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羊传》和《榖梁传》,即公元前551年),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史记·孔子世家》),相差一年,前人为此打了不少笔墨官司。死于鲁哀公十六年,终年七十二岁。
孔子自己曾说过他是殷商的后裔。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一代一代传至泯公共。泯公共的长子弗父何将王位让给他的弟弟鲋祀。弗父何自己改为卿。孔子先祖于是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一直官高位显,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其后代改以孔为姓氏。后来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跑到鲁国避难(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了个男孩,无奈先天是个跛子,走路一瘸一拐。后来又与颜徽结婚,生下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古时候认为,年过六十四岁结婚就不合礼仪,当时叔梁纥已超过六十四岁,而颜氏女则正在妙龄,“野和”之意就是指他们的结合是粗野而不合礼仪的。孔子的父母为儿子的早日降生,曾到尼丘山去祈祷,也许这就是孔子名丘字仲尼的来历。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榖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但从他“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的话中可见其勤奋好学。他善于向他人借鉴学习,并且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称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孔子办学闻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公元前517年,孔子为逃避鲁国内乱来到齐国,时年三十五岁。齐景公曾两次和孔子讨论治国之道,景公虽然很欣赏孔子的才能,却未能任用他。
孔子在齐不得志,三十七岁时于是又回到鲁国,潜心修定诗书礼乐等书,以它们为教材,传道授业,弟子门生不可胜数。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鲁王重用,被任命为中都宰,这一年孔子五十一岁。上任才一年,地方被治理得井然有序。由于政绩不凡,于是由中都宰升迁到司空,再升为大司寇。这是他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
孔子在鲁从政,齐国人听说后很不安,唯恐鲁国强大之后吞并齐国,于是送“女乐”给鲁定公和季桓子。季桓子接受了齐国所送的“女乐”,三日不听政。从此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于是他带领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这一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公元前484年,在弟子冉求的帮助下得以体面地回到鲁国,这时孔子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
孔子回到鲁国以后,鲁国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经常向孔子咨询政事,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二岁时死去,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由于年代相隔甚远,就连司马迁为撰写《史记》也曾费了不少周折,有关孔子身世的详细资料大多已经湮没无闻。虽然经过历代许多人的详细考证,仍有不少难以令人信服的结论,揭开孔子身世之谜,看来还须努力发掘材料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