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名著赏析

  荷马史诗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朗时代的主要遗产”。对后代欧洲史诗和欧洲许多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伊利亚特》

  〔古希腊〕荷马

  荷马是古希腊著名的行吟盲诗人,大概在公元前9到公元前8世纪生活于小亚细亚一带。关于荷马的身世和生平,古代曾有过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根据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说法,荷马约生于公元前850年左右。这时正是希腊由氏族制度向奴隶制逐渐转化的过程,即所谓“英雄时代”。诗人的出生地已不可考,后来希腊的七大城邦都曾自认是荷马的家乡。荷马是个行吟盲歌者,日常挟了七弦琴流浪在热闹的市镇,以歌吟各种英雄故事维持生计。相传,荷马把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2世纪时的特洛伊战争的种种传说,初步编定成型。这就是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合称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朗时代的主要遗产”。对后代欧洲史诗和欧洲许多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伊利亚特》全诗共24卷,15693行,约30万字,因取材于特洛伊(又称伊里翁)战争而得名。这部英雄史诗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根据,结合了大量神话传说,着重歌颂了希腊民族领袖的英雄品质,歌颂他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机智,以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精神。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一共进行了十年,《伊利亚特》集中描述了战争最后一年里51天的事情。史诗描写希腊联军勇将阿喀琉斯因一个女俘与主帅阿伽门农发生争执而拒绝出战。特洛伊人乘机进攻,将希腊联军逼到海边,情况十分危急。这时,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挺身而出,攻到特洛伊城下,但被特洛伊人的主将赫克托耳刺死。为替好友报仇,阿喀琉斯重新与主帅和好,再度出战,杀死了赫克托耳。后来希腊联军巧施木马计终于攻破了特洛伊城。

  这部史诗广泛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希腊由氏族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生产情况、社会风俗人情、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史诗也充分反映了古代部落战争的宏伟、战争的掠夺性质等等。故事里的英雄们都热衷于战争,他们把参与战争,掠夺财富视为荣誉。阿喀琉斯宁愿为获得荣誉而夭折,也不愿长寿而无所作为。赫克托耳为了保卫自己的人民视死如归,以及其他诸将都有这种军事的荣誉感,这些在作品中都作了充分而细致的表现,体现了古希腊民族的精神风貌。

  《伊利亚特》采用截取支干,反映全貌的表现手法,使得全诗的结构十分巧妙,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人物描写极富个性化,战争场面蔚为壮观,语言朴实流畅,在艺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杰作。

  《源氏物语》

  〔日本〕紫式部

  《源氏物语》成书于11世纪初,是日本古代描写贵族生活的“王朝物语”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长篇散文体小说。

  作者紫式部(生卒不详)生于中等贵族家庭,曾祖父及祖父均是有名的歌人,父亲腾原为时是汉诗文的能手。由于才华出众,她受到了当时摄政藤原道长的赏识,受聘到宫中担任女官,一直受到宫中周围人的尊敬。大约在1013年她辞去了女官,次年病殁,死时大概是37岁。按当时习俗,一般女官均以其父兄的官职来代称,他父亲曾做过式部丞,又由于她是《源氏物语》的作者,而书中主人公源氏的正妻、贵族的“理想女性”则是紫夫人,因而她也就被称为紫式部。

  《源氏物语》卷帙浩繁、场面复杂,以主人公源氏的一生为主线,全书的时间跨度前后长达七十余年,登场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四百余人,称得上是一部色彩绚烂的平安时期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精确地描述了当时贵族们的生活以及宫廷内部的风俗、仪礼、习尚,从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贵族生活史。作者从后宫女官的角度来观察当时腾原式与天皇家族的关系,为读者了解平安摄关政治的内幕及在这种制度下贵族的腐朽堕落方面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真实细节,并且对整个贵族时代的趋势也做了创造性的揭示。

  在刻画人物方面,《源氏物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主人公光源氏以外,作者还塑造了源氏青年时代结识的众多妇女的形象。如六条妃子、藤壶妃、三公主等等,而对在作品中被认为是“理想女性”的紫夫人,作者更是几乎把她描绘成完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理想。作者作为贵族阶级当中的一员,耳闻目睹本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妇女的命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主人公源氏,作者把这个人物理想化,写他的华贵、写他的才艺、写他多情的性格、写他对妇女的温柔体贴,而源氏动辄流泪的“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性格特征,正好集中反映了平安时代贵族阶级没落的大趋势。

