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日不落帝国——

  西方的殖民扩张

  奥利瓦雷斯伯爵—公爵坚定地断言:“神眷顾西班牙,在这些日子为我国作战。”

  一、西班牙帝国

  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被认为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路线从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兹特克、印加和玛雅文明,并对南北美洲大片领土拥有宣称。一时之间,凭着其经验充足的海军,西班牙帝国称霸海洋;凭着其可怕、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Tercio),她主宰欧洲战常著名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维拉尔称之为“演绎出人类历史最非凡的史诗”。西班牙在16至17世纪间经历其文化黄金年代。

  16世纪中期开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矿所得的金银取得更多军费,以应付在欧洲和北非的长期战争。西班牙从1580年兼并葡萄牙帝国(于1640年失去)开始,一直维持着世上最大的帝国,直到19世纪丧失美洲殖民地,纵使她从164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经济连番遇到波折。正当西班牙因建立帝国而面对新冲击、困境和痛苦,其思想家在自然法、主权、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构了一些最早的现代思想。其有关思想学派统称为萨拉曼卡学派。他们甚至怀疑帝国主义的正统。

  西班牙与敌对国家持续斗争,引起领土、贸易和宗教冲突,都使得西班牙国力在17世纪中叶开始下滑。在地中海,她与奥斯曼帝国战事频繁;在欧洲大陆,法国逐渐变得强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与葡萄牙竞争,后来的对手包括英格兰和荷兰。而且,英、法、荷三国支持海上抢劫、西班牙在其领土过度动用军力、政府贪污渐趋严重以及军费导致经济停滞,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

  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使西班牙失去在意大利和低地国家的剩余领土,终于结束了其欧陆帝国。西班牙以后的情况转好,可是在欧洲政治上一直只是二流国家。

  然而,西班牙一直维持并扩张其殖民帝国。而到了19世纪,半岛战争的冲击引起委内瑞拉和巴拉圭宣布独立(1811年)。随后发生的革命使西班牙丧失在加勒比海附近的殖民地。西班牙帝国在加勒比海(古巴和波多黎各)、亚洲(菲律宾)和大洋洲(关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及北马里亚纳群岛)都保留相当多领土,直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包括西属摩洛哥、西属几内亚和西属撒哈拉,分别直到1956、1968和1975年。至今,只有位于北非沿岸的加那利群岛、休达、梅利利亚和其他主权地(Plazadesoberanía)仍然属于西班牙。

  1.定义

  “西班牙帝国”一般指西班牙在美洲、太平洋及其他地方的殖民地。不过,西班牙帝国应该包括什么,历史学家并没有共识,故此难以为其欧洲领土下定义。例如,传统说法指出,低地国家是西班牙国王的属地、由西班牙官员管理、由西班牙军队防卫,所以计算在内。但是,亨利·卡门(HenryKamen)等作家主张,这些领土从未融入“西班牙的”国家,而只是哈布斯堡王朝部分属地。因此,很多历史学家提及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的王朝遗产,称之为“哈布斯堡的”或“西班牙的”,几乎交替使用。

  同样地,在18世纪波旁王朝的那不勒斯王国是否称为属于“西班牙”,也似乎是喜好的问题。它与西班牙同属一个王朝,又与之结下军事联盟,但按宪法仍为独立国家。而“西班牙”本身的定义演变,使问题更复杂。它统一于王朝之下,但按某些意义仍然只是几个独立王国,也就是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和纳瓦拉王国。

  而且,要注意虽然西班牙的军队入侵葡萄牙,并以共主邦联统治之,但葡萄牙王位仍独立于西班牙王位,故此葡萄牙正式保持其独立。而且,里斯本政府仍然控制其海外属地,使西班牙君主其人有效地共治西班牙与葡萄牙。故此,这个帝国有时又被称为西班牙葡萄牙帝国。因此,当葡萄牙重获独立,她保留其殖民地,而政府、法律和商业并没有内部转变。

  2.帝国的建立(1402~1521年)

  阿拉贡帝国、勃艮第帝国和葡萄牙帝国是西班牙日后成为帝国的模范。

  这个时候,在收复失地运动末期期间,卡斯蒂利亚的国王收取其附庸摩尔人的格拉纳达王国(Taifa)进贡之黄金(Parias),并容许其存在,因此让黄金能从非洲尼日尔运送到欧洲。卡斯蒂利亚也开始向北非扩张,与葡萄牙帝国争雄。1402年,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三世在1402年派遣诺曼底探险家让·德贝当古,开始在加那利群岛建立殖民地。

  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两位天主教君主(ReyesCatólicos)联婚,使得两国变成一个共主邦联,仍有其独立管理,却由同一个君主政体统治。根据亨利·卡门,西班牙由帝国缔造,而非西班牙缔造帝国。卡斯蒂利亚在新大陆、菲律宾和非洲迅速扩张殖民地,故此创造帝国,分别在1497年和1509年占领梅利利亚和奥兰。

  1491年开始,两位天主教君主决定支持那不勒斯的阿拉贡王室,在意大利战争对抗法兰西的查理八世。身为阿拉贡国王的斐迪南与法国和威尼斯竞争,以争夺意大利,使这些冲突称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在这些战役,西班牙步兵压倒法兰西骑兵,而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德科尔多瓦将会缔造在16和17世纪初期几乎无敌的西班牙军队。1492年,西班牙驱逐格拉纳达最后一位摩尔人国王。

  西班牙取胜后,其君主与热那亚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商讨,希望能向西方航行到Cipangu(日本)。当哥伦布向伊莎贝拉一世提出其大胆的航行计划,卡斯蒂利亚正在与葡萄牙展开探险竞赛,以最先到达远东。哥伦布不经意地“发现”了美洲,让西班牙开始开拓美洲殖民地。东印度群岛则预留给卡斯蒂利亚。

  这无疑给予西班牙在美洲建立广大殖民地的权利。自此,西班牙便开始在把目光投向新大陆的发展。

  1493年,教皇诏书Intercaetera确立了西班牙对这些土地的宣称;在翌年,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将全球西葡宣称拥有的土地分成两半球。这使西班牙获得独有权利,能在整个新世界建立殖民地,从阿拉斯卡到合恩角(巴西除外),以至亚洲西部。

  伊莎贝拉女王死后,其夫斐迪南二世独掌政权,并推动比以前更积极的对外政策,扩大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并对抗法国。在康布雷联盟战争,他首次派出西班牙军队,与威尼斯共和国战斗。法军在1509年的阿尼亚代洛战役取得胜利,与西班牙军队同样享有盛名。仅一年之后,斐迪南为了夺得其王朝宣称拥有的米兰和纳瓦拉,而加入意大利天主教联盟抵抗法国。不过,结果并不比对威尼斯一役好。1516年,法国签署停战协定,继续控制着米兰,并确认西班牙控制上纳瓦拉。

