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印度哲学

  在这个时期流行的各类思潮中,影响较大的除了婆罗门教各派外,还有非正统的“沙门思潮”,基中较著名的有所谓“六师”,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则是佛教、香那教和顺世论。

  印度哲学

  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印度哲学的发展同样源远流长。

  印度哲学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左右形成的古老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吠陀”原意为知识,特别是指宗教的知识。吠陀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是对神的颂歌和祈祷文,被称作“吠陀本集”,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也有对世界形成的一些猜测,表达了最初的哲学观点。

  印度最早出现内容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是在所谓的“奥义书”中。“奥义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9~前6世纪,它从印度传统宗教婆罗门教的梵天神中抽象出一个没有始终的、没有因果的、没有属性的、不可思议的最高实在,即“梵”,并把作为客体的“梵”与作为主体的“我”等同起来,提出了“梵我同一”的理论。由此出发,“奥义书”还探讨了轮回解脱、世界的本原或要素等哲学问题。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哲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婆罗门教为了阐发其教义制作了《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因此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史诗时期”。在这个时期流行的各类思潮中,影响较大的除了婆罗门教各派外,还有非正统的“沙门思潮”,基中较著名的有所谓“六师”,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则是佛教、香那教和顺世论。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印度婆罗门教哲学经过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六个主要哲学派别,即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各派的根本经典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所以这个时期又叫经书时期。除了这几个“正统派”之外,非正统的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也都有较大的发展。

  公元4~9世纪,是印度各派哲学大发展的时期。正统各派的经典被其后世追随者加以注释和发挥,进一步系统化。非正统各派在这一时期也都有重要的发展。尤其是佛教,无论是在理论的完善方面,还是在传播的区域方面,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功。

  公元9~18世纪,是印度遭受外族频繁入侵的时期。印度教中的毗湿努派和湿婆派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统治地位。原正统各派哲学则集中力量注释和阐述古代经典,为印度教做哲学论证。非正统的佛教最初转化为密教,至13世纪基本灭亡。耆那教和顺世论的影响亦大为减弱。伊斯兰教在此期传入印度,并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18世纪之后,印度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哲学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出现了一批既继承传统哲学,又吸取西方近代思想的哲学家。其中,辨喜、甘地、高斯等人的哲学代表着印度近现代哲学的最高成就。

  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相比,印度哲学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首先,传统的作用在印度哲学中表现得最为强大。印度哲学的各主要派别在公元前就已产生,在此后的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长期共存,并行发展。虽然哲学家层出不穷,但却很少创立新的学派。各派哲学的发展也大多都以注释本派的原初经典的方式表现出来,各派在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一般都是本派原初经典的注释者。即使他们在注释中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也往往不会承认,而是把它附会到原初经典上。传统的这种力量使印度哲学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相对的停滞。

  其次,印度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最为密切。除顺世论外,各派哲学几乎无不与宗教互为表里,哲学理论往往也就是宗教教义,宗教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哲学集中探讨的问题。由于这一特点,出世思想在印度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印度哲学家都把脱离现实世界,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无苦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他们都认为现实世界不值得留恋,而推崇一种宗教上的彼岸世界,认为在这个彼岸世界中,人处于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排除了一切世间杂念,永远摆脱了一切烦恼和痛苦,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进行种种宗教修行,需要祭祀、苦行、禅定等。

  在印度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特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

  奥义书中的哲学

  在各种哲学传统中,人与最高存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在印度哲学中,它最初表现为“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说。

  “奥义书”的梵文原意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从内容上讲,奥义书是解释“吠陀”奥义的典籍,而“吠陀”则主要由对神的颂歌和祈祷文组成。但奥义书虽然是在宗教意识形态中产生,却在很多方面已开始摆脱宗教神话的内容,以思维的方式来探讨人的本质、世界的根源、人与神和自然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死后的命运等等哲学问题了。

  不过,“奥义书”既不是一部系统的典籍,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的著作,而是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的统称。在印度,被称作“奥义书”的典籍数量很多,大约有二百余种,据考证,最早的奥义书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较晚的产生于公元后。然而,奥义书的内容虽然很复杂,包括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吠陀本集各个不同派别的宗教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但“梵我同一”的学说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