  在写法上,《源氏物语》竭力展现那种情意缠绵的宫廷情趣。作者对周围事物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在作品当中,大量插入和歌,引用许多古歌及汉诗增添抒情气氛,在描写男女的欢会或生离死别时,还有意识地把四季的景物和时序的变迁嵌进作品中,衬托人物的思绪起伏。这种描写手法和语言使用上的抒情气质,对日本后世文学的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间传说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中世纪中近东各国、阿拉伯地区广大市井说唱艺人和文人学士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共同加工、提炼、编纂而成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其的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古波斯文的《一千个故事》,二是伊拉克阿拔都王朝的故事即巴格达的故事,三是埃及麦马立克王朝的故事,一直到16世纪,这本故事集才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以它广阔的题材、洒脱多变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画面。它色彩斑斓,形象逼真,充满了生活气息,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各个阶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反映劳苦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他们的爱憎分明和淳朴善良。

  并且,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始终占着《一千零一夜》思想倾向的主导地位。

  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丰富多彩的幻想和近乎荒诞的夸张是《一千零一夜》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如《神灯记》中的神灯和魔戒指,《乌木马的故事》中的飞马,《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神鹰蛋和磁石山等等,无一不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展现出一个海阔天空的宽广世界,任人驰骋遨游。在结构故事的方式上,《一千零一夜》则突出地反映出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故事套故事,把题材相近的故事组合在一起,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在行文上,这本故事集中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的口语为主,而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大型民间故事集,它题材广泛,内容充实,刻画生动,被高尔基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而在创造方法,它也为民间故事的创造树立了典范。

  《一千零一夜》对西方各国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法国拉辛的诗剧《智者纳旦》、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名著,在取材和写作风格上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受到过《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神曲》

  〔意〕但丁

  但钉阿利吉耶果(1265~1321)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早年但丁好学深思,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里的广博知识,这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曾参加政治活动,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长官。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于1303年被放逐,至死没有重返故乡。但丁早年的文学创造主要是爱情诗集《新生》。这部诗集把妇女高度理想化,他所爱的女子贝雅特里齐被写成一个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这些思想在他伟大的杰作《神曲》里也得到体现。

  《神曲》的写作开始于但丁放逐初年(大约在1307年),一直到他逝世前不久才完成。共一万四千多行,全诗用三韵句写成。《神曲》的故事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诗里叙述但丁在林中迷路后走出森林,忽然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正危急时,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雅特里齐的嘱托来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里齐又引导他去游天国。游历的过程构成《地狱》、《炼狱》和《天国》三部曲。每部有三十三歌,连同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一百歌。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在解释上引起很多争论,可是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却相当明确: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标志着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里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历天国,标志着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依靠理性和哲学是无法达到的。

  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但丁的《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中古文化作了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放射出文艺复兴时代思想的曙光。恩格斯由此称但丁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国时,遇到历史上和死去已久的一些著名人物。他和各种正面与反面人物的交谈,广泛地接触到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以及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浓厚的百科全书色彩。《神曲》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成一座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画廊,深切地寄予了作者的褒贬,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神曲》是用意大利语撰写的,这对于解决意大利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十日谈》

  〔意〕薄伽丘

  薄伽丘于1313的出生于巴黎,是一个私生子,父亲是佛罗伦萨一个从事金融业的商人,母亲是法国人,生下他后不久就死去。父亲把孩子带回佛罗伦萨,薄伽丘在严父和后母的家庭里度过了寂寞的童年。薄伽丘在商人和市民的圈子里面长大,这和他日后在作品中鲜明地表达新兴市民阶层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关系。薄伽丘第一个比较成熟作品是长篇小说《菲洛哥罗》(1336)这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具有相当规模的小说。他的早期创作大多取材于古代传说,但开辟了意大利散文和小说创作的道路,也为他日后创作《十日谈》做出了准备。1348年,意大利爆发可怕的鼠疫,蔓延到佛罗伦萨,大半居民死于这场灾难,就在这时,薄伽丘开始创作《十日谈》。

