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神秘的洪洞监狱

  在山西洪洞县城内,有一座600多年前修建的明代监狱,是我国至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监狱。相传,京剧《玉堂春》中的名妓苏三蒙冤落难,逢夫遇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监狱。对许多好奇的人来说,洪洞监狱就像许多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一样,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从外观上一看,洪洞监狱很平凡和气,如同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富户宅院。镶有花窗装饰的红墙,卷棚顶式的大门,精巧美观。这座监狱并不怎么大,院内开阔平坦,带有回廊的正房和两侧的厢房排列整齐,这里显然是监管人员的办公处所,到了右面的监区,才使人感到它的不同之处。

  监狱分“普通监狱”与“死囚牢”两种。普通监狱是关押一般犯人的。最初收监,苏三就被扣押在这里。房门低矮,门坎结实,窗户很小,似一小块豆腐,竖着几根粗粗的窗棂,只留下几道小缝。除此之外,与一般住宅并没有什么区别。从小小的牢窗往里看去,里边阴森森、黑洞洞的,从早到晚阳光都无法照射进来。监内除一个土炕外,别无他物。炕也很小,即使1.5米的小个子也无法躺下,只有蜷缩成一团,才能睡觉。过去常听“坐监”一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进入普通牢房,必须穿过一条狭而长的“胡同”。胡同宽不过五尺,并排过两个人都有点困难。胡同两壁,滑直无攀,上面盖着铁丝大网,系着响铜铃铛,真可谓名副其实的“天罗地网”。胡同、短炕、低门、小窗、铁网、铃铛……这些奇特的构想,是专门为监狱设计的,可见当时费了不少脑筋。

  现在看看关押过苏三的死囚牢。死囚牢在普通监狱的南尽头,那里矗立着一堵厚厚的高墙,不到跟前,是绝不会相信还有别的去处的。只有到了大墙根,才发现往左再拐个直角,迎面的墙上画一个龇牙咧嘴的大“虎头”,下面有一低矮狭小的门洞,恰似虎口。这就是被称做“虎头牢”的“死囚牢”了。犯人被判处死刑之后,在等候上方批示和开刀问斩之前,就扣押在这里。当年苏三主要是在这里坐监。

  死囚门上画的“虎头”,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虎头,而是一种传说中的凶猛动物——狴犴。狴犴是什么动物?为什么画在监门之上?这里有个典故,相传龙王生育了九子,但不全是龙子,老四叫狴犴,外形和老虎有几分相像,气势自然汹汹,所以人们就把它立于狱门旁,以示法律的威严。明代时,因为狱门上常绘狴犴头像,故而把狴犴作为牢狱的代称。由于狴犴“形似虎”,便被后人误认为是虎头。这样以讹传讹,长此传来,就以假成真了。

  死囚牢的院子,不及1/4篮球场大,院内有一小井,上面盖一块尺余厚、二尺见方的大青石,中央凿得碗口大的一小孔,是为井口,人头从这个井口是钻不下去的。这井口有何作用呢?是为防止犯人投井自杀而专门设计的。因为年代久远,井口周围被绳索拉磨出许多深深的痕印。因传苏三曾在这里打过水,洗过衣服,后人又称“苏三井”。

  牢门对面,还有一个略大于狗洞的窟窿,人完全可以钻过去,这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是“死囚洞”,俗称“老虎P股”。犯人如果被囚死在监狱里,是不允许从监狱的大门往外抬的,只能从这个洞里拖出去。洞旁还有一狱神小庙,可能是看守者欲借神力震慑犯人,同时也昭示犯人被囚于此乃天意,只有老老实实地听天由命。

  单从洪洞监狱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具有多么重要的学术价值了。作为封建社会衙门制度的一个缩影,它为我们后来人讲述了那些年代久远、鲜为人知的往事。《早发白帝城》对此地的描述更是冠绝千古。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