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神奇的鸣沙

  所谓鸣沙,也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鸣沙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以及巴西、智利和亚洲与中东的一些沙滩、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

  在我国有四处鸣沙地,第一处是已为古志(《太平御览》、《大正藏》)所载的今天甘肃敦煌县南的月牙泉畔鸣沙山,又叫雷音门;第二处是竺可桢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描述过的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黄河岸边的鸣沙山;第三处是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鸣沙山;第四处是内蒙古达拉特旗(包头市附近)南25千米库布齐沙漠罕台川(黄河支流)两岸的响沙湾,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又叫银肯响沙(“银肯”一词的蒙语为“永久”之意)。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鸣沙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有的如同哨声、笛声、竖琴声、提琴声,有的像雷鸣、飞机和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还有的像狗叫声。人们对不同的鸣沙,赋予不同的名称,有的称鸣沙,有的叫歌沙、音乐沙,也有的叫咕噜沙、神沙等。

  然而,沙为什么会“鸣”呢?这个问题使人困惑,也激起了人们对它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对鸣沙原因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一些学者认为,沙粒涂上了一层薄薄的钙镁化合物,在大量的沙相互摩擦时,产生了类似提琴用搓上松香的琴弓沿着琴弦奏出乐曲一样的声音。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鸣沙的基本原理在于空气在沙粒之间的运动,当沙粒在滑动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孔隙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空气一会儿钻进这些孔隙,一会儿又被挤出这些孔隙,因此便产生振动而发声。

  也有一种解释:沙因带了电而引起发声。前苏联学者雷日顺利地制成了人造的发声沙。他取普通的河沙弄干,清洗沙中尘土,再从中清除别的杂质,然后在一般的起电盘的帮助下充电,接着沙开始响起来——再用一只手挤压它时,沙就发出拉提琴的响声。

  马里科夫斯基在考察苏联卡尔岗上的鸣沙后,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每个鸣沙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密集而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季,潮湿层较深,它被上面干燥的沙土层全部覆盖起来,潮湿层的底下又是干燥的沙土层,这就可能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雪崩似的沙粒沿着斜坡倾泻下来时,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就会引发共鸣——像乐器的共鸣箱一样,使沙粒的音量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声响。

  苏联另一位学者在考察了中国的中卫沙坡头和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后发现,两地沙子的质地均属细沙类,而且石英质地的沙粒占其中的52%~62%,于是他认为,由于石英晶体具有特殊的压电性质,使鸣沙中的这些石英沙粒对压力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挤压就会带电,在电的作用下它又会反复伸缩振动。振动得越厉害,产生的电压越高;电压越高,振动越厉害,于是“歌声”就越来越响。

  不过石英沙的分布是很广的,响沙却没有那么普遍,而且一般鸣沙换个地方就变会“哑巴”,所以更多的人还是认为鸣沙的形成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1979年,我国的马玉明撰文《响沙》,提出新见解: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他认为响沙的发生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沙丘高大且陡;二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呈月牙形;三是沙丘底下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有大的干河槽。而且提出,由于空气温度、湿度和风的速度经常在变化,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策动力和沙子固有频率的变化,响沙的响声也经常变化。有时下雨天去看响沙,发现响沙不响,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破坏了响沙“共鸣箱”结构的缘故。像宁夏中卫沙坡头的响沙,就是由于周围造林绿化等原因破坏了共鸣的条件,响沙已有十几年不响了。

  然而,国外一些海滨的响沙沙滩是相当平坦的,不存在高而陡的月牙形沙丘,而且它们往往只会在雨后不久,表面层刚刚干燥的时候发出响声。这又如何解释呢?日本京都府北面丹后半岛的海水浴场上有两处响沙:一处叫琴引滨;一处名击鼓滨。这两条沙滩不仅音色截然不同,甚至还有季节性变化。由此日本学者得出结论:海滨响沙——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洁净的海水不断的冲刷。夏天游泳的人太多,把海水弄得太脏,沙子便不响了,这与沙漠的响沙的“脾性”似乎完全两样。

  我国的几种鸣沙山还有两个特别奇特的地方,在古代书籍里面曾经记载着:第一个奇特的地方是山麓都是清泉,尽管周围的沙丘一个紧连着一个,可是千百年来泉水一直没有被黄沙掩埋。第二个奇特的地方是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滑落下来多少沙子,到了第二天风又会把沙子吹到山坡上去,使沙山变得跟原来一模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和响沙的秘密一样,也没有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这个谜团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解开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