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南亚、东南亚风俗

  放射“银盘龙”时,场面极为壮观。政府官员、高僧、外交使节列坐在彩棚之上,人山人海的围观者把湄公河畔挤得水泄不通。

  “银盘龙”

  每年5月11日是老挝的盘龙节,也叫醉酒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盘龙节的情趣同东南亚盛行的泼水节恰好相反:泼水节的滋味在“水”,而盘龙节的精华在“火”。不过,在老挝人的心目中,还是对盘龙节情有独钟。

  一年一度的盘龙佳节,在老挝首都万象要连续举行两天,头一天是大游行,第二天才正式放射“银盘龙”。

  5月10日这天,各乡镇寺庙的“银盘龙”都被送到万象集中,准备参加当天下午的大游行。“银盘龙”是由一根粗如碗口、长约一丈到三丈的竹竿制成。竹竿从头到尾画上五彩花纹,根部绑缚着五六根同样粗细的竹筒,每根竹筒约两尺多长,里面装满了火药,外涂颜色,也有贴五彩花纸的。

  “银盘龙”游行市区时,架在一个贴满了龙凤五彩花纸的粗木架子上,由十余人或数十人肩抬着缓步而行,供人参观、瞻仰。每一组“银盘龙”都配有自备的民族乐队,乐器有九龙箫、长鼓、短笛和铜锣。乐队队员都装扮成野人和牛鬼蛇神,怪相百出。游行队伍的后面还跟随着大群神态各异的随行护送人员。

  游行结束以后,“银盘龙”就在市内的寺院里过夜。当天夜里还要高搭彩棚演戏,男女老少齐跳民族舞蹈,并有乐队伴奏,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一夜里通宵达旦地跳舞,尽情狂欢。11日是正式放射“银盘龙”的日子。这一天,全市的人民都盛装打扮,参加发射庆典。各寺庙的僧众和杂役人员分成两队,一队负责在湄公河畔倚着大树用粗木搭成架子,把“银盘龙”架在上面,准备放射;另一队则化装成奇形怪状的歌舞团,载歌载舞地串大街走小巷,到处表演。

  放射“银盘龙”时,场面极为壮观。政府官员、高僧、外交使节列坐在彩棚之上,人山人海的围观者把湄公河畔挤得水泄不通。当把“银盘龙”架到放射架上时,和尚开始念经祈祷,各歌舞队群起歌舞,围着“银盘龙”跳着,唱着,围观的人群也随声应和,煞是热闹。安装妥当以后,即由小而大按次序逐一放射,火药引线点燃以后,轰隆一声巨响,“银盘龙”冲天而起,犹如火箭升空,直射云霄。顿时,湄公河两岸人群欢声如潮,震天动地。“银盘龙”越放越多,越放越响,越放越高,人们的情绪也越来越兴奋和紧张。

  当地的人民都相信这样一种说法:谁做的“龙”射得高、射得远,就预示他们一家一年里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反,要是射得近或者根本射不出,就预示着将有某种灾难发生。

  葬骨不葬尸

  老挝的卡族人为死者送葬的方式非常奇特,他们先是把死者抬到山顶上,用一块大石头紧紧压在尸体上,任凭风吹雨淋,过了7天再取下死者的头颅骨,装在一只陶瓮里埋葬。

  南美洲东岸乌拉圭共和国的古代居民也有骨葬的习俗:在埋葬死人之前,先将尸体肢解,剔去皮肉,再将尸骨盛在陶罐之内埋入墓穴。

  澳大利亚原住民是把尸体放在木柱架上任其腐烂,待尸肉全部烂尽露出根根白骨时,便将尸骨取下埋葬;有时还把手上的桡骨取下单独埋葬。库尔奈人则将尸体手骨截下后弄干,做成项圈带在颈上;然后将其余尸体用树皮包好,待其腐烂以后再把遗骨烧掉或放在树洞里。

  斗鳄鱼表演

  鳄鱼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它的性情极为凶暴而残忍。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人偏偏喜欢冒险,以表演斗鳄为业。

  在泰国首都曼谷南面大约二三十公里的曼谷湾附近,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北榄鳄鱼湖。那里河湖交错,林阴密布,非常适合鳄鱼的生长和繁殖。

  在鳄鱼湖中,建有一个游泳池般大小的斗鳄场,四周用三四米高的栅栏围住,中间只留有一片浅浅的池水,里边伏着数十条大小不等的鳄鱼。这些鳄鱼一般都很长时间不喂,为的是让其变得更加凶猛残暴,以此来刺激吸引观众。

  每天,那里都要举行三四场斗鳄表演。表演开始后,斗鳄者先从池中拖出一条约两米长的大鳄鱼,骑在它的身上,然后用力把它的嘴扳开,塞入一团破布,其用意是防止鳄鱼性起伤人。为了安全起见,还要用一根细绳把鳄嘴紧紧绑祝随后,斗鳄者肩扛鳄鱼在场中来回走动,向观众频频致意。表演正式开始了,斗鳄者把鳄鱼的前半身扳起来,让它作半立的姿态,并用一只前爪向观众“招手”,表示欢迎。斗鳄者还要站在鳄鱼背上,表演着各种滑稽有趣的动作。整个表演过程中,鳄鱼都显得异常驯服听话,人与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看过斗鳄表演的人,无不为那精彩刺激的场面所感染,也无不为斗鳄者的勇敢精神和丰富经验所折服。

