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音乐

  音乐艺术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手段,它是用“以美诱人、以情动人”的方法来争取听者的内心共鸣的。

  浅谈音乐欣赏

  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可以说男女老幼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欣赏着音乐。

  音乐艺术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手段,它是用“以美诱人、以情动人”的方法来争取听者的内心共鸣的。当作曲家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通过演唱或演奏把它变成了实际的音乐音响,欣赏者再通过倾听音乐音响并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这时就欣赏到了音乐。所以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获取音乐作品中感情信息的过程。

  欣赏音乐的过程是不断聆听音乐音响的过程。人们每天都在电视、广播中听音乐。无论是车站、码头,还是剧院、商尝医院,到处都会有音乐音响伴随着你。然而,聆听音乐也是一种才能,它同其他任何才能或天赋一样,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去获得它。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是以表现内心感情为主的艺术,它以音响为材料,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音乐中的艺术形象、图景是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生活联想,在音乐音响的启示下“闻乐而思”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由于人们的欣赏水平不同,自然会各有所见、各有所闻、各有所得、各有所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还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理解具有深刻内容的经典名曲,则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就像只有识字的人才可能阅读文学作品一样,文学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音乐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音乐是以万物为主题的旋律,它那奇妙的音调将会把我们唤醒,去向往更加高尚、更加热情的生活。因此,欣赏音乐,除了识谱外,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因为理解力本身是与知识和阅历密切相关的,如同金字塔的底盘,基础越宽广,尖端才会越高。如果欣赏者的知识修养水平较高,生活体验较丰富,视野就会比较开阔,理解音乐也会更深刻。

  每首音乐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各不相同,社会价值也不同。有的富于哲理性,有的突出抒情,有的侧重于大自然的描绘,有的还充满摇滚乐的激情……每部音乐作品都各有不同的形象和特色。因此,无论表现哪些方面的内容,如果欣赏者能够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景,所要阐明的道理、观念,并能引起欣赏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就会达到丰富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也就会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所以说“思想和情感”也是欣赏音乐的条件。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欣赏音乐则必须细心倾听音乐的音响效果。多听是音乐欣赏入门的先导,只有仔细地倾听,去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内涵,去感受乐曲的整体结构,才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它的思想情感,才可能去更好地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但要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就要有系统、有目的的由浅入深地去选择欣赏曲目。可先选声乐作品进行欣赏。

  因为在声乐作品中,音乐是由旋律与歌词结合在一起来共同塑造艺术形象的。歌词能比较明确、具体地表现出作品的内容,便于人们去理解。而器乐作品,特别是无标题的器乐作品没有文字。因此,欣赏者若不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水平,要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就比较困难。这时,欣赏者一方面可通过反复聆听乐曲,加深对乐曲的体会,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先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曲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内容。特别在聆听音乐时,应想得多一些,想得广一些,想得深一些,想得远一些。使自己置身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有此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意的种种联想,才能从音乐中品尝其中的奥妙,使你宛临其境,似见其人,感知其情。

  对于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对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内容应有所不同。小学生处于初级教育阶段,知识比较浅保他们的思维比较单纯、幼稚、简单,但他们充满着好奇心。因此,小学生欣赏音乐应注重选择娱乐性、趣味性的乐曲。如生动有趣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龟兔赛跑》以及《在钟表店里》等等,都会引起小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通过不断欣赏聆听,启发小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创造力。随着欣赏能力的提高,他们对音乐欣赏也会逐渐有所要求。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并懂得欣赏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的时候,他们就会静心去听,认真去想,便会利用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主动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他们会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最有力的手段。随之,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到艺术表现便会有所分析、评价和追求,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在欣赏音乐过程中,他们不仅去听、去想、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去追求、去表现音乐,他们还可以在美好的音乐天地中尽情遨游。

  音乐记谱法

  记谱法就是以书面形式用文字和符号将音乐音响的高低、长短、强弱及声部的组织记录下来的方法。掌握记谱法是十分必要的。

  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在音乐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法。

  有演奏古琴用的古琴谱,演奏琵琶用的琵琶谱,演奏扬琴用的扬琴谱,管弦乐队用的总谱及在我们曾广泛流行过的用“工、尺”等字样标记唱名的工尺谱,中古时期的纽姆谱和普遍使用的简谱、五线谱等等。记谱法多种多样。

  记谱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有的用文字,有的用符号把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记录下来,变成了可演唱、演奏用的乐谱。由此看记谱法有文字谱和符号谱。

  同学们熟知的简谱和工尺谱属于文字谱。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五线谱及西欧9世纪发明的纽姆谱属于符号谱。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记谱法也伴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发展。1991年秋天,中国自费访问学者吴道恭,在意大利欧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论六线谱》,使记谱法领域又增添新的成员。《论六线谱》被专家认为是“中西方文化的完善结合”,是“当代音乐记谱体系的革命性突破”。这就意味着六线谱将比其他记谱法更为完美。意大利国家专利局批准了这项“重要发明”的专利。巴黎和纽约正在分别筹备出版这本专著的法文版和英文版。我们期待着这一新的记谱法。