  在奥义书时期之前,“梵天”已经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占据了最高神的地位。而奥义书的作者从“梵天”中抽象出作为哲学范畴的“梵”。在奥义书中,“梵”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的终极原因,它“变现”出宇宙中的一切。同时,梵在本质上又是“识”,是一切精神的基础,是主观世界的一切。但梵是不能用世间一般的概念、言语来理解和描述的。因为梵是超越一般人的感觉经验的,人们所能感觉到和表达的只是有限之物,而梵则与这些有限之物根本不同。对梵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正面地下一确切的定义,而只能通过不断否定梵有具体性质来领悟梵的最高本质。

  “我”在梵文中称“阿特曼”。在奥义书中,它一方面是指“小我”,即人的身体诸器官的主宰或人生命活动的中心;另一方面是指“大我”,大我也就是梵,是世间万物的本体。这样,通过哲学思辨,奥义书把“梵”和“我”这两个概念等同了起来,从而建立了“梵我同一”的理论。在这里,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统一的,阿特曼归根结底应该从梵那里去证悟,但人由于自己的无知,由于对尘世生活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与我看作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感官欲求,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聪慧本质,亲证梵我的同一。与“梵我同一”的学说相联系,奥义书还提出了灵魂的轮回解脱的思想。

  按照这种思想,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都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首先是取决于他本人过去的行为,即“业”。行为有善有恶,善行或恶行都会留下无法消失的潜在影响,即“业力”。业力决定着来世的“果报”。不信神明、作恶的人将沉沦于“兽道”,即堕入地狱,来世变为低等种姓的“首陀罗”或成为猪狗、动植物等;崇信神明、行善的人则根据善的程度而不同,一般的善使人进入“视道”,即人的地位,来世成为高等种姓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而至善则可以使人进入“天道”,即神的地位,从而获得解脱。至善就是知识,即对梵的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对梵的认识,才能领悟梵我同一的道理。而为此就必须从事艰苦的修行。奥义书规定的修行方法是:苦行、布施、正行、不杀生、实语、禁欲和同情。

  此外,在奥义书中也包含着一些用物质性的本原(例如水)解释世界形成的唯物主义思想。

  作为印度哲学最古老的典籍,奥义书中的思想对后来各派哲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在今日的印度社会中依然可以看到某些痕迹。在我国,奥义书的某些观点也曾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得到传播。奥义书在罗马时代传入西方,对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哲学都有一定影响。而西方现代哲学家叔本华等人更是直接从奥义书中吸取了理论营养。

  顺世论哲学

  在印度各派哲学中,顺世论哲学是一个最具特色的流派。首先,与其他各派哲学都表现为宗教唯心主义不同,顺世论哲学坚持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并同宗教唯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其次,与其他各派哲学大多流行在上层社会和僧侣阶层不同,顺世论哲学一直是流行在普通人民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顺世论”一词在梵文中的原意就是“流传在人民中间的”或“随顺世间的”。最后,在各派哲学中,顺世论的资料被保存下来的最少。虽然根据印度佛教等派典籍的记载,顺世论本派在古代曾有若干种经典,但都没有流传下来。现存关于顺世论的资料的主要成分是印度其他哲学流派对顺世论学说的转述和批评。

  据记载,顺世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甚至更早。沙门思潮著名的“六师”之一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及其继承人弊宿就是顺世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在此之后,顺世论曾遭到印度统治阶级的严厉镇压,但顺世论哲学的传统还是顽强地延续下来了,这从印度教等正统派别一直没有放松同顺世论的斗争就可以看得出来。直到印度近现代的启蒙哲学,仍然可以发现顺世论的影响。

  顺世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他们称之为“四大”。除了这四种元素和由它们混合而成的事物外,不存在任何其他东西。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不存在神或“梵”之类的超自然原因。人的意识也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元素,尽管个别的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特别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时,意识就表现出来了。人的身体就是由四种元素结合而成的。人的意识不能离开人的身体独立存在。身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死亡了,意识也就消失了。灵魂只是肉体的属性,所以没有永恒的、无所不在的灵魂存在。

