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非洲风俗

  非洲人有一种很有趣的习惯,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父母看作是最可爱的人。所以为了表达对来访客人的尊敬,常常把客人称为“父母”。

  非洲人对客人趣称“父母”

  非洲人有一种很有趣的习惯,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父母看作是最可爱的人。所以为了表达对来访客人的尊敬,常常把客人称为“父母”。来了男客人叫“爸爸”,来了女客人叫“妈妈”。更有意思的是,当中国客人到来时,非洲朋友不分男女老幼,开口一句“中国爸爸”,闭口一句“中国妈妈”,十分友好和热情。

  头顶绝技

  在亚洲,我们知道朝鲜族人善于用头顶东西走路,认为是绝活儿。其实,非洲人的顶技比朝鲜族人不知强出多少倍。

  在非洲城乡各地,到处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商人头顶装满货物的大篓兜售;工人头顶工具袋去上班;农民头顶收获物从田间走出来;妇女头顶大奶盆回家;学生头顶书包上学。更惊人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居然头顶40多斤重的东西走路;一个中年男子,头上横卧着抛锚的摩托车的大铁盘毫不吃力地走着;一个小伙子头顶一根又长又粗的木头而双手驾驶着飞快的摩托……人们无不惊叹非洲人的这种头顶绝技。

  非洲人不仅能头顶东西,而且掌握平衡的技巧也十分高超。妇女在井里汲完水,将满满一罐水往头顶一放,走起路来轻松自如,不必用双手去扶,也不必担心水从罐里洒出来。两名少女顶着盛满鸡蛋的大篮子,甩着双手走路,而且还边走边说笑呢。

  非洲人用头顶东西,这是他们长期生活实践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另外,头部结构也为他们奠定了先天基矗非洲人的头发浓密而短,乌黑、纤细而质硬。他们把头发一簇簇盘在头顶,柔软而又富有弹性,犹如一块海绵垫。

  再加上他们持之以恒的训练,自然也就练出了不同凡响的本领。

  用树枝“刷”牙

  在非洲一些地区的农村,根本见不到有卖牙膏和牙刷的。那么那里的人是用什么来刷牙的呢?原来是嚼树枝。

  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一边在旷野散步一边嚼着一根铅笔粗细的树枝,这是非洲特有的一种“牙膏树”,嚼在嘴里甜丝丝又充满了芳香的气味,而且泡沫极多。嚼上一二十分钟以后,牙齿就刷完了。这种树在当地随处可见,只要想用,随手便可折来,既经济又简便,人们每天都可以用它刷上几次。

  因此,那里人人都有一口洁白晶莹的牙齿。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树枝中含有大量防治各种牙病的有益物质,对牙齿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的确,用“牙膏树”树枝刷牙的人真的很少患有牙齿疬或口腔玻

  男子戴面纱

  居住在非洲广大地区的图阿列基人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男子戴面纱的民族。这个民族一部分在撒哈拉大沙漠游牧,另一部分在苏丹定居务农。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戴面纱是为了遮挡风沙,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图阿列基人只有男子戴面纱呢?据说古时候正相反,女人戴面纱而男人不戴。有一次他们的军队打了败仗,士兵们狼狈地逃回了驻地,骆驼也丢了。他们的妻子们生气地摘下头上的面纱扔给丈夫说:“我们真替你们害臊,遮住你们的嘴脸吧1从此,男人们就开始戴面纱,并直至今天。

  图阿列基人的面纱一般是蓝色或白色的薄毛料制成,戴上后只剩两只眼睛露在外面。按照这个民族的传统,如果男人不戴面纱,就会被认为是伤风败俗,是不成体统的,因而遭到舆论界谴责要比赤身裸体的谴责还要严重。

  因此,图阿列基男子不仅出门要戴面纱,就是在家中也要戴面纱,睡觉时也不能摘下来。只有在吃饭、喝水时才将面纱下部挪开一点,慢慢地往嘴里送东西,并用手虚掩住嘴和鼻子,大有怕别人看见之意。当人们与他们交谈时,也很难看到他们的真面目。甚至在他们谈恋爱时,小伙子也同样戴着面纱,姑娘们只能看到露出的一双深情的大眼睛。

  图阿列基男人的面纱不是从小就戴的,要通过一个戴面纱的仪式才能戴。这个仪式是在男子16岁时举行。在仪式上,父母要正式授予儿子一个面纱,并赠给他一把双锋利剑,表示他已到了成年,可以独立行事了。然后,全家人还要为此庆祝一番,以表示向他祝贺。

