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是个懦弱平庸的人,他即位以后,把朝政大事交给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处理。后来,他又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权力欲很强,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她的父亲武土彟原来是一个很有钱的木材商人。隋末时弃商从戎,成了一名府兵制下的鹰扬府队正。李渊起兵反隋,武土彟转而参加了李渊的军队,后来在唐朝廷为官,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武则天9岁时,父亲死去。14岁时,已经近40岁的唐太宗听说她长得很美,便选她入宫,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后来又封为才人。唐太宗死后,她和一些宫女依旧制被送到感业寺去做尼姑。李治当太子时曾与她有暖昧关系,于是让她蓄发入宫侍寝,封为昭仪。但武则天心里还不满足,想进一步夺取皇后的位子,于是武则天千方百计想陷害王皇后。

  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有一天,王皇后来探望,爱抚地摸了摸,逗了逗。王皇后走后,武则天竟狠心地把女儿掐死,用被子盖好。当高宗来看时,她便诬陷是王皇后杀了她的女儿,使王皇后有口难辩。唐高宗因此大怒,从此动了废王立武的念头。

  到了公元655年9月,唐高宗不顾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正式提出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有一天,唐高宗问李勋:“我打算立武昭仪做皇后,褚遂良他们坚决反对,你看这事该怎么办呢?”李勋看见高宗废立决心已下,便为武则天说好话,他说:“废立皇后,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一定要得到外人同意呢?”许敬宗也说:“乡巴佬多割十斛麦子,尚且想换个新媳妇,何况天子富有四海,立新皇后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高宗决定,废王皇后为庶人,册封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当皇后以后,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参与朝政。她利用高宗与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在短短几年内,就杀了长孙无忌,罢免了二十多个反对他的重臣。武则天对拥护她的人全都重用,李义府、许敬宗因而青云直上,当了宰相。

  到了后来,武则天甚至同高宗一起垂帘听政,当时朝臣并称他们为“二圣”,即称高宗为天皇,武后为天后。武则天作威作福,高宗一举一动都受她约束。唐高宗很不满,就秘密把大臣上官仪找来,让他起草废武后的诏书。消息传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怒气冲冲地去见唐高宗。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唐高宗十分害怕,没了主意,就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干的。”武则天立刻命人杀掉上官仪等人。从此大小政事都由武则天一人定夺。

  唐高宗感到武氏一派的威胁越来越大,担心李家的天下难保,就想趁自己还在世,传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的长子)。但是,武则天竟用毒酒害死了李弘,立次子李贤做太子。不久,又把李贤废为平民,改立三儿子李显为太子,弄得唐高宗束手无策。

  到683年12月,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执政。后来,她容忍不了唐中宗重用韦氏家族的人,又废了唐中宗,立她的四儿子李旦为帝,就是唐睿宗。同时,她不许睿宗干预朝政,一切事务由她自己做主。

  唐宗室功臣看到武氏家族弄权,人人自危,于是激烈的斗争便公开化了。最先起来反抗的是李唐旧臣徐敬业、唐之奇、骆宾王等人。他们以拥戴中宗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在朝廷内部获得了宰相裴炎的支持,内外呼应,一时间聚集了10余万人马。骆宾王乘讨武军浩大的气势,慷慨激昂地写了一篇著名的《讨武曌檄》。武则天派出30万大军讨平了徐敬业,杀了倾向徐敬业的宰相裴炎等人。

  690年九月,67岁的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