  由灵魂与肉体的这种关系出发,顺世论坚决主张由五官所得的知觉是认识唯一的源泉,除知觉外,其他的认识方式都是靠不住的。根据一些材料记载,顺世论甚至认为推理也是不可信的,因为推理所依据的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关系是超出人们的感觉经验的范围以外的,因此逻辑推理没有充分的根据。但也有一些材料认为,顺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认一切推理,他们承认关于现世事物的推理的真实性,但否认那些关于来世和前世、关于梵、神的推理的真实性。

  作为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哲学,顺世论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提出了社会平等的主张,认为人们不分种姓,血管里的血液都是红色的。人们生而平等,因而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同等的享受权利。顺世论坚决地批判了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宗教、道德和社会学说,尤其是灵魂转世、天堂、世报、祭祀等。在他们看来,既然灵魂和肉体不可分,那么,在此之上建立的因果报应、轮回解脱、来世前世学说就都不能成立。因此,顺世论高度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幸福生活,反对一切压抑人的欲望的禁欲主义,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存,就是幸福,不能因为生活中快乐与苦难混在一起而放弃快乐,更不能为了虚无缥缈的来世幸福而放弃今世的幸福。他们提倡乐观主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反对苦行和一切虚伪的道德,认为智者不应该为了解脱而受苦,甚至提出“宁可此生为鸽子,不可死后成孔雀”的口号。顺世论的这种生活观与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是截然对立的。

  顺世论曾伴随着佛教一同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曾起到一定的影响。中国典籍中关于顺世论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思想以及其活动情况的记述,也是研究顺世论的学说和历史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耆那教哲学

  在梵文中,“耆那”原意为“胜利者”、“完成修行的人”,本来是耆那教创教者筏驮摩那(约公元前599~前527年)的称号,所以耆那教也就是“胜利者的宗教”。该教自称是最古老的宗教,传说有24祖,但除了筏驮摩那之外,只有第23祖波湿伐可能是一位历史上确有的人物;其他都是神话中的人物。所以,第24祖筏驮摩那是耆那教的实际创始人。筏驮摩那被佛教典籍称为尼乾陀、若提子,出身王族家庭,是沙门思潮的“六师”之一,成道后被尊称为“大雄”(伟大的英雄)。耆那教在反对正统婆罗门教的斗争中曾获得较大的发展,甚至曾被一些地区的统治者定为国教。公元1世纪左右,耆那教由于教徒的迁移分散,以及对于教祖遗训和教规的不同理解,分裂为白衣派和空衣派(天衣派),以后又继续分出许多小派别。但他们之间的争论并没有涉及到耆那教的最根本原则问题,在13世纪伊斯兰教徒统治了印度主要地区以后,耆那教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它的影响在一部分群众中仍未完全消失。在近代,耆那教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至今仍是印度社会具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耆那教的基本教理是它的“七谛”说。所谓“谛”,指真实不虚的理,也指事物的原则、本质。七谛也就是:命、非命、漏入、糸缚、制御、寂静和解脱。命就是灵魂,耆那教认为宇宙万物都由灵魂和非灵魂构成。灵魂包括能动的灵魂和不动的灵魂。能动的灵魂根据拥有感觉器官的多少分为若干等级,例如只有触觉器官的是植物;只有触觉和味觉器官的是虫;只有触觉、味觉和嗅觉三个器官的是蚁;只有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四个器官的是蜂;触、味、嗅、视、听五种感觉俱全的是兽。五种感觉之外再加上“心”就是人、神或魔。不动的灵魂则存在于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中。因此,一切动植物和非生物体内都有灵魂存在,不得任意杀生。灵魂以外的存在是非灵魂,非灵魂也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定形的物质”,由原子和原子的复合体组成。原子是永恒的、不可分的、无限小的,具有重量、形状、触、香、色、味等特性。原子结合为复合体而形成事物。原子的结合常常是由两个不同性质或者对立的原子组成,又由更多的乃至无数的不同原子及其复合体构成大的复合体,最终形成宇宙和万物。另一类是“不定型的物质”,由时间、空间、法(运动的条件)和非法(静止的条件)组成。原子及其复合体因时间、空间、法和非法而产生运动,整个物理世界的变化都起源于原子及其复合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分解和聚合。