  1500年代初,伊斯帕尼奥拉岛殖民地成功建立。之后,殖民者开始到处找寻新殖民地。一些人来自不太繁荣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渴望在新殖民地取得新成就。其中,胡安·庞塞·德莱昂征服波多黎各,而迭戈·贝拉斯克斯·德奎利亚尔则夺得古巴。1512年,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在巴拿马达连建立首个美洲大陆殖民地。

  1513年,巴尔沃亚横越巴拿马地峡,展开欧洲首次从新大陆航行到太平洋的探险行动。他宣称大西洋和所有毗连的土地为西班牙王室所有,甚具历史意义。

  在商业方面,卡斯蒂利亚帝国的早期表现不好。其殖民扩张,的确刺激西班牙的贸易和工业,并且让一些大城市发展,但直到1546年,当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和上秘鲁(今玻利维亚)波托西的大银矿开业,卡斯蒂利亚及其王室才能从航运业得到大量白银,以之为其增加的主要收入。但最终,这些进口使其他工业的投资萎缩,令西班牙在16世纪后期经历通货膨胀。而犹太人和摩里斯科人(Morisco)被驱逐,更令商业和手艺行业流失人才,使情况更坏。大量白银流入,使西班牙过度依赖外来的原料和制成品。

  富人喜欢将其财富用来买公债(juros)。公债由这些进口白银支持,而非制造业的生产和农业之改进。公债使西班牙贵族阶级一直认为劳动工作是可耻的,而这时其他西欧国家正逐渐摒弃这种偏见。在低地国家、法国、英格兰及其他欧洲地区,金银之流通促成经济及社会变革,在西班牙却不然。萨拉曼卡学派和规划者(Arbitrista)对通货膨胀问题提出建议,但他们未能左右哈布斯堡政府的政策。

  西班牙的黄金年代:日不落帝国(1521~1643年)

  16及17世纪有时被称为西班牙的黄金年代(SiglodeOro)。在16世纪,西班牙就从新西班牙得到了相等于1万5千亿美元(1990年的物价)的黄金及白银。当时其版图之广,使之经常被誉为“日不落帝国”。这个黄金时代中运转不灵的帝国,其权力重心并非远在内陆的马德里,而是塞维利亚。哈布斯堡王朝挥霍从卡斯蒂利亚和美洲殖民地得来的财富,为其利益而在欧洲屡开战端,数次拖欠借款,使西班牙破产。帝国与卡斯蒂利亚人民的矛盾,终于引发1520至22年的卡斯蒂利亚社区起义。

  哈布斯堡的政治目标有数条:

  获取美洲(金、银、蔗糖)和亚洲的产物(瓷器、香料、丝绸)。

  削弱法国的势力,并阻止其东进。

  维持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的霸权,以助天主教抵抗宗教改革。

  抵抗穆斯林对欧洲的威胁,尤其针对奥斯曼帝国。

  两位天主教君主(ReyesCatólicos)的政治婚姻,使其外孙查理继承了卡斯蒂利亚在美洲的帝国、地中海的阿拉贡帝国(包括今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神圣罗马帝国、低地国家及弗朗什孔泰的王位。故此,此帝国是以领土传承而建立,而非征战。查理平定了卡斯蒂利亚社区起义后,成为欧洲最有权势的人,其欧洲帝国无可匹敌,直到拿破仑年代为止。此外,他又尝试在沃木斯议会遏止宗教改革,但马钉路德拒绝公开放弃其“异端邪说”。而且,他对宗教的虔诚,并未能阻止其哗变的部队劫掠罗马教廷。

  哥伦布之后,一群称为西班牙征服者的探险战士继续在新大陆开拓殖民地。这些军队利用当地族群和国家的争端以获益。当地一些势力为了打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而过于渴求与西班牙人结盟,例如印加人及阿兹特克人。后来,其他欧洲殖民势力都经常利用同样的战术。而且,疫病的传播也使西班牙人更轻易征服美洲大陆。疫病(例如天花)在欧洲常见,在新大陆却从未出现,使得大量美洲原住民死亡。这造成劳工短缺,因此殖民者最初非正式地渐渐开始大西洋奴隶贸易。

  当中最成功的西班牙殖民者领袖,可能是荷南·科尔蒂斯。他带领一支小军队,并同时有大约20万名美洲原住民的支持,于1519至21年间征服强大的阿兹特克帝国,将墨西哥纳入西班牙帝国版图,作为建立新西班牙的基矗此外,佛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后来更成为秘鲁总督,可说是同等重要。征服墨西哥后,黄金城市的传言(北美洲的基维拉和西沃拉Quivira、Cíbola;南美洲的黄金国ElDorado)引起更多远征活动,不过很多都空手而回;即使找到城市的人,都发觉所得的比预期少得多。其实,矿场成立后,美洲殖民地才开始为王室带来大部分收益,例如波托西矿场(1546年)。

  1521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发觉其国被哈布斯堡领土包围,于是攻击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属地,再次引起两国的冲突。法国遭遇灾难性败绩,先后在比克卡会战(1522年)、帕维亚会战(1525年,弗朗索瓦本人被虏)和兰德里亚诺战役(1529年)受挫。结果,弗朗索瓦退出战争,再次放弃米兰予西班牙。

  3.帕维亚会战及奥格斯堡和约(1525~1555年)

  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维亚会战中击败法国,使很多意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担心他将会继续扩张势力。当时,教皇克莱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国及意大利一些重要城邦,参与针对哈布斯堡帝国的科尼亚克同盟战争,但是失败。后来在1527年,查理渐渐厌倦教皇干预他认为与宗教毫无关系的事务,并攻陷罗马,使教皇蒙羞。结果,克勉七世与继任的教皇与世俗势力交往时,都显得加倍谨慎。1529年,教皇与查理签署巴塞罗那和约,建立更和谐关系。西班牙正式成为天主教的保护者,而查理被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伦巴第)。而且,西班牙需要出兵,以推翻佛罗伦萨共和国。1533年,克勉七世拒绝让亨利八世离婚,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触怒查理五世,令罗马再度被洗劫。

  1522年,葡萄牙人斐迪南·麦哲伦主导一支西班牙船队进行环球航行,途中在菲律宾去世。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JuanSebastiánElcano)将会承继领导工作,使航行成功。

  1528年,著名海军上将安德烈亚·多里亚(AndreaDoria)与查理五世结盟,打败法国军队,使热那亚重新独立,也让查理有改善财政的机会。同年,热那亚的银行首次借贷给查理。

