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尝为书嫂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叶·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太后,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怒,召集各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奉承吕后,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该当斩首!高祖当年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陈胜等人乘机起义。至今战争的创伤还没有治好,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人都感到惊恐,吕大后退朝,终于不再提攻打匈奴的事了。
我们不仅要准确认识事物,还要准确认识自己,应该量力而行,不能意气用事。做事情前要先对自己的实力有正确的衡量,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好大喜功心存侥幸,总是会遭受失败带来的损失的。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坏就坏在人们不能把握其中的分寸,坏就坏在过于偏激。人,尽管是有理性的,也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分辨是非好歹,可一旦遇到自己不可接受的事情时,往往就容易一叶障目,往牛角尖里拼命的钻,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这个时候,个人的理性已经丧失了作用,从而做出令人不可理喻的行为。而实行“中庸”的意义,便是在于克服这种非理性的行为。
因为人生来就是存在着差异性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或走上难以回头的极端。古人都说:“水满则盈”“过犹不及”,这是在告诫后人们,哪怕是那些自己完全有能力争取到的东西,最好也是要留点分寸、留点回旋的余地,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客观必要性。因为就个人而言,一旦处在非常极端的地步或状态,往往就是自己感到最被动的时候。
洪应明说:“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能抓住机会,就会尽力的展现自己。如果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掌握不了其中的“度”,一旦表现过头,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其实并不仅表现在这个方面,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有人说:“哪怕是再好、再美味的佳肴,尽管非常合自己的口味,也最多只能吃个七成饱。”的确,“吃”多了,只会让人感到难受。
“中庸”要求人们在为人上要不偏不倚,一切要做到“以和为贵”,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任何人都必须与人打交道,都必须与人合作,这其中少不了合脾气、对口味的朋友、同事等等,当然也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在性格、气质、爱好、甚至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格格不入的人。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亲前者而远后者,这种极为明显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其结果往往会给你在生活、工作中带来诸多不利。
中庸思想不是一种虚伪的、或是假心假意的,而是一种科学的、一种人生的智慧。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就区别对待或有着明显的交往界限。对那些自以为“情投意合”的人,不能走的太“黏糊”,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不会因为对方而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对那些自认为合不来的人,应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积极地采取接近和表现出愿意与之合作的态度,俗话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
在对待工作上,我们一定要谨慎,不要急躁、冒进。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做事拖拖拉拉、拖泥带水的话,是无法办成的。但是,不经过仔细的思考、冷静的分析,而草率行事、鲁莽上阵,那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中庸”的态度就是要克制人们的偏激,要冷静的对待每一件事,另外就是不能“到处撒网”,如果什么事都想干,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结果还是一事无成。
我们不可能趋同别人,也千万别奢望别人趋同你。为人,要做到“中立不倚”,不偏向别人也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做事,也要做到“居中而行”,不偏激不走极端。这样就是适中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中庸”思想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