  学习和掌握记谱法非常重要。因为乐谱是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具体体现,是演唱、演奏者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行二度创作的途径和依据。因此,无论是作曲家,还是表演艺术家,都需要正确掌握记谱法。

  五线谱

  五线谱是用来记写音符与休止符等各种音响符号的五条平行横线。这五条线上线与线之间所形成的四个间上都分别代表一定高度的音。线与间的位置高,记的音就高;位置低,记的音就低。这5条线和间的名称自下而上为第1,2,3,4,5线和第1,2,3,4间。

  若要记录更高或更低的音,就需要在五条线的上或下加记临时短横线。

  五线谱的上、下加线一般不超过五条,且上、下所加的线要各自断开,不可连接成长线。

  各线、间的音只是相对高度,若要确定音在线或间上的准确高度,就必须在五条线的左端记写谱号。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中音谱号。记写高音部音乐时用高音谱号,记写时从第二线开始并四次通过第二线,表示小字一组的g音在第二线上,确立第二线为音名G的位置(所以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从而确定其他各线、间的高度和音级名称。

  记写低音部音乐时,用低音谱号。低音谱号表示小字组的f音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记写时从第四线开始并两次通过第四线,且在第四线的上、下方各记一个小圆点,确定第四线为音名下的位置(所以又称下谱号),从而也确定了其他各线、间的高度和音级名称。

  中音谱号是为记写中音部音乐用的。这是一个可移动的谱号,谱号的中心永远是中央C的音高位置(又称其为C谱号),可以记写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当C谱号的中心在第三线上时,叫中音谱号(又称C三线谱号);当谱号的中心记在第四线上时,叫次中音谱号(又称C四线谱号)。

  谱线添加谱号后称为谱表。记有谱号的谱表,其线与间上的各个音不仅有了高低上的比较关系,同时还具有固定的、绝对的高度。

  用固定的字母表示七个基本音级的名称叫作音名,即“C、D、E、F、G、A、B”,这七个音分别叫作“Do、Re、Mi、Fa、Sol、La、Si”,称为唱名。

  音名在键盘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因为在钢琴上52个白键循环重复地使用七个基本音级的名称,这样,为了区分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各音,就将CDEFGAB分成了几个音组,用不同的字母写法加以标记。

  交响诗

  在音乐中,交响诗是一种具有叙事性、抒情性及戏剧性的单乐章的管弦乐曲。它在创作构思上是和体现某一哲学思想或诗意,以及一定的文学内容相联系的。也称为“音诗”,属于标题音乐范畴。

  交响诗这一体裁是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的。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交响诗形式上不拘一格,可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交响诗常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运用单一主题贯穿、变形的发展手法和以灵活的奏鸣曲式的单乐章来代替传统交响乐中性格不同、主题各异的四个乐章,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标题交响音乐和诗歌联系起来便称交响诗。另有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叙事曲、交响幻想曲及交响传奇曲等体裁也都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李斯特共写有13首交响诗,最著名的是《前奏曲》、《塔索》、《英雄的葬礼》、《匈奴之战》、《哈姆雷特》等。他的交响诗对后世的作曲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就是在李斯特交响诗的启发和影响下,首创了由多首交响诗构成的大型套曲的新体裁,并使这种新的形式、结构同丰富的标题内容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他创作的《我的祖国》就是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的大型交响套曲。套曲中的每一首交响诗都能独立成章,联系起来又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成为展示捷克民族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画卷。德沃夏克根据捷克诗人爱尔本的民间叙事诗《花束集》创作了一组民族交响叙曲,即《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和《野鸽》。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库莱尔沃》和《勒明基宁》四部曲则是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英雄国》写成的交响诗。

  我国作曲家创作的交响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曲家杜鸣心创作的《祖国南海》,着重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施泳康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时写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及女作曲家章沪光的《嘎达梅林》都是取材于中国的民族民间故事;还有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交响诗《刘胡兰》(田丰创作)及吕其明创作的《白求恩》,还有作曲家瞿维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刘福安写的《八一》也都是中国现代交响诗的重要主题。

  清唱剧

  “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咏叹调、喧叙调)、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Oratorio”一词,原指教堂中进行祈祷和讨论宗教事务的个人祈祷室,后来又指在祈祷室中演出的音乐。中国过去曾译之为“神剧”、“圣剧”或“圣坛剧”等等。

  16世纪末期,“清唱剧”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演员都是粉墨登场演出。1600年在罗马上演的埃米利奥·卡瓦列里的《灵魂和肉体的表白》是历史上第一部清唱剧。到了17世纪中叶,清唱剧逐渐摆脱了舞台的束缚,开始发挥其自身的特点,改变成由一位喧叙调演唱者解释剧情,并取消了布景、服装和表演,成为不化妆的音乐会作品,主要在教堂或音乐厅里演出。同时,17世纪清唱剧还开始有了两大类别:宗教清唱剧和世俗清唱剧。宗教清唱剧以作曲家卡里西米为代表,其名作《所罗门的审判》和《耶弗他》具有18世纪前清唱剧的典型特点:即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使用拉丁文。世俗清唱剧也是在意大利发展起来的,使用意大利文,取材及形式则比较自由。此外,清唱剧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受难曲。