  猎象节

  一年一度的猎象节,是泰国东北部素粦府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11月的15日至19日。

  素粦府素有“大象之都”的美誉,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头的大象在那里的林中出没。为了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当地政府从1961年起,决定每年举办一次猎象表演会。

  猎象节是非常热闹的节日,节目丰富多彩。人们汇聚在广场上,踊跃地观看猎象和驯象的表演。节日庆典从检阅战象开始,一只只剽悍精壮的大象身披彩带、盖布,头戴花饰,脖系铃铛,整齐地排列成方队。英俊的武士们全身披挂,手持剑矛,威风凛凛地骑坐在象背上,展现出13世纪泰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场面。

  猎象活动开始以后,一名勇敢的驯象师飞速地奔跑,追赶着一只假设的野象,追上后向假设象发射“麻醉枪”,使其“麻醉”倒地,从而将其捕获。活动的高潮是各种驯象表演。人们训练大象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各种繁重的工作,以测验和训练它们的智慧和力量。最后还要选出一头健壮的雄象与上百名壮汉比赛拔河。这时,广场上人山人海,笑语喧哗,人们用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来为双方叫好助威。

  夜幕降临以后,广场上还要升起一堆堆篝火,文艺演出开始了,人们可以欣赏到许多歌颂大象智慧和力量以及人与大象友谊的节目。

  泰国“人妖”

  去过泰国的人,无不对那里的“人妖”惊奇不已。“人妖”就是“阴阳人”,是泰国的一大景观。

  这些“阴阳人”生下来本为男性,但由于长期的内分泌失调,就使得他们在外观上看呈现女性化的特点,如皮肤变得光滑、松弛,不长胡须,说话尖声尖气等等。不仅如此,他们在心理上也完全女性化了,喜欢着女装、涂化妆品、甚至对正常男性产生爱慕之意。正因为这样,他们从小就不讨家人的喜欢,甚至被遗弃而流落街头。为了抵御社会的讥笑和侮辱,争取合法的社会地位,“人妖”们不惜花费重金,忍受住剧烈的痛苦去国外施行大型手术,把外观完全改造成女性。他们还成立“人妖”俱乐部等专门组织,靠招徕游客合影、演出歌舞节目赚钱谋生。他们表演的节目中,有泰国的民间舞蹈、滑稽戏、哑剧、美国民谣、港台歌曲等等,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人妖的色相及他们在舞蹈、戏剧方面的表演才能。但由于“人妖”的声带无法用手术的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所以全部演唱只好用录音带来代替,这样做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如今,在旅游旺季,帕他亚海滨等旅游胜地到处都有“蒂芬妮”、“阿卡莎”等人妖歌舞团在演出,吸引着许多海外猎奇观光者的光顾。

  人树“结婚”

  泰国南部有一个村子叫乍廷莫村,那里有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怪俗:男人一生中必须得与大树“结婚”一次。按照有关规定,男人只有在年满21岁时才能享有这个权利,婚礼一般都被定在每年的6月至8月间举行。

  这种婚礼仪式同我们所熟悉的婚礼仪式一样隆重而热烈。事先,人们也要赠送彩礼,并把彩礼盛放在一种银制的名叫“龛玛”的大碗中。“龛玛”由龛玛花和龛玛菜组成,龛玛花通常是25封槟榔果。龛玛菜包括拉糕、炸面圈、米花糖、点心、水果、蜡烛等。

  婚礼仪式开始后,新郎身穿礼服,腰挎宝剑,在长鼓队的引导之下,由30名头顶龛玛、身穿传统民族服装的少女簇拥着来到预先选好的新娘树下。然后,新郎点起蜡烛插在大树前的每个“龛玛”边上。人们围坐在这对“新人”的周围,听一位长者念经。有人把鲜花、槟榔果和银元献到树前,象征着男方向“女主”赠送聘礼。等到蜡烛一灭,婚礼也就宣告结束了。人们把带来的食品摆出来,兴高采烈地围坐在一起一边大吃大喝,一边祝颂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幸福百年。

  高贵的头和低贱的脚

  泰国人历来重头轻脚。在那里,头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如果无故触摸了别人的头部,就会被看作是对那人的极大侮辱,他定然不肯善罢甘休。即使是小孩子的头也只允许国王、高僧和家长抚摸。在理发店里,你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理发前理发师会一再向顾客致歉说“对不起”。理完发以后,要是顾客不自己要求,理发师也绝不会主动为其洗发擦头的。如果同长辈在一起坐,晚辈坐得一定要比长辈低,否则就是对长辈的极大不尊敬。另外,人们还不能拿着东西越过别人的头顶,更忌讳在他人的门口上方悬挂内衣内裤和鞋袜之类的东西。

  不过,对两只脚泰国人历来是十分轻视的,他们从来不肯把脚放在显眼的地方。用脚踢门、指东西,坐时跷脚或将脚对着他人都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将脚裸露于人前或是没有洗干净更会被人看作是失礼的事。