  西班牙更积极在新大陆建立殖民地,在1530年代建立新格拉纳达(今哥伦比亚),在1536年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

  西班牙曾订立法例,保护其美洲殖民地的原住民,首条法例在1542年建立。法例的法律意义,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矗欧洲殖民者借着殖民地的遥远,感到权力受制时,便发动叛乱,使部分新法律(LeyesNuevas)被废除。后来,约束力较弱的法律订立,用以保护原住民,但纪录显示这些法律效力不足。监护征赋制(Encomienda)重新建立,印第安人不受保护,反而受到剥削。

  1543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宣布首次与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结盟,并与奥斯曼军队占领西班牙控制的城市尼斯。亨利八世虽然不满查理五世阻止他离婚,但更不满法国,所以跟查理五世一起侵略法国。虽然西班牙在萨伏伊的切雷索莱战役遭受重大挫败,但法国仍然难以威胁西班牙控制的米兰,又在北方败于亨利八世,故此被迫接受不利的条件。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领导奥地利军队,继续在东方与奥斯曼军队交战。查理则处理早前未解决的国内问题,由路德派德意志诸侯及其他新教邦国组成的施马尔卡尔登同盟。

  这个同盟已经跟法国结盟,并阻止一些德意志人企图破坏它的行动。可是,法王弗朗索瓦在1454年战败,使其与新教徒的同盟瓦解,令查理有可乘之机。首先,在1545年,特伦托大公会议举行,查理尝试进行和谈。然而,新教领导层在会上感到被天主教徒出卖,于是参与由萨克森选帝侯莫里茨发动的战争。于是,查理带领来自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入侵德意志,希望能恢复帝国统治。1547年,查理的军队在重要的米尔贝格战役击败新教徒,令施马尔卡尔登同盟崩溃。1555年,查理与新教邦国签署奥格斯堡和约,并根据他的“统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拉丁语:cuiusregio,eiusreligio)原则,重建德意志地区之稳定,但并不受西班牙和意大利宗教人士的欢迎。查理对德意志的政策,令西班牙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天主教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保护者。这样的先例,在70年后令西班牙参与战争,并结束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查理决定多在海岸与奥斯曼军队作战,结果牵制了奥斯曼军队企图在地中海东部进侵威尼斯共和国领土之攻势。当奥斯曼军队进犯西班牙东岸,查理才亲自率兵进攻非洲大陆(1545年)。

  4.圣康坦到勒班陀战役(1556~1571年)

  查理五世唯一合法婚姻所生的儿子腓力二世(1556至1598年在位)其与叔父斐迪南一世瓜分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腓力视西班牙为他帝国的基础,但西班牙人口仅有法国的三分之一,难以为帝国提供足够的兵力。后来,腓力与玛丽·都铎联姻,使西班牙与英格兰结盟。

  但是,西班牙仍然未得和平。1547年,深具野心的法王亨利二世登位,不久就再与西班牙发生冲突。腓力二世继位后,继续进行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先后在皮卡第的圣康坦战役和格拉沃利讷战役击败法军。1559年,两国签署卡托-康布雷齐和约,永久确认西班牙在意大利的主权。和约签署后庆祝典礼举行,亨利参加马上枪术比赛时被断矛插中,数天后去世。在往后的30年,法国陷入长期内战与动荡,故此不能在欧洲强国竞赛中与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竞争。于是,由1559至1643年,没有法国威胁的西班牙国力达到巅峰,版图扩张至最大。

  1557年,腓力二世统治的西班牙面对破产,于是给热那亚银行财团发展的机会。它们使德意志银行集团陷入混乱,并取代富格尔家族(TheFuggers)成为西班牙的金融巨头。哈布斯堡王朝制度累赘,热那亚银行为之提供流动借款和可靠的稳定收入。王朝则协助银行,将塞维利亚不太可靠、来自美洲的白银迅速运到热那亚,以提供更多资本。

  1565年,佩德罗·梅嫩德斯·德阿维莱斯(PedroMenendezdeAviles)创立圣奥古斯丁,并建立殖民地佛罗里达。后来,法国海军军官让·里博(JeanRibault)与150名同胞企图在西班牙佛罗里达建立非法殖民地,不久后被德阿维莱斯击败。圣奥古斯丁很快就成为重要的战略地点,让满载金银的西班牙船只从新大陆的殖民地航行到西班牙。

  同年的4月27日,米格尔·洛佩斯·德莱加斯皮(MiguelLópezdeLegaspi)在菲律宾创立首个永久的西班牙殖民地,马尼拉大帆船正式开始服务。这些大帆船把货物经太平洋从亚洲运载到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然后,货物又在墨西哥运上西班牙珍宝船队,最后运返西班牙。1572年,西班牙为了促进此贸易活动,建立了马尼拉。

  当时,西班牙需要军队负责占领葡萄牙,以稳定对其之统治。而在1576年破产的西班牙,就仍然在恢复元气。1584年,奥兰治的威廉被一名神志不清的天主教徒刺杀。这位受尼德兰人欢迎的抗争领导人之死,似乎能令战争结束,但事实恰恰相反。1586年,伊丽莎白一世出兵支持尼德兰和法国的新教徒,其部下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Drake)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攻击西班牙商船,并特地主动进攻港口加的斯。1588年,为了停止伊丽莎白一世的干预,腓力派遣无敌舰队以攻击英军。当时天气良好,英格兰派遣较小型和敏捷的战舰,而且得到在尼德兰的间谍帮助,得以做好做战准备。结果,英军击败了为数更多、防备更佳的西班牙战舰。虽然西班牙遭受重大挫败,但随后的德雷克-诺里斯远征(1589年)是英西战争(1585至1604年)的转折点,使西班牙占上风。几乎人人都肯定西班牙的舰队是欧洲最强,直到1639年的唐斯战役中,逐渐疲乏、弱态渐现的西班牙被尼德兰海军击败。

  法王亨利二世去世后,西班牙参与法国的宗教战争。1589年,瓦卢瓦王朝最后的国王亨利三世在巴黎城外去世。其继位者、首位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纳瓦拉的亨利四世是能力出众的领导者。他在阿尔克战役(1589年)和伊夫里战役(1590年)击败法国天主教联盟,取得重要胜利。腓力二世坚决要阻止亨利成为法国国王,于是分派军队到尼德兰,并在1590年入侵法国。

  5.“神眷顾西班牙”(1596~1626年)

