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舞蹈

  人为什么要舞蹈呢?公元2世纪基督教诺斯替教派的赞美歌词中写道:“谁不跳舞,谁就不懂得生活。”

  舞蹈的艺术特点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凡是借着人体有组织和有规律的动作,通过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形式和技巧,集中地反映了某些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故事,表现个人或者多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都可以称为舞蹈。

  由于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以身体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它兼有时间艺术(如音乐)和空间艺术(如美术)二者之特长。虽然舞蹈的基本属性属于表现艺术的门类,但由于它又具有较强的造型性,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又紧密地与文学、戏剧结合在一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再现的艺术。舞蹈的这些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就使它有了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之处。

  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基础,劳动的动作是原始舞蹈动作的源泉,人体动作是舞蹈最基本的语言,它们均来自于劳动,所以从根本上说舞蹈艺术是劳动的产儿,是劳动者创造的。

  人为什么要舞蹈呢?公元2世纪基督教诺斯替教派的赞美歌词中写道:“谁不跳舞,谁就不懂得生活。”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总是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以及语言表现出来的,而舞蹈恰好是身体的语言,是动作的艺术,舞蹈既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到寄托,又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并借以与他人得到沟通,所以,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喜怒哀乐,都愿舞之蹈之,用以宣泄自己的情感。

  正因为舞蹈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特点,所以它成了人们进行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的最好工具。它可以通过活生生的形象的描绘,帮助人们去认识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规律,以它的感染力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

  在工作之余,用舞蹈作为一种有益的文娱活动,可以使人得到健康的娱乐和美的享受,借以提高和激发我们在学习、劳动、工作、生活中的热情。

  舞蹈的创作之源

  舞蹈是用人体动作和姿态来表现生活的,而文学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生活的,这是它们主要的区别。但是,二者在对待生活的认识上又是一致的。

  文学创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有了真情实感,通过作家的想象和文笔技巧才能表现出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舞蹈也是如此。在舞蹈创作上,有时必须通过文学创作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才能从生活基础上激发情感、创造形象。抓住了这个“思路”,往往就能把握舞蹈表情上动作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刚柔粗细,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示:同意、否定、疑问、命令、恳求、惊叹、威胁等等,来表达各式各样的感情。因此,舞蹈家必须经常吸收文学作品中生动丰富的生活内容和严密紧凑的结构,从中获取舞蹈创作上的结构和形象。世界上的很多舞蹈经典名作,是从文学名著改编而来,如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等。

  每个舞蹈、舞剧的创作,编导们也总是从写文学剧本开始,由它为基准再根据音乐伴奏的效果去编去创形体动作。

  反过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许多难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达的思想感情,用人体的动态反而可以简单明了的表达出来。比如举手、投足、挤眉弄眼、耸肩、拍掌、握手等动作,在使用恰当时,往往胜过文学语言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往往表现了微妙的内心变化,在语言文字“难以言表”时,直观的表情动作却可以准确、深刻的表达思想感情。它获得了比文学语言更理想的效果。

  也就是说,好的舞蹈和舞剧,产生于好的文学作品。而且把文学作品变成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弥补文学表现上无法解决的缺陷,突破文学作品中在感情和想象上的文字局限性,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这就是文学与舞蹈这两个姊妹艺术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各有所长又各有局限,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与音乐的关系

  舞蹈和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擅长抒情而不擅长叙事。其不同点是:音乐是用声音来抒发感情,而舞蹈是用形体。舞蹈总是离不开音乐,与音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舞蹈艺术的三大要素都与音乐有关。

  自远古以来,我国就有“乐舞”之称。

  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来体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舞蹈与音乐的水乳交融关系,可以从“迪斯科”的产生中得到印证。实际上,“迪斯科”就是指的音乐,它节奏鲜明、强烈,令人坐立不安,颇有“催舞剂”的作用。根据“迪斯科”音乐即兴而舞的现象,广为流行,风靡欧美。于是,“迪斯科”也就成了舞蹈术语。

  舞蹈艺术的发展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音乐与舞蹈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从立意到风格,从情调到节奏,从气氛到意境,都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高密度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们的“听”与“看”互相充实,取得艺术享受的满足。如肖邦的钢琴曲为芭蕾舞《仙女们》编织了一个多么幽远、飘逸而深沉的意境。根据法国作曲家圣桑的音乐而创作的芭蕾舞《天鹅之死》,音乐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那哀怨委婉的诗情画意尽蕴其中。这种音乐与舞蹈浑然一体的结合,构成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特殊表现力,也形成了舞蹈艺术是空间与时间兼备的艺术个性。在同一部音乐作品中的音乐与舞蹈,它们所担负的使命是共同的,都为创造同一艺术形象,抒发同一内心感情,介绍同一特定环境,向着同一目标而统一为一个整体,其统一的程度,势必将超越音乐与舞蹈两者自身的范围。这就是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门类之间惟妙惟肖的关系所在。

  力量,舞蹈者的原动力

  这里所指的力量是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用力的能力。

  肌肉收缩或紧张便能产生力量。指挥肌肉收缩或紧张依靠的是人的神经系统,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前者是机体的总指挥,后者是传达员,总司令的命令经传达员传到哪儿,哪块或哪群肌肉就收缩或紧张,从而产生力量。

  决定力量大小的因素很多,它取决于支配肌肉的神经中枢功能;取决于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的长度拉得越长,收缩时表现的肌肉力量就越大;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越大。另外年龄、性别和力量的关系也是重要因素,正常发育的男性,25岁达到一生中力量的高峰。女性20岁达到顶峰。

  为了提高舞蹈演员的力量水平,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以期达到“速度力量”、“控制力量”、“弹跳力”的运用自如,还要相应的训练“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提高掌握人体重心的能力,抵抗地心引力的吸引,从而圆满完成舞蹈中所规定的动作。没有上述各种肌肉力量的保证,任何高难度的技巧也休想完成。

  力量是人体肌肉抗阻力的一种能力。舞蹈演员要掌握正确的技巧,必须用强大的肌肉力量来克服身体某部分的惯性,因此,训练中必须加大肌肉的抗阻能力。运动员是采用负重的训练方法加强肌肉力量。舞蹈演员是利用自己身体某部分的活动以及下肢的用力支撑从而获得需要的肌肉力量,从而保证舞蹈演员细长的体型。这是训练方法上与运动员的根本区别。

  力量有了,并不等于达到了要求,“柔韧性”对舞蹈演员有着特殊意义。

  因此,必须训练舞蹈演员的柔韧性。

  中国舞蹈的独特风格是:上身灵活多姿,躯干及下肢能够“刚、柔、收、放”和谐配合。凡“柔韧性”好的演员,舞姿不僵不板,优美动人。反之,腿抬不高,腰下不去,动作笨拙僵硬,甚至不能完成规定动作,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舞蹈演员。