  石头精灵

  泰国北部掸邦高原海拔1000多米的茂密森林中,住着一个由精灵主宰一切的山地民族——鲁阿人。他们的集居地附近有一条山谷小溪,小溪中立着一块巨石,它的顶部装饰着一个古老的神龛。所有的鲁阿人只要从这块石头旁经过,都十分谨慎,连吭都不敢吭一声。鲁阿人究竟为什么害怕这块石头呢?原来,他们当中许多人笃信这样一个传说:早先,他们的祖先曾居住在泰国北部的河谷地区,并曾在清迈古城建造了那里最大的庙宇。后来,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滚动着追赶鲁阿人。鲁阿人没命地逃跑,渡过萨尔温江,越过云姆溪谷,最后逃到这里躲藏起来。巨石一下子找不到鲁阿人,便向一只头上长白毛的画眉鸟打听。同情鲁阿人的画眉鸟机智地说:“我也正在寻找鲁阿人啊,你看,我头发都变白了也没有找到。”这块巨石找不到鲁阿人,一气之下就停在这条小溪里。所以鲁阿人至今仍不敢在它身边吭一声,就是担心他们的声音被石头听到,又来追赶他们了。

  热火烤产妇,冷水泡婴儿

  泰国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风俗,用热火烧烤产妇,用冷水浸泡婴儿。

  对刚刚分娩过的产妇,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她会不会因为脏和潮湿而得病,所以要让她赤身躺在木架上用火烘烤,头三天的火不能太急,以后才能改用盛火。由于长时间地烤火,使得产妇燥热难耐,不堪其苦,所以半个月以后还要请巫婆为其清除毒火,并向火神致礼答谢。烤火期间有很多规矩,比如说不许问“热不热?辛苦不辛苦?”一类的话。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却每天都要放在冷水里浸泡,直到使他(她)冻得面白唇紫为止,人们相信经过这样的“冷处理”,婴儿就不会生病了。然后,人们还在婴儿的舌头上加滴蜜糖,耳上涂满香油,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其将来吉祥如意、幸福甜蜜。

  佩戴佛饰胜过穿衣

  泰国佛教盛行,历史悠久,这对于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上自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把信佛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头条大事。每个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必须剃发出家一次,就连国王也不能例外。

  在这种环境气氛的影响下,佩挂佛饰就成了一种流行的社会风俗。当你漫步在泰国首都曼谷的大街小巷之上,你就会发现,泰国人可以不注重衣着打扮,但他们每个人的脖子下却绝不能少一只指头般大小的佛饰。那是一尊精巧玲珑的佛像,其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作为一种神圣的标志,保佑自己平平安安。

  这些佛饰都是用黄金和宝石制成的,就连串连佛饰的链绳也珍贵无比。

  这是那些善男信女们世世代代的传家宝物。每天早起晚睡,信徒们都要把佛饰放在掌心双手合十祷拜,以祈求得到佛祖的保佑。

  佬族人昆虫宴

  佬族是泰国北部地区的原始居民,他们至今仍然保持着食用昆虫的遗风。甚至在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商贩在售卖蟋蟀和蜂蚁幼虫。所谓靠山吃山,近海吃海。佬族人大多生活在环境幽僻的陆地山林地区,那里昆虫种类繁多,为佬族人大饱口福提供了便利条件。不过,佬人食虫时并不是生吞活食,也不是不加选择。他们所吃得多是含有丰富蛋白质而对人体有益的昆虫,它们大多都危害农作物,捕来食用以后既可以大饱口福,又可以防止虫害,真乃一举两得。

  他们加工烹制昆虫的方式也非常讲究。首先要把昆虫的肠、肚、翅、足等剔除掉,然后用清水洗净,再用沸水煮熟,晾凉后用蒜、姜拌好,最后再用油炸成金黄色才端上饭桌食用。届时,这道美味又香又脆又可口,既可下酒又能佐餐,令人过口不忘。

  佬族人常吃的昆虫有蟋蟀、土蜂儿、天牛、豆蛆、竹蛆、甲虫、蚂蚁等等。每当佳节到来之时,一桌丰盛的昆虫宴便会摆在他们的面前,那的确是风味独特,别具特色的。相信在当地人眼中,它不会逊色于任何山珍海味。

  尼泊尔的吻脚礼

  尼泊尔人的晚辈见到长辈,如儿子见到父亲,侄儿见到叔公,都要跪下来去吻长辈的脚,这就是著名的“吻脚礼”。还礼的办法是长辈在晚辈的头上用手掌轻轻拍一下。这种礼节仅仅在亲属内部使用,对外姓人则不必行此大礼,只须弯腰鞠躬,让对方摸一下头就可以了。

  对于妇女来说,每逢重大的节日到来,她们也要向自己的公婆或丈夫的哥哥姐姐行吻脚礼。但对丈夫的哥哥行此礼时,是有许多的讲究的,要离开对方1米左右的地方跪下,将头碰向地面,对手合十,两个拇指合并在一起,而且不能触碰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因为当地人的封建思想浓重,男女之间素来“授受不亲”,所以除了特别熟悉的人,你是绝看不到妇女与他人握手的。

  点头不算摇头算

  尼泊尔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度,那里的迎宾仪式隆重而又独特,并且充满了佛教的气息。当客人到来之时,人们在迎客的道路上搭起一道道的拱门,拱门的两侧各摆放着一个一尺多高的黄铜罐,上面插满了鲜花。客人下榻的宾馆内点燃着一米多高的酥酒灯。酥油灯古色古香,灯光交相辉映,宾主站立灯前,好像置身于仙境佛国之中一般。

  当宾主相见时,主人用伸出的舌头来欢迎客人,因为舌头和心都是鲜红的,红舌头就代表主人那颗赤诚的心。在与客人交谈中,尼泊尔人还常常会摇头或者点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奇怪的是,点头是表示不赞成,而摇头才表示赞成。

