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秦剑的制造

  剑乃兵器之首,万刃之君子。中国古代,王侯将相佩之以显威武权贵,文人墨客佩之以显风流倜傥,儒家道家佩之以显文雅飘逸,法家纵横家相佩之以显正义豪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句充满了对秦王嬴政的溢美之词。

  至于铸剑之工艺,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自不必言,秦代承战国余绪,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几乎达到了巅峰时刻。

  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二号坑时,有两个重大发现,更给秦剑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一是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一百五十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形同柳叶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

  二是1994年出土的十九把青铜剑,长度为八十六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更于试剑之时,将二十余层纸一划而破。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这其中奥妙何在呢?

  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出土秦剑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这样一层含铬的金属。

  而“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而在中国,实际上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绝不是秦始皇时期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工艺。古人究竟是如何发现铬、如何提取铬,并且将之应用得如此炉火纯青,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更有甚者,当代冶金学家梦寐以求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剑上巧妙地应用,这就不能不使人由衷赞叹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奇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科技源远流长。中国科技史中记载着太多的秘密,谁能想象,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象,21世纪现代女性追求完美身材的“记形罩杯”,竟然在秦兵手中挥舞的长剑之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我们不禁要问,秦剑的技术源渊之谜究竟在哪里呢?

  铬的名称来自希腊文Chroma,意为颜色。因为这种元素以多种不同颜色的化合物存在,故被称为“多彩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1%,提取十分不易。这种具有银白色光泽的金属,无毒,化学性质很稳定,有延展性,熔点1857℃,沸点2672℃;密度单晶为7.22g/cm3,多晶为7.14g/cm3.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由于它具有质硬、耐磨、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在现代冶金工业、耐火材料和化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