  面对著与英、法、荷的战争,而对方都有卓越将领,处于破产的西班牙发现自身实力不及三者。西班牙为了脱离连串冲突的困局,在1598年与法国签订韦尔万条约,承认亨利四世(1593年开始成为天主教徒)为法国国王,并恢复卡托-康布雷齐和约中很多条款。英国在海上多次战败,而西班牙又支持天主教徒在爱尔兰不断进行游击战,遂于1604年签订伦敦条约,当时英国君主是较易相处的新君——斯图亚特王室的詹姆士一世。

  西班牙与英法修好,使西班牙可以集中精力,巩固其尼德兰行省的统治。当时荷兰领袖奥兰耶的威廉之子、拿骚的毛里茨。他也许是当代最有才略的军事家,在1590年以后夺取数个边境城市,包括布雷达要塞。西班牙与英国缔结和约后,其新任将领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能力可与毛里茨相比,加紧进攻荷兰,却因为西班牙在1607年发生最后一次破产而未能成功。西班牙和联合省在1609年签署十二年停战协定,西班牙终于再次回到和平,史称西班牙和平(拉丁语:PaxHispanica)。

  停战期间,西班牙国力恢复良好,并稳定其财政。她成为下一场大型战争的主要角色前,积极恢复其威信。腓力二世的继承人腓力三世能力平庸,无心理政,选择由下属管理他的政务细节。其首相是有才干的莱尔马公爵。

  莱尔马公爵(以至腓力三世)都对其盟国奥地利之事务不感兴趣。1618年,腓力撤换了首相,换来了饶有经验的驻维也纳使节(唐)巴尔塔萨·德苏尼加为首相。唐巴尔塔萨认为,只要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的奥地利紧密合作,就能制约复苏中的法国及消灭荷兰境内的反对势力。1618年,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两度发生后,奥地利及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便开始着手对付新教联盟及波希米亚。唐巴尔塔萨鼓励腓力联合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加入战团。而在西班牙驻尼德兰军队冒起的新星斯皮诺拉,统领佛兰德军参战。西班牙加入三十年战争。

  1621年,腓力三世去世,比他更虔诚的儿子腓力四世继位。次年,奥利瓦雷斯伯爵-公爵接替其舅父唐巴尔塔萨为首相。奥利瓦雷斯是合理地正直而有能的人,相信西班牙一切的困扰都来自尼德兰。波希米亚人在初期受挫,先后在1621和1623年于白山和施塔特洛恩被击败。与荷兰的战斗在1621年继续。1625年,斯皮诺拉攻下布雷达要塞。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干预使一些人担心(他是少数没有财政问题的欧洲君主)。不过在1626年,神圣罗马帝国将领阿尔布雷希特·冯·瓦伦斯坦先后在德绍河和巴伦山麓卢特成功击退丹麦,解决其患。

  当时丹麦被击退后,德意志境内的新教徒似乎被肃清。西班牙于是期望将尼德兰重新纳入版图。法国局势再度不稳(著名的拉罗谢尔围城在1627年开始),西班牙帝国之显赫呼之欲出。奥利瓦雷斯伯爵-公爵坚定地断言:“神眷顾西班牙,在这些日子为我国作战。”

  罗克鲁瓦战役:西班牙帝国中衰之路(1626~1643年)

  奥利瓦雷斯的时间并不够用。他理解到西班牙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和平。然而,他仍然把“摧毁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列为首要之事,他认为荷兰的财富就是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根源:荷兰银行家资助塞维利亚的东印度群岛商人,世界上荷兰的企业家和殖民地开拓者都在侵蚀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霸权的基矗

  正当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和西班牙军集中进攻尼德兰,战争似乎对西班牙有利。可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经济却在1627年崩溃。西班牙人一直在把其货币贬值,以至物价飞涨,正如数年前在奥地利一样。直到1631年,卡斯蒂利亚部分地区透过实物交易来解决货币危机。这时,政府无法从农民阶层抽取任何有意义的税金,只好依赖从殖民地所得的收入。在德意志的西班牙军队更在该地“自负盈亏”。

  奥利瓦雷斯曾经支持某些税制改革在战后实行,但是因另一场令西班牙尴尬、在意大利发生的战争而被谴责。在20年的停战期间,荷兰人重视发展其愈来愈强大的海军,成功破坏西班牙的海上贸易,那西班牙在经济崩溃后所全盘依赖的事业。

  此时西班牙与尼德兰在许多地方展开竞争,例如1629年,西班牙在尼德兰占领台湾南部之后不久也占领台湾北部,不过16年后在又尼德兰的攻击下撤出。

  西班牙的军事资源完全投放在欧洲各处以至海上,用来保护海上贸易和防范荷兰人的战舰。帝国中葡萄牙的部分,其航运被袭击,其贸易站和领土被攻击,受害尤甚。

  1628年,尼德兰船长皮特·彼得松·海因(PietPieterszoonHein)捕获西班牙宝藏船。西班牙经济严重衰退,尼德兰的却蒸蒸日上。西班牙发现她不能应付日益增长的海军之威胁,不单是尼德兰,还有法国和英格兰。但这时候,他们在地中海仍然有强大的海军实力,抵抗奥斯曼海军和穆斯林海盗。

  1630年,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他登陆并攻取德意志的最强欧洲大陆要塞、对抗他的施特拉尔松德港。古斯塔夫其后挥军南下,并在布赖腾费尔德战役及吕岑战役取得显著的胜利,愈加吸引新教徒的支持。但后来,他在1632年于吕岑去世,天主教帝国在讷德林根战役中大败瑞典军。1635年,神圣罗马皇帝跟因战乱而疲乏的德意志邦国议和。很多邦国都同意,包括最强大的勃兰登堡和萨克森。法国却在此时介入事件,使外交情势不明朗。

  在战争初期,法国首相黎塞留曾经大力支持尼德兰及清教徒反对西班牙及神圣罗马帝国,并向他们提供资金及装备,企图遏止哈布斯堡在欧洲的扩张。然而,黎塞留认为布拉格和约的签署会对法国的计划有所不利,于是法国在条约签署几个月内向神圣罗马帝国及西班牙宣战。西法两国交战初期,较有经验的西班牙军曾取得成功:奥利瓦雷斯命令军队从尼德兰突击法国北部,希望藉此粉碎路易十三下属的信心,并促使黎塞留下台。在1636年,西班牙军推进至法国科尔比(Corbie)的南部,并威胁首都巴黎的安全。对西班牙而言,战争即将结束。