  返老还童日

  尼泊尔人认为人应该活到77岁。超过此数便是新生的开始,即返老还童了。按照传统习俗,凡年满77岁7个月又7天的人,都要为他举行热烈而隆重的返老还童庆祝仪式。此后,儿孙们既要把他当作老人尊敬侍候,又要把他当作婴儿倍加关怀和爱护。尼泊尔人还认为,人越老越圣洁。因此,凡是过了返老还童日的老人,都被奉为活神仙一般。

  与树果“结婚”

  尼泊尔的尼瓦尔族有一种很奇特的风俗,那里的女孩子在青春期以前(通常在7至9岁)要先同“贝尔“果结婚。这实际是一种象征性的婚姻,表示永远忠实于神灵,决无二心。

  “贝尔”是一种树,其果实类似于我国的青皮核桃,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是最圣洁最具有神异色彩的,可作为青年男子的象征。据说,只有同贝尔树果结过婚的人,将来才有可能找到一位如意的郎君。神灵才会把福气赐给她,为她驱灾除难。

  结婚的仪式明显带有祈祷的性质,比较简单,但却十分庄重。仪式可以单独举行,也可以集体举行,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应邀参加。仪式在一个用红布装饰的婚坛上举行,父母挑一个外型好的贝尔果放在大盘子里,摆在供桌的中央。打扮成新娘的女孩,首先祭拜祖先,然后参拜贝尔果,最后举行斋戒。婚礼结束以后,贝尔果用红布层层包裹起来,由“新娘”的双亲妥为保管。对于尼瓦尔妇女来说,举行过这种婚礼仪式的人是不准离婚的,离婚后的贝尔果即成禁果。

  尼泊尔的神牛

  尼泊尔人把牛视为神的象征。他们认为牛是无比圣洁的动物,不得任意宰杀和拴绑,还忌食牛肉,禁用牛皮,甚至不准用牛来耕地。牛的形象还出现在尼泊尔的神圣国徽上。

  尼泊尔人之所以爱牛,与很多民间传说有关。相传,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过去曾是一片茫茫森林,里面住着一些牧人。有一天,牧人们正在挤奶,一头产奶量很高的母牛突然挣脱缰绳,跑向高山密林。牧人们在后面紧紧追赶。母牛跑了很远才停下来,只见它的乳汁哗哗地流出来。牧人们万分惊异,正待上前捕捉,母牛忽然遁入地下不见了。人们立刻挖地找牛,不料地下却冒出了熊熊的烈火。眼看一片大好的森林即将化为灰烬,亏得山间一位姓“尼”的隐士前来扑灭了火焰,挽救了森林。据说“尼泊尔”的“尼”就是指那位隐士,“泊尔”则是保护挽救之意。当地人还传说,牛曾经帮助国王打败了狮魔王,从此便被供奉为神。在加德满都的一座古寺内,挂着一块写有“非印度教徒和身上穿有牛皮制品的人不得入内”字样的木牌,旁边是一尊硕大的金光闪闪的铜牛。这牛有一人多高,浑身镀金,据说它是寺庙所供一位神仙的坐骑,具有无比神异的魔力。每年到这里参拜神牛的人不计其数,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神牛是至高无上的,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和幸福繁荣。

  尼泊尔“女神节”

  在尼泊尔,最受人崇拜的不是国王,而是只有几岁的乳臭未干的童女。

  国王出访或外宾到来,都要用5位童女到机场迎送,敬献花束。在首都加德满都,还供奉着一位在名义上享有极高地位和极大权力的活女神。她的一举一动都被国王视为吉凶的征兆。平时,不仅百姓有纷争要女神调解,国王也要请女神在自己的额头点吉祥痣,以获得治理国家一年的权力。

  这位权力无比的活女神是从信奉佛教的望族中选出来的。年纪一般四五岁,相貌当然要完美。据说选举条件有30多条标准。一旦哪个女孩被选为“女神”,便被送入满是青面獠牙偶像的黑暗房间里,同时有人模仿鬼哭狼嚎来吓唬她。如果女孩泰然自若,便立刻是神了。每届女神约6~8年,月经一来潮便宣告退出“神位”,另选女神。每年9月为女神节,届时女神从专门的庙堂出来,并参加游行与广大民众见面。接着巡游3天,接受成千上万的人民的顶礼膜拜。其轰动程度远胜于国王。

  女神和女神节在尼泊尔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民间传说:相传尼泊尔有个国王,在同塔拉朱女神玩牌时忽动邪念,女神一气之下隐身而去。晚上国王梦见女神对他说:“你荒淫无道,社稷将毁于一旦。你若要保存江山,就要崇拜‘库马利’活女神,她就是我的化身。”从此,尼泊尔便开始了选女神和过女神节的习俗。

  黑牙为美,白牙为丑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把保持牙齿洁白作为人体美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在越南人的审美观里,却认为牙齿越黑越美,相反,如果牙齿洁白如玉,则品质不佳,作风不正。当你走在越南的大街小巷之上,随时都可看到一些把牙齿染得乌黑发亮的当地人。

  过去曾有人认为,越南人牙齿黑是由于久吃槟榔的缘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是用一种特殊的染齿药物染成的。这种药物含在嘴里又热又辣,常常导致嘴唇和舌头肿胀疼痛。为了使药物发挥应有的效力,在染齿期间还要忌嚼硬食,半个月内忌食米饭,只能吃些软食或不用咀嚼、易于吞咽的流食等。