  《十日谈》包括100篇故事,其来源非常广泛,分别取材于法国中世纪的寓言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宫廷里的传闻,以至街头巷尾闲谈,和当时发生在佛罗伦斯等地的真人真事。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人间百态、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进入了作者的创作视野:一百个故事塑造了国王、贵族、后妃、闺秀、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不同身份、各自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从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在作品中反映了这样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更为可贵的是薄伽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总是关心人的命运——人们怎样摆脱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而掌握自己的命运。《十日谈》旗帜鲜明地揭露披着神圣外衣的天主教神父的虚伪面目和丑恶勾当,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供“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要求现实生活中幸福,不要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幻想中的天国的“幸福”,迸发出绚烂的人文主义光辉。不容怀疑地统治了西欧近一千年的天主教会的权威,第一次在文艺领域内遭受到严重的挑战,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以《十日谈》嘹亮的号角声揭开了序幕的。

  《十日谈》一问世就受到普遍的欢迎,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16、17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英国乔叟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上直接受到《十日谈》的启发。莎士比亚、莫里哀、拉辛、济慈等人都曾经从《十日谈》里取得了他们作品的题材。

  《罗密欧与朱丽叶》

  〔英〕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一般被认为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阿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镇上一个曾经一度亨通发达的市民家中,年青时候当过剧场杂差、演员、编剧等。到1592年,莎士比亚已在伦敦戏剧界站稳脚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此后莎士比亚平均一年两个剧作的创作和他所在那个剧团著名演员的表演使他在伦敦各剧团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611年,莎士比亚以一个成功的演员和剧团合资人的身份退出舞台,于1616年病逝于家乡斯特拉特福德镇。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有三十七个剧本,文艺评论界一般都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早期(1590~1592)以《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等历史剧为主;二期(1593~1600)以《错误的喜剧》、《驯悍记》、《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等喜剧为主;三期(1601~1606)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悲剧为主;晚期(1607~1602)以《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传奇剧为主。

  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商业资本主义兴盛的伊丽莎白时代,这一时代英国的科学、哲学、文学特别是戏剧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英国的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戏剧以人文主义观点,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刻画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的多种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的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炼而富于表现力,对欧洲的文学、戏剧发展有重大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作并上演于1595年,它描写一对意大利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世俗的偏见、家庭的世仇,以及宗教禁忌等一切障碍和险阻,炽烈相爱,至死不渝的故事。这一以族仇为背景的老式爱情悲剧给人印象最深、最能震撼人心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如火如荼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一爱情带有青年爱情的一切特点:一见钟情、狂热的献身和追求、沉溺与放纵、极端的至死不渝的专一和排他……这两个相爱的青年似乎不知道他们身外还有别的世界;他们不仅不考虑他人之事,连自己的事也全部交给劳伦斯长老代为安排,他们自己则一味纵情地享受对方的眷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迅如闪电,猛如风暴,像流星转瞬即逝,像昙花乍绽又凋,但却凝聚着巨大的生命力,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呈现出惊世骇俗的美姿。《罗密欧与朱丽叶》捕捉的正是人类爱情的巨大能量和无限生命力高度凝聚的一霎那,整个戏剧就是一首真正的爱情颂诗。

  《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爱情悲剧的典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成为矢志不移的爱情的代名词。

  《哈姆雷特》

  〔英〕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写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一部丹麦史,16世纪末英国作家曾把它编成戏剧,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根据这些已失传的悲剧改编的。

  《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与杀父仇人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的故事,刻画了哈姆雷特这一悲剧的形象。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作者也在这形象里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哈姆雷特性格的主要特点是敏感,易于冲动,喜欢思考。在他和黑暗现实的接触和斗争的过程中,他的性格也随着发展。在他心目中,老哈姆雷特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和谐的关系。父死母嫁的现实使他的理想初次遭到幻灭。由于不理解理想何以会幻灭,他就变得十分忧郁。自己的悲痛和国王的怀疑又使他一半真疯、一半装疯,对于复仇,他一再延宕,顾虑重重。最后他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抱着宿命论的观点行动起来,任凭命运女神把他“当一管箫”,吹出他愿吹的调子。这种行动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哈姆雷特临死自知任务并未完成,要求同学霍拉旭活下去,把他的事迹告诉后人。