  受难曲是按新约四部圣史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载而谱成的音乐作品。

  在德国,许茨用新的风格创作了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清唱剧《耶稣降生的故事》(1623年)。其后,又有两位清唱剧大师崛起,他们是巴赫和亨德尔。

  巴赫最著名的作品是《圣诞清唱剧》、《马太受难曲》;亨德尔最著名的作品是《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之后海顿的《创世纪》、《四季》,门德尔松的《以利亚》、《圣保罗》等都是优秀的清唱剧作品。现代作曲家也常用清唱剧这一体裁用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现实题材。

  清唱剧与歌剧的区别在于:清唱剧虽然有角色的分配,但演员不化妆、不表演、只歌唱,舞台上没有布景、灯光和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没有幕间只有章节之分,长短也不规定,可以有十几章,也可以有几十章。而且用解说来叙述故事情节。这些都是歌剧中所没有的。此外,清唱剧还大量运用合唱形式。

  在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创作的《长恨歌》。黄自(1904~1938)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24年,黄自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即公费留学美国,曾先后在欧柏林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29年以管弦乐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第二年开始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达八年,他的音乐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大多属高水平的层次。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在1932~1933年间创作的,内容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由诗人韦瀚章整理成10段歌词。这部清唱剧的意图,一方面是对统治阶级腐败政治的讽刺,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另一方面则把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宫闱艳史美化为人间的爱情悲剧。至于这部作品的写作动机是为当时的国立音专做合唱教材用,因此音乐着重于发挥合唱技巧,有较高的艺术性。黄自原计划写10个乐章,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只完成了7个乐章。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沉郁激愤的男声合唱曲《渔阳鼙鼓动地来》和一首精致优美的女声三部合唱曲《山在虚无缥缈间》。这部清唱剧于1933年11月在国立音专的学生音乐会上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首次演出并获得成功。

  从此,中国乐坛上也出现了清唱剧这一体裁。

  交响曲

  “交响曲”是一种大型乐曲体裁,是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能够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在古典派音乐中,交响曲是最精美的表现形式,在整个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曲家们争相写作此体裁以体现他们高超的作曲技巧。

  “交响曲”构成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具有抒情风格特点,采用简略的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调性上通常是主调的对比调,在下属调式或关系调上;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用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形式或诙谐曲(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是用此名称),复三段式,调性为主调;第四乐章,又称“终曲”,采用快板或急板,在主调上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有时曲前冠以慢板的引子,曲后接尾声。

  “交响曲”(Symphong)一词源自希腊文,表示同时发响的声音;中世纪时,这个名词曾指任何两个音谐和的结合,稍后,它泛指声乐与器乐和演的乐曲。1619年,有人曾提出交响曲应当是不含有声乐声部的纯器乐合奏的作品,从此,交响曲开始摆脱声乐而专指器乐作品。后来,巴赫曾用这个词代表他的三声部创意曲,海顿也曾称他的某部弦乐四重奏为“交响曲”。

  17世纪后期,巴洛克歌剧的意大利式序曲开始成为交响曲的母体。它的形式便成了交响曲的基本形式——“快板——慢板——快板”。这种歌剧序曲在音乐会上被单独演奏,逐渐吸收了协奏曲、组曲、三声部奏鸣曲等形式的技法,至18世纪中叶,成为独立的器乐形式并与歌剧正式脱离关系。以后海顿在第二乐章与末乐章之间加入一小步舞曲构成第三乐章,于是四个乐章的交响曲在18世纪后期成为交响曲标准的形式(也就是前面所述的乐章的基本规律)。此外,海顿还确立了和声结构,运用调性变化构成戏剧效果,使乐器组合趋于规范化。他一生共作有交响曲一百多部,被后人尊为“交响曲之父”。古典时期,莫扎特也是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为交响曲的确立和发展曾做出过重要贡献,比如他使乐曲主题对比变得强烈,扩大了展开部规模,尽力保持不同乐章的平衡。他的50余部交响曲成为交响曲的经典之作。贝多芬则深化了交响曲这一体裁,他大大充实了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了人声,获得成功,他以诙谐曲代替小步舞曲等等,所有这些创作手法,使交响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又开创了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纪元。

  19世纪以后,浪漫派作曲家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并在内容、形式、技巧等许多方面都有了改革和创新。浪漫派交响曲较重视内容的表现而不把结构要求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了配器的规模与色彩,特别在乐章的数目与安排上及乐队编制上表现突出。音乐的文学性与标题性也日益深化。主要作曲家有:F·舒伯特、F·门德尔松、R·舒曼、H·柏辽兹、F·李斯特、G·马勒、J·勃拉姆斯,及俄国的柴科夫斯基、捷克的A·德沃夏克、芬兰的J·西贝柳斯等人。