  控制力与耐力

  控制力属于肌肉静力性的工作范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肌肉张力显著增加,并支配着人体若干环节使身体保持在某种姿态的能力。

  它的作用是支持工作、固定工作。控制力来自肌肉的拉力和显著紧张,由于肌肉静力工作时的血液循环尤其是毛细血管内的血流会多少受到阻碍,使肌肉不能得到充足的养料和氧气,导致人体容易疲劳,肢体难以持久地保持在一种姿态上,所以要有意识地加强控制力的训练。

  坚强的控制力不仅能保证舞姿做得干净准确优美,保证各种动作平衡和稳定,还可以自如地控制人体重心和正确支配肌肉群。

  协调性和灵活性:正确支配肌肉群协作一致完成某一种舞姿或技巧的现象称之为协调性。

  灵活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灵活性差的人不能成为舞蹈演员,因为后天的苦练克服不了先天造成的障碍。具备上述条件后,还要每天进行耐力训练,它包括:(1)全身耐力(2)肌肉耐力(3)心血管耐力(4)呼吸系统耐力。怎样才能达到要求呢?通过下列正确的训练方法就可以提高对抗疲劳的能力。

  (1)增强力量素质可以提高肌肉耐力;(2)采用间歇训练法,增加重复次数和重复的时间,提高每次重复的强度,缩短间歇时间,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氧气和养料的供给,可提高心血管耐力。

  (3)学会正确呼吸,有利于肺部换气,改善人体的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耐力。舞蹈演员必须加强正确的呼吸训练,养成吸气快、深,吐气少而匀的习惯,从而控制气息,调整气息,才能避免在舞台上出现呼吸急促和喘不过气来的现象,影响下组动作的完成。

  舞蹈演员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指定的准确时间内,能够通过正确地运用人体的肌肉做出繁难复杂的动作以表达某种感情的能力就称作技巧。

  舞蹈演员的技巧,都是通过刻苦的训练而练就的高超本领,它基本上有三个过程:(1)泛化过程:从教师讲解要领和做动作示范,首先获得感性知识,此时并未理解它的内在规律。接下来是反复模仿和刻苦练习,这时的动作表现不协调、不正确,许多不应参加活动的肌肉参与了活动。但是,只要专心领会教师所提的要求,多练多做从中理解动作的内在联系就会渐渐摸出规律。

  (2)分化过程:在专心的基础上,经过成功、失败、再成功、再失败,才能悟出动作的内在规律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明确集中,由泛化进入了分化过程,这时的多余肌肉群不再参与活动,动作做的比较协调自如了。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不巩固,错误的做法还会出现,这期间要反复练习,不断加以强化,克服薄弱环节,使动作日趋准确。

  (3)巩固和自觉化的过程:经过反复刻苦的训练,使所掌握的每个动作能在大脑皮质层中产生痕迹反应,反应愈深,动作定型也愈巩固。这时,做出的动作不仅准确、优美,最后达到自觉化过程。所谓自觉化,就是动作反应快,一套复杂的组合动作不需要消耗很大的“神经劳动”,就比较“省力”地做出来了。

  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舞蹈演员能否自发训练呢?不能。舞蹈演员必须每天在专业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教师根据学员的进度随时修改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抓住早期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大脑协调手脚动作的天性尚未消失的黄金时刻,为学生训练,而绝不可以自己在家里“闭门造车”。那样做非但不出成果,还有可能造成损伤。

  舞蹈演员的衣着

  由于舞蹈专业的性质特殊,演员们在练功、排练时穿的服装都是经过专门设计,每件衣眼都有着其切实的作用,而不是单纯为了好看。

  练功服通常是紧身衣和紧身裤袜,裤袜外面再加一条质地很薄的围腰短裙,这是女孩的服装。男孩一般穿白色圆领短袖汗衫,下身穿黑色的紧身裤袜。

  为了帮助演员在练功时能迅速达到热身的目的,一开始练功时,都穿上“护腿”,一等肌肉活动开暖和过来,就立即将“护腿”脱掉,以免影响完成动作。

  发式,舞蹈演员也与众不同。女孩子在练功、排练时,总是把长长的秀发在脑后挽成一个髻。这样的发型不但使脖子和头部的线条显得清晰,在旋转、跳跃时也不会妨碍动作的完成。一般来说,舞蹈演员前额也不留“刘海”,这也是根据专业需要而形成的发式。

  练功鞋一般是用薄的皮革或帆布制成的,尤其是芭蕾舞演员,练功鞋又分软鞋和足尖鞋两种,后一种只有女演员穿。练功鞋的颜色不限,男孩穿黑、白色,女孩多穿粉色、绿色、红色等等,但必须很合脚。

  足尖鞋需要紧紧包住脚,有条件的时候要量着每个演员的“脚谱”去做,非常合脚。鞋上的缎带由演员按自己的习惯去缝,缎带呈十字交叉绕脚三圈,缎带的两头必须整齐地塞到脚腕处,否则在动作时一旦散开就麻烦了。为了不使缎带在舞台灯光下闪闪发光,上场前还要给鞋子扑上点粉。

  演出时穿的服装除了符合剧情要求以外,针对舞蹈的特点,设计师们也是千方百计力求服装的质地、式样以不影响舞蹈者的动作为宗旨。比如:舞台上男演员的裤子,一般都不在前方开口,而是像女式裤一样从旁边开口,更多的式样是不开口,在腰上穿以松紧带,这样就完全避免了大幅度的腿部活动会造成服装撕、裂口的现象发生。

  无论是男演员或女演员,演出的服装内必须穿上长裤袜,这是因为演出时大量出汗,裤袜可以吸附汗,而不会由于汗湿使服装紧贴着皮肉皱皱巴巴妨碍完成动作。

  舞蹈演员演出腰系的腰带也是松松的,不能像日常生活中系腰带一样紧束腰间,这也是为了更加自如地完成各种动作,否则腰带系的紧了伸臂及弯腰、转身动作均受影响,还会撕裂服装。

  总之,舞蹈演员练功、演出的服装,都以服从舞蹈专业的需求而设计,不能单纯追求舞台上的美。

  欣赏舞蹈的关键

  凡是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能欣赏舞蹈,但是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受文化水平高低、年龄、爱好、职业、兴趣以及文化素养的水平所限,定会出现某些差异。要想缩小这种差别就要学会以舞蹈的眼光去欣赏舞蹈,依照舞蹈固有的特性去认识舞蹈、欣赏舞蹈。

  艺术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体现出它的魅力,才能产生社会作用,否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美学价值。艺术欣赏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首先是有个使观众看懂的问题。只有在懂得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去思索、回味。

  多听多看培养自己的艺术兴趣,提高艺术修养才能培养出正确的欣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一步一步进入舞蹈的艺术宫殿,领略其中的奥秘,获取舞蹈艺术美的陶冶,得到美的享受。