  但1636年以后,奥利瓦雷斯停止向前推进,恐怕令王室再次破产。他举棋不定,并未借势进攻,引起重大影响。西班牙军队以后都没有如此深入敌阵。1639年,西班牙舰队在唐斯战役中被尼德兰海军击败。西班牙人方才发现他们在尼德兰未能补给,亦没有足够的增援。1643年,在尼德兰境内的罗克鲁瓦战役中,代表西班牙最强军力和领导力的佛兰德军被波旁的路易二世的军队所突击。这支由弗朗西斯科·德梅洛(FranciscodeMelo)率领的军队遭遇溃败,大部分士兵被法国骑兵或杀或擒。佛兰德军名誉毁于罗克鲁瓦,而西班牙从此开始走向中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下的帝国(1643~1713年)

  传统上,历史学家认为1643年的罗克鲁瓦战役标志着西班牙在欧洲之霸权结束。可是,这场战争其实还没完结。1640年代,法国煽动加泰罗尼亚人、那不勒斯人和葡萄牙人蜂起,反抗西班牙统治。而西班牙于1648年失去对尼德兰的统治权后,便与荷兰人议和,签署威斯特法伦和约,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独立。自此,西班牙与尼德兰的八十年战争,及与欧洲各国进行的三十年战争正式告终。

  可是,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仍持续了11年。虽然法国于1648至1652年爆发了内战,但西班牙的经济情况已经困乏不堪,无法同时处理几场战争。然而,在这时代间,西班牙之衰落常常被夸大。西班牙分别于1648年和1652年收服那不勒斯和加泰罗尼亚。但是,蒂雷纳子爵带领法军在沙丘战役击败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残兵,结束这场战争。西班牙在1659年与法国签订比利牛斯和约,割让出鲁西永(Roussillon)、富瓦(Foix)、阿图瓦(Artois)和大部分洛林(Lorraine)给法国。

  1640年,布拉甘萨的若昂宣称拥有葡萄牙王位继承权,主导叛乱,得到葡萄牙人广泛支持。西班牙既要平息其他叛乱,又与法国战斗,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若昂登基为布拉甘萨王朝第一任君主,称为若昂四世。从1644到1657年,西葡两个国家实际上和平共存。1657年,若昂逝世,西班牙企图从葡萄牙新君阿方索六世手中夺回葡萄牙。可是,西班牙在1663年的阿梅希亚尔战役和1665年的蒙蒂斯克拉鲁斯战役中连番被葡军击败。最后,西班牙在1668年承认葡萄牙的独立。

  西班牙仍然拥有一个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但面对着欧洲霸主法国和大西洋的尼德兰。

  路易十四引起了权力转移战争(1667至1668年),希望夺得西属尼德兰。卡洛斯二世和他的摄政团对此无能为力,不但使西班牙声望大跌,更失去了里尔和沙勒罗瓦城市等领地。在大同盟战争中,路易十四再次进犯西属尼德兰。卢森堡公爵率领法军,在弗勒吕斯(1690年)大败西班牙军,随后更击破与西班牙同一阵线,由奥兰耶的威廉三世所率领的尼德兰军。最后,战事结束,法国占领了西属尼德兰大部分的领土,包括重要城市根特和卢森堡。此役向欧洲人揭示,西班牙的军队和官僚脆弱而落后,而其哈布斯堡政府却置之不理。

  17世纪后期的几十年间,西班牙已经全然衰败。西欧其他地方的政府与社会正经历急速转变,例如英格兰有光荣革命和法国有太阳王之治世。西班牙却命运茫然。有号召力、勤奋和聪明的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所建立的官僚制度,需要强势、勤劳的君主。但后继的腓力三世及腓力四世软弱和无心理政,令国家开始衰退。卡洛斯二世是一个有智能障碍及阳痿的君主,令哈布斯堡家族后继无人,结果王位由波旁家族王子安茹的腓力继承。这后来引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波旁王室下的帝国:改革与复苏(1713~1806年)

  根据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4月11日签署),欧洲列强决定了西班牙的命运,以保持欧洲实力均衡。西班牙新君腓力五世继续保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帝国,但割让西属尼德兰、那不勒斯、米兰及萨丁岛给奥地利;西西里岛及部分米兰让予萨伏依;梅诺卡岛及直布罗陀则交予英国。故此,帝国开始减少干预欧洲领土(在1718至1720年的四国同盟战争,更暴露其弱点)。此外,西班牙更把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利权让予英国30年(所谓Asiento,意译为协定),又让其注册船只航行到西班牙的殖民地。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这为合法运输和走私打开大门。

  波旁王朝统治之开始,让它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实行一切重商主义思想,在美洲缓慢实行,但在这世纪期间愈加快速。波旁王朝主要是希望破坏根深蒂固的美洲贵族阶层社会“克里奥略”(Criollo;本土出生的欧洲裔殖民),并最终削弱耶稣会对领土的控制,也就是实际上独立的神权瓜拉尼人(Guarani)的米西奥内斯。1767年,耶稣会被驱逐出西属美洲。一些商人协会(Consulado)早已在墨西哥城和利马确立,并由本土地主牢固控制。另一与之竞争的工会在韦拉克鲁斯成立。

  腓力的政府马上成立海军及印度群岛部(1714年)、创立首间洪都拉斯公司(1714年)、一间加拉加斯公司(1728年)和唯一注定兴盛的哈瓦那公司(1740年)。在1717至1718年,负责管理印度群岛的印度群岛议会(ConsejodeIndias)和印度群岛贸易馆(CasadeContratación)也管理笨重的宝藏船,从塞维利亚迁移到加的斯,使之处理所有印度群岛的贸易(详见商船制度)。私人的定期出航缓慢取代旧有的武装护航船。但是到了1760年代,已经有邮船定时来回加的斯、哈瓦那和波多黎各,也有较疏落的航班前往拉普拉塔河,1776年该地新增一个总督。相对于有注册航运,西班牙赖以为生的非法贸易减少(1735年航运注册处成立)。

  1780年,图帕克·阿马鲁二世在秘鲁发动起义。委内瑞拉的Comunidades发动叛乱。两次事件同样都是对于更严密、有效统治的反应,表现出西属美洲局势之不安,并显示制度改革再度引起抵抗。

  结果,西班牙在18世纪实际只是法国的附庸国,不能称为超级强国。西班牙在美洲的庞大帝国与大国地位有相关。然而,即使考虑到弗洛里达布兰卡伯爵的改革,都难以说她与奥地利和俄罗斯并列,更遑论法国或英国。西班牙未能夺回直布罗陀,但是在18世纪其海外帝国趋向繁荣,贸易在其改革下稳步增长,尤其在后半世纪。英国海军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取得重大胜利,使1740年代以来航运的快速增长受阻。之后,贸易再度复苏,但是西班牙参与美国独立战争(1779~1783年)期间,英国的攻势再度阻碍贸易。不过,由于商船制度以外的贸易得到准许,故此帝国的船运贸易在1780年代再次增长,而且发展速度特别快。