  从事染齿工作的多是些中老年妇女,她们把芭蕉叶切成3厘米大小的窄片,并在叶片上捏上固齿胶,让被染牙者仰卧张口,然后把胶粘到牙齿上。这项工作一般要在晚上进行,这是因为粘好蕉叶片后,染牙者必须整夜不动牙齿,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能从嘴里取出蕉叶,然后用当地生产的一种特殊的酱油洗牙。此后的半个月内,染牙者大张其口,让山风吹牙,两周过后,再用一种磨牙粉把牙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擦上数遍。这样,就可以使满口的牙齿变得又黑又亮了。

  这种染齿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在越南的民歌和俗语中还保留着“白齿像犬齿”、“白齿如呆脑”的说法,足见当地人对牙齿洁白的鄙视。

  人畜共醉

  越南有个民族被人称为昧人,他们非常热情好客。每当有客人来临,他们必定倾其所有竭诚款待。尽管他们平时十分简朴,不肯浪费哪怕极为细微的东西。但一到了祭祀礼仪或节庆盛典时,却十分大方奢侈,绝不吝惜。在盛典上,昧人聚集在一起欢歌笑舞,尽情狂欢。随后,人们便从家中搬出陈年佳酿和美味佳肴敬奉神灵,他们将酒注入一个大坛子里,恭恭敬敬地摆放于神像之前。敬过神的酒可以任人畅饮,分享神赐。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虔诚地将稻秆插入坛中吸吮,一边吸一边不断往坛中倒酒,使坛中的酒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昧人还将喝剩的酒倒进自己饲养的家禽、家畜的食槽中,如果它们不喝,则采取强制手段灌服。结果,人畜全都烂醉如泥、数日不醒。这一习俗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

  “吉祥痣”

  看过印度电影的人大概都记得,印度妇女的额头正中有一颗指头般大小的圆形红痣。印度人将它称作“特丽佳”或“贡姆贡姆”,那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因此有人也把它叫“吉祥痣”。

  这种痣通常由点红丹粉或贴红色锡箔纸而成。当然,吉祥痣的颜色也不仅限于红色,还有人为了同自己所穿衣服的颜色相协调,使自己显得更加美丽和漂亮,随着衣服的变化而选用黄色、绿色、紫色甚至黑色。有时候,这种痣还表示一种祈盼的心情和符咒作用。比如,有的孩子长得又白又胖、活泼可爱、人人喜欢,家长怕他(她)会有灾祸临头或中途夭折,便故意给他点一个黑痣以消灾避祸、顺利成长。有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脸型、发式、衣着及爱好把吉祥痣点成三角形或五角形及其他各种形状。

  红色的吉祥痣也是女子已婚的标志。印度姑娘结婚时,除了在中间的头发缝里涂上朱砂记外,还要在前额中间点上红色的吉祥痣。在印度教徒举行的婚礼上,新郎和新娘的父母也要相互点痣,以示祝贺,并以此表示今后成为一家人了。但是,未婚的女子和寡妇则不能点吉祥痣。如今,对印度妇女点吉祥痣的约束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宽,点吉祥痣几乎成了一种带有民族风格的时髦装饰了。不管是印度教徒还是其他教徒,也不管是已婚者还是未婚的姑娘,甚至几岁的小孩和个别勇敢的寡妇,也都点吉祥痣了。

  “吉祥痣”还有两个用途:一是在敬神活动或祭司主持的庆祝活动中,祭司向善男信女表示祝福;二是对远行的亲人表示良好的祝愿。

  崖葬

  崖葬是印度尼西亚多拉惹人中流行的一种葬俗,包括悬棺葬和崖墓两种形式。如今,从马卡利至兰蒂波公路附近一带的山崖上,还依然保留着不少昔日著名的崖葬遗迹。那里俨然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风光名胜,供游人们饱尝猎奇的乐趣。

  不过,参观这种崖葬总有一种特别阴森的感觉。那些暴露于洞外的木棺,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变成了黑褐色,七颠八倒,相互叠压,东一堆西一片地乱成了一团。最靠石阶的一具木棺,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相当引人注目。棺盖不知被谁揭开并翻转了过来,上面堆满了头盖骨;棺内全是散乱的残骸枯骨,令人看来毛骨悚然,心惊胆战。

  在陡立的高崖上,凌空悬置了两具陈旧不堪的木棺,它们是依靠峭壁凿孔插入了3根横木桩来支撑的。当你翘首向上仰望时,它简直就像是要坍塌下来一样,真叫人提心吊胆!多拉惹人以木棺作为葬具,要比使用石墓的历史更早。他们一般是把硬木的中心掏空了作为棺身;至于棺盖,其形状可以多种多样,有的类似于牛或猪,有的则像船的形状,但有一点,棺盖必须是可以移动的。每个家庭,各有自己的木棺,不是一棺埋葬一人,而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死后分先后依次葬入。

  根据多拉惹人的风俗,祖先遗留下来的木棺,就是同一家庭成员的最后归宿地,如果木棺葬满了尸体,那么就再使用另一具新的木棺。此类木棺的葬法,各处不同,不是葬于山洞或崖下,便是悬棺于崖上。在陡直如削的崖壁上,开凿着无数方形或梯形的洞眼;洞外的“阳台”上放置着许多穿着衣饰的木制人像,人像的脸型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面貌雕刻而成的,它们默默地站在“阳台”上守卫,象征着祖先的灵魂永远存在,永远保佑着后代子孙们。