  任何人对艺术的欣赏都存有相对的局限性,受着自我欣赏意识的制约,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建国初期,不少人初次看芭蕾舞时,认为:“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也可以说是少见多怪吧。今天观众的欣赏能力相对来说已经提高了许多,经典芭蕾舞剧演出场场爆满,说明表演和欣赏的距离已在逐渐缩短。

  在人类尚未发明语言或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善的时候,远古时代的祖先就以简单的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为媒介传情达意,以手舞足蹈交流感情,这就是舞蹈的雏形。它伴随着历史的进程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所以说脱离了社会生活也就没有了舞蹈艺术。

  在远古时代还没有发明鼓乐时,祖先便以石击石打出节奏,或披兽皮,或插羽毛,模拟各种鸟兽动作的生动形象而舞。为了防御凶猛野兽的侵袭和部落之间的并吞,创造了紧张激烈的战斗舞。原始舞蹈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加掩饰地直叙生活过程,不是单纯的娱乐、游戏。

  欣赏古代舞蹈首先要弄清各个历史朝代的背景,它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概貌,习俗的衍变,以便排除疑虑,轻松自如地欣赏。

  近几年的舞台上,舞蹈创作者们编演了大批的古代舞蹈让今天的观众一饱眼福。有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独舞《霓裳羽衣舞》、《仿唐采舞》、《编钟乐舞》等等。这些古代舞蹈的再现,是创作者经过考证历史文献、史料、壁画重新加工编创的。我国的古代舞灿若群星,五彩斑斓,是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欣赏古代舞蹈使我们有机会亲临其境地领略古代艺术瑰宝的风貌,了解祖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浩如烟海,绚丽多姿,它来自于民间,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绵延不断,世代相传,体现着伟大的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少数民族的舞蹈有着它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生活依据,如以豪爽见长的藏族民间舞蹈,手摆动时总是与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因为那里的气温变化很大,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皮袍;韵律含蓄的朝鲜族舞,脚长时间慢慢提起,这是因为他们崇拜鹤,舞步是模仿鹤的步伐;剽悍夺人的蒙族舞蹈,因蒙族人爱骑马,他们的舞步形态与肩膀常常是左右摇动的;傣族人的筒裙紧裹着身体,因此舞步不可能迈大。傣族人十分喜爱孔雀、崇敬孔雀,认为孔雀最美最善良,象征着吉祥、幸福、美好,舞步中模仿孔雀飞跑、漫步、追逐嬉戏;汉族的龙舞发展至今日已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高度技巧的喜庆代表性舞蹈了,从它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里、上下翻腾的滚动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催人向上的精神所在。

  上述几例民族舞蹈仅仅是祖国大家庭56个民族的点滴实例,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了。总之,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精神、民族情趣和民族信仰的自然流露,它寄托着各族人民的理想、愿望,象征着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当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是如何发展衍变的脉络,就是略以知晓也能消除欣赏中的疑点。

  笼统的说,南方农业民族的舞蹈稳舰含蓄、端庄、抒情。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矫舰洒脱、明快、豪放。

  舞蹈的种类

  以叙述某一特定事件为前提的情节舞,从更广泛的角度讲,舞蹈小品、动作性较强的某些哑剧表演,都可以归属为叙事性舞蹈。

  叙事性舞蹈的艺术构思要求简练、集中核心事件,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典型的情节、生动的细节,以及在表达剧情内容时起伏跌宕、有始有终。

  叙事性舞蹈的故事内容一般是宣扬高尚的人际关系,鞭挞丑恶现象,使观众在欣赏中得到教益。

  借跳舞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就叫自娱性舞蹈。目前流行的自娱性舞蹈很多,“交谊舞”、“迪斯科”可以说是国际上流行的自娱性舞蹈。像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意:晚会),彝族的“跳月(乐)”、跳“烟合”、“罗作”,藏族的“锅庄”、“弦子”,蒙古族的“安代”,傣族的“戛光”,景颇族的“木脑总戈”,苗族的“踩鼓”,土家族的“摆手舞”,汉族的“秧歌”、“腰鼓”、“花灯”等等皆属自娱性舞蹈。那些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老年健身舞蹈如“舞剑、舞刀”、“健身迪斯科”、“大秧歌”,甚至是“气功操”,可以称之为“自娱健身”舞蹈了。

  表演性舞蹈是指专门为人们欣赏而创作的舞台表演节目。它的形式繁多,风格各异,大小皆有,规范严格。有:单人舞也称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民族民间舞、古代舞蹈、戏曲舞蹈、现代舞蹈等等。

  从两种舞蹈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表达来看,实际上只有两大系统:一是以抒情为主,可以说是“情绪舞”,一是以情节见长,称作“情节舞”。这种区分不能绝对化。因为一切舞蹈都以抒发人的感情,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为其职能,区分的目的主要是对表现内容加以概括,便于欣赏时加深理解。

  有些舞蹈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特定的人物关系,只是抒发一种情怀或是风土习俗,如同诗歌里的抒情诗。它是舞蹈家一种感情的流露,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群舞,这类舞蹈就是情绪舞。

  它的特点是情感集中,或喜悦、或兴奋、或自豪、或悲哀。它更接近于原生活,虽然内容单一却不单薄,如反映抗日战争游击队员斗争生活的《大刀进行曲》、表现藏族民兵生活的《藏民骑兵队》、蒙古族的《马刀舞》等,以豪迈、刚劲而富有民族气质的舞姿,在刀光剑影的群舞构图中并没有显得单薄而枯燥乏味。编创者们恰恰是在单一中写出了好文章,崭露出了艺术上的非凡造诣。

  芭蕾舞艺术魅力永存

  芭蕾二字系法文BalleT的音译,是欧洲的古典舞。

  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贵族们将一种叫做“芭莉”或“芭莱蒂”的舞蹈用于娱乐,这便是芭蕾舞的萌芽。

  1496年法国王储查理八世去那不勒斯要求王位,一路上他被意大利舞蹈的华美演出惊呆了,于是,他将这种舞蹈带回国内。在此之前,法国有一种被称为“假面舞会”的宫廷舞蹈,类似后来的芭蕾。

  1581年意大利的编导波洛瓦叶创作的《皇后喜剧芭蕾》首演而引起轰动,至此“芭莉”的种子在法国大地上破土而出。

  1661年路易十四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芭蕾舞学校——皇家芭蕾舞学院。

  编导皮埃尔·博尚首次确定了脚的五个基本位置。

  1713年巴黎也成立了歌剧院舞蹈学校,诞生了职业舞蹈家。

  1800年以后,女演员成了舞台上的主角,创造了足尖技巧以及腾空跳跃、旋转等高难动作,从而产生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女演员的服装改成了小短裙,芭蕾舞剧的浪漫主义时代开始了。