  哈姆雷特的性格和性格的变化以及悲剧的结局最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弱点。哈姆雷特的理想固然高尚,但他的理想是抽象的,在冷酷的充满罪恶的社会面前没有丝毫力量。哈姆雷特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他的理想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不愿也不能放弃,因而造成了不可解决的内心矛盾和悲剧结局。这一形象对欧洲思想史有着巨大的参照作用。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天才。悲剧的冲突从一开始就极为尖锐,随着剧情的展开,双方的斗争一步紧逼一步,直至终局,情节非常丰富。背景同剧情相配合,具有特色。御前会议,幕后密谋,大臣的家庭关系、葬礼、比剑,特别是民间剧团到宫廷演出,都有强烈的时代和民族特点。剧本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除了哈姆雷特以外,国王克劳狄斯,王后,奥菲利娅、霍拉旭等一系列形象也以其鲜明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更是动人心弦,在刻画哈姆雷特时,他多次运用独白,有时用诗体,有时用散文,语言有时急促,有时隐晦、有时粗俚,有效地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内心矛盾和感情变化。

  《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于西班牙中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医生。

  1569年他到意大利,后参加西班牙驻意军队。在对土耳其的海战中他带病上阵,负了重伤,左手残废。1575年回国途中,他又被土耳其海盗掳去,在阿尔及利亚服苦役五年,1580年被亲友赎回,他以一个英雄的身份回国。但他后半生却贫困潦倒,曾任军需官、税吏,接触到农村生活;他曾一度因不能上缴公款而入狱。塞万提斯采用当时流行的各种体裁进行创作,他写抒情诗、讽刺诗、田园传奇、骑士传奇,剧本和小说。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以及悲剧《奴曼西亚》等。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共分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立刻受到读者欢迎,出现了大量伪造的续篇。塞万提斯为了抵制伪作的恶劣影响,立即写完第二部,1615年出版。当时西班牙文坛上充斥了宣扬骑士荣誉和骄傲的情节离奇的骑士传奇。塞万提斯痛恨这种文学,在全书的自序中,他公开宣布他要“攻击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

  《堂吉诃德》着意模拟骑士传奇的写法用夸张和漫画的方式描述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揭露了骑士传奇的荒唐和危害,尽情嘲笑了骑士理想和骑士制度。作者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深刻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小说中出现了将近七百个属于各阶层的人物,接触到西班牙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方面面,充分揭示了这个威震世界的西班牙王国必然衰落的趋势。

  《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者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欧洲文学中的著名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按骑士传奇行事,疯疯癫癫、滑稽可笑,但他的荒唐行为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他具有崇高理想和渊博学识,但他脱离实际,完全生活在幻觉之中。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西班牙现实的矛盾,也反映了西班牙人文主义者的弱点。桑丘是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他和堂吉诃德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相辅相成,他们两人的外表和性格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堂吉诃德用骑士方式不能实现的理想,在桑丘的行动中每每得到了实现。

  《失乐园》

  〔英〕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1608~1674)出生在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一段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后来弥尔顿担任了政府职务,在1645年到1647间发表过许多小册子,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清教待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上给王党以有力回击。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新任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

  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早期还写过一些短诗,著名的有《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等。

  《失乐园》写于1667年,是弥尔顿最杰出的诗篇,全诗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圣约·旧约》。叙述人类始祖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失乐园》突出地塑造了恶魔撒旦的形象。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傲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嫉妒、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精神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弥尔顿在这首诗里继承了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17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同时也对封建贵族的放荡生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理想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而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特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深洪亮的音调等。

