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人类进化迁徙史

  随后,一批批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相互融合,构成现代的世界人群。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历史始于人类的出现。人类如何起源,历来传说、争论很多。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目前已经可以大致勾画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猿类的出现可追溯到地质学上的渐新世。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1911年发现于埃及法雍的原上猿,其生存年代为3500~3000万年前。比原上猿稍晚的有1966~1967年在法雍发现的埃及古猿,生存年代约为2800~2600万年前。更晚的则有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的圣戈当,后来欧、亚、非洲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同类型的化石,其生存年代约在2300~1000万年之前。这些古猿很可能是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

  1.从猿到人的过渡

  森林古猿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几个分支。拉玛古猿生存年代约为1400~700万年以前,最早的化石是1932年美国学者G。E。刘易斯在北印度的西瓦利克山地发现的一块右上颌碎片,它具有若干人类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匈牙利的鲁道巴尼亚、希腊的皮尔戈斯、土耳其的钱德尔、巴基斯坦的博德瓦尔高原及我国云南禄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其共同特征为: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特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的祖先。但近年有些学者发表不同意见,认为拉玛古猿不属人科,而是猩猩的祖先。也有学者持折中观点,认为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拉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其生存年代大约为370~100万年以前。有的学者把1967年在肯尼亚罗特加姆发现的一块下颌标本也归入南方古猿,从而将南方古猿存在年代的上限推到550万年以前。南方古猿化石最早于1924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汤恩发现,为一幼年头骨。其后陆续在非洲、亚洲发现十多处。其中较突出的代表是1959年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东非人头骨化石。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和人接近,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无齿隙;拇指可和其他四指对握,能使用天然工具;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能直立行走;脑顶叶扩大,可能有原始的语言能力。根据目前研究,南方古猿至少有三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或称纤细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和比粗壮种更为粗壮的南方古猿鲍氏种。1973年美国学者D。C。约翰逊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一膝关节化石。次年发现一具人科动物化石,年代距今约300万年前,全身骨骼保存达40%左右,是一个20岁左右之女性,约翰逊称之为“露西女士”,定名为南方古猿阿法种。

  2.关于南方古猿的演化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等。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避开了灭绝的危机。约600万年前,出现了一种大型的,勉强以双足着地,双手作辅助的灵长类动物——古猿,由于只分布于非洲大陆南部,故名为南方古猿。

  从猿到人的过渡,如果从拉玛古猿算起,大约经过了1000多万年;如果从南方古猿算起,则有200~300万年。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过渡时期的生物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点,它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最初生活在非洲(大约300多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研究南方古猿,对于探索人类的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1924年,地点是在南非金伯利以北,那是一个幼年古猿的头骨。后来,在南非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东非奥莫、奥杜威等地也有发现。这些化石主要是头骨、下颌骨、髋骨、牙齿、四肢骨等。南方古猿的牙齿、头颅、髋骨等和人相近,和猿类有显著的差别,可能已会使用工具和直立行走。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其出现年代少于400万~300万年,这个物种脑容量很小,雄性明显远比雌性为大,被称为“露西”(Lucy)的年轻雌性南方古猿骸骨于1974年在依索比亚出土,由于骨骼较为完整,使人能确立古猿的行走形式:以足直立,步履蹒跚,科学家从肩胛骨及臂骨分析发现:南方古猿仍保持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的特征。之后发现非洲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据推测:身高为145厘米,雄性平均体重为65千克,雌性35千克,脑容量为现代人的三分之一。

  南方古猿至少有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粗壮型体重平均在40公斤以上,脑量大于500毫升,身材较高。纤细型身材高约1.2到1.3米左右,脑量平均不到450毫升,体重约在25公斤左右。

  一般认为,粗壮型是南方古猿发展中已经绝灭的旁支,而纤细型则是人类的祖先。粗壮型是蔬食者;纤细型是杂食者,肉类在食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美国的原始丛林中,人们曾经碰到过可怕的“野人”。他们身上长着长长的毛,头上有一缕尖尖的发梢,身材高大,可以像人那样站立、行走和迅跑。埋伏在丛林深处的摄像机曾经拍摄到一个“野人”洗手、取食的情景。一些学者认为,这些“野人”是南方古猿粗壮型的幸存者。