  1877年3月4日,在莫斯科首演了由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作曲的《天鹅湖》。它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童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艺术表现上,音乐、舞蹈水乳交融,达到了完美一致的高峰,因而传至今日盛演不衰,成了芭蕾舞剧的传世经典之作。从此,芭蕾在俄国进入了最繁荣时期。

  芭蕾在近400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各国的芭蕾舞剧层出不穷,好戏连台,芭蕾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20世纪50年代芭蕾舞由前苏联传入我国,当时的北京舞蹈学校的师生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排演了我国舞蹈史上值得纪念的古老芭蕾名剧《无益的谨慎》。该剧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反对封建、争取婚姻自由,它以醇美的喜剧风格、灵巧多变的娴熟舞蹈而吸引观众。它的演出成功及排演实践,促使我国民族舞剧迅速发展,如雨后春笋。

  几十年来,我国的芭蕾舞工作者先后排演创作演出了《巴黎圣母院》、《唐·吉诃德》、《海峡》、《天鹅湖》、《葛蓓莉亚》、《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草原儿女》、《祝福》、《梁祝》、《阿Q正传》、《雷雨》、《黛玉之死》、《魂》、《天鹅情》等等,特别是1958年创作演出的《鱼美人》,是综合了中国一些民间传说,以足尖形式改编的芭蕾舞剧,其中精彩的片段,《猎人与蛇》双人舞、群舞《珊瑚舞》经常作为独立的舞蹈作品活跃在舞台上。

  与此同时,我国的舞蹈家还创作了一批反映国外生活题材的舞剧《西班牙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的芭蕾舞艺术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国现有上海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两所专门培养芭蕾舞演员的学校,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际比赛上获奖、享誉世界的优秀芭蕾舞演员。

  由于芭蕾舞艺术属于高、精、尖范畴,我国现仅有三个芭蕾舞团,它们是:上海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沈阳芭蕾舞团。

  群星闪烁的芭蕾明星

  芭蕾舞这门艺术,它也像其他艺术一样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获得今天的繁荣,从而造就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芭蕾明星:玛丽·塔里奥尼,意大利人。其父是意大利的芭蕾大师,从小对她进行超强度的训练,经常使她因精疲力竭而昏晕在地。她是最早穿上足尖鞋而舞的舞蹈家之一。她在其父编导的《仙女》中露面,顿时轰动了欧洲,成了其他芭蕾女明星模仿的对象,连她梳的发式也风靡一时,被誉为浪漫主义芭蕾皇后。

  安娜·巴芙洛娃,俄国人。开始是作为“俄国芭蕾舞团”的演员引起人们关注,之后她又建立了自己的芭蕾舞团,到各地巡回演出。她把芭蕾艺术带到了在此之前对芭蕾艺术一无所知的城市和乡镇。她最著名的表演是《天鹅之死》。由于她在舞蹈艺术上的特殊才能,她的名字被载入史册。

  米哈依尔·福金,也是俄国人。他是一位杰出的编舞天才。他与切凯蒂所培养的巴芙洛娃等卓越的演员一起创立了戏剧芭蕾风格。它融会了服装、布景、戏剧、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功能,创作了具有强烈戏剧性的芭蕾作品,如:《天鹅之死》、《火鸟》和《彼得鲁什卡》等等,使“俄国芭蕾舞团”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舞团。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又一个俄国人。他是福金风格最理想的芭蕾舞演员。他那惊人的跳跃,能使人觉得身体停留在半空。在他以前,舞台上还未曾出现过像他那样伟大的戏剧性的天才舞蹈家,从而征服了观众。他不但自身舞艺高超,还有编导才能。由他编导的最著名的《春之祭》在首场演出时观众间因看法观点不同而发生了武斗,可见此剧是何等深入人心。

  叶里克·勃鲁恩,丹麦学派的伟大舞蹈家,曾是他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舞蹈演员。他的艺术才华使丹麦风格在全世界享有了更高的声誉。他成为各芭蕾舞团争相聘请的编导,曾任瑞典和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

  鲁道夫·努里耶夫和米哈依·巴列什尼可夫,都是当时俄国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后又客座英国、美国的芭蕾舞剧院,创作编排演出了芭蕾名剧,他们以技术上的尽善尽美而令观众倾倒。

  还有两位最伟大的编导:弗雷德雷克·阿什顿爵士和乔治·巴兰钦,以及在教学上卓有成效的教师奥古斯塔·布农维尔、恩里克·切凯蒂和阿格里宾娜·瓦冈诺娃等等,他们为芭蕾舞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芭蕾艺术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我国的芭蕾舞演员近几年在世界性比赛中屡获国际大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们是:杨新华、欧鹿、张丹丹、辛丽、汪齐凤、王才军、冯英、唐敏、赵民华、张伟强等等,这些芭蕾艺术王国里的后起之秀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芭蕾新星。

  晦涩、抽象的现代舞

  近百年来,现代舞在欧美不断地繁衍、发展,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如“抽象派”、“印象派”、“先锋派”(也叫“前卫派”)或“超先锋派”、“新先锋派”等等。

  这些流派光怪陆离,不胜枚举。更多的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现代舞也有好的、健康的、美的作品,但在表现手法上都采取的是抽象的手法;主张返璞归真,但观众却看不懂。

  我国赴美考察的人员曾见过现代舞的表演:一个女演员在台上不停地“转呀,转呀”十几分钟过去了仍在转,不停地转!据说,作者是要达到一个目的——“人的运动是必要的”……还有一个作品:一个演员自始至终的从台左边走向右边,又从右边走向左边,不停地走呀,走呀,作者说:这是表现她一生坎坷不平的道路。

  上述抽象的表现手法,难以被广大观众接受和理解是无疑的了。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一些现代派舞蹈被介绍到国内来,现代舞在我国舞台上出现了!1980年全国舞蹈比赛中,就出现了独舞《希望》,作为一枝花,它丰富了舞蹈苑地。

  《希望》以人体富于表现力的动作、造型和技巧,比较准确的勾画出了个不甘压抑、自强不息、竭力奋争、努力求索的形象。但观众反映:内容抽象,实难看懂,无力欣赏。

  现代舞的表现手法及风格与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审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也就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族舞剧

  舞剧是一种外来的舞蹈文化形式,它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手势、面部表情、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集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内容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分为中国舞剧(或民族舞剧)和芭蕾舞剧两种类型。

  欣赏舞剧首要的一条是从了解剧情开始,凡是根据戏剧、小说改编的舞剧,应先读一下原著,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对舞剧欣赏极为有利。二是听取编导对剧情的介绍;三是认真阅读节目单上的剧情及剧中人物,以了解这部舞剧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主题。在欣赏舞剧时,对剧中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各种舞蹈的段意、担负的使命也必须理解,因它们不是可有可无,为舞而舞,而是根据剧情的发展而精心设计安排的。它塑造人物形象,传递剧情情节,推动剧情发展,贯穿在整个剧中。