  在结构上,《失乐园》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伪君子》

  〔法〕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本名约翰·巴狄特·波克兰,生于一个宫廷陈设商家庭。他从小喜爱戏剧,中学毕业入大学攻读法律,但他背离父意,放弃世袭权力与律师头衔从事戏剧活动。1643年他曾组织剧团,在巴黎巡回演出,因营业失败,负债被控入狱,被父亲赎出。1645年他走出家庭,参加外省剧团演出十二年,积累了大量舞台经验,并以编演《冒失鬼》、《情怨》等即兴喜剧而出名。莫里哀的早期创作主要以家庭生活为题材,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爱情、婚姻、教育等社会问题,代表作有《多情的医生》、《太太学堂》等,1664年后,莫里哀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更为坚定,古典主义喜剧创作进入全盛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女博士》、《唐璜》等。莫里哀一生共写喜剧近三十部,对欧洲戏剧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伪君子》在欧洲喜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大成就。它的讽刺矛头直指贵族上流社会和封建教会,塑造了达尔杜弗这一法国文学画廊中著名的伪善者形象。达尔杜弗是个手段灵活的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贡的家。奥尔贡和他的母亲白尔奈耳太太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圣人,颂扬他,供养他。达尔杜弗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的小事上表现他“崇高”的德行。他口头上宣传“苦行主义”,实则贪图享乐:在教堂里佯装不肯接受奥尔贡的施舍,背后却图谋奥尔贡的全部家财;表面上不敢正视袒胸露背的妇女,背地里又专以勾引他人妻女为乐事;当着人面为弄死一只跳蚤而忏悔,骨子里却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达尔杜弗用上帝和虔诚来遮盖他的丑恶的心灵,莫里哀通过这一形象深刻揭露和讽刺了贵族上流社会赖以存身的封建教会的伪善、狠毒和荒淫无耻,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力量。

  在达尔杜弗形象的塑造上,莫里哀运用了卓越的艺术手法。达尔杜弗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第一次出场,但前两幕通过奥尔贡、白尔奈耳太太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观众对达尔杜弗的性格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都知道他是一个伪善者。他出场时所说的几句假虔诚的话,只能引起人们对他的鄙视和耻笑。第四幕结束,眼看这个剧本要以悲剧告终。第五幕忽然急转直下,国王明察,救了奥尔贡一家。剧本起伏跌宕,变化多端,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1669年,莫里哀通过种种途径,打破禁令,第一次公开演出《伪君子》,获得很大的成功,从此成为莫里哀最受欢迎的剧本,达尔杜弗这一形象更是走遍了世界各地,在法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达尔杜弗”已成了“伪善”的同义语。

  《高老头》

  〔法〕巴尔扎克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奥诺瑞·巴尔扎克(1799~1850)生于法国西部的都尔城,父亲是一个农民出身的资产者。巴尔扎克早年在僧侣所办的学校学习,后尊从父命进入法科学校学习,同时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事务所见习,通过形形色色的案例,初步认识到社会的丑恶,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1818年,他不顾父母反对,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为摆脱经济困境,巴尔扎克当过出版商,开办过印刷所,还几次经商,结果都以破产和负债造终。他还因负债入狱,由此接触了各阶层更多人物,愈加了解并憎恨金钱社会的统治。1829年他完成使其成名的历史小说《朱利安党人》后,转向现实题材的创作,同时开始探索现实主义理论。1842年,作家将《朱利安党人》和已经出版的其他小说列入一个巨大的写作计划,打算创作137部总名为《人间喜剧》的一整套社会长篇小说,通过对二、三千人物的描绘,反映1830年七月革命后的法国社会生活。由于作家的早逝,实际只完成96部,但巴尔扎克通过笔下二千多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在不同场所进行的错综复杂的争斗,已经相当出色地展现出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历史交替时期的社会广阔画面,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人间喜剧》的代表作品有《夏培上校》、《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贝姨》、《邦斯舅舅》、《农民》等。

  183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间喜剧》的许多重要角色,在《高老头》里已经出现,从人物体系来看,《高老头》可以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这部小说叙述复辟王朝时期一个青年大学生在巴黎资产阶级社会影响下逐步走向腐化堕落的故事,作者集中描写了颓败、粗俗和寒碜的伏盖公寓中的三个房客:怀着寻找个人出路的目的的大学生拉斯蒂涅、形迹可疑的议论家优脱冷以及年迈老衰、神情沮丧的高老头。作者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揭开了巴黎大都会生活的最隐秘的暗影。小说写到高老头一生疼爱他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她们的虚荣心和金钱欲,他牺牲了全部家私,结果却被女儿们抛弃,在贫困和疾病中死去。高老头的悲剧使拉斯蒂涅再一次受到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生活教育,促使他最终决定他的道路:决心用一切卑鄙手段向上爬,在资产阶级世界里当一名“英雄好汉”。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抨击了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和建筑在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上面的人际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和道德堕落的根源。