  加的斯对美洲的贸易垄断结束,使西班牙制造业复苏。其中最显著的是,加泰罗尼亚的纺织业在1780年代中时,已经显示出工业化的最初现象。一小群活跃于政治的商家阶级在巴塞罗那出现。这些工业的规模与兰开夏郡的庞大工业比较,确实很细小,但它们快速发展,并将会在19世纪成为该行业在地中海的中心。这些细孝零散的地方现代工业的发展固然不能夸大,尤其考虑到位于北方的工业规模如此庞大,当中以英国为甚。但是,这些发展的确反证西班牙的经济停滞。大部分经济增长在沿海主要城市和大型岛屿发生,例如古巴的种植业发展,以至美洲贵金属采矿业再度增长。在另一边厢,西班牙郊区及其帝国大部分地区,有大量居民生活。很多人居住在偏远社区,道路不济,环境落后,更有人不愿妥协陈旧风俗。虽然新的农业技术推出,但被剥削的农民不感兴趣,工人阶级又没有土地,故此生产量持续低下。政府推行的政策并不一致。纵使西班牙经济在18世纪有改善,可是仍然落后。其重商主义的贸易安排,使其不能为其帝国提供足够货品和市常

  波旁王朝的制度改革在军事方面取得成就1734年,西班牙军队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从奥地利轻易夺得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在詹金斯之耳战争(1739~1742年),西班牙阻止英国夺取战略城市卡塔赫纳和古巴。而且,虽然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之末,西班牙败于英国大幅改良和强大的海陆部队并失去一些领土,但是在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期间收复失地,并夺得英国的军港巴哈马。

  到加利福尼亚传教的计划在1769年开始。西班牙与英国签署努特卡协议(1791年),将英国在俄勒冈地区划归不列颠哥伦比亚。1791年,西班牙国王下令亚历山德罗·马拉斯皮纳寻找西北水道。

  西班牙帝国仍未恢复其一等强国的地位,不过相对于18世纪初,命运完全被其他强国的政治交易控制时,国力已经大幅提升。新君统治之下,西班牙能够重建并开始为其制度和经济展开长期的现代化道路。17世纪时的人口倒退业已扭转。西班牙居于列强的中游,其强国地位的声称不容忽视。可是,时移势易,殖民地的贸易与财富增长,与西班牙本土的贸易也见改善,却仍受限制,引起不满,使政治更紧张。马拉斯皮纳提议西班牙帝国改为实行联邦制,以改善统治和贸易,并解决帝国边缘的精英与中央之间在政治的紧张局势。然而,王朝害怕权力旁落,拒绝改革。在世纪之交,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带来的战乱降临欧洲,扫除一切。

  6.西班牙殖民帝国的暮年(1808~1898年)

  西班牙本应能够恢复其帝国的余晖,但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却令它的愿望落空。

  西班牙在19世纪第一次失去的主要海外领地,就是辽阔的路易斯安那领地。它一直向北方延伸至加拿大,是在1763年由法国割让而得来的。1800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按照秘密签订的圣伊尔德丰索第三条约夺回其统治权,并把它卖给美国(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地)。

  而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西班牙主力舰队被法军下令击毁,降低西班牙防御和维护其帝国的能力。另外,拿破仑大军在1808年入侵西班牙,有效切断西班牙与其帝国之联系。但其实,结束其美洲的是内部纷争。

  拿破仑于1803年将路易斯安那领地卖给美国,引起美国和西班牙的边界之争。美国政府认为西班牙的西佛罗里达也在购地范围内,并要求西班牙交还土地。西班牙为此表示抗议,认为路易斯安那购地的范围只涉及新奥尔良一带,反对美国的要求。1810年,西佛罗里达和密西西比河河口的路易斯安那剩余土地发生叛乱,美国趁机向东扩张领土,逼使西班牙就范。最后,两国在1819年签署亚当斯-奥尼斯条约,西班牙将两地割让予美国,并卖佛罗里达全境给对方。

  1808年,西班牙国王被骗,让其国家不放一枪而被拿破仑吞并。但残暴的法军激起西班牙人的起义,持续发起游击战(戈雅的名著描绘了战争场面)。拿破仑把这场半岛战争戏称为他的“溃疡”。后来,西班牙出现权力真空近十年,动荡持续数十年,又因继位问题引起内战,后来共和国诞生,以至最后发展出自由民主。在19世纪,西班牙失去很多殖民地,只剩下古巴、波多黎各,以及偏远地区的诸如菲律宾、关岛及邻近的太平洋岛屿,还有西属撒哈拉、摩洛哥部分地区和西属几内亚。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就是一次英国入侵西班牙殖民地失败而引发的。此事发生在1806年的拉普拉塔河总督。该殖民地的守军被一支小型英军击败,总督仓皇撒退到山上。1807年,“克里奥略”民兵和殖民地军队彻底击退了这支增援过的英军后,他们不断想起北美洲所发生的革命,于是马上想到争取独立,并且鼓励其他美洲地区仿效。此后,拉丁美洲发生长期战争,致使巴拉圭(1811年)和乌拉圭(1815年)独立。但乌拉圭之后被巴西统治,直到1828年。在南方,何塞·德·圣马丁参与战争,为阿根廷(1816年)、智利(1818年)和秘鲁(1821年)争取自由;在北方,西蒙·玻利瓦尔和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领导军队,最终在1825年成功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包括今天的巴拿马,直至1903年)、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六国取得独立。此外,相信自由思想的神父米格尔·伊达尔戈-科斯蒂利亚在1810年掀开了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序幕,并在1821年成功。中美洲在1821年宣布独立,曾一度与墨西哥合并(1822至23年)。圣多明哥也同样在1821年宣布独立,并且开始商讨加入玻利瓦尔的大哥伦比亚,但是很快被海地占据,直到1844年一场革命发生为止。自此,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只剩下古巴和波多黎各。

  而西班牙国内也出现内乱。拿破仑时代结束后,受战火蹂躏的西班牙出现了权力真空,使其主权的传统共识消失,令国家政治分化,并引起改革、自由和保守三派之间的纠纷和战争。西班牙的发展在上个世纪曾一度加快,如今则因局势之不稳而受阻。1868年,西班牙发生政变,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由阿玛迪奥一世继位,并实行君主立宪。后来,西班牙出现全国动乱,阿玛迪奥一世退位。西班牙第一共和国在1873年成立。后来,君主制再度确立,阿方索十二世即位。在1870年代,有才能的阿方索和谨慎的政府首长成功稳定内政和提高声望,可是阿方索之早逝使其治世结束。