  ①粗壮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robustus)已有臼齿的产生,它们开始以硬质及多且纤维的植物为食。它们已经有明显的社会关系,能制造及使用简单工具,最早的石器出现于250万年前,工具亦有明显的分化,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边器,此外,还在古猿遗址中发现兽骨与角器等。在屏障东部成功进化的大量粗壮型南方古猿最终不敌天然的灾害:300万年前突然爆发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东非大裂谷的火场中,这是人类进代历史上一场大浩劫。鲍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boisei)称为东非人,被认为是粗壮南方古猿的地理变异种。

  ②纤细型南方古猿

  最接近人属(Homo)的古猿,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采集植物的块茎和野果为食,它们可能还会拾取死兽分吃尸肉,为了保障足够的食物来源,开始出现了狩猎,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驴成为了猎杀的对象,同时为了防止大型肉食动物的侵袭,它们会有守望相助的义务,它们经过一系列的自然适应,成功演变向人的发展方向。距今350万~150万年前,这种南方古猿以双足行走的稳健演化,使它们成功地晋身为人类的原形。

  3.人类体质形态发展的分期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后,人类的体质形态仍在继续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们把这一发展过程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由于化石材料的不断丰富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一分期法已不适用。目前国外学者主要采用两种分期法。一是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3个阶段;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现代智人。这一划分法的缺点是把不会制造工具的南方古猿和能制造工具的能人及1470号人(一种东非能人类型人类化石,因编号为1470号而得名。)归入同一范畴。另一种是分为最早的人类(或最早的人属)、直立人、早期智人、现代智人4个阶段。中国学者也提出4个阶段的划分法,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早期猿人”阶段相当于国外学者提出的“最早的人类(人属)”阶段。虽然直立人之前的化石材料发现不多,但将其单独列为一个阶段以别于南方古猿和直立人,仍是较妥当的办法。

  4.最早的人类

  从1974年开始,英国学者M。D。利基在坦桑尼亚莱托利的莱托利尔地层发现了人类化石,除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孩的部分骨骼外,还发现一些成人的上下颌碎片及牙齿,定年在380~360万年前之间。1978年在莱托利尔地层中发现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人类脚印,属一大一小两个个体。脚印有凸起的足弓,圆形的足跟,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这些都是人类的特征,因此有些学者把它归入人属。但在同一地层中没有发现石器。约翰逊等人认为莱托利尔地层发现的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种,并非真正的人类。

  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库彼弗拉发现了编号为KNM-ER1470号人的头骨,定年为290万年前。脑量约为775毫升。头骨无直立人那样明显突出的眉脊,因此它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还有争议。在KNM-ER1470号人的层位稍高处,于1968年发现有旧石器,当时测定为261万年前,1975和1976年有人重新测定其年代分别为182万年和244万年前,后一年代与最初测定的年代较接近。

  从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陆续发现一些人类化石。1964年定名为“能人”。其脑量约为680毫升,手骨及足骨与现代人相似。在发现能人的层位发现不少砾石打制的工具,主要是砍砸器。此外还发现石块堆成的圆圈,推测是能人所建的简单住所。能人生活的时代距今180万年。

  发现于爪哇的莫佐克托人,原先被称为莫佐克托猿人,近年有人研究,认为可能属于能人,定年为约190万年前。

  5.直立人

  在中国习惯上称之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或150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其脑容量为775~1400毫升。最早发现的直立人是1891年荷兰军医E·杜布瓦。在爪哇中部特里尼尔附近找到的一个头盖骨及一枚牙齿,次年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一个大腿骨及一枚臼齿。头骨很厚,眉嵴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但腿骨似人,适于直立行走,所以当时定名为“直立猿人”。