  当然,对演员的要求也就特别高,除了深刻理解角色的内涵以外,尤其要具备高超的技巧、逼真的表演及良好的乐感。独舞、双人舞是整个舞剧的支柱及精华。

  早在50年代,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就较系统地学习了前苏联舞剧创作的经验,结合中国广大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及接受能力,创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族舞剧。

  舞剧《宝莲灯》是北京舞蹈学校第一届舞蹈编导班学员李仲林、黄伯寿在前苏联专家查普林指导、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先生的具体帮助下创作的毕业实习作品。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是家喻户晓的古代神话故事,我国不少戏曲剧种早已将它搬上了戏曲舞台,剧中的主要人物三圣母、沉香、刘彦昌等人物也以不同的行当享誉了戏曲舞台。作为舞剧形式来表现古代神话故事,编导们充分利用了民族民间舞的素材,吸取戏曲表演之精华以及芭蕾舞剧的结构方式,创作出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大型舞剧《宝莲灯》,剧中采用了“假面舞”、“霸王鞭”、“扇子舞”、“手绢舞”来表现喜庆、欢乐的场面,用古典舞蹈中的“长纱”、“长绸”塑造三圣母飘然若仙、婷婷玉立的舞蹈形象,用“剑舞”塑造了沉香少年英勇、坚毅倔强的性格。尤其是在第二幕中“斩龙得斧”的一场舞蹈是改编发展民间舞蹈的突出代表。

  霹雳大仙为了考验沉香把神斧化为一条巨龙,挡住沉香救母的去路。沉香跃入云端与神龙搏斗,最后举剑斩龙,得到了神斧。这段舞蹈借鉴了民间龙灯舞的形式,配以灯光、纱幕、音响等手段,造成了神奇迷幻的色彩,扩展了舞台空间,更加突出了沉香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宝莲灯》的编创成功,再次展现了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巨大潜力,也为舞剧民族化积累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宝莲灯》曾以它独特的舞剧形式代表祖国出访了前苏联、波兰、朝鲜等国,进行访问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世纪60年代,日本花柳德兵卫舞蹈团和前苏联西伯利亚歌舞剧院曾学演了这部舞剧。1959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电影。

  另外舞剧《小刀会》、《抢亲》、《五朵红云》、《蝶恋花》、《战士的心》等等各种体裁的舞剧,都向人们显示出了舞蹈艺术表现生活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天地。因此,它的创作和演出有着不同一般的历史意义。

  1964年全军文艺工作者3000余人,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周总理的关怀和参与下,集中文艺界的优势兵力,由著名诗人、音乐家、舞蹈家、舞台艺术家集体创作、演出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东方红》以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和雄伟壮阔的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也讴歌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这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诗歌、戏剧、电影、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概括地表现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生活和斗争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在我国艺术史上是一大突破,是体现音乐舞蹈艺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

  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1)日本舞蹈。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千古情深”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二千年前。大至古籍佛经、建筑绘画、文字书法、乐舞艺术,小至泥金折扇、端午食俗——吃粽子,无不体现着中日悠久的亲缘关系。

  直至今日,日本的民族服装——和服,还是保留着我国唐代服装宽袖肥袍的式样。而在中国却只有在影视或舞台上演出传统节目才能见到,这与日本民族恪守传统是分不开的。

  日本的传统舞蹈,由于头饰及服装再加上脚穿的木屐所限制,台步流畅平稳、缓慢,轻轻颤动身体造型而舞,细碎的足尖点跳,轻盈的手掌翻转,或手持精制的雨伞或扇子,整个舞蹈轻俏细腻,优美动人。

  有的舞蹈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强劲的三弦伴奏下,边唱边舞,就越发使人如临仙境。

  日本的盂兰盆节又称鬼节,旧历七月十五日是祭祖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在海滨搭上灵棚,供上祖先的牌位,孩子们手提灯笼到海边召唤已逝的祖辈亡灵从海上归来。节日期间家家门口堆柴生火慰藉祖灵。入夜,人们便围绕临时搭起的望楼起舞。乐手坐在望楼上伴奏,常用的乐器有笛子、三弦、鼓、小锣等等。各地的盆舞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舞步,歌词内容也不相同。有的以悼念亡灵为主,有的已逐步发展演变成祈祷丰收、驱魔降妖、祝愿吉祥。

  盆舞的舞步简朴,一组步伐12节拍,随着音乐的节拍围着望楼反复跳下去,有时也串街跳舞。由于舞步优美简单,音乐欢快明朗,不仅广泛流行于日本本土,在国外表演也同样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了日本舞蹈的代表作。周总理生前曾被来访的日本艺术团邀请上舞台,与日本舞蹈家们同台欢跳此舞。

  流传于日本东北地区的鬼剑舞,是表现武士们在战场上鼓舞士气的舞蹈。舞姿生气勃勃,粗犷雄豪,反映出了日本民族坚强不屈的气质。舞者敏捷的单腿跳跃,大幅度甩摆头是它的基本动作。由于跳跃步组合奇巧,甩摆头多姿多变,再加上不时的怒吼呼叫,充分体现出日本民族的勇武精神所在。

  还有的舞台演出时,舞台正中悬挂着纸扎的人形灯,日本人叫它作“内普地”。每架灯上绘有张飞、赵云等三国人物肖像。这些生动的画面,更加体现出中日两国的甚密交往。流传至今的姑娘们头顶堆髻、插银簪,以及丝质的宽袖袍服,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中国的影响。

  同样,中国人学跳日本舞也是独占优势,无论是肤色、习俗、形体,几乎是难以分辨,和服一穿,载歌载舞,真假难分。

  (2)菲律宾舞蹈。我国明代航海家费信盛赞菲律宾“幽然三岛国,花木茂常青,气质尤宜朴,衣裳不解纫……”菲律宾素有“花园岛”之誉。它四季鲜花盛开,树木常青,盛产翠竹,给人以幽雅清新的感受。

  竹子造福于菲律宾人民,它们用竹节烧熟米饭,用竹竿搭盖竹楼,用竹筒汲水,用竹排当船运载,用竹制乐器、制舞蹈道具。

  竹制的乐器有竹竖琴、竹管、竹琴、竹圈鼓、竹笛、鼻笛、“安格卤等等。以竹子为道具的舞蹈相当广泛,最闻名的要属竹竿舞了。它节奏明快,深受菲律宾人民的喜爱。

  仿效长腿鸟的动作而编成的“蒂克林竹竿舞”,舞者机警地跳跃在两根竹竿之间,竹竿相撞则是象征农民捕鸟时的捕夹声。把持竹竿的男演员扮作农夫,饰演长腿鸟的女演员穿着传统的蝴蝶装。表演到高潮时,随着竹竿的夹击频率加快,女演员的表演难度也就更大,各种迅疾的小跳步,再加上双臂象征鸟翅的频频起落,更加显示出女演员娴熟的技艺。

