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土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出自《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第四十七》
汉景帝四年,立了栗为太子,让魏其侯担任太子太傅。汉景帝七年,栗太子被废掉,魏其侯多次为栗大子争辩也无济于事。魏其侯就借口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许多宾客辩士都来劝说他,但没有人能说服他回去。粱地人高遂于是来劝解魏其侯说:“能使将军您富贵的,是皇上;能够亲信您的,是太后。现在您担任太子的老师,太子被废掉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还不能去殉职。自己借称有病引退,拥抱着赵地的芙女,退隐闲居而不上朝。把这些事联系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要明显张扬皇上的过失。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一个都不会留下。”魏其侯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出山回朝,照旧朝见皇帝。
这里的魏其侯有点赌气的意思了,自己的意见没被采纳就借病不谋其政,明显是跟皇帝过不去,在百官面前造成的影响是张扬皇帝的错误,让皇帝下不了台。要是皇帝一怒之下砍了他的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我们在给上级提建议后,没有被采纳就消极怠工,是最不明智的选择,工作和提建议是两码事,要区别对待。如果你连工作都做不好,别人又怎么会信任你?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能赌气行事。
胡雪岩虽算不上民族英雄,但是他有民族气节,他更是一个人杰。胡雪岩有权变之智,所守之信,取予之仁,决断之勇。尤其与洋商在生丝生意上斗法时,体现了一个中国商人的骨气。然而,经济规律是不会因感情用事而改变的,胡雪岩把赌气作争气,犯了商人之大忌,留下最后的遗憾。
胡雪岩为了控制生丝市场,大量囤积生丝、蚕茧,在他破产倒闭的前一年,为囤积丝、茧投入的资金已达20阗万。而这一年,洋庄极不景气,整个国际生丝市场价格都趋于疲软,上海一级生丝价格是每两17先令4便土,而伦敦生丝市场仅为16先令3便土。洋商不是傻瓜,自然不会在上海高价买进而在伦敦低价售出。洋商出价不高,胡雪岩自然也不愿脱手,于是双方僵持起来。关键是胡雪岩积压的资金太多,又不能及时脱货求现,已经开始周转不灵了。
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时候,胡雪岩不仅仍然绝不松口将自己的囤积降价出售,而且还要再投入资金增加丝、茧囤积量。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一招可谓是奇招,他认为洋商之所以压价,一是因为洋商以为胡雪岩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急于脱货求现,无论价格多低,他都会无可奈何地接受。二是因为现在的市场上还有货,可以不急于买他胡雪岩的货。正是这样一种估计,促使胡雪岩不仅不降价,还在投入资金加大囤积。他这样做,一是要做出一种姿态——告诉洋人,我胡雪岩并不急于脱货求现;二是要将上海市场上的生丝购尽,打消洋人从别的渠道购得生丝的念头。洋人买不到丝,自然要来找我,这样也就更是奇货可居了。
除此之外,胡雪岩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府与外国政府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官员不恤商而外国政府却尽力帮助本国商人做生意。比如洋人到中国买丝,本来盈亏都是那些商人自己的事,与政府毫不相干,但他们的政府却出来帮他们说话,要求中国降低关税,以减少他们的成本。他如今做生丝生意销洋庄,和外国人一较高低,就是在和洋人打仗,但朝廷不仅只是在那里看热闹,甚至还说冷话,扯后腿,这个仗就很可能没法打赢。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坚持与洋商对峙。他曾经对古应春说:“我胡某人自己觉得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明明晓得打不过,我还是要打。而且,我要争口气给朝廷看,叫那些大人先生难为情。”
一个自诩只知道“铜钱眼里翻跟头”的生意人,能有这样一番壮志未酬、气吞河山的豪迈,的确让人在钦佩之余又生出几分担心。仅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胡雪岩的这种做法显然是犯了商人不可意气用事、不可赌气而战的大忌。胡雪岩说:“赌气同争气,原是一码事,会赌气的就会争气,不懂争气的,就变成赌气了。”这话自然有道理,但争气与赌气毕竟不是一码事。赌气是不计后果、不顾条件地意气用事,而可以称得上争气的,最起码要具备两个标准:第一,争气必须要有可以一争的条件和争之能胜的手段;第二,还要有争之必胜的时机。没有这两条,明知打不赢还要硬打,那就变成了赌气而不是争气了。
胡雪岩虽然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赌气,但实际上,他的做法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赌气,因为上面讲的两条他一条也不占。表面上看来他是针对市场情况做出的生丝绝不降价脱手,并进一步投入资金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被他忽略了,那就是他已经被丝、茧压进大笔资金而导致周转不灵,同时生丝不宜过久存放,而洋人实力雄厚,万一他们联合起来对付他,双方形成僵局,吃亏的一定是自己。
果然不出所料,洋人后来真的一起联合起来挤压胡雪岩,“共誓今年不贩生丝出口”。1882年下半年,胡雪岩只从8月坚持到10月、11月,终因周转不灵降价出售自己囤积的生丝,比按八月份洋人开出的价格出售损失一千万两以上。
胡雪岩要和朝廷、和洋商赌气,绝不肯降价出售自己囤积的生丝,从他内心来说,他也并非完全不知道个中利害,只是他也的确希望能以此冒险一搏,死中求生。要不然,他也就不会认为自己不是在赌气而是在争气了。
胡雪岩在决定与洋商冒险一搏时,恰好也在这一他原本十分注意的问题上犯了错误。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在决定与洋商一搏时,由于过于意气用事而误将赌气看成了争气。
《孙子兵法》有“主不可以怒而兴兵,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训诫。战事之道有时也可用于商道,明知打不过还要打,误把赌气当成争气,往往是力不敌人而伤己,甚至连赌桌上的资本也赔了进去。个中利害,行于商道者,不可不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