  耆那教虽然在宇宙构成问题上持灵魂和非灵魂的二元论,但他们更关心的是灵魂如何获得解脱的问题。他们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物类特别是人的最高本质。灵魂的本性是无限清静和圆满的,但是它由于经常受到物质的障碍而失去了光辉。所谓物质障碍,也就是与灵魂在一起的肉身,肉身即由细微的物质即“业”所组成。业进入灵魂、附着于灵魂就是“漏入”。业使灵魂受到玷污、束缚称为“糸缚”。解脱就是摆脱业对灵魂的这种糸缚。要想摆脱就必须“制御”。制御的方法为持“三宝”、修“五戒”。所谓“三宝”,包括“正智”,即正确学习和了解耆那教的经典和教义;“正信”,即正确信仰耆那教的经典和教义;“正行”,即正确实行耆那教的教义和戒律。所谓“五戒”,也就是正行的内容,包括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此外,耆那教还把“苦行”作为修行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既制止新业漏入灵魂,又消灭灵魂中的旧业,从而使灵魂达到“寂静”境界,恢复旧有的光辉,摆脱轮回,获得解脱。耆那教把“能动的灵魂”和“不动的灵魂”都看作是处于轮回之中的,统称为“受束缚的灵魂”,而把摆脱了轮回、解脱了的灵魂称之为“不受束缚的灵魂”。解脱也就是修行完满,解脱了的灵魂就可以获得四种至善,即“无涯智慧”、“无限信仰”、“无量力能”、“无尽欢愉”。

  此外,耆那教还对人的认识及逻辑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佛教哲学

  在我国,如来佛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祇。“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是人们均可脱口而出的一句成语。但“如来佛”这个称号是什么意思,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身份如何,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讲清楚的。其实,如来佛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印度一个小邦国净饭国王的太子,约生活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和中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因有感于人世生、老、并死等诸般苦恼,于29岁时出家修道,初随数论派的两位大师学习禅定,后到一树林中单独修苦行6年,发觉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又到一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一说49天),终于悟道,遂创立佛教。后来,佛教徒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如来佛”是他的一个通俗的称号。“如”又称“如实”、“真如”,即绝对的真理。

  “佛”的意思则是“觉者”,即自己觉悟到并使他人也觉悟到真理的人。所以,“如来佛”也就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的意思。释迦牟尼悟道后,开始传教四方,化导弟子,据说他收有弟子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称“十大弟子”。所谓早期佛教,指的就是释迦牟尼和他的这些弟子们的学说。释迦牟尼因有感于人生苦恼而出家,所以他的教义也集中在对人生的探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谛说”和“缘起说”。

  所谓四谛,即四个真理,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它是佛教关于世间充满痛苦以及如何摆脱痛苦的基本理论。“苦谛”指认识到世间充满痛苦,苦有八种,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和怨憎的东西或人会合的痛苦)、爱别离苦(和所爱的东西或人别离的痛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一切身心的痛苦)。“集谛”指认识到造成世间种种痛苦的原因和根据,即爱欲和贪欲。“灭谛”指认识到彻底根除痛苦原因的道理,即消灭爱、消灭欲望。“道谛”向人们指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和道路,它共分八种,即所谓的“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又称正志,正确的意志)、正语(正确的言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精神集中)。