  民族主义之高涨和殖民地之反殖民抗争,终于引发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战争主要因古巴而起。后来,西班牙屡遭败绩,结果签署巴黎条约,让古巴独立,把波多黎各和关岛割让给美国,并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把菲律宾群岛售予美国。1899年,西班牙更把其余太平洋殖民地售卖给德国,此时西班牙只剩下在非洲的殖民地。

  帝国最后的希望:非洲殖民地(1898~1975年)

  1481年,罗马教廷颁布教皇诏书Aeterniregis,同意葡萄牙可得到加那利群岛以南所有土地。在非洲的该群岛、西迪伊夫尼(当时称为SantaCruzdeMarPequeñ;a)、梅利利亚(1497年由佩德罗·德埃斯托皮尼扬征服)、锡兹内罗斯城(1502年建立;今西撒哈拉达赫拉)、Mazalquivir(1505年)、戈梅拉岛(1508年,Peñ;óndeVélezdelaGomera)、奥兰(1509至1590年)、阿尔及尔(1510至1529年)、贝贾亚(1510至1554年)、的黎波里(1511至1551年)、突尼斯(1535至1569年)和休达仍为西班牙领地。

  1778年,葡萄牙为了获得南美洲一些领地,签署埃尔帕多条约,割让费尔南多波岛(今比奥科岛)及毗连的小岛予西班牙,又将尼日尔河和奥果韦河之间大陆的商业权利转让给对方。在19世纪,一些西班牙探险者和传教士经过此地区,包括曼努埃尔·德伊拉迭尔。

  1848年,西班牙军队征服查法里纳斯群岛。

  1859年,西班牙与摩洛哥在得土安战斗,后者战败。双方在翌年签署丹吉尔条约,摩洛哥割让西迪伊夫尼予西班牙。在往后几十年,西班牙与法国的合作,得以在这城市的南部建立和扩张保护领地。在1884年的柏林会议,西班牙之影响力得到国际承认:她得以同时管理西迪伊夫尼及西撒哈拉两地。西班牙也宣称从博哈多尔角到努瓦迪布半岛(法语:CapBlanc)的沿岸地区为其保护领地。而木尼河区(位于今赤道几内亚境内)更分别在1885及1900年成为西班牙保护国及殖民地。1900年的巴黎条约解决了欧洲各国对几内亚大陆的争议。而1893年一场短暂战争更令西班牙得以扩张其在梅利利亚南部的势力。

  1911年,摩洛哥遭到法国及西班牙的瓜分。曾为西班牙政府担任官员的阿卜杜勒·卡里姆,领导里夫的柏柏尔人作乱。在1921年的安瓦勒战役,摩洛哥的叛乱分子更令西班牙军队遭到突然、严重而几乎致命的挫败。一名西班牙主要政治人物断然宣布:“我们正处于西班牙最严重的衰败时期”。此话反映国内气氛。叛乱显示出军队严重腐败和衰弱,使西班牙政府陷于不稳,引致独裁政府成立。1925年,西班牙与法国合力镇压里夫的叛乱势力,但是两者都付出很大代价。1923年,丹吉尔被宣布为一个由法国、英国及西班牙(后来意大利更参与其中)共同托管的国际城市。曾参与摩洛哥战役的老手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1936至1939年),并成功夺权。1926至1959年,比奥科岛及木尼河区合并为西属几内亚。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间,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从维希政权夺取丹吉尔。

  在20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缺乏财富和兴趣来发展其非洲殖民地的经济基矗但是,西班牙采取了家长主义制度,尤其在比奥科岛。政府在该处开垦一个专门种植可可的农园,更引进尼日利亚人作为佣工。而且,西班牙更令赤道几内亚拥有全洲最高识字率,并发展良好的医疗设施网络。

  1956年,法属摩洛哥独立,西班牙交出西属摩洛哥予这个新国家,但保留其在西迪伊夫尼、塔尔法亚及西属撒哈拉(今西撒哈拉)的控制权。摩洛哥苏丹(后来成为国王)穆罕默德五世觊觎这些土地,便在1957年入侵西属撒哈拉(伊夫尼战争;西班牙语称为“被遗忘的战争”LaGuerraOlvidada)。1958年,西班牙把塔尔法亚割予摩洛哥,更把原本独立区域萨吉亚阿姆拉(在北方)和里奥-德奥罗(在南方)合并为西属撒哈拉。

  1959年,西班牙在几内亚湾一带的辖区改组,使其地位类同西班牙本土的省份,并设立总督,授之以军事及政府权力。此外,西班牙政府更在这些殖民地推行民主政治制度,如赤道几内亚第一次地方选举在1959年进行,当地代表更首次在西班牙国会中占有席位。根据1963年12月的基本法,一个联合立法制度赋予当地两个省份有限度自治权。该地名称改为赤道几内亚。

  1968年3月,联合国及赤道几内亚的民族主义者施加压力,使西班牙宣布让赤道几内亚独立。赤道几内亚在该年取得独立时,是非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1969年,西班牙再一次受到国际压力,将西迪伊夫尼交还予摩洛哥。1975年,绿色进军促使西班牙撤出西属撒哈拉。现时,西撒哈拉的未来归属仍然难以预料。

  加那利群岛和北非沿海的西班牙城市,被认为是西班牙以至欧盟的领土,不过税制不同,并没有增值税。

  可是,摩洛哥仍然宣称加那利群岛、休达、梅利利亚和其他西班牙主权地为其领土。2002年7月11日,摩洛哥的宪兵和军队占领佩雷希尔岛,最后被西班牙海军驱逐,并未造成伤亡。

  二、大英帝国

  1.历史简介

  大英帝国(BritishEmpire)是指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大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00万平方千米。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允许广大的殖民地独立或半独立,为了继续在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英国政府倡议督导建立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前英国大部分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加入了该组织,但也有少数没有加入。

  大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和帝国的萎缩。帝国的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为“日不落帝国”,它在1890至1914年间达到最高峰。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虽然海外的殖民地(除了一些自治领外)的人民大多无权决定其政府的政策与未来,英国本土的民主却继续深化。

  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了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获得成功。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但同时,英国的殖民政策并非利他主义的。事实上,英国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英国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让英国的工业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常白人的自治领大多能够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所需原材料(或单一农业产品)的供应者,这对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动殖民地内不同民族、语言或宗教的人们相互内斗,使得像爱尔兰、印度、津巴布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巴勒斯坦和斐济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种族冲突。