  那些尚未长牙的婴孩一旦夭折了,一般是不能把尸体葬入这类家庭成员合葬的木棺内的,必须埋葬在树木里。即在一棵生长着的大树上挖洞为“棺”,把孩子尸体放进去并封好洞口。这样做是希望婴孩再转世时,能像树木一样茁壮成长。

  大多数多拉惹人都相信,人死了以后灵魂不灭,崖墓就是死者的第二个家,灵魂升天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了。这种灵魂不灭的观念,对多拉惹人的重视祖先崇拜和举行厚葬仪式,明显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别出心裁的审美情趣

  印度尼西亚的安斯马特部落是个非常原始的部落。那里的男人终年浑身裸露,以捕鱼为生。每当渔讯期到来,他们便手执长矛,驾驶着独木舟出海了,女人们被留在家里料理家务,养育后代。

  安斯马特人虽说十分愚昧和落后,可他们自有自己对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追求。他们所使用的石器上雕刻着各种花纹和人物,他们还喜欢往脸上抹泥或贝壳粉,在鼻梁上穿洞悬挂漂亮的贝壳,佩戴野猪或狗的牙齿串成的项链。不过,他们更喜欢把祖先和父母的头盖骨戴在身上,睡觉时枕在头下。他们这样做是希望已故的先人永远和自己在一起,并经常在梦中相见。

  把孩子托付给大海

  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上,伊班族人过着水上生活,而婴儿却要在陆地上降生。因此,伊班族妇女在分娩前的几个月,妻子要和丈夫一起上岸盖一间小屋,目的是为了将来孩子生下后能有一块落脚之地。妻子在小屋里分娩时,其丈夫要老老实实地呆在船上,不能随意乱走,更不能站在门边偷看;孕妇也不准随便照镜子。当地人相信,一旦违反了这些规矩,不是造成难产就是使出生后的孩子有生理缺陷。

  婴儿生下后的第五天,父母要把孩子带到海边,放在海水里,同时对孩子说:“孩子,这就是你的家,去和大海交朋友吧1接着又对大海说:“这是我的孩子,我把他的名字告诉你,请你记住他。”人们这样做是希望孩子在长大成人以后能像大海一样具有广阔的胸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寄予了厚望。在说这话同时,家长会把几枚钱币随手扔入大海之中,这是他们向大海交付的“学费”。

  结婚时要植树和灭鼠

  在印度尼西亚的西爪哇岛,盛行着两种有趣的婚俗。

  一是结婚时要种树。在苏布卡米地区,男女青年在举行婚礼以前,必须按照当局的有关规定先种上5棵树,然后方能结为夫妻。否则当局不予办理结婚手续。因此,人们风趣地把这新种的小树称为“夫妻树”。新人们的这种举动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他们要对着这些小树发誓,定要白头偕老,决不见异思迁。在西冷地区,也规定着青年人结婚时必须种两棵果树,离婚时种5棵果树,离婚后复婚的再种3棵果树。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原来西冷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水果产地,可每年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量果树的被毁,为了不使水果的产量降低,当地政府便想出了这种既有利于家庭又有利于社会的举措。

  二是结婚要捉老鼠。结婚和捉老鼠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为什么非要生拉硬扯在一起呢?原来,当地的老鼠泛滥成灾,每年都要吃掉大量的稻米,毁坏大量物品,于是当地政府便颁布了一项特殊规定,一个男子若想结婚,他必须要先打死25只老鼠送交政府,否则便不予办理手续。这一规定真可谓一举两得,要求每一个男子在承担起家庭责任的同时,也关心社会的利益。铜锣伴一生

  铜锣是马来西亚人一生都离不开的物品,其用途极大。当一个男子即将娶亲时,送给女方的聘礼中,不可缺少地带有一面铜锣,否则的话,这门亲事就有可能告吹。婚礼进行那天,那面铜锣又被派上了用场,人们敲着它祝愿新郎新娘和和美美、白头偕老。倘若有人去世,亲属们便要敲着锣通知众乡邻,然后才料理后事,当把死者放入棺木中后,这面铜锣又成了陪葬品而埋入地下。

  靠做梦活着

  世界上确实有人依靠做梦而生活。马来西亚一处村庄的土著居民日常生活中无论大事小情,全都依靠着梦中的指示来作为最后的决定。

  这群土著居民,原本生活在其他地方,后来由于村长在梦中获得了指示,要全村人向南移动50码,于是他们迁到现在的住处。他们不论是寻找食物、追踪动物,还是翻山越河、缔结婚姻,都要在当晚的梦里,寻找一个有力的指示。倘若找不到梦的指示,或是没有做梦时,他们宁可坐着不动,等待着再寻美梦。

  尽管外人对这些土著人的行动感到不可思议,可他们确实是以这种方式生活了几百年之久。他们的祖先,在临终之际的最重要遗嘱便是教导子孙要遵从梦的启示,不要违反。

  马来西亚人的短剑

  如果你到马来西亚去旅游,你会看到许多马来西亚人都佩带短剑。在他们眼里,这是一种力量、智慧、坚强、勇敢和吉祥的象征。因而短剑在他们心目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崇高位置。马来西亚人的短剑与其他民族的短剑有所不同,它长12~15英寸,剑柄多用木头、象牙、兽骨、兽角和银等做成,并雕有色彩艳丽的鸟头,剑鞘上还有图案和花纹,富家子弟往往还要把短剑镶上珠宝。