  《红楼梦》

  〔中国·清〕曹雪芹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原名《石头记》,《风月宝鉴》等。作者曹雪芹。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详情请见关于《红楼梦》版本的叙述)。

  由于原著后半部分散失,许多续作纷纷出炉,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较为著名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也有人说,曹雪芹也写了后二十八回,但是高宗(乾隆)不让它出世,所以,就把曹雪芹写的后二十八毁了,让高鹗代写并把全书订为一百二十回。有通俗版本和清代才女顾太清等的续作和整理版本。总之,《红楼梦》至今还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也是一部读者永远猜不着底的谜书,这也是《红楼梦》极具魅力的因素之一。

  概述: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大小随心,来去任意,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便将它携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道”。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以下便为石上所刻内容。姑苏阊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甄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甄带妻子投奔岳父,遭白眼,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又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迫”,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跛足道人走过来,嘴里叨念着一些词句。士隐听了便问道人,知道是《好了歌》之后,便将《好了歌》解注作答。经道人指点,甄士隐彻底醒悟,便随跛足道人出家了。

  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黛玉没有玉,认为玉不识人,便砸自己的通灵宝玉,惹起一场不快。

  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胡乱判案,放了薛蟠。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荣国府住下。

  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与仙女可卿云雨,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袭人发现,二人发生云雨私情。

  京官后代王狗儿已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打秋风。王熙凤接待,给了二十两银子。

  薛宝钗曾得癞头和尚赠金锁治病,以后一直佩带。黛玉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贾珍之父贾敬放弃世职,离家求仙学道。他生日之日,贾珍在家设宴相庆。因林如海得病,贾琏带黛玉去姑苏,他的族弟贾瑞调戏凤姐,被凤姐百般捉弄而死。

  秦可卿病死,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

  林如海死后,黛玉只得常住荣府。一种寄人篱下的凄凉感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也更加病弱。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省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荣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呆了一会儿,要宝玉和众姐妹献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只能作一首。袭人娇嗔说要离开宝玉,深感遗憾的宝玉求袭人别走,袭人趁机规劝宝玉读书“干正事”。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又因有薛宝钗或其他小事。二人常争吵,在不断争吵中情感愈深。

  宝钗过生日唱戏,小旦像黛玉,贾母娘家孙女史湘云口快说出,宝玉怕黛玉生气阻拦、结果惹得二人都生宝玉气。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居祝进园后,宝玉更成天和这些女孩子厮混;书童将《西厢记》等书偷进园,宝玉和黛玉一同欣赏。这是经典的一回。

  贾政妾赵姨娘所生子——宝玉庶弟贾环,嫉妒宝玉,抄写经书时装失手弄倒蜡烛烫伤宝玉,王夫人大骂赵姨娘。赵姨娘又深恨凤姐,便请马道婆施魇魔法,让凤姐、宝玉中邪几乎死去。癞和尚、跛道人擦拭通灵玉、救好二人。黛玉性格忧郁,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称为花冢,并写《葬花词》。宝玉丫环晴雯失手跌坏扇子,宝玉说她,她便顶撞,袭人劝,她又讽刺,气得宝玉要赶走她。到晚间晴雯乘凉,宝玉又让她撕扇子以博她一笑。有一次史湘云劝宝玉会官员,谈仕途,被宝玉抢白,并说黛玉从不说这种混账话;恰巧黛玉路过听到,深喜知心。宝玉又结交忠顺王爷喜欢的伶人蒋玉菡,使得王爷派人来找。贾政大怒,将贾宝玉打得皮开肉绽。

  大观园中无所事事,探春倡导成立诗社。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林黛玉压倒众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贾母知道,便留她住下。在大观园摆宴,把她作女清客取笑;这位饱经世故的老妇也甘心充当这一角色。贾母又带刘姥姥游大观园各处。在拢翠庵,妙玉招待黛玉、宝钗饮茶,宝玉也得沾光。