  王室舞蹈“辛基尔扇舞”则风格迥异。舞者人数颇多,有持双扇的公主、手执巾帕的武士、为公主撑伞的侍女以及众多手挥彩巾的宫女们。

  舞蹈一开始,由宫女们翩翩起舞,男侍者庄重有礼地扛着饰有彩色花纹的竹竿出场,按井字形和双杆平行分为两组置放地上。公主、武士、侍女在井字形竹竿间舞蹈,宫女们则在平行的竹竿间表演。整个舞蹈庄重优雅,节奏越加快,就更加显示出公主雍容端庄的情态。

  除了上述两个著名的竹竿舞外,竹子在舞蹈中别具意趣的节目还有:穆斯林地区优美的“帕加莱·帕曼萨克舞”、“驱魔舞”中的“竹火把舞”、“田园农作组舞”中的“竹簸箕舞”等等,都以竹为道具而舞。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以撞击竹竿而舞的,是从菲律宾传入我国的,还是由我国传入对方就不得而知了。

  就地取材,以竹为道具而舞,它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欢乐,竹子的功劳不小啊!以翠竹制成的乐器来伴舞,就更增加了竹舞的清韵优美。

  菲律宾的艺术家们就是以竹制乐器和竹舞创造出了竹艺术,从而享誉全世界。

  我国的东方歌舞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向菲律宾的艺术家们学习演奏竹乐器、跳竹舞,为繁荣文艺舞台添光增彩。

  (3)泰国民间舞蹈。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为境内傣族、老挝族、马来族、高棉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民族民间舞蹈十分繁荣兴旺。它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丰富,生命力极强。

  “南旺舞”是流行全国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泰国东北部地区,经过三十五年的演变,逐渐固定下了它的表演程式和舞步。共分八套动作,每套舞步各有相应音乐及歌曲伴奏。“南旺舞”家喻户晓,男女老少都会跳。因为舞步简单易学,乐调悦耳动听,自娱性强,只需拍手、击鼓,围个圈便可跳起来,深得泰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舞时男女成双成对,亦步亦趋。女子以脸部、上身和手臂向男舞伴做情致委婉状,男子则踏着相同舞步,以手拱护着女子,在其周围环绕而舞。步伐简洁轻盈,手势优美秀逸,流泻出一股朴素清新的生活气息。

  “北方舞”、“长甲舞”、“玛拉舞”、“蜡烛舞”、“布帘舞”是流行于北部清迈府一带的舞蹈。它属于泰国北部的宫廷舞蹈。由于与缅甸交界,所以它带有缅甸舞蹈色调——舞步舒缓,前臂动作较少。

  “长甲舞”,服装雍容华贵,十指佩戴金光闪闪的长甲,头上饰满了金银饰物,堆髻上还斜插着长长的花鬘。

  “蜡烛舞”,是用两指夹着蜡烛而舞蹈,身体弯曲蹲伏、手臂屈伸以及有节奏的蹲踏舞步,点燃的蜡烛更增添了表演的难度,既不能让蜡烛熄灭,又不能在动作时烫伤自己,表现出演员的高超技艺。

  泰国中部地区流行的“丰收舞”,舞者头戴草笠、手持秧苗,边歌边舞,表现了秧农耕耘、播种、收割、打谷时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抒发了他们一年的劳作之后喜获丰收尽情欢舞的欢悦之情。

  “笙”舞是流行在泰国东北部地区的舞蹈,形式自由,没有规范化的语汇。开始表演时又说又唱又舞,歌词内容风趣幽默,舞者随着小铙钹的节奏变化而变换动作。在激越的鼓乐声中舞蹈达到高潮,节奏加快,然后嘎然而止。

  流行于泰国南部的“诺拉”是泰国最古老的舞蹈品种,这类舞蹈舞姿优雅活泼,动作幅度较大。尤其是手臂的动作千姿万态,美不胜收。

  泰国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北部舞蹈流畅优美,中部地区舞蹈明快欢腾,东北部地区的舞蹈热情奔放,南部地区舞蹈雅丽多姿,这些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就像一丛丛盛开的鲜花,风姿摇曳,竞吐芳菲。

  (4)印度古典舞蹈。早在2500多年前,著名修道学者婆罗多牟尼就编著了《乐舞论》,全面叙述印度古典舞的起源、流派、手语、姿势、表演程式等。印度人大都信仰印度教,印度古典舞蹈与宗教文化、诗歌戏剧、绘画雕塑有着密切联系。印度教信奉多神,三大主神是梵天、毗瑟和湿婆。古典舞蹈的主要内容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及有关宗教神话,除了两部史诗以外,民间流行的传说也常是舞蹈表现的题材。舞蹈的故事内容都表现真理战胜邪恶。

  印度古典舞最迷人的特色是它对人类各种不同感情的探索,用象征性的规范语汇将其艺术地再现出来。为世人赞誉的印度古典舞蹈家眼睛会说话、嘴唇会运动、睫毛会颤抖、眉毛能弯弓、十指能传情。

  经过千百年的探索,舞蹈家们创造了一整套丰富细腻的手势语汇,利用十指千变万化的造型来表达语意。手语有24个单手势和28个联手势,互相配合放在身体的不同位置,可演绎出上百种手势,用以表达成千上万种语意。若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一句句有明确含义的话。高明的舞蹈家不仅能用手势表述两大史诗故事,而且能用手语交谈和表达思想感情,还能表现自然界的节令晨昏、风雨雷电和声音颜色。

  “拉斯”和手语一样,是印度古典舞蹈的重要表演手段,是表情和韵味的高度表现。舞蹈家不仅要运用准确的手语和动作,还要运用眼睛、颈项、嘴唇和面部的表情“拉斯”来烘托。尤其是要突出眼睛的表情韵味。

  手语和“拉斯”的训练,在印度古典舞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印度古典舞蹈分为六大派,各有不同的风格和表演形式,但手势语汇、表情“拉斯”是大体上一致的。

  印度舞蹈服装考究,化妆华丽,首饰繁杂,盛妆后的舞蹈家如同仙女般美丽。尤其是双眉中的朱砂吉祥红点,再加上鼻翼上闪闪发光的鼻饰、头上的花环、手镯、耳环、项链、戒指等等,连脚趾上都佩戴上戒指,手背、脚背也戴上亮光闪闪的片状饰物。手镯计有二、三十个,就连男士也要戴耳环、佩戴项圈和胸饰,再饰上一、二百个小铃铛的脚铃。真可以说是从头“武装”到脚趾头了。