  20世纪以来,交响曲依然是音乐中的重要体裁,不少杰出的作曲家都在交响曲创作领域又有了各种探索及创新。

  吉他

  你喜欢演奏吉他吗?吉他是流行于世界的通俗乐器,你知道吉他的来历吗?吉他是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流行乐器,现在已遍及世界,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吉他的名称来自古希腊时代的一种弦乐器——“吉他拉”琴,是由于常被演奏者抱在胸前弹奏而得名。它起源于古代的东方,1200年前后由摩尔人传到西班牙,后经改进,成为西班牙民族乐器。

  吉他的样式众多。早期的吉他只有四弦和五弦,至1790年才出现六弦吉他。六弦吉他用金属弦六根,定弦为E、A、d、g、b、e’,中国称六弦琴。

  19世纪上半叶,是古典吉他音乐的全盛时期,西班牙出现了不少吉他演奏家,盲人罗德里戈(1901年~?)就是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一些作曲家苏尔、鲍凯里尼及德国作曲家韦伯和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都写了大量著名的吉他曲。特别是小提琴魔术师——帕格尼尼使小提琴和吉他这两件本是同根生的乐器互教互学,从而大大扩展了吉他的表现力。吉他可用来自弹自唱,也可做音乐会的独奏乐器,一般则用于歌舞伴奏的乐器,特别是流行于西班牙南部地区的“弗拉曼可吉他”,是弗拉曼可舞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在伴舞时,吉他琴手常常按照各人的风格即兴做各种丰富华丽的变奏,从而形成了西班牙吉他特有的热情洋溢而又抒情、柔美绚丽的演奏风格。

  20世纪后半叶,法国巴黎和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都举办过国际吉他比赛。近年来,我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吉他音乐协会”,举办过数期不同程度的吉他音乐比赛,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吉他乐手。特别在一些大、中等学校的校园里,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在寻找自己的乐趣,学习吉他的兴趣越来越高,业余吉他演奏几乎遍及校园。

  目前,吉他的形制也越来越精细,风格越来越多样化。有形体较小的夏威夷吉他,有10弦吉他、低音吉他、古典吉他,有爵士乐队吉他,还有电吉他等。不知你喜欢用哪种吉他演奏?

  数学与音乐

  你还记得“平面几何”课中学过的“a2+b2=c2”的公式吗?这个公式也叫勾股定理或毕氏定理,它的创始人就是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580年毕达哥拉斯出生于萨摩斯岛,公元前约500年卒于梅塔蓬图姆。他曾创立了宗教、哲学、政治的组织,当时有不少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经常与他一起研究数学、天文、音乐等,被后世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不仅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也是最早在人类文化史上将哲学、数学与音乐结合起来研究问题的古代思想先驱者之一。在研究中,他认为宇宙天体和万物的运动是和谐的,同时存在着秩序与数的关系。在音乐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数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认真地思考、研究着这一问题。有一天,当他散步,路过一家铁匠铺时,竟被那谐和而富有节奏的打铁声响所吸引。为此,他十分好奇地走进铁匠铺。征得主人的同意后,他测量了铁锤和铁砧的大小尺寸。回来经过试验,他发现音响的和谐与发音体之间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他和他的弟子们又进一步在琴弦上做试验,通过测弦器上的测量来研究弦长与音高的关系,终于找出了琴弦长短与确定音高的数比例关系。如同度音的弦长比例是11,八度是12,五度是23,四度是34,它们的音响都是完全协和音程;而三度的比是45,六度是35,它们的音响是不完全协和音程;而音响不协和的音程其弦长与音高的比例:二度为89,七度为815等等。

  于是毕达哥拉斯发现弦长的比数愈简单发出来的音响就愈和谐。他发现了音乐与数学的联系。后来,他根据五度相生律,引出了音阶中的各音。

  音乐与数学的联系在我国古代也早有记载。这便是《管子·地员篇》中的《三分损益法》,它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管子》这部书,据传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著名宰相——管仲(生卒年约为公元前725年至公元前645年)所著。管仲是一位大政治家,曾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且精通音乐。

  因此,我国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当属距今两干六百余年的春秋时期的《三分损益法》,它较之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约早一百四十多年。我们应该充分弘扬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

  音乐与数学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特别在西方,研究音乐与数学的关系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从事这一研究的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有欧几米德、伽利略、里昂哈德·尤勒、约翰尼斯·凯普勒、简·帕波蒂斯特、富利叶·哈代等。在现代音乐家中研究音乐与数学关系的有巴托克、勋伯格、凯奇等人。而将音乐与数学完美结合的典型则属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察到音乐里面的数学结构,他曾神秘地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来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来组成。”在他一生中,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除了讨论物理学外,就是演奏钢琴、小提琴。

  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带着他那数学公式和他那心爱的小提琴。爱因斯坦曾说过:“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这就是音乐与数学的关系。