  所谓“缘起说”,是佛教解释世界尤其是人如何生成的理论,也是佛教的哲学基矗“缘”是指条件,“起”是指生成,“缘起”也就是“依条件而生成”。佛教认为,世间没有任何永恒的东西(无常),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各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条件,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没有任何事物的生灭变化。由此出发,佛教把人生划分为12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称“十二缘起”。它们是:由“无明”(与生俱来的迷暗无知)产生“行”(意志),由“行”产生“识”(意识),由“识”产生“名”(精神)和“色”(肉体),由“名色”产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由“六入”产生“触”(与外界事物的接触),由“触”产生“受”(各种各样的感受),由“受”产生“爱”(贪爱、欲望),由“爱”产生“缺(对外界事物的追求),由“缺产生“有”(生存及其环境),由“有”产生“生”(来世之再生),由“生”产生“老死”。整个人生现象就是这12个环节所构成的流转过程。它的次序既可以从原因顺推到最后结果,也可以从结果逆推到最初原因。但总的来说,是由无知而产生贪爱,由贪爱而产生生老病死,而陷入轮回。只有消除无知,认识到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是不值得执著追求的,才能断灭轮回,获得解脱,达到涅槃境界。所谓“涅槃”,又译“圆寂”、“灭度”等,是指断灭生死轮回之后所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它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它完全摆脱了外在的事物,消除了世俗之人的情感、欲望、理智等,是一种绝对超凡脱俗的至上境界。

  无论是四谛,还是十二缘起,其精神实质无非是“苦”、“空”二字。

  早期佛教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一种悲观主义的消极避世情绪。

  印度佛教史

  在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早期佛教之后,佛教又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历史形态。

  释迦牟尼在世时,佛教教义并未形成文字经典。释迦牟尼传教主要靠“说法”,弟子们学习主要靠“听闻”。众弟子长时间的记忆必定有差别,这种差别在释迦牟尼去世后就自然会引起争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佛教教团组织了所谓“结集”,即会诵经典,批驳“外道”,使佛经最后定型。释迦牟尼去世的当年,佛教就举行了第一次结集。而佛教的分裂,就发生在释迦牟尼逝世百年后的第二次结集时。分裂的原因出自对原始教义和戒律的不同见解,分裂的结果则是形成了以少数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为代表的“上座部”和反对他们的“大众部”。此后,上座部和大众部又分别发生分裂,最终形成的部派有18部(一说20部)之多。因此,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初年这段时间的佛教就被称作部派佛教。

  佛教各部派相互间争论的问题很驳杂,但总的来说在理论上主要有3个问题:1.宇宙是实有的还是假有的?2.有我还是无我?3.释迦牟尼是人还是神?而对于原始佛教教义的原则性问题,例如四谛说、缘起说等,各部派之间并不存在争论。

  大乘佛教大约兴起于公元1世纪。“乘”在梵语中原义为“运载”、“车辆”、“途径”、“道路”。大乘佛教兴起后,为了争夺佛教的正统,把以前的部派佛教贬之为“小乘”,并自称为“大乘”。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小乘佛教虽然对宇宙实有还是假有存在争论,但一般来说是否认“我”的实有,却不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大乘佛教不仅否认“我”,而且也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其次,小乘佛教中虽然一些部派已对释迦牟尼做了神话的解释,但大多还是把他看作一位历史人物,是掌握佛法的最高教主,一般并不把他偶像化。而大乘佛教则把他描述成至上的神,把他的作用无限夸大。最后,小乘佛教一般把求取个人解脱作为修行的主要目的,而大乘佛教则把成佛、普度众生作为最高目的,故有“小乘自利,大乘利他”之说。

  大乘佛教的重要哲学流派为中观派或空宗和瑜伽行派或有宗。中观派的理论奠基人和重要代表是生活于公元2~3世纪的龙树以及他的学生提婆。中观派强调“空”,因而又称“空宗”。他们认为,既然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要依条件而产生(缘起),那么,就不能说它们在本质上是实有,而只能说它们是“空”。但空并不是“空无”、“没有”。“空”是事物的“实相”,是不能用言语描述或用概念认识的实在或最高真理。人们只能通过否定空有具体属性来显示它的至高至上和玄妙,通过对具体观念的不断否定去体验或领悟最高真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谛”,而把世间事物解释为实有的各种概念学说只是“俗谛”。但他们虽然断言事物的本质是空,却并不否定存在着虚假不实的万物。认识到这两方面,也就达到了“中道”,即最高的真理。瑜伽行派约形成于公元4世纪,因强调瑜伽的修持而得名。“瑜伽”意为“相应”,指一种通过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在一种静观状态中体悟真理的修行方式。瑜伽行派的创立人相传为弥勒,但历史上是否确有此人至今尚无定论。该学派的基本理论是“唯识无境”。其基本内容为:“识”(意识)是一切的根本,除了识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实的,现象界(外境)仅是识的表现,在本质上是不实的。世俗之人由于自身迷幻无知,把外境看作是实在的,这种情形就如同人们在梦中把梦幻看作是实在的一样。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也是对我国佛教影响最大的流派。龙树和提婆的著作译成汉语后,在我国形成了三论宗,并且影响到后来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瑜伽行派的思想则是我国唐代玄类所创立的唯识宗的立论根据。