  当舞蹈家们浓妆艳抹,踏着叮叮响的脚铃,轻舒双臂翩翩起舞,随着那风格独特悠扬的乐曲和清越的鼓声,那纤纤十指犹如两只穿花彩蝶,怎能不使观众眼花缭乱,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

  (5)巴基斯坦舞蹈。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生活在这里的有旁遮普人、巴丹人、信德人、俾路支人,这些能歌善舞的民族,用自己色彩斑斓的舞蹈点缀着巴基斯坦的民间舞苑。它再现了这些民族的生活斗争、世态习俗,倾吐出人们胸中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悲哀。富有特色的巴基斯坦舞蹈不仅在本国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琳琅满目的世界艺廊,也熠熠生辉。

  巴基斯坦不仅有典雅优美、程式完善的古典舞,也有淳朴感人、土风活现的民间舞。

  起源于公元12世纪的“卡达克”是历史久远的印巴次大陆著名的四大舞派之一,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高超的舞艺在世界艺苑中享有盛誉。“卡达”意思是故事。“卡达克”是指讲故事的人和诗歌朗诵者。作为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为了能生动感人,逐渐加入了手势,变为一种说、唱、舞的综合艺术,构成了卡达克舞派的雏形。“卡达克”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伊斯兰教艺术的滋养,丰富了技巧,锤炼出了程式,进而形成风格独特、技艺超群、节奏复杂、表演细腻、结构严谨的宫廷舞蹈艺术。在早期,这种舞蹈只在宫廷或贵族或艺术家的集会上表演,老百姓看不到。

  “卡达克”舞蹈伴奏简练而有特色:一位塔布拉鼓手,一位拉萨朗基琴师,一位吟唱诗章或鼓谱的歌手,再加上舞者的百十个脚铃,无须借助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灯光等手段,表演艺术家凭借着朴实的伴奏,就能表演得很精彩,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此外芦迪舞、朱姆尔舞和克拉泰舞亦为流行的或山区部落的舞蹈,都充满着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巴基斯坦各族人民用血汗智慧浇灌出了鲜艳的舞蹈艺术之花,长盛不衰。

  (6)斯里兰卡舞蹈。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有着“东方珍珠”的美称。勤劳勇敢智慧的斯里兰卡人民不但以采掘宝石珍珠名闻于世,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也丰富着人类的艺术宝库。那风格鲜明的舞蹈,特色独具的鼓乐,无不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走过了自己漫长发展道路的斯里兰卡民族舞蹈,柔曼丰富的上肢动作,与幅度多样的下肢动作紧密配合,构成了形象生动的丰富语汇,从而使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手、臂、胸、颈、胯等富于弹性和动律感,显示出这一民族舞蹈的特有韵味。步法、服饰、伴奏也处处体现着民族和地方特点。

  洋溢着强烈斗争激情题材的舞蹈,集中体现着斯里兰卡人民的尚武精神。不用旋律伴奏的“操练舞”在音乐节奏沉着、疾骤、活泼、碎速的交替变化中成功再现了古时战士们投掷武器的训练情景。

  相传已有数世纪的“筋斗舞”是斯里兰卡的山区舞蹈。它是经历了长期表演实践检验的优秀节目,以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表现出人们勇敢顽强的品格,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南部地区的“假面舞”、“祈祷舞”、“驱鬼消灾舞”、“少女舞”等同样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假面舞”变幻丰富,“祈祷舞”热烈虔诚,“驱鬼消灾舞”有着讽刺意味和喜剧效果。这些蹊径不同、境界殊异的出色表演,揭示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共同的高尚主题。这就是对假恶丑的不屈抗争和对真善美的真诚憧憬。

  在众多的斯里兰卡舞蹈中,康提舞占有着特殊地位。这种舞蹈在16世纪至19世纪广为流行。当时的康提城是斯里兰卡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康提舞便从这里蓬勃发展起来。

  康提舞分“冈加里”和“完那姆”两大类别。“冈加里”是敬神佛、祈求赐福的舞蹈;“完那姆”则是模拟动物情状的舞蹈。“完那姆”为模仿、描写的意思。经过几百年来艺术家们的逐步加工提高,“完那姆”已从模拟动物的原始舞步演变成一种高度规范化、可以表现十几种动物动态的独特舞艺。其惟妙惟肖的模仿技艺在世界其他国家舞蹈中是罕见的。

  舞蹈家们在表演完成模拟舞段之后,一般还要表演康提舞精彩的传统技艺,为表演结束划一个完美的句号。每跳至此时,舞蹈家们往往要使出浑身解数,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招。那活泼的自由舞步,频繁的舞台调度,身体迅疾的翻腾扭转,双肩有韵味的快速抖动,旋风般的筋斗……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表演,令观众赞不绝口。

  (7)突尼斯舞蹈。早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就进入突尼斯,传播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突尼斯也逐渐衍变成为阿拉伯国家。

  淳朴感人的突尼斯舞蹈,与文明古国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半岛的舞蹈同出一源,属于阿拉伯艺术系统。

  突尼斯舞蹈,大抵可分为两类:不同地区的传统舞蹈;反映风俗民情的民间舞蹈。

  传统舞蹈语汇严谨,风味浓郁。经过了千百年流传仍不失古朴风貌。如“罐舞”,表现姑娘们去井边汲水,小伙子们击鼓尾随她们的集体欢舞。姑娘们头披纱巾,身着传统的宽肥衣服,头顶蜂腰带双耳的瓦罐;小伙子们穿着典型的地中海沿岸的服装:长裤、马甲、头缠巾帕,身背大鼓,边唱边围着姑娘们舞蹈,姑娘们双臂柔曼地平伸着,为保持头上瓦罐平衡,胯部做大幅度的横摆。随着音乐的节奏变换,胯部动作也多彩多姿:有单一横摆动,有成双的横摆动,有激烈快速的抖动,有抒情平稳的扭动。那平衡稳重的顶罐造型更衬托出胯部动作的灵巧多变。这个舞蹈的服装、队形、伴唱和舞蹈结构在数百年的流传中虽略有改变,但横摆胯这一基本舞蹈语汇一直完整地流传至今。

  突尼斯舞蹈的特色主要在摆胯上,它包括横摆、横甩、抖甩,强有力度的横向摆胯是它的基本舞蹈语汇。

  非洲大陆50多个国家的传统舞蹈、民间舞蹈、风俗舞蹈等,基本动作都是动胯,但各自特色不同。如埃及舞蹈是横扭、前后动、碎抖,强调的是有韧性的蠕动动作,并不是一概而论的“扭P股”。

