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汉帝国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另外,由于曹丕篡东汉后,刘备在蜀地建立国号为“汉”的独立政权,部分史学家遂视其为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持续稳定强盛的王朝,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有人把汉朝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西汉王朝汉世宗孝武皇帝在位时期所确立的中国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西汉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在,“汉人”仍然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亦慢慢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逐渐被称为“汉字”。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史称“白马之誓”。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虚弱,而汉太祖刘邦在企图收复秦末被匈奴汗国占据的河套地区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

  刘邦在世之时,因为太子刘盈柔弱,曾想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因为吕后和大臣反对未成。刘邦去世后,吕后之子汉惠帝刘盈继位。吕后害死赵王如意,并砍断戚夫人手足,对其他刘氏诸王也多加残害。汉惠帝因吕后的残暴而惊恐,数年后抑郁病逝。此后其子刘恭、刘弘先后即位,吕后垂帘听政。吕后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封吕氏子弟吕台、吕产等为王,引发朝中群臣和刘氏宗室的强烈反弹,终致在她身后酿成“周勃安刘”。

  周勃、陈平等老臣发动政变,斩杀诸吕,废掉刘弘,迎立汉太祖刘邦五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他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以“清君侧”为名义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平叛,在三月即告弥平,诸侯国的势力因此极大削弱。在与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9]。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即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整合起来。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开始逐步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对外关系上,积极对付西汉的最大外患—匈奴汗国。在这期间,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终于打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西汉成为当时的东亚盟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乌孙,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联络西域的目的。

  汉武帝在位后期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西汉经过多年对外战争,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了衰弱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了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也使西汉不至于衰败灭亡。为提振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统购统销,干预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放宽了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的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废掉。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己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于匈奴继续保持战略强势,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了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三十六国所处地区的联络。经过了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到从汉武帝在位中后期以来濒临崩溃的境况下的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对于社会秩序采取放纵的策略,经常大赦,导致盗贼遍地,土地集中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的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权力急剧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同性恋),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外戚王氏的权力一度受压抑。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号“孺子”,自己担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建立新朝,西汉结束。

  新莽天凤五年(17年)绿林起义爆发,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其后,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偃武修文,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并放弃了西域,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因为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号为“明章之治”。期间,于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同时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佛教在这时也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成为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

  88年,年仅三十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皇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是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

  终于在184年爆发了由张角所带领的黄巾之乱,参与的民众达数十万。虽然朝廷不久便平定了此场叛乱,但是东汉朝廷经此一役已实力大减。关键是中央朝廷为了顺利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结束戚宦之争。但董卓掌权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并且焚毁首都洛阳,东汉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策、位于荆州(古代)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焉等势力。其中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架空汉室权力,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华北,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刘孙三分天下之势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期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实权掌握在曹操手中。220年,汉献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东汉结束,汉朝国祚也正式告终,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知识链接:西汉起初在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在位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代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