  直立人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在中国有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在非洲有肯尼亚的KNM-ER3733号人、KNM-ER992号人、KNM-ER3228号人、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的OH9号人、OH28号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等;在欧洲有德国的海德堡人。此外在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累西勒提及德国的比尔钦斯勒本近年也发现了猿人化石。

  6.早期智人

  又称古人或尼安德特人。生活于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晚期。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一个洞穴中发现的一副人类骨架化石。定名为人属尼安德特种,后其学名改为智人尼安德特亚种。

  早期智人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生存年代最早的是德国的斯坦因海姆人和英国的斯旺斯孔布人,定年约为25万年前。许多学者认为他们处于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中国陕西省境内发现的大荔人,也具有这种过渡性质。

  早期智人体质形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若干原始特征,如眉嵴比现代人发达,前额低斜,颌部较突出,颏部不明显等。脑容量约为1300~1750毫升,比直立人大得多,脑组织也更复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类的体质和智慧都进一步发展了。

  目前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早期智人可分两种类型,一为“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发现于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德国和意大利等地;一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发现于黎巴嫩、以色列等地。进步的尼安德特人脑量比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略小,但体质形态更接近晚期智人。一般认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后来发展成为晚期智人。而典型的尼安德特人,有的学者认为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灭绝的旁支,亦有的学者认为并未灭绝,而是后来欧洲人的祖先。

  7.晚期智人

  又称新人,出现于4万年前。其头骨前额升高,眉嵴几乎消失,颌部退缩,下颏明显,体质形态与现代人类已无多大差别。发现的化石分布于亚、非、欧、美、澳各大洲,说明此时除南极洲外,地球上各大洲均已有人居祝

  由于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发现了4.8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至少在距今5万年前。但许多学者对该人类化石的年代表示怀疑。澳大利亚大陆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蒙戈湖,年代为32750年前,所以人类从亚洲到达澳大利亚的时间可能在4万年前。

  晚期智人出现时现代人种亦形成。目前多把人种分为三大种,即:蒙古利亚人种、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也有另立澳大利亚人种而分为四大人种的。大种之下又分若干小种。人种形成的因素极为复杂,一般认为是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2/3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注:中国“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约2500万年前,猴类开始了向猿类的进化,原始猿类出现并逐渐从猴类分离出来。此时准确而言尚不属人类范畴。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约600万年前,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此后,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分离出来。

  能人(Homohabilis)约150万到250万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猿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

  直立人(Homoerectus)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爪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

  智人(Homosapiens)早期智人(earlyHomosapiens)约3万到25万年,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lateHomosapiens)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后向欧亚非澳美5大洲各地扩张包括高纬度区,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孕育形成的时期。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

  二、遗传学描绘人类进化迁徙史

  1.夏娃假说

  1987年,根据相关线粒体DNA研究,著名的“夏娃假说”被提出,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线粒体都是从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妇女传下来的,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了欧亚大陆。

  1990年,对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发现,不论黑红黄白种人,女性的线粒体DNA相同,这证明了现代人类来自一个共同的智人祖先,根据考古学分子生物学推算确定,是非洲的一个女性;之后,根据对女性线粒体DNA男性Y染色体基因和猿猴DNA研究综合推算,人类共同智人祖先出现的比较科学可信的年代大约是5万到10万年前;繁衍路径:非洲→亚洲→欧洲→美洲。

  注:仅存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的DNA,在受精过程中,由于卵细胞中含大量线粒体而精子中含量极少,因而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认为仅来自母亲。可用线粒体DNA来研究母系遗传。

  2.尼安德特人

  1997年,根据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进化路程,表明现代人类不是来自尼安德特人,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是另外一个人类分支,与现存人类的祖先无关。约在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这个人类分支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晚期智人淘汰,并最终完全消亡。

  3.东亚人

  遗传学Y染色体研究证明,东亚的现代人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约5万年前,最早的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进入东亚的南部,然后随着东亚的冰河期的逐渐结束,在以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进入东亚大陆,遍及中国大陆,北及西伯利亚。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祖先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南方,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另一批非洲智人从东南亚向东逐渐进入太平洋群岛。随后,约8500年前,中国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萌芽。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早期。中国三皇传说时代。