  印度佛教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密教是佛教、婆罗门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俗信为其特征,大约兴起于7世纪中叶,在理论上一般采用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或者把二者结合起来。

  13世纪,伊斯兰教诸王侵入印度,对佛教采取了无情镇压的政策,印度的佛教基本上消亡了。

  不过,早在部派时期,印度佛教就开始向境外传播,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个别国家的国教。19世纪,佛教从斯里兰卡回传入印度,在印度兴起了一场复兴佛教的运动。

  数论派哲学

  前面已经说过,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印度婆罗门教正统哲学经过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6个主要哲学派别,数论派就是其中的一派。据传说,它的创始人是公元前4世纪的迦毗罗,但它最重要的理论家则是公元4世纪的自在黑。自在黑撰写的《数论颂》被人们看作是该派的根本经典。此外,该派的另一重要经典,即相传迦毗罗所作的《数论经》,经考证是14~15世纪有人假托其名作的,学术界一般把它看作是后期数论派的代表性经典。

  数论派的基本哲学体系是所谓的“二元二十五谛”,而这个学说又是以“因中有果论”为出发点的。数论派认为,任何结果都仅仅是原因的转变,在原因中本来就已包含了结果,原因和结果是同一东西的隐蔽状态和显现状态,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由此出发,数论派认为,世界作为结果必然有其最初的终极原因,他们称之为“自性”。它是物质处于混沌、尚未发生变异、未显现出来的状态。自性具有“三德”或三种性质,即喜、忧、暗。三德相互依存,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自性不发生变异、不显现出来;而一旦平衡被打破,三德中某一种德占了上风,支配另外的德,自性就开始演化和转变,显现出来。所以三德的状况决定着事物的形态或者特性。

  推动三德由平衡状态过渡到不平衡状态的力量是一种精神实体,即“神我”。神我是永恒不变的,既不创造也不被创造。神我自身虽不演变出世间事物,但却可以与自性结合,使自性的三德丧失平衡,开始演化出万物。而一旦自性的变异开始,神我就脱离自性,只起一种观照作用。所以,神我与自性的关系是一种束缚与被束缚、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世间万物都是神我与自性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是数论派的所谓“二元”。

  自性与神我结合后,就开始了它的演化过程。自性首先产生“统觉”,即完满的智慧,由统觉产生自我意识,即自己能觉知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再由自我意识一方面产生“十一根”(眼、耳、鼻、舌、皮、发声器官、手、足、排泄器官、生殖器官、心),另一方面产生五种细微元素(香、味、色、触、声)。由五种细微元素又产生出五种粗大元素(地、水、风、火、空)。全部变异过程一共23个范畴,再加上最初的自性和神我,也就构成了数论派的“二十五谛”。

  数论派用“自性”这种原初物质来说明世界的变异,似乎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学说。但他们又杜撰出一个与自性并列的、独立自存的精神实体“神我”,用它来解释自性发生变异的原因,不免陷入了二元论。最后又用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出身体、各种感觉器官和地水风火等元素,则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了。

