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于是皇上(景帝)静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说:“只是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是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拒绝天下的。”
人是社会的动物,有时候难免因为顾全大局而作些个人的牺牲。上文的例子表明,为了达到或者完成一些事情,包括理想追求等等,人免不了必须作一些牺牲。我们不能仅仅单纯地凭借个人好恶来决定是非曲直,甚至因为个人的一些偏好而不顾大局。俗话说,舍不得羊羔套不住狼。自然,这里所谓的牺牲是指为了去追求和达到正确的、美好的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和理性地分析得失。当牺牲必要时就该毫不犹豫地牺牲,而不是作无谓的、盲目的牺牲。只有有价值的牺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牺牲。
现实生活也是一样,着眼完美是人人所愿,追求成功和利益是大势所趋,人们往往会根据当时的环境来制定完美的成功方案。
然而,世事多变,成功之路往往曲折复杂,此时的“完美”、一时的“成功”无法替代将来的“完美”、最终的“成功”,这样,很多人便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或急功近利的泥潭。
因此,制定任何方案,都应胸藏“着眼未来,力避后患”之计,为了将来成功,宁可丢弃眼前之利或一时之需。
人生路上,生意途中,坎坷与陷阱是少不了的。以充分的耐心为自己留些后手,险情面前才能安如磐石。
诸葛亮对五路兵马有全面的了解,比如蛮兵的多疑、羌人的敬马超如神、东吴的首鼠两端、孟达的叛将心理、曹真进兵的天然障碍等,进而对症下药,所以能“药到病除”。这里应该说还有一个知己知彼的战略素养的问题。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这个智谋故事是这样的:
曹丕得知刘备已死,大喜道:“刘备已经死了,我没什么可担忧的了。何不乘其国中无主,起兵攻打?”贾诩谏说:“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促攻伐。”
正言间,忽一人从班部中奋然而出说:“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大家一看,正是司马懿。曹丕大喜,便向司马懿问计。司马懿说:“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曹丕问哪五路,司马懿说:“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直人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样舸、越焦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人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曹丕大喜,随即密遣能言官四员为使前去。又命曹真为大都督,领兵十万,径取阳平关。
刘禅得报,召孔明议事,丞相府的人说孔明有病无法出门。刘禅又令大臣董允、杜琼到丞相府拜见,也被挡在门外。
孔明连日不出,大臣们都慌了。杜琼奏请刘禅亲自前往丞相府问计,刘禅只好亲自去见孔明。
后主车驾亲至相府。
门吏见圣驾到,慌忙拜伏于地而迎。
后主问道:“丞相在何处?”门吏说:“不知在何处。只有丞相钧旨,让我等挡住百官,不许进入。”
后主便下车步行,独进第三重门,见孔明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鱼。后主在后站了半天,说:“丞相可好?”孔明回头一看,见是后主,慌忙弃杖,拜伏于地说:“臣该万死!”
后主扶起,问道:“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相父缘何不肯出府议事?”孔明大笑,扶后主人内室坐定,奏道:“五路兵至,我怎能不知道,我并不是在看鱼,而是在想对策。”
后主说:“你说怎么办?”孔明说:“羌王轲比能,蛮王孟获,反将孟达,魏将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也。只有孙权这一路兵,臣已有退敌之计,但须一能言之人为使。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陛下何必担忧呢?”
后主听罢,又惊又喜,说道:“相父果有鬼神不测之机也!愿闻退兵之策。”
孔明说:“先帝以陛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众官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马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忧矣。又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亦飞檄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人,右出左人,为疑兵之计,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孟达引兵出汉中,孟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安宫,臣已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孟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可以保守,臣已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必会自退。此四路兵俱不足忧。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此数处调遣之事,皆不曾经由成都,故无人知觉。只有东吴这一路兵,未必便动,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乎?臣料孙权想曹丕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从其言。虽然如此,须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其四路之兵,何足忧乎?但未得说吴之人,臣故踌躇。何劳陛下圣驾来临?”后主说:“太后亦欲来见相父。今朕闻相父之言,如梦初觉。复何忧哉!”
孔明送刘禅出府时,见户部尚书邓芝极有口才,有见解,便奏报刘禅派邓芝去东吴退兵。
孙权接获曹丕要他出兵的信,向陆逊求计。陆逊建议先视其他几路兵马的情况再定。
孙权正要召集众将再议攻蜀之事,人报蜀使邓芝到。张昭提议,架一口油锅吓吓他。看他如何应对。
邓芝见吴兵架油锅迎他,大笑吴王无器量,并要跳油锅以表示决心。孙权才将邓芝请人,以上宾对待。
孙权被邓芝说服,派中郎将张温人川与蜀国和好。刘禅依孔明的意见,对张温真心相待。
蜀国名士秦宓见张温傲慢,便乘酒装醉闯席,与张温辩论。张温辞穷理屈,才知蜀国人才众多,不可小看。回吴后便劝吴王与蜀国联合抗曹。
曹丕见吴、蜀联合抗魏,欲先下手为强,亲率三十万大军水陆并进,攻打吴国。
孙权一面派人将这一情况告知孔明,请蜀国发兵相助,一面令徐盛率大军迎敌。
魏兵直抵长江,曹丕坐在龙舟中,遥望江南,却不见一人,心里大感疑惑。第二天早上再看,却见江南营寨密密层层,刀枪像树林一般,一连几百里。曹丕不知这是东吴徐盛设的假城假兵,心下为之胆怯。
这时探马来报说,赵云出兵阳平关直取长安。曹丕急忙传令回军。徐盛令军士将江边芦苇灌油点火,火乘风势,将曹军船只全部烧毁。
曹丕忙下船登岸,又遇丁奉、孙韶领兵杀来,魏兵大败,退回许都。张辽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许都后便死了。
诸葛亮杜门谢客,托病不出,经过具体的分析,了解敌人每路将领的才能、特点、心理以及他们内外部的种种关系,还有各路的地形地利,然后派遣不同的将领,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措施,兵不血刃而化险为夷。
这一战例说明,只有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出针对性最强、最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不去研究各个事物的特殊性,满足于一般了解,停留在泛泛分析上,就找不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把事情弄坏。
企业在战略决策之前,首先要尽可能全面而详尽地掌握与决策有关的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