  约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后期。中国五帝传说时代。埃及金字塔出现。

  约4000年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注:Y染色体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性染色体,男性专有,因此传递方式只能是从父亲到儿子,可用于研究父系遗传,如姓氏的遗传等。〕

  4.西伯利亚人与印第安人

  2003年,美英科学家对西伯利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

  1.90%的中美洲印第安人和50%的北美洲印第安人,来自同一个父亲。繁衍路径:西伯利亚东北亚→通过百令海峡的陆桥→阿拉斯加,这时,来自东北亚的一群西伯利亚人中,其中的一个西伯利亚男人的生殖细胞Y染色体刚好起了变化,名为“M242”,大概发生在距今1.8万年前(此时是最近的冰河期中末期,海平面下移,使联结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间的白令海峡可以通行)也就是说: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西伯利亚人首次进入美洲不早于1.8万年前。且只有这个男人的子孙生存并繁殖下来,随后,他们的后代慢慢往南迁徙。

  2.此后不久,几百或几千年后,另外一群东北亚人也同样的来到了阿拉斯加,他们的后代繁衍构成另外的一半美洲印第安人;但不知为何止步于北美洲,未有继续南徙。

  5.中亚人

  中亚是欧亚大陆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在研究过的所有欧亚人类群体中,中亚群体是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人类群体,它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乌兹别克群体。

  中亚地区是西伯利亚、美洲及部分欧洲地区人类群体的祖先。这个地区是两次主要迁移浪潮的起源地,中亚人类群体向北迁移至西伯利亚后,一支向东迁移至美洲,另一支向西迁移至欧洲。欧洲现在的人类群体基本上是在旧石器晚期(约4.5万年前)及新石器早期(约1万年前)这两个时期组成。

  6.多地区进化说

  有关中国倡导的多地区进化说。

  所谓多地区进化说,即:自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此期间各地区之间有些许的基因交流。

  对于中国就是说: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即:北京猿人(直立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北京早期智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现代人(现代中国人)。即:北京猿人是来自非洲的直立人,但之后未被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淘汰取代,而是一直存活下来并独自发展进化,最后演化成为现代中国人。

  但是,目前的人类考古学和现代遗传学基因研究结果都显示了中国早期智人的灭绝并被晚期智人新移民彻底取代的事实。在最重要的考古化石证据上,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出现了据今4~10万年间的化石断层,断层时间大致与第四纪冰期相符。也就是说,中国的早期智人由于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的存在(约7.5万年前,在苏门答腊岛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次火山喷发在约6~7万年前,造成全球进入冰河期),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由于恶劣的气候而难以存活。

  因此,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是来自非洲的晚期智人,在冰河时期中末期,经由东南亚由南及北进入中国。

  因此,认为中国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人类起源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7.特例——澳大利亚

  特例:对约6万年前的澳洲人类遗骸提取出的线粒体DNA分析发现:它与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据认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类的古老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这表明: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其演化路线并非来自于非洲

  〔注:现生智人分为四大人种。中国人、东亚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欧洲、北非和南亚是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非洲是黑种人;澳洲是棕种人(澳大利亚人种)。〕

  8.走出非洲

  人类走出非洲并不只是一次。

  至少在40万年到80万年前就已经有部分人(直立人)走出非洲了。

  以线粒体及Y染色体估算,绝大部分人类(智人)走出非洲的时间是8万年到15万年前,

  之后发生了几次人群回流非洲的趋向(可能是受全球进入冰河时期的影响)

  再以后又进一步扩张(随着冰河时期结束,受气候逐渐回暖的影响)

  随后,一批批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相互融合,构成现代的世界人群。

  9.人口

  约100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50万。

  约7万年前,最近的冰河时期,由于环境恶劣,生存困难,人口曾下降到只有约2~3万人。

  约1.1万年前,冰河时期结束,气候回暖,挪亚方舟大洪水时代,全球人口总数约有100万。

  约5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300万。

  约1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500万。

  约7000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3000万。

  约3000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1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