  在马来西亚,有关短剑的传说多如牛毛,随便哪一个人都能给你讲出一串神奇的故事。在这些传说中,短剑常常是创造英雄业绩的神剑。有的短剑还有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也有的是剑主危难之际的保护神。也有的传说中把短剑说成是邪恶的化身。有一则故事说有一种“魔剑”,每到半夜能自动跳出剑鞘行凶杀人。当然,这把魔剑最后还是被几把正义之剑所制服。不管怎么说,佩带短剑是马来西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衣饰方式。短剑既是马来西亚人的骄傲,同时也是民族意志的一种体现。

  忌摸头背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多信仰伊斯兰教。在乡村,每一位马来居民或伊斯兰教徒在星期五都必须到村里的伊斯兰教堂参加祈祷。如果是熟人在路上相遇,都必须用阿拉伯语相互问候:“愿真主保佑你安好1随后两人以手相击,表示亲密。

  不过,身体上有两个部位一直被视为禁区,绝不允许随意触摸,那就是头部和背部。以手触摸马来人的头部或背部,会被认为是对他最严重的人身侵犯和侮辱,这样做可能招致不堪设想的厄运和灾难。因此被触摸者对此深恶痛绝,往往会当场给对方难堪,令其下不来台。

  斗鸡

  斗鸡是菲律宾民间盛行的一种游戏。那里的城市和乡村中到处都建有大大小小的斗鸡场,参加斗鸡的包括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民众,有富豪,也有平民,甚至政府的官员也常常涉足斗鸡场,一搏胜负。

  斗鸡的品种很多,大都是经过精心选育和训练出来的。一般分作天然斗鸡、本地混种斗鸡和进口斗鸡三类。天然斗鸡生长于荒山野林之中,生性好斗,不肯服输,但却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缺乏斗技,而且体重较轻,不耐久战。含有外国血统并仍保持着天然野性的混种斗鸡往往在半空中飞跃扑击,予敌人以致命一击。这种出奇制服的战术常常能立见功效,因此这种鸡的成绩最好。进口斗鸡多从美国、古巴和西班牙等地引来,它们体格健壮、外表华美、斗技高超,不过比起本地鸡来却略显温驯了些。

  斗鸡要经常进行适当的训练和运动,以增强体力,提高战斗力。鸡的羽毛要经常修剪,鸡冠也要动手术切得很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受攻击的目标。鸡的主人还要经常为鸡按摩,以使其皮肤变得结实、粗糙,不易受到伤害。

  斗鸡场一般设在一间大厅的中央,那是个高约1.5米、周围围着栏杆的方形斗台。为了使比赛做到绝对地公平,相斗的鸡重量必须相等,因此事先要过磅。一切准备就绪后,裁判员就宣布开始比赛了。鸡的主人各自抱着自己的鸡站立一侧,每只鸡腿上都绑着一枚1至3寸长的锋利刀片。两鸡一投入围栏之中,一场恶战就随之而起。只见羽毛纷纷飘落,刀光闪闪逼人,不一会儿功夫,斗鸡台上便残鳞遍地、鲜血淋漓了。然而,两只斗鸡哪怕是两腿折断,双眼啄瞎,血流如注,只要还有一息存在,就决不认输,拼死战斗到底。斗鸡的场面如此惊险而刺激,这正是它深深吸引人们的地方。

  斗骆驼赛

  在欧亚大陆交界的土耳其,盛行着一种斗骆驼的比赛。一般情况下,一年中要在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斗骆驼比赛。

  骆驼的格斗生涯大约从5岁开始,直到20岁才结束,12岁左右处于格斗的巅峰时期。根据骆驼的年龄和体重,大约可以分为4个格斗等级:轻量级、次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格斗有着明确的技术要求,在格斗前还要选出几名监察员和骆驼看护人,维持赛场秩序,以便一旦一方发生暴怒,可以马上用强力把双方分开,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斗骆驼之前,饲养骆驼的人要用红胡椒、香料和白面做成的饼喂骆驼,并将酒精兑上水给它们喝,以此来刺激它们的格斗欲望。格斗的那天,人们像过节一样从四面八方拥向斗驼常参加格斗的骆驼由一支威武雄壮的队伍护送入常队伍的最前面是吹着当地流行歌曲的吹鼓手在开路。中间是骆驼的饲养者们,他们身穿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边走边向观众挥手致意。最后才是真正参赛的骆驼入场,骆驼的脚脖上系着一串串的珍珠和贝壳,肋间挂着一条条小链条和铃铛,驼峰的上下绑着内装松软填充物的护体。这支队伍步入格斗场时,场上顿时鼓乐齐鸣。

  随着一阵尖锐刺耳的笛声响过,格斗正式开始。两位骆驼饲养者步入场中央,相互握手致意,并向观众席上抛洒鲜花以示谢意。随即,饲养者便把两头骆驼放进场中开始决斗。两头雄驼相遇,分外眼红,它们相互拼命地咬踢顶撞,直到一头雄驼把另一头踩在脚下,不能爬起来为止。这时场内一片欢腾,观众们纷纷站起来向胜利者表达由衷的祝贺和敬意。

  一场扣人心弦的骆驼大战就这样结束了,获胜的骆驼和它的主人趾高气扬地退出了赛场,一路上吹吹打打,欢歌笑语,战败者也收拾残兵败将退下去,发誓下一次重整旗鼓,一决雌雄。