  为凤姐庆生辰,从贾母起,各人出份子办席。凤姐饮酒过多,想回家休息,撞到贾琏正勾引仆妇。凤姐哭闹,逼得仆妇上吊,贾母迫使贾琏向凤姐赔礼。

  由于行酒令黛玉引了几句《西厢记》曲文,被宝钗察觉,并宽容了她,二人关系好转。黛玉模仿《春江花月夜》写出《秋窗风雨夕》,抒发自己的哀愁。贾赦垂涎贾母丫环鸳鸯,让其妻邢夫人找贾母。鸳鸯不肯,贾母也不愿意,便斥责邢夫人。薛蟠在一次宴席上调戏会唱戏而又豪爽的柳湘莲,被柳毒打,柳怕报复,逃往他乡。薛蟠无脸,也外出经商。其妾香菱(即甄英莲)到大观园学诗。又有几家亲戚的姑娘来到大观园中作诗、制灯谜,空前热闹与欢乐。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他一件俄罗斯裁缝用孔雀毛织的雀金裘,他不慎烧个洞。晚上回来,街上裁缝不敢修补,晴雯重病中连夜补好。

  年关到,宁国府庄头交租,送的东西数量惊人,贾珍还嫌少。由于过年操劳,凤姐小产,无法理家,便由探春、宝钗、李纨等人协同理事。探春为赵姨娘所生,赵姨娘弟弟死,探春按例不多给钱,母女大闹一常探春又在园中实行一些改革,将各处派专人管理。

  荣国府矛盾重重。贾环在宝玉处见到擦癣的蔷薇硝,想要些,宝玉丫环芳官却给贾环一些茉莉粉。赵姨娘到宝玉处大闹一常芳官又给她干娘一些玫瑰露,引出她干娘的侄儿偷茯苓霜。几件事闹得大乱,险些打破仆人间的平衡。正当宝玉生日欢宴时,贾敬吞丹丧命。尤氏因丧事繁忙,请母亲和妹妹尤二姐、尤三姐来帮忙。贾琏见二姐貌美,要作二房,偷居府外。二姐和贾珍原有不清白,贾珍还想搅浑水,贾琏又想把三姐给贾珍玩弄。尤三姐却正气凛然,将珍、琏大骂,并说她已有意中人,即毒打薛蟠的柳湘莲。贾琏为柳提媒,柳答应。到京城后,柳先向三姐之母交订礼,遇宝玉闲谈尤氏一家而起疑,又去索礼退婚,尤三姐自刎,柳出家。凤姐知道贾琏偷娶之事,装成贤惠。将二姐接进府。请贾母等应允。贾琏回来,因办事好,贾赦赏一妾。凤姐借妾手逼使尤二姐吞金自杀。粗使丫鬟傻大姐在园中拾到绣有春宫画的香囊,王夫人大怒;在一些仆妇撺掇下抄检大观园,迎春懦弱,听凭丫环被赶走;探春生气,怒打仆妇;惜春这时和哥哥嫂子断绝往来。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恨而死;贾宝玉无可奈何,写《芙蓉诔》祭她。薛蟠娶妻夏金桂后,在夏挑唆下,薛毒打香菱,薛姨妈不准。夏金桂和婆婆吵闹。薛蟠无法在家。只得外出。(之后由于原著散失,内容不可知。)《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城镇阿拉卡塔卡。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13岁时,马尔克斯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保守党与自由党互相残杀,全国大乱,他只得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1961年至1967年,他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丁美洲文学最高奖——季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及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迷宫中的将军》(1989)等。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作家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某国小城镇马孔多从荒漠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布恩地亚家族的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以至完全消亡的一百年历史演变过程。《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且姓名相同,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作者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上代人的经历,试图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以及社会现实,要求公众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拨弄的途径。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心态。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这种无所不在的孤独感,正是作者对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世界之外的愤懑和抗议。

  《百年孤独》一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以及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异的世界,那里既有不可思议的神话,也有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它反映了拉美大陆的生活和冲突。”(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

  §§第五章 艺术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