  “大英帝国”一词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约翰·迪伊(JohnDee)。

  2.大英帝国的殖民背景

  对不列颠岛屿与法国的扩张自1066年威廉一世从诺曼底登陆并征服了英格兰之后,英格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一直积极地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到14世纪末,从对欧洲的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家政策。

  这段时间是英格兰对外征服的开始,包括了1282年对威尔士的扩张,以及1169年对爱尔兰的征服。1296年英格兰对苏格兰的短暂控制在1314年中断,两个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1603年通过王位继承的方法来和平实现。虽然1204年英格兰君主丧失了诺曼底的领土,通过联姻与继承英格兰的统治者还是拥有法国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最终丧失。从此之后一直到1563年英格兰君主只拥有法国北部的战略要港加来,但是自那之后就连加来港也丢失了。

  海外帝国的成长海外的大英帝国——这里指的是英国人的海洋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以及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采取的具有开拓性的海洋政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亨利七世创建了现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英国的造船工业与导航技术。这套体系也为日后的贸易机构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像马萨诸塞湾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贸易企业为英帝国海外的扩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国的第一个码头,加强建设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海军,他于同年8月5日在圣约翰港宣布纽芬兰为英格兰的殖民地;1587年沃尔特·雷利爵士(SirWalterRaleigh)在罗阿诺克(Roanoke)宣布弗吉尼亚为英格兰殖民地。但这两块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于食物匮乏、恶劣的天气、海难以及美洲大陆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兰很快就不得不放弃这两片殖民地。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588年(在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期间)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大胜正式确立了英格兰作为海上强权的地位,虽然之后1590年代几次与西班牙战事的失败暂时挫败了英格兰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计划。160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终于与西班牙签订了《伦敦条约》,正式结束两国的敌对状态;160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块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后的三个世纪中英格兰不断地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并巩固了国内的政治发展。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

  3.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

  对美洲的殖民大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初,此时英格兰已经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后的美利坚合众国、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和巴巴多斯。

  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倚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美洲大陆南部的殖民地则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像加勒比岛屿一样对英格兰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了众多英格兰移民者。

  英格兰的美洲帝国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例如通过英荷战争的胜利英格兰获得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不断发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断向西探索,寻求更多的可耕种土地。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了法国,并在1760年占领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了北美更大地区的控制权。

  随后,澳大利亚(1788年被发现,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领土)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使人口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了60%至70%。这些殖民地之后都实现自治,并是羊毛和黄金的出口地。

  自由贸易与“非正式帝国”原本的英国殖民体系在18世纪开始衰落。在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的时期(1714年至1762年),帝国对英国而言变得不那么重要,直到一连串试图扭转这种对殖民地忽视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从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收)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这段时期有时候被称为“第一英帝国”,即17至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英国对美国控制权的丧失表明,殖民地并不一定对英国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在放弃了对美洲殖民地的防务与行政管理之后,依然主宰了美国与英国的主要贸易。

  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理论,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它是英国第一次海外殖民扩张的特色。但是现在在英国,重商主义很快就要让位于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了。

  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这就是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像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们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国”人民而已。而爱尔兰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称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英国。

  在这一时期,英国也宣布废除奴隶贸易(1807年),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到19世纪中英国已经基本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奴隶贸易。奴隶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废止,情况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稳定状态。

  旧有的殖民与奴隶制度的终结是与自由贸易一同实施的,自由贸易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了《玉米法》(CornLaws)和《航海条例》(NavigationActs)。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了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常

  一些人会认为,自由贸易的兴起仅反应了英国的经济地位,而与任何的哲学观点无关。确实,英国对迫使他国执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对自己施行同样政策更为热衷。虽然英国丧失了13个美洲殖民地,1815年欧洲大陆上拿破仑的最终战败确立了英国最成功的国际强权的地位。在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的地位之时,皇家海军则主宰着海洋。始终与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距离的英国也得意施行旨在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计划,这种海外扩张是通过自由贸易和战略优势所建立起来的一个“非正式帝国”。

  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国,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如此有效、低廉地生产工业品,以至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其价格依然比外国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英帝国在亚洲1757年普拉西战役(BattleofPlassey)的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虽然1770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了英国国内的争议。到了19世纪,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该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女王政府管理。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

  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1841年在获得了鸦片战争的大胜后,英国从中国人手里夺得了香港。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了英国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了中国的禁令。因鸦片贸易所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都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了一种复杂的关系。虽然英国获得了香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了的中国港口进行。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强国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

  同时,英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因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取消或要求重新协商一些原本签订的条约。这种态度解释了看似矛盾的英国对华政策:一方面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另一方面却和法国联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列颠治下和平(PaxBritannica)的瓦解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曾经能够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材料的来源国和工业品的出口市常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在19世纪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国家寻求保护其原材料的供应和出口市常到187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品面临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竞争。

  工业化在德国和美国迅速进行,使它们迅速赶超了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到1870年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经超越英国,并且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经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19世纪末,德国甚至开始为当年的“世界工厂”生产这些产品了。

  虽然无形出口品(如银行服务、保险和船运)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从1880年的1/4下降到1913年的1/6.英国不仅只在工业化国家市场的竞争中落败,其产品在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也没有占优势。英国甚至正在丧失它曾经所拥有的,对印度、中国、拉丁美洲和非洲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

  英国的商业困境因1873至96年的经济萧条而雪上加霜。因商业衰退所导致的通货紧缩更进一步给各国政府增加了压力,迫使它们鼓励扶植国内工业,从而最终导致了欧洲强权逐渐抛弃自由贸易的原则(德国于1879年、法国于1881年先后放弃自由贸易)。

  这么一来的结果是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萎缩。欧洲和之后美国的政府与企业领袖们因此开始将海外的殖民地作为他们新的市场:这些海外殖民地将成为宗主国的出口市场,而他们则被安置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之下,使得其他国家商品无从与宗主国产品竞争。同时它们还依然是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虽然英国将自由贸易一直坚持到了1932年,英国也参与了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以避免那些曾经在其影响之下的地区落入别的工业化国家之手。

  英国与新帝国主义18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欧洲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在种族优越论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与统治其他被视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了2300万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但是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了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认为是英国进入新帝国主义时代的分水岭,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负债累累的埃及统治者伊斯梅尔(Ismail)手中买入了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英国从此巩固了对这条对英国和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188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对俄国几个世纪以来逐渐向南扩张的担心也影响了英国的政策:1878年英国控制了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并试图入侵阿富汗。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俄国进一步向南扩张以至最终威胁到英国对印度的占领。英国发动了三场针对阿富汗的血腥战争,但都不成功,当地人民的反抗和复杂的地势挫败了英国的目标。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是维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