  土耳其婚俗

  在土耳其,通常一个男人可以有4个按穆斯林方式结婚的妻子,因为按照伊斯兰宗教法典的有关规定,允许一夫多妻制。有些人据此把土耳其戏称为“闺阁之国”。不过,正式的婚姻登记却只允许男人同他4个妻子中的1个去进行,这样,一夫多妻的家庭在形式上只是一夫一妻的家庭。这个特点构成了土耳其婚姻的双重性,即以宗教和非宗教的两种形式去结婚。

  在乡村和中小城市中到处存在着买卖婚姻的现象,男方家是买家,女方家是卖家,能否成交,要按质论价。如果姑娘长得确实漂亮,又具有美好的品德,索要的价钱就高,肯出高价的人也多。有时,结婚的聘金可以抵得上一辆豪华轿车的价钱。这样高的聘金使一些出身贫寒的小伙子望而却步。不过,他们也可以采取一个更为切实的办法来得到自己所钟爱的人,那就是抢亲。他们会邀集三五个身强力壮的亲朋好友,突然把姑娘抢走,然后同他一起逃到山里、森林里或者附近的城市里躲藏起来。当然了,这样做要冒极大的风险,因为姑娘的亲属常常是带着刀枪去追逐抢亲者的。

  土耳其的法律在处理这类抢亲案件时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果姑娘事先未曾同意,抢亲者就可能要受到责罚甚至坐牢。如果是经过姑娘同意,法院就会顺乎民意,成人之美,准予二人登记结婚。不过,很少有姑娘会承认自己是被迫抢走的,因为这样做有损她的名誉,难以再嫁出去,她的家人也会对她白眼相待的。

  有时候,恰好赶上小伙子有个适龄的姐妹,而所爱的姑娘又有个兄弟,于是问题就好办了,双方可以协商“换婚”,即相互交换新娘,彼此都再也不用为聘礼的事而犯愁了。

  还有一种风俗,贫苦人家的小伙子拿不起聘金,只好自卖自身当“插门女婿”。“插门女婿”是不能马上结婚的,必须要先在未来的岳父家先干二三年活再说。这种婚姻被一些人称为“劳役婚姻”。当“插门女婿”很不容易,生活困难不说,更使一个男子汉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娶亲时也有很多讲究,新郎家来人接亲时,按惯例新娘的亲属总要与新郎的亲属大吵一顿,装出一副不愿意对方把姑娘领走的样子,要求把新娘“赎回”来。当新郎家人要把新娘拉走时,新娘的亲属再次设置障碍,“百般阻拦”,要求“赎回新娘”。在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的举止必须要安静和文雅,不得有任何亲昵和轻佻的行为,否则会被人看不起。婚礼结束以后,新娘不能直接走进屋子,要从站在门槛上的未来婆婆的裤裆下钻进去,表示承认和服从婆婆的权威。

  不苟言笑的民族

  在沙特阿拉伯的旬蛮人那里,笑被看作是一种极不友好的行为。那里的人们见面时都板着面孔,没有一丝笑容。

  晚辈见到长辈的时候只是不住地问安却不准露出笑容,一旦不注意笑了,会被人认为是对长辈的极大不敬,所有的人都会指责和申斥他的。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不管感情多么炽热、亲密,见面时也不能笑。如果有一方笑了,对方会马上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忠诚、或瞧不起自己。这样,原本相处很久的“美满姻缘”只得就此作罢了。

  看,在当地笑的后果有多严重!鸣枪迎客

  北也门最大的部落哈希德人有一种独特的迎客方式。每当有远方的贵客到来,当地的部落酋长都要组织夹道欢迎。人们打起手鼓,吹着喇叭,唱着民歌,举着腰刀翩翩起舞。随着一支支迎宾乐曲的悠扬悦耳的演奏,欢迎仪式逐渐进入了高潮。这时,一队列兵站立出来,朝天鸣枪数声。那一声声清脆的枪声,把主人的全部盛情和心意都包容进去了。

  仪式完毕以后,宾主双方步入宽敞的大厅中席地而坐。客人的头和脖子上被主人用香水喷洒一遍,衣袖和头发被檀香熏过,然后大家轮流抽吸起大厅中间的水烟壶。这种水烟壶的烟管长达十多米,吸起来咕咕作响,使得整个屋中都弥漫着浓烈的烟草味。

  最后,主人还要杀牛宰羊,摆出最有传统风味的烤全羊、清蒸牛肉、烤大饼、羊油炒米饭等佳肴招待客人。饭后,请客人喝他们自己烧制的奶茶、姜汤或咖啡,这些东西对于消除一天的疲劳大有益处。

  熏香迎客

  在也门,最隆重的待客方式是给客人熏香、喷香水。

  在款待客人的筵席上,主人把一种从印度进口的檀香木点燃,放进香笼里。然后请客人站起来,解开外衣的下部纽扣,撩起下摆,把香笼放在腹部之上,用嘴吹气把檀香的烟熏进客人的上衣。片刻工夫,客人的身上便散发出一股沁人的芳香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客人一直闻着这扑鼻的香味,永远记住主人的热情好客。

  在临别辞行之际,主人会拿出在伦敦和巴黎进口的名贵香水喷洒在客人的脖子和前胸上,使客人再度陶醉在这馨香温和的友谊气氛中。最后再把香水喷洒在客人手掌上,让客人用手抹一下自己的脸,嘴里念颂道:“谢勒夫土姆尼(使我感到荣幸)。”这样,主人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