  “音乐神童”莫扎特

  被称为“音乐神童”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这是一个背山面水、风光绮丽的古老小镇,当时是大主教的都城,教会、修道院与王宫构成小城的主要部分。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曲家兼小提琴手,尤以卓越的音乐教师闻名。他慧眼先识,预见了他的小儿子将是乐坛的明星,便用他全部的心血与汗水精心浇灌这棵天才的幼苗。在父亲的辛勤教育下,莫扎特过早地显露了他超人的奇迹。3岁时,他便在音乐之家的熏陶下接受音乐教育,对音乐十分喜爱。听了姐姐练琴的曲子,他马上就能在钢琴上同样弹奏出来。四岁他就能弹小步舞曲和其他简单的乐曲。莫扎特开始谱曲那年还是个五龄童。六岁时他已能独立作曲,其中有几首至今保存着。六岁时,他和姐姐一起被父亲带到各地旅行演出,几乎走遍了欧洲,受到各地的欢迎,特别是在音乐名城维也纳的演出更为轰动。他那美妙的乐曲就像春雨在花朵上舞动一样,荡漾在维也纳的音乐大厅。7岁,他就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举行公开音乐会。据当时音乐会的海报上报道:“……他将在盖上布的琴键上自如地演奏,好像未盖上琴键一样;他能辨别出任何乐器上发出的单音或和弦,以至其他物体(如小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他都能准确地说出它的音响的音名;他将不仅用钢琴,而且还用管风琴随听众的要求做各种即兴演奏;他将演奏小提琴协奏曲……”他的确是神童莫扎特。8岁,他创作的交响曲正式出版。

  当他9岁离开英国时,已不仅是个演奏家,而且被认为是一个作曲家了。10岁,他开始写清唱剧,并用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风琴作了出色的表演。11岁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作品。13岁时写出了协奏曲、交响乐及一些宗教音乐作品。

  莫扎特不愧是真正的天才。他创作的速度和完美程度竟像神话一般,没有任何其他作曲家能与之相比。德国有位音乐评论家说:“莫扎特是魔鬼差遣到人间来的儿子。”莫扎特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又擅长即兴作曲,因此他的有些作品起稿时根本用不着全写下来,反正都像电脑似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等到需要自己弹奏时,添上去便是。在莫扎特看来,音乐的表现犹如日常会话、谙认、背诵一样,容易的很。他还凭记忆写出了阿莱格里《求主怜悯歌》的每个音符,表现了他渊博的对位知识和才能。为此也轰动了当时的罗马。14岁他在米兰亲自指挥欧洲最大的交响乐队,演奏他的正歌剧——《米特里达特》,一鸣惊人!荣获罗马教皇的勋章。15岁时,他已创作了20个交响乐和6部歌剧……美妙的乐曲就像泉水一样不断地从莫扎特笔下涌泻而出。

  莫扎特不仅是一位“行云流水”的钢琴家,也是一位造诣高深的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才华就像飞向地球的新星一样越来越明亮。他被誉为“音乐神童”,蜚声国内外。

  莫扎特那独特的艺术创作近600首之多,其中交响曲有49首,钢琴协奏曲25首,小提琴协奏曲有6首,室内乐的创作也非常多,从三重奏到八重奏、九重奏等等,光是弦乐四重奏就有28首。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是他的代表作,是她们使德国的歌剧达到了顶峰!莫扎特精通音乐艺术的所有形式,是最有才能的音乐家,被当时欧洲的人们称为“18世纪的奇迹”。但在那个时代,音乐家仅是贵族的音乐奴仆。

  正当他在创作成熟的顶峰时,却因贫病交加,带着他那未完成的《震魂曲》孤独地走向他生命的终点。

  1791年12月5日,这位被奉若神明的音乐家在维也纳去世。没有人为莫扎特送葬,唯有纷纷扬扬的大雪被寒冷的北风呼号着伴他葬在穷人的公墓里。当莫扎特的妻子病有好转,两个星期后可以下床了,来到墓地竟没有找到亲人的遗体。

  莫扎特短短的一生,是天才加勤奋的一生。正如他所说:“人们认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错误的。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没有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这就是不朽的天才——莫扎特。

  “音乐之父”巴赫

  巴赫是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

  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近200年中,巴赫家族中曾诞生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世人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

  1685年3月21日巴赫诞生于德国爱森纳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和小提琴,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九岁时母亲不幸去世,第二年父亲也相继去世。这时,在奥德尔夫担任风琴手的大哥把他带去抚养,并指导他学习古钢琴。不久,巴赫就表现出极热烈追求学习音乐的欲望,他大哥教他弹古钢琴仍不能使他满足。他曾把大哥心爱的乐谱偷出来,在深夜就着微弱的月光抄写,足用了半年时间才把谱子抄完。巴赫在奥德尔夫中学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及神学。由于他嗓音条件好,十五岁时,在龙尼堡的教堂唱诗班当了一名歌手。十八岁,他担任了宫廷乐手。后来教会发现了他那非凡的音乐才能,破格以高薪聘他为管风琴师。从此,他更加日以继夜地练琴、作曲。

  巴赫勤奋好学。假日,他常常步行到汉堡去听著名的管风琴家的演奏,到塞雷去观看法国音乐家的演出。对音乐是那样的执著。他总是认真学习、精心研究前辈和同行们的音乐作品。1714年他成了小提琴的主奏者,不久又升为乐团的首席演奏者。为了更好地掌握乐器的性能、理论及研究意大利音乐,他还经常到各地去演出。他写出了著名的《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曲与赋格曲》、《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以及宏伟的《帕蕯卡里亚舞曲》等。