  早在1964年,我国的东方歌舞团访问突尼斯时,就向突尼斯艺术家们学习了“罐舞”,直至今日仍是该团的保留节目。

  观看突尼斯舞蹈如同游历了它的美丽国土:清风摇曳着葱翠的橄榄树,碧波亲吻着那迷人的海滩,令人神往。

  (8)墨西哥舞蹈。美丽的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的大国之一。生活在那片富饶国土的印第安人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具有古老文化传统和混合文化特征的墨西哥舞蹈是世界舞苑中的奇葩。舞蹈中所展示的异国风情充满着盎然意趣,它的灿烂丰采令世人惊叹不已。

  在高耸的火山脚下,在广袤的莽原上,到处生长着仙人掌属巨大植物——龙舌兰。用它的浆汁酿成的酒叫龙舌兰酒。在墨西哥人人爱饮此酒。按当地人的传说,这是神恩赐的礼物。在太阳祭、死亡节、狂欢节的节日聚会上,小伙子们时而舞蹈,时而停下来饮龙舌酒。兴味浓时还手提酒罐边舞边饮。

  即便醉意矇眬、东倒西歪,脚步也能合着音乐丝毫不乱。源于豪饮狂舞生活的节日舞蹈,常常在踢踏舞步中出现东摇西摆的醉步,使舞蹈流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舞蹈造型也愈加风流潇洒。醉步多为手挽手前进,或一字长蛇蜿蜒而行,有时耷拉着头,肩并肩向中心翻卷,有时又倒退逆行。醉步中不时出现前踢、后甩、踏地等步伐。动作虽简单,但身体的俯仰姿态却纷杂别致。

  死亡节是墨西哥典型的民间节日。这一天都要用象征死亡的东西装饰起来,商店的橱窗里也处处以骷髅、小棺材、颅骨装饰在商品上。人人都戴上硬纸做的颅骨面具,遮起笑脸,蜂拥到街头狂歌欢舞。所有的人善也好、恶也好、被压迫者也好、统治者也好,全都戴上龇牙咧嘴的硬纸颅骨面具狂欢。

  用嘲笑死亡来战胜死亡。他们笃信生命必然战胜死亡、光明必然战胜黑暗、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墨西哥人民就是这样淳朴地表达了他们的人生观,寄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对真理的求索。

  弗拉莱依脚铃,是墨西哥印第安人舞蹈时喜欢带的一种脚铃。它是由一种类似夹竹桃的植物每年花开花落,果实成熟后,那黄油油、硬邦邦的壳内充满了质地坚硬的籽实,摇晃起来哗哗作响。其声嘹亮悦耳,入秋后采集,用十几或上百个硬壳果串制成脚铃,带上它舞蹈起来,那响声与印度舞蹈铜制脚铃相比各有特色。尤其是集体表演,十几位演员的脚铃交织成高亢的声浪,伴和着悠扬的乐曲能使节日推向激情的高潮。

  哈拉拜舞最出色的特点是姑娘们穿的鲜艳宽肥的大裙子,舞时,脚下打着活泼的点子,姑娘们还双手舞弄裙衣,宛如朵朵裙花翩然飞舞,整个舞台犹如鲜花盛开的花坛般绚丽,那左右飞旋的单裙花,上下翻卷的双旋裙花,让观众眼花缭乱,激起由衷的赞叹。

  这种大裙子有50余尺宽肥,女演员一个人几乎拿不动。每当穿它时要像钻口袋一样,将裙子先放在地上,然后迈进当中,再请别人帮助系在腰上。

  此裙之所以如此沉重,一是因为宽肥硕大,二是因为它用土布制成。这种土布质地松软,但厚重。只有用它制作裙子才能使裙花在空中飞旋起来。这有点像我国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它也是用质地厚重的布缝制而成。手绢只是一尺见方的布,而一位哈拉拜舞女演员舞花的裙子,折算起来近百尺布,掌握裙花的高难技艺就可想而知了。

  随着中墨文化艺术的交流不断深入,丰富多彩的墨西哥舞蹈曾倾倒了中国多少观众!舞蹈中的异国风情充满着盎然意趣,令人耳目一新,墨西哥舞蹈这株世界舞苑的奇葩,将芳菲永存。

  由于篇幅所限,多种风格的墨西哥舞蹈不能一一介绍,仅从上述的几种风格舞蹈中,我们也能领略到它的魅力了。

  交谊舞与友谊

  交谊舞,也有人俗称它交际舞。两种名称都包含了一种意义——通过跳舞交朋友、增友谊。

  它是世界性的群众舞蹈活动,追溯其源,大部分来自欧美民间及黑色人种之中。它由民间舞到集体舞再进入舞厅,成为一种社交手段。

  交谊舞在前几年曾被风靡全世界的迪斯科冲击而受到了冷落。近几年,自英、美、法大学里又兴起了跳交谊舞热。他们对疯狂的摇摆、狂轰滥炸般刺耳的音乐感到厌倦,认为“华尔兹、狐步、探戈”更加高雅、优美。真正的社交场合是没有“迪斯科”参与的。

  交谊舞花样繁多不能一一介绍,在这里仅讲讲必要的常识和要领。

  交谊舞的方向是固定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男为领舞,女为伴舞,领舞指挥变换花样,伴舞相随。

  交谊舞有一定的暗示性语言,如领舞用右手掌压按伴舞的后背,表示向领舞方向迈进;手掌放松表示让舞伴后退。手掌施力方向向右,则表示要舞伴向右方运动,用指尖在舞伴背上施力,表示方向是向左。总之,领舞的右手是总指挥,左手略微协助。伴舞也不是被动的跳舞不管其他,因伴舞面向领舞的对面方向,就成了领舞的后方眼睛。当发现可能碰撞他人时,伴舞要立即用手指尖按压领舞的上臂或肩膀给予提示,以免碰撞他人。舞会不是球场,不存在合理碰撞一说,与人相撞在高雅的社交场合是极不礼貌和尴尬的事。

  参加交谊舞会在着装上也十分考究,切勿邋邋遢遢的,使人觉得你不尊重别人。有条件时尽量穿上档次高但款式严肃的礼服,女士也要淡淡化化妆,穿着上以典雅为最好,尤其要避免珠光宝气,免得使人觉得俗不可耐。

  男士在交谊舞会上要特别注意尊敬女同胞,诸如:进门时要请女士优先;有座位时要让女士先坐;想跳舞时要用“请您跳舞可以吗?”这样的口吻讲话;用饮料时也要先为女宾端上然后再自己拿;另外,离去时要主动为女宾搬开椅子,递上女士所带的物品,如:大衣啦、拎包啦什么的……男士要处处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还必须提醒一句:请勿大声喧哗,谈话时应尽量低声细语。

  朋友们,当你领略了上述的常识以后,你尽可以去大胆地参加交谊舞会了。当你听着优美动人的乐曲,尽兴跳着“华尔兹、探戈”时,友谊必增无疑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