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出身于显赫的陇右士族家庭。他的祖上世袭唐国公,父亲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姨甥,7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封号,后来做了太原留守。李世民少年时就聪慧过人,极有胆识,骑射征战、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很受李渊的喜爱。
公元615年,李世民加入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勤王部队,受到云将军的夸奖。第二年,他又随父参加镇压隋末农民起义的战争。这时隋朝统治危如累卵,深谋远虑的李世民积极鼓动父亲拥兵自立,起兵反隋。公元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起兵,11月就攻占长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5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唐。李世民因功被封为秦王,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之初,四方扰攘,年仅24岁的秦王李世民担负起统一天下的大任。公元618年,李世民挂帅出征,先后讨平山东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轨、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世民凭借其超群的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功高盖世,权力也随之空前膨胀。他不仅统领三军,掌握兵权,还担任尚书令,位居宰相之职。
李世民显赫的政治、军事地位,引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嫉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李建成空有太子之名,而李世民却利用自己领兵挂帅、四方征战之机,网罗了大批文臣武将,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集团,明显占据优势。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趁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入朝之时,突然发动兵变,亲手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杀死。然后,李世民又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全部的儿子。李渊无奈之下只得改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改称太上皇。李世民继皇帝位,第二年改号贞观。
唐太宗吸取隋朝二世灭亡的深刻教训,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积极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推行均田制,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保障农民的劳动时间,唐太宗还实行了租庸调制,允许以绢布代替徭役,还尽量减少徭役的征发。这些措施对于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意义十分重大。用人方面,唐太宗既有识人之能,又有用人之量。他重用了一大批原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使更多的有才之士能够参加到政权中来。唐太宗善于纳谏,以人为镜明得失,传为千古美谈。
随着国势的蒸蒸日上,唐太宗开始经略边疆。他首先消灭了东突厥,继而降服吐谷浑、高昌、西突厥,恢复了中西商路,控制了南起阴山、北到大漠的广大地区。之后,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继续留用突厥首领,把投降的突厥人安置在幽州、灵州一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了6个都督府进行治理。不久,薛延陀、回纥、仆固等部落相继归附,尊唐太宗为“天可汗”。远近40多个国家派使节到长安与唐朝通好。唐朝和各国发生了密切联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族首领松赞干布,与之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创了汉族和吐蕃人民交往的新篇章。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吐蕃,对推动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从公元626年登基到公元649年去世,唐太宗在位23年。他在位时期,唐朝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生活较为稳定,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局面。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扫平四方,统一全国。这一方面显示了他过人的文韬武略,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善于发现人才,注意笼络人才,重用有识之士,他自己有才,但不局限于此,而是更注重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