  巴赫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一直在努力征服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他不仅以技艺精湛的管风琴师而闻名,他精通作曲技术理论。他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除歌剧外,有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作品、键盘音乐作品、管风琴作品以及清唱剧、弥撒曲等,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形式和体裁。约有五百首音乐杰作,属于钢琴音乐范畴的有二百多首。

  巴赫在音乐上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实践并确立了平均律的理论。他写的两册《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代表24个大小调的前奏曲和赋格,不仅体现了复调艺术的最高境界,对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评论说:“此平均律不只是巴赫艺术的金字塔,而且也是全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还说:“平均律钢琴曲的价值不是在数千人的大音乐厅演奏所能表现出来的,而是一个淳朴的音乐家默默一人朝夕研究而精选的音乐。”是音乐世界的珍品。

  巴赫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大师,他对探索键盘上的所有技巧很有兴趣。所以巴赫的另一大贡献是完善了钢琴演奏中指法的运用,丰富了钢琴艺术的表现力。他能通过运用音栓和踏板展示乐器的不同音色;通过连接装置,能在演奏单音的快速乐句时发出八度的音响,从而使乐句更加辉煌。此外,是巴赫创立了复调音乐的最高形式——赋格曲。这是以模仿对位为基础的一种相当自由的形式,它将作曲家的熟练技巧与其想像力、情感和丰富的装饰法结合起来,形成了音乐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为新的宗教音乐创作开辟了新路。

  巴赫的音乐创作构思宏伟,寓意深刻,技艺超群,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贝多芬曾惊呼:“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1748年起,巴赫的视力减退,手术后双目失明。于1750年6月28日在莱比锡逝世,他被安葬在圣·约翰教堂的墓地。

  巴赫生前作为演奏家曾得到普遍赞赏,而他的音乐创作,直到他死后将近八十年,即1829年门德尔松首次演出了他的《马太受难曲》后,才引起社会上音乐家的关注:肖邦在举行音乐会之前,必练巴赫的作品;李斯特将巴赫的一些管风琴曲改编为钢琴曲;舒曼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公认巴赫为古典音乐的创始人,从而在欧洲获得“音乐之父”的称号。

  “歌曲之王”舒伯特

  在19世纪初叶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诞生于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的一个平民家庭里。母亲是一位女仆,父亲是位爱好音乐的小学校长,家里常常聚集一些音乐爱好者演奏音乐,使舒伯特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8岁时,他随父亲学习小提琴,跟哥哥学习钢琴。9岁那年,舒伯特加入了宫廷合唱团,又跟合唱指挥霍尔策学习音乐理论和风琴演奏。舒伯特11岁时,就以出色的童声担任了教会合唱队的歌手兼小提琴演奏。以后,他又考进了教堂的合唱团寄宿学校,在那里得以免费住宿、学习。在学校乐队中,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并常被邀请担任指挥,对音乐创作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十四岁时,他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的悲歌》。但由于生活贫困,连作曲用的谱纸也买不起。他常常苦于没有钱买谱纸而自叹:“如果有钱买谱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少年时代舒伯特所显露出的音乐才能及他那漂亮的童高音,曾使他的老师们大为惊讶。有一位老师说舒伯特好像是“直接从上帝那里学习的”。

  1813年,16岁的舒伯特为了减轻父亲的经济负担,便离开了学校生活,到他父亲所在的学校当助理教师,教授私人学生弹钢琴,业余时间作曲。他喜欢歌德的抒情诗,17岁时,就为歌德的诗句谱写了动人心弦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而且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1815年,他竟写出了144首歌曲。依据歌德的诗所写的曲子就有30首,其中《魔王》是他最出色的具有戏剧性的歌曲之一,而且也是只用了几个小时写成的。这位18岁的奇才创作的这首《魔王》竟成了浪漫主义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舒伯特不停地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他几乎是以自我摧残的紧张强度源源不断地倾注出了一条条动人的旋律。有时一个早晨就能写出五六首歌曲。据记载,在1815年10月13日的一天内,他竟写了8首歌曲。他的朋友说:“舒伯特碰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变成了歌曲。”他所创作的歌曲有一些像民歌一样广泛传唱,还有一些则是最为精致的作品,像《野玫瑰》、《鳟鱼》、《菩提树》、《小夜曲》等歌曲都是沁人肺腑的旋律,至今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正如贝多芬所说:“舒伯特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1舒伯特生活在18世纪后期的古典主义和19世纪的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他的作品中,交响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传统,而创作的歌曲和钢琴曲都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尤其擅长室内乐,他创作的《弦乐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和两首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作的《三重奏》,以及他那卓越的《C大调五重奏》都带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记。他在日记中说过:“我的音乐作品是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将为世人带来欢乐。”(1824年3月27日记)《C大调交响曲》是舒伯特创作的高峰,代表作还有《春之信念》、《b小调交响曲》(即《未完成交响曲》)等。最能代表舒伯特的乃是他那洋溢着青春才华和清新诗意的抒情的歌唱性旋律,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都是浪漫主义题材,是声乐套曲的典范。他那绝妙的抒情性使得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伯特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和知己,贝多芬的葬仪举行时,他曾亲自持火炬送殡,并从此闷闷不乐。贝多芬去世18个月后,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终因生活贫穷、患病得不到充分治疗,追随贝多芬而去。