  数论派也用“二元二十五谛”学说来说明他们关于苦难、轮回、解脱的思想。他们认为,苦是人生的本质,而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摆脱苦难,求得解脱。痛苦分为3种:外苦(由人、兽、鸟、虫、毒蛇、山崩引起的痛苦);内苦(由风、热、痰引起的生理苦与由欲、怒、贪、爱、惧、忧、嫉、无知引起的心理苦);自然苦(由寒、热、风、雨、雷、电引起的痛苦)。这些痛苦是处在轮回之中的人所不能摆脱的。要想摆脱,就必须体验“二元二十五谛”的真义,觉悟到神我与自性(原初物质)本来就不是同一种东西,从而使神我不再与自性结合,使人从原初物质、从现实世界中解脱出来,断灭轮回。为此,数论派还规定了一套修行的方法,例如闻道、诵读、布施等。

  数论派在印度古代和中世纪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在印度19世纪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中,一些思想家也曾借用数论派的某些思想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瑜伽派哲学

  前文在谈到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时已经说过,瑜伽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或者说一种宗教的实践。在印度,许多宗教都采用它作为实现自己信仰的手段或方法。印度许多古老的文献典籍,如奥义书等,也都提到或论述过它。后来,一位叫作钵颠阇梨的学者在他编著的《瑜伽经》中对瑜伽的宗教实践加以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具有系统理论的独立哲学流派。钵颠阇阇梨因此被视为瑜伽派的创始人,他的《瑜伽经》也被看作是瑜伽派的根本经典。

  但钵颠阇梨的生活年代以及《瑜伽经》的成书时间,却因为缺乏史料很难确定。

  瑜伽派也是婆罗门教正统哲学六派之一,它与数论派的关系极为密切,被称为数论派的姐妹哲学。有人甚至认为,数论是瑜伽的理论根据,瑜伽是数论的修行方法。的确,数论派的许多哲理都为瑜伽派所直接采用。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瑜伽派毕竟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除了其学说的重点是修行的理论和方法外,在其体系中引入主宰神或“自在天”,是瑜伽派与数论派的主要区别之处。

  瑜伽派接受了数论派的“二元二十五谛”学说,但在“二十五谛”之外,另立了一个“自在天”或神。最初的瑜伽派还没有把神或自在天作为世界最初的推动力和主宰。钵颠阇梨认为,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神我。一般的神我是在业报轮回的束缚之下,而自在天则是断灭了尘世的糸缚而获得解脱的独存者。它不受时间的限定,也不为烦恼、业、果报等所触动,是一切智者的种子,具有永恒的和无限的智慧、行为和能力。想念神是实行瑜伽、控制身心活动的一个假设目标,借以排除在瑜伽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障碍。这样的神在瑜伽的体系中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是为了满足有神论的要求、掩盖无神论倾向的一个假设。到了9世纪以后,瑜伽派才开始把神看作是原初物质演变的原因,认为不是神我,而是神在原初物质演化为世界的过程中打破了“三德”的平衡,扫除了障碍,同时根据神我或个体灵魂的善恶引导人们达到福乐和解脱的境地或者投入痛苦和罪恶的深渊。神与原初物质的关系就像农夫浇地时把田堰打开,排除障碍,使水自己流出一样。这样,自在天就成了主宰世界一切的最高神。晚期数论派也吸取了瑜伽派关于自在天的思想。

  和数论派一样,瑜伽派也认为自性和神我的结合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从而把断绝痛苦的根源、使神我独存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瑜伽派认为,心是自性发展中的最有力的因素,它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本身无限相续,并受善恶业的熏习。瑜伽修行就是要抑制心的作用。瑜伽派提出的修行方式共分8个阶段,故又称“八支行法”:1.禁制,指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5种必行的禁戒;2.劝制,指清净、知足、苦行、诵读、念神5种积极的修行;3.坐法,指正确的坐姿;4.调息,指正确的呼吸方法;5.制感,即控制感官,使它们与对象分离;6.执持,即把心专注或凝聚一处,不使驰放,专注点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如鼻端、丹田等,也可是外界的对象,如月亮、神像等;7.禅定,即进一步的执持,使主客体达到融合;8.三昧,即主客体的完全融合,心与对象冥合为一,主观意识就象不存在。

  三昧是瑜伽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又分为有心三昧和无心三昧。前者尚有种种念虑,心中仍受过去行为或业的熏习;后者则断灭了一切杂虑,不会再引起余业。这种状态也就是瑜伽派所说的解脱状态。

