;另外,只要将所印刷的作品排好,即可大量印刷。只要付得出买书的钱,就可以有机会阅读。因此,当马丁路德要传递他的宗教改革理念时,只要透过印刷和贸易路线的发达,他不需要跑到遥远的英格兰就可以传播他的思想了。

  知识链接:圣巴托罗缪是法国的狂欢节,时间是每年的8月25日。圣巴托罗缪之夜发生于1572年8月24日晚12点,当晚,天主教对胡格诺教徒进行了大屠,因为发生在圣巴托罗缪节的前夜,故称圣巴托罗缪之夜。Massacre是大屠杀的意思,而“夜”在中国含有“黑暗、残酷”的意味,故中译将“StBartholomew’sDayMassacre”(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译为“圣巴托罗缪之夜”。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