  舒伯特的一生,是倍受剥削和折磨的一生,是坎坷潦倒的一生。他的兄弟及朋友们依照他的最后愿望,把他安葬在他最崇敬的大师贝多芬的墓旁。

  现在,这两位音乐伟人的铜像并立在音乐名城维也纳的广场,流芳百世!舒伯特是18、19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均为永恒的旋律。人们称舒伯特为“歌曲之王”。

  “钢琴诗人”肖邦

  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年3月1日诞生于波兰华沙附近的热里亚佐瓦·沃利亚。

  肖邦自幼喜爱家乡的民间音乐。小小年纪就能弹琴、写诗并作曲。天资超人。7岁时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始登台公演,被称为“小钢琴手”。14岁,获得亚历山大大帝颁赐的钻石戒指,并出版了他的作品——《c小调轮旋曲》。16岁时,肖邦考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9岁时,肖邦的父亲让他第一次出国,在柏林举行了演奏会,这时,不满20岁的肖邦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年轻的艺术家肖邦听从音乐学院院长的建议,动身去闯天下。

  临行前,他的同伴们为他唱了一首告别大合唱,赠送给他的礼物是盛满了波兰泥土的银杯……望着这一切,肖邦掉泪了……从此,他再也没回到那沦于异族手中的祖国。

  1831年9月,肖邦来到巴黎。这里是19世纪30年代新浪漫主义的中心。

  肖邦结识了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罗西尼和梅耶贝尔;文学家有雨果、巴尔扎克、拉马盯乔治·桑、缪塞和大仲马,以及画家德拉克洛瓦等。他与这些知识分子交往中不但成了朋友,而且也深受他们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创作也不断升华!肖邦是位多愁善感的人。在异国他乡,常常思念自己的祖国,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常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流露出来。他用波兰特有的玛祖卡舞的节奏写出了50多首乐曲,其中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他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1835年)、《F大调叙事曲》(1839年)、《bA大调叙事曲》(1842年)和《f小调叙事曲》(1842年),既是具有宏大结构的史诗,又像是游吟诗人讲述的传奇,有力地表明了他那大胆的革新精神。肖邦的圆舞曲,既反映了沙龙里的鲜艳色彩和娇姿媚态,更是名副其实的心灵舞曲。在玛祖卡舞曲中,充分显现了他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所见到的理想的景色。他写的夜曲,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他写的前奏曲有长有短,几乎都是幻想的片断。他的练习曲成为教学用的最好文献。他那迷人的旋律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他创作的即兴曲又是那样的奇异而又变化莫测……他的每一首作品都赋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圆满无缺。肖邦不愧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舒曼称赞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大声赞美肖邦:“真是天才1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涯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他的音乐作品有钢琴协奏曲两部,钢琴奏鸣曲三部,以及玛祖卡、波洛涅兹、圆舞曲、练习曲、前奏曲、夜曲、即兴曲、诙谐曲和叙事曲等大量钢琴独奏曲。每一部作品都注入了丰富而强烈的诗意!钢琴表现了他的喜悦与悲伤,他也让钢琴这个既笨重又机械的乐器唱起来,跳起来了!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肖邦的功绩是不亚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

  肖邦患有严重的结核玻他在临终前曾嘱咐大姐,一定把出国前师生赠送他的银杯中盛着的波兰泥土洒在他的坟上,把心脏带回祖国去。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在他的弟子古德罗的怀中去世。

  遵照肖邦的嘱咐,他的亲人将他出国前师生赠他的银杯中盛着的波兰泥土洒在了他的坟上,把他的心脏送回了祖国。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圆舞曲来源于德国、奥地利高原地区的民间舞蹈及其音乐——“连德勒”。“连德勒”是四三拍子或八三拍子的徐缓的民间舞曲,由两个八小节的段落组成,这两个段落各自要反复一遍或几遍。17、18世纪,连德勒舞曲传入维也纳的宫廷。由老约翰·施特劳斯及兰纳创立,并由小约翰·施特劳斯将其发展至高峰的维也纳圆舞曲,就是从连德勒舞曲演变而来的。与连德勒相比,维也纳圆舞曲较为华丽、活泼优雅,快速的三拍子节奏富有弹性,使人感到轻柔、愉快。