  棒打节里出英雄

  勇敢的民族,连节日也体现出勇敢的精神,西非地区富拉尼族的“棒打节”就是一个典型。

  棒打节的主要活动是棒打比赛。参加比赛的男青年每30人围成一个圈,当酋长下达命令后,每圈中便有一个人自告奋勇地走到圈子中央,第一个接受棒打。这时圈上会走出3个人来,每人手举棒子,使尽全身力气,劈头盖脸地打他70下。

  按照规定,每圈的30个人,每一个人都要走入圈中央一次,接受3个人的棒打,同时也要去打别人。一场棒打下来,许多人当场被打得鲜血淋漓,伤痕累累,有的甚至奄奄一息或当场毙命。因而周围邻近的民族以及各国人士一再要求富拉尼人停止这种活动。但棒打节至今仍十分流行,甚至有足够的力量抵挡现代化生活的影响和冲击。

  每年的1到4月,数百名乃至上千名富拉尼族青年男女从马里、贝宁、加纳等国来到尼日利亚北部和尼日尔南部两国的交界处,与当地的富拉尼人一起举行棒打节活动。参加棒打比赛的青年每人手里都握着一根西非地区特有的红木树棒子。这种棒子量轻质硬,不易折断。当举行完庆贺仪式或歌舞表演后,就进行棒打比赛了。在比赛中,尽管有的青年被打得鼻青脸肿,却仍谈笑自若。在他们看来,棒打节可以帮助本民族青年培养勇敢、坚毅的精神。因此,谁在比赛中表现得最英勇、最坦然,谁就是优胜者。反之,谁要是在场中畏畏缩缩,甚至中途退场,那他就会被人耻笑终生。

  在这个民族里,男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会从父亲手里得到一根特制的棒子,以后每年就带这根棒子参加棒打节。每参加一次,棒子上便刻一道记号。到了晚年,棒子上的记号越多,他的社会地位就越高。他们去世后,棒子便是他们家族最珍贵的遗产,被当作“圣物”供奉起来,每逢盛大节日,他们的子孙都会对它顶礼膜拜。

  棒打比赛还是这个民族增强团结,消除误会的好机会。比赛场上,能使互不相识的人建立友谊,也能使昔日的仇人怒气消融,变敌为友,真是“不打不成交”。

  儿童狂欢节

  每逢伊斯兰教的斋月(公历约4、5月份),非洲西部地区的儿童们便自己组织起来做各种游戏,或唱歌跳舞,或请长者讲故事,整个活动要持续一个月。当地人称之为“儿童狂欢节”。

  儿童狂欢节多以村为单位。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的孩子都乐意参加。活动的组织者往往是一个村里自然形成的具有很高威望的孩子王。狂欢活动从“孩子王”家里开始。一大清早,全村大大小小的孩子齐集孩子王的家门口。

  孩子王举着小旗,突然出现在小伙伴面前时,狂欢就正式开始了。孩子王举着的那面旗帜是用孩子们捐献的各种颜色的布条做成的。凡是参加者每人必须献上一根布条。旗上的布条越多,表明这个村参加狂欢的孩子越多。孩子王举着旗子走到哪里,孩子们就跟到哪里。他们边走边表演着早已准备好的文娱体育节目,表演得十分认真。那些戴着的跳舞用的动物假面具,工艺虽不怎么精,但却是他们自己做的,既朴素稚气,又富有艺术魅力。孩子们除在本村活动外,还常常到外村去串演,使得处处充满节日气氛。在那两国交界的地方,几伙儿童凑到一起,更是热闹非凡,围观者可逾千人。

  只以畜血和畜奶为食的民族

  生活在非洲西部几内亚和马里境内的雷迪莱族人以放牧骆驼和羊为业,是典型的沙漠游牧民族。

  大凡游牧民族都是以食牲畜的肉和喝牲畜的奶作为食物的,但雷迪莱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从不食牲畜肉,只喝畜血和畜奶。他们先将畜奶挤在一只桶中,然后倒进一定数量的畜血搅拌均匀,趁温热喝下。这种“奶血混合物”营养丰富,易于吸收,所以当地的人都异常剽悍,极具耐力。有趣的是,他们并不是杀掉牲畜取血,而是刺破骆驼或羊的血脉,一点一点地将血挤出来,颇有些像人的抽血。这样做,牲畜的伤口很快就可以愈合,而且也可以迅速恢复失去的血。

  饭桌上的规矩

  西非人就餐有很多规矩,不了解这些规矩的人到那里做客都无法吃饭。

  首先,家长未到不能开饭。落座时必须让家长或长者先在铺着羊皮或席子的地上坐下,晚辈才能入座。饭前要在面前摆着的汤盆里洗手,但也得长者先洗。

  吃饭时,全家人围着一个大饭盆子和一个汤菜盆子抓餐。抓餐时要用右手,先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把饭盆中的饭勾入掌中,捏成一个小团,然后往汤菜盆中蘸一下放入口中。西非人自幼开始抓饭,长时间的锻炼,养成十分熟练的动作。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有长辈或客人在座,晚辈不能抬头看,更不能斜视偷看。饭后,长辈不离座,晚辈就要在座上静坐等候。饭后离开时,晚辈要向长辈行礼,向母亲表示感激。