  由于瑜伽本来就是各宗教普遍具有的修行方法,因此,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瑜伽派的学说很自然地与其他流派结合起来。例如,在印度教、佛教的密教化过程中,瑜伽派的思想都起过相当的作用。直到近现代,瑜伽思想在印度宗教界和学术界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也利用科学、心理学的成就对瑜伽进行了各种不同的研究和解释。瑜伽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佛教的禅宗、天台宗、密宗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与中国道教、医学、气功术等相结合,时至今日仍能看到它的痕迹。

  胜论派哲学

  在西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构成了古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而在稍晚的印度,也出现了一种以原子论为基本内容的哲学流派,这就是胜论。

  胜论也是婆罗门教正统哲学六学派之一。所谓“胜论”,梵文原意为“特殊”、“区别”、“殊胜”,有“强调特殊性”之意。胜论的开山祖师据说是迦那陀,归在他名下的《胜论经》一书是胜论的根本经典。但迦那陀的生活年代却无法考证,一般认为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末。

  胜论哲学和《胜论经》的核心内容是其原子论。胜论认为,物理世界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以外的一种客观的实在,它是由不同性质的原子(极微)所组成的。所谓原子,也就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不可分,永恒不灭,各有自身特征,互不相同。原子的基本形态是地、水、火、风,各个原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机械的并列的关系。原子相互结合生成物理世界的各种事物。原子结合的基本的和最初的形式是二个原子成双成对的结合,形成“二重原子”,再由“二重原子”结合成“三重原子”,以至无限,从而形成物理世界的各种现象。原子本身是永恒的、不变的,但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客体,即物理世界的一切现象,则是暂时的、可变的。客体是由于一定的原子的聚合而产生,也由于它们的分解而消失。为了解释原子的结合和分解运动的动力和规律,胜论提出了“不可见力的规律”。他们认为,原子的一切组合和运动都是受一种“不可见力的规律”支配,这个“不可见力的规律”是事物和世界之所以成立的动力因。至于“不可见力的规律”是什么,他们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它有时被解释为一种伦理范畴,例如善和恶,有时被解释为自然界内部的一种不可捉摸的势力或自然力。

  胜论还通过对世界上各种现象的考察和概括,提出了自己的范畴学说。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入6种“句义”。所谓“句”,是“言语”、“概念”的意思。所谓“义”,则是“客观实在”或“事物”的意思。因此,“句义”也就是“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即范畴。《胜论经》提出了6种范畴:实体、性质、运动、普遍、特殊、内属。实体有9种,即地、水、风、火、空、时间、空间、灵魂、心。实体是世界上一切现象的本质,性质依附于实体,说明实体的特性、状态、容量等。性质本身不再具有性质。

  性质又分为色、香、味等24种。运动依附于有形的实体,是有形实体的活动方式,分为向上、向下、收缩、扩张、进行5种。普遍是使宇宙万物或每一类事物具有共同点或普遍本质的原因,特殊则是使宇宙万物或每一类事物具有差异点或特殊本质的原因。而内属则是使上述实体、性质、运动相互结合、不分离的原因。此外,晚期胜论在上述6个范畴之外又增加了可能、非可能、亦同亦异、非存在4个范畴,合称“十句义”。胜论的范畴理论大体说明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它们的最普遍的关系,不仅涉及思维的形式,也涉及思维的内容问题,对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世界各种存在有着积极意义。

  从原子论出发,胜论还针对数论派的因中有果论而提出了因中无果论。胜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现象作为结果是由作为原因的各种要素结合而成的,不是由某种原因派生或演化出来的。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在原因没造成结果之前,结果并不存在于原因之中。结果不能没有原因而存在,但原因却可以没有结果而存在。

  在迦那陀的《胜论经》之后,胜论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对《胜论经》作出各种注疏和发展,同是,胜论也开始与婆罗门教正统哲学的另一派别“正理派”互相融合。9~10世纪后,胜论与正理派完全结合,16世纪后就日益失去了影响。

  §§第三章 科技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