  约翰·施特劳斯的祖父曾在维也纳经营舞厅。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写有150首以上的圆舞曲,并与作曲家兰纳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矗他的3个儿子也都是乐坛上创作圆舞曲的知名人士。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誉为“圆舞曲之父”。而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则是在圆舞曲创作方面的成就大于父亲的小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音乐之城维也纳。从他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受到音乐的熏陶。7岁时他已能按着成人的舞步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父亲特别喜欢他,又怕他将来会跟自己一样,一辈子为应付演出而疲于奔命。因此,父亲曾极力反对儿子学习音乐,他想让小约翰去工艺学校学习,然后去做一名银行职员。母亲却支持儿子的志趣,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请了音乐教师,教他小提琴演奏及学习音乐理论,使小约翰的音乐修养得到全面提高。1844年,19岁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组织了自己的乐队——一支仅有十五名演奏员的乐队,开始独立从事音乐活动。先后在法国、意大利、俄国、美国等地公开演出。后来又与父亲的乐队合并,巡回演出于奥地利、波兰、德国各地,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而也确立了他那具有世界声誉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的地位。其中,他以轻音乐作曲的成绩最为突出,尤以维也纳圆舞曲的比重为大,艺术上最为成功。

  作为维也纳圆舞曲的代表人物——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曲目达498首,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他的家乡,无论是从行人的口哨声中,还是舞会的演奏中,都能听到他那熟悉的乐曲。正像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所说:“施特劳斯从不会去写一个维也纳人听不懂的音符,他永远是合时宜的,永远使人感到有趣。”在他的作品中,《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皇帝圆舞曲》等都是人人能哼上一两段的曲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还写有十七部轻歌剧,其中《蝙蝠》、《吉卜赛男爵》、《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为代表作。

  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对圆舞曲的传播和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人们把他誉为“圆舞曲之王”。

  1899年6月3日,74岁的圆舞曲之王在维也纳去世。

  “乐圣”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他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

  贝多芬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的父亲也曾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4龄童的贝多芬便开始随父亲学习钢琴和提琴。他不停地弹啊,练埃人们都已入睡,唯有那日夜永不歇息的莱茵河伴随着他的琴声。在父亲的打骂声中,小贝多芬弹练了4个春夏秋冬,终于在艰苦顽强的苦练中获得了成功。8岁时,贝多芬开始登台演出,就轰动了整个音乐城。只是家庭生活所迫,他那幼小的心灵已浸泡在贫困、忧愁和辛酸的苦水之中。11岁辍学,开始工作赚钱养家。他仍不忘练琴、作曲。12岁时出版了他创作的一套变奏曲。13岁担任宫廷乐队羽管键琴手,14岁便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少年的贝多芬在不停地奋斗、拼搏!1787年春天,年轻的贝多芬第一次来到欧洲的音乐名城维也纳,拜见了他所敬仰的莫扎特。莫扎特正在写歌剧,虽然忙碌不堪,还是很高兴地接见了贝多芬。莫扎特给了他一个主题音乐,贝多芬便面向钢琴,来了一场即兴的演奏。当莫扎特听了贝多芬那辉煌的即兴演奏后,大为赞赏并感叹地说:“留心这个贝多芬,他将会轰动全世界的。”莫扎特与贝多芬虽只是见过一面,却使贝多芬成为他终生一贯的尊敬。

  贝多芬曾说:“我自认是莫扎特的最大的崇拜者之一,而我的崇拜将终生不渝。”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后建议贝多芬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于是,22岁的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习作曲。后来他又转入著名的音乐理论家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习对位法,跟意大利歌剧作家萨列里学习歌曲写作,受到严格训练。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完成了数量惊人的佳作。

  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三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后来又出版了《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还有辉煌灿烂的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奏鸣曲”的《黎明》奏鸣曲,还有热情洋溢,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的《热情》奏鸣曲,列宁曾称之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这些作品都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便用交响曲来表现生活。他写了九部交响曲,每一部都是具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成为正在上升的民主艺术的巅峰。贝多芬成为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他那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给人类音乐文化宝库留下了许多闪闪发光的珍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爱特蒙特序曲》及《第九交响曲》等等,至今仍给予我们莫大的感奋,使我们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获得无比的力量。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当他17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边求学边工作。通过朋友的推荐,他曾进入波恩有名望的布罗伊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他在此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教授、学者及政府中的一些较开明的人物。他们常在那里谈论政治、哲学、艺术,使贝多芬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教育,使他树立了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

  贝多芬受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影响,表现在他的不少作品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热情。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就是从法国大革命得到鼓舞而作,本来是献给拿破仑的,但由于拿破仑称帝,使贝多芬愤怒地改变了主意,题词为“献给理想中的英雄”。那就是全人类中坚强、正义的人们。他曾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巴克斯(即希腊神话中酒神的别名)。不管是谁,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悲惨中解脱出来。”贝多芬还说过:“一定要真正了解人民的痛苦,才能了解我的音乐。”贝多芬爱憎分明,刚直不阿。他是所有音乐家中最遵守原始性的孤立以及最具顽傲不屈个性的一位作曲家。他对作品的每一个动机、主题都反复琢磨,千锤百炼才最后成章。是他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他那“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的时代脉搏。他通过言论和音乐作品来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从不屈服,从不低头。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就在他耳朵全聋以后,仍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和工作,毕生不懈。他终于又写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他又一次为人类找到了光明,找到了欢乐,为欧洲音乐史增添了最光辉的篇章。

  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的拥护者和崇拜者,也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后继者。

  他不仅写出了最美的音乐,在音乐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而且,他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的先河,对近现代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贝多芬获得了“乐圣”的尊号。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