  西非人吃食物也有很多讲究。鸡大腿是老年男人吃的,肝、胃和脖子是一家之长吃的,鸡后腹是老年妇女吃的,头、爪和翅膀才是晚辈吃的。

  纹面古今谈

  非洲西部的一些土著人十分热爱纹面艺术,他们把这看作是勇敢的象征和美的标志。

  在历史上,纹面艺术是一种宗教的标记,人们深信它可以起到保佑自身、避除邪祟的作用。不同的面纹还曾作为各教派相互区别的标志。如今,纹面术拥有着更多的内涵了,根据条纹的深浅、宽窄、长短的数目的不同,可以体现出一个人所在的部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家庭情况。

  据说,纹面术的广泛流传起源于古代的一次战争。当时,战斗异常紧张激烈,一些部落成员因所佩带的标记在打斗中损坏和失落而误伤了不少自己人,于是,一位部落首领急中生智,下令自己的属下每人用刀在脸上刻下一条刀痕。这个标记格外醒目,每个部落成员也都齐心协力,奋勇向前,一鼓作气地打败了敌人。这样,面部花纹也就成了一种永久性的标志而保留了下来。

  施行纹面术的过程十分恐怖吓人,通常采用火炭烫、铁器烙和刀片刮几种办法相结合。虽然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会觉得这样做太残忍,可当地人却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受到火与铁的锻炼,长大以后能够经受得住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并培养热爱本民族部落的集体精神。

  非洲的“活树葬”

  非洲扎伊尔的吐买丁奈族盛行“活树葬”。就是将一棵两三人合抱的大桉杉树的根部树皮剥下,并凿出一个大树洞,然后将死人用布裹紧竖放在树洞内,再把树皮原样贴紧绑牢,并用黄泥浆糊上。最后在树皮上刻好死人的名字作为墓碑。

  由于这种桉杉树的皮质坚硬,内材酥松,生长较快,不仅便于挖洞,而且很快就长合了。因此,用作“活树葬”的“棺木”就不会因葬人而枯死,相反会越长越结实,并把尸体固定在树心里面。在吐买丁奈人看来,树木总是不断生长的,将死人葬在活树里,寓示着死人将和树木一样,永远保持住生命的活力。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西部高山地区,人死以后都在森林里安葬,墓地不在地下而是在树上。在大树离地面高约2米的地方,凿开一条木槽沟,将死者呈坐式安放在槽内,并使死者的双腿悬露在外,便于亲友们经常瞻仰。木槽顶上还吊着一些装有蔬菜果品的麻网袋作为陪葬。陌生人不准走近这里,否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

  最尊敬老年人的民族

  扎伊尔的土著居民安布恩人尊老美德堪称世界第一。在这个民族中,当一个人进入了老年,都会受到全体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老人的名字前冠以“长者”尊称。按习惯,一个没有老人的村庄,好比一所被白蚁糟蹋的茅舍;一个老人去世,好比失去了一座知识宝库。对老人的话,谁都得坚决服从。如果发生纠纷,只要老人往旁边一站,争吵的双方会立刻停止。在生活上,最好的食物给老人吃,最好的衣服给老人穿。老人在这个民族里享受着无穷的温暖和乐趣。

  世界上最矮小的民族

  生活在非洲中部扎伊尔一带丛林里的俾格米人是世界上最矮小的民族,他们的平均身高只有1.4米左右。俾格米人以打猎为生,他们懂得把毒蛇的毒液涂在箭头上射杀猎物,还知道挖掘陷坑和张网捕获大型的野兽。他们虽然会生火,却习惯于生吃兽类的肉、昆虫和一些植物。

  在炎热的夏季到来之时,俾格米人上身赤裸,腰间围上树叶或兽皮,他们有时喜欢整天泡在河水里来躲避暑热。那里的妇女都非常喜欢打扮,但从不涂脂抹粉,而是脸上绘上花纹,嘴唇上刺穿一孔,并插上一株芦苇或其他野草,脖子上挂一串用兽骨制成的珠链。

  俾格米人过着群体生活,一般是一百几十人为一群,每群里选举一人作头领。他们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订婚的时候,男子要给女方的亲属赠送新弓、箭头、刀、矛等物品作礼物;女子也以嫁得勇敢的猎人为荣。

  别具一格的果饰

  金银珠宝、玛瑙玉石,甚至树叶石头可以做饰物,但你听说过用水果做饰物吗?在喀麦隆的甸芒德姆人中,就有一种用水果当头饰的习俗。这些用作头饰的水果,一般都是较小的水果,如甜莓、苹果、椰果、香蕉等,既可以是整只水果,又可以用切割下来的部分水果,还可以用不同水果交叉镶嵌。为防止做头饰的新鲜水果变色,他们常用当地产的一种叫酒米果的野果汁将新鲜水果浸泡后再用,这样可以使水果保持新鲜而不变色。

  甸芒德姆人戴果饰以妇女居多,特别是未婚的姑娘戴的更多。一些老年妇女和男子也戴果饰。男人一般选用一支香蕉或一只椰果,放在头部中间,与头发扎在一起。按照当地的风俗,未婚姑娘头上的果饰还可以送给人食用。

  不过能够吃到姑娘头上果饰的年轻人必定是姑娘意中的情郎。

  充满神秘色彩的迪裴节

  在非洲的象牙海岸共和国有个阿比迪民族,每年4月前后的月圆之日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欢度传统迪裴节的活动。

  迪裴是当地语,意思是“光明战胜黑暗,新生代替腐朽”。这个节日充满了奇特的神秘色彩。节日前一天的黄昏,人们就用树干把村子的四周拦档起来,使整个村庄变成一座壁垒森严的古老城堡。节日的早晨,乡邻们格外和睦,村中的长者们聚集河边举行祭献仪式。他们把一头宰杀洗净的整羊端出来,虔诚地献给为使本族人免受饥饿而勇于自我牺牲、献身于神的青年比迪奥。

  祭献仪式结束以后,村子里响起象牙号角声和“多口”鼓声,向人们宣告节日的来临。妇女们伴随鼓声唱起了风味浓郁的欢快的抒情民歌,男人们则躲在家中抓紧一切时间做一根精雕细刻的小木棒,准备第二天活动时使用。到了子夜时分,长老们要向祖先献上棕榈,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第二天拂晓,酋长来到村庄的最东边,高声命令道:“喊起来吧!喊起来吧1顿时,全村的人都群起呼应,呐喊声震人心弦。家家户户都在这时用力地拍打房门,轰赶“死神”。不久,鼓声又“咚咚咚咚”地响起来,男人们不分老幼,都匆匆地跑出家门,争着跳进村上的小河里,相互泼水,有的人还从山岭上挖来泥土,相互往身上涂抹,以示祝福。沐浴完毕,全村人便齐聚到村中的广场上,村民们选出最强壮的男子作为本民族的代表。这些代表勇敢无畏,他们纷纷把石块在胸脯上砸碎,甚至用匕首将肚子划开一道口子。然后,又用一些特殊的药草涂抹伤口,使之很快痊愈。

  下午,人们喜欢搞一些模拟的“战斗”。他们垒起一堆堆石头作为“城墙”,然后在“城墙”的前后洒些水象征“江河”,把倒放在地的石臼当作“魔鬼”,接着就手拿早就准备好的小棒与“魔鬼”“开打”,直到最后把“战败”的“魔鬼”擒入“猎网”才结束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黄昏时分,鼓声再度响起,盛大的游行活动开始了。酋长高举着战刀在前领队,后面的群众头上、身上披满了棕榈树叶,脸上用木炭涂黑,在村子里行进。游行结束以后,人们又跳起了狂热的民族舞蹈。同时将一根根小棒抛向空中。顿时,整个村子又是一片欢腾。男女老少踩着鼓点,通宵达旦地跳着洋溢着强烈民族气氛的胜利舞蹈。

  迪裴节中的各种奇特活动,充分地显示了阿比迪人民英勇果敢和顽强斗争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好喝茶的摩洛哥人

  居住在北部非洲的摩洛哥人有个非常独特的生活习惯,就是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茶叶。他们早晨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和晚上睡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都是喝茶。可以这样说,一整天不让他们吃饭可以,如果一天不让他们喝茶,他们就会感到有什么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

  为什么摩洛哥人这样酷爱茶叶呢,这可以从他们的饮食方面去找原因。

  摩洛哥人日常以放牧为业,他们的食物以牛羊肉和牛奶为主,经常喝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保养好胃口,解除疲劳。

  如果“有朋自远方来”,摩洛哥人就会奉上一杯飘着薄荷香味的糖茶来待客的。这种糖茶是将绿茶和鲜薄荷汁放在一起煮开再加入方糖等制成,整个制作工序十分复杂,非常讲究。它清香甘甜,沁人心脾,不但可以消暑止渴,还有益于身体的保剑

  §§第二章 哲学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