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战争指波斯对古希腊诸城邦(城市国家)进行的几次征服战争。这次战争是雅典和厄利特里亚(在埃维厄岛)于公元前500年援助为反抗波斯统治而举行起义(米利都起义得到小亚细亚其它城邦的支持)的小亚细亚城市国家引起。直到公元前493年前夕,波军镇压了起义后,才在马多尼俄斯率领下,于公元前492年春横渡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去征服希腊。但舰队的大部队舰船在阿陀斯角(在爱琴海)的大风大浪中覆没(达300艘),波军被迫停止远征,仅占领了色雷斯。
公元前490年春,第三次进攻希腊的尝试开始进行。波军(1.6~2万人)在统帅达季斯和阿尔塔费连率领下,分每次600艘舰船横渡爱琴海,沿途占领了纳克索斯岛、埃维厄上的卡里斯托斯和厄利特里亚城,最后在距雅典40公里的马拉松山谷登陆。同年9月,马拉松会战开始。统帅弥提阿狄斯指挥的雅典人和布拉的人(9000~10000人)在这次会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公元前480年,在波斯王薛西斯的率领下,波斯人对希腊人进行新的远征。波方派出近15万步兵,数万骑兵和由1000多艘舰船组成的舰队参加这次远征;横跨赫勒斯滂海峡驾设了两座浮桥;为使舰船通行,经阿陀斯地峡开凿了一条运河。第一次会战发生在温泉关(今拉米亚)附近——从帖撒利亚通往希腊中部的山口。波军突破温泉关防御后,攻占了奥细亚、阿提克和雅典。但同年波斯舰队在萨拉密斯岛附近遭到惨败。
公元前479年,在布拉的会战中,希腊城市国家联军(约6万人)击溃波斯陆军(7~8万人)。几乎同时,波斯舰队在密卡勒角海战中再次遭到失败。这次会战结果,实际上已决定了双方在希波战争中的胜负。公元前478~前468年,大部分曾被波斯人占领的城市国家获得解放。希腊人把军事行动转向爱琴海地区和小亚细亚。
公元前5世纪70年代,希腊同盟军在雅典统帅客蒙的指挥下,取得了一些胜利,夺取了色雷斯沿海一带,爱琴海的一系列岛屿和拜占庭城(今伊斯坦布尔);公元前469年,在欧律墨冬河口附近的陆上会战中又大败波军。此后,战事便时起时息,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49年。在这期间,希腊人乘埃及人起义反对波斯人的机会,对埃及进行了一次远征(运兵舰船达200艘),但遭到了失败。公元前449年,希腊在萨拉密斯岛附近的会战中再次获胜后,双方开始和谈,缔结了卡理亚斯和约(以雅典全权代表的名字而得名)。据此和约,波斯丧失了在爱琴海、赫勒斯滂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领地,并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市国家在政治上的独立。
希腊在希波战争中获胜,是因为希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波斯高,军事组织优越;对希腊来说,主要的还是这些战争具有解放的性质。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繁荣时期,掌握在战争过程中建立的提洛同盟主权的雅典也进入了强盛时期。
军事学术在希波战争中得到了发展。在战略上(特别是希腊人)善于正确确定战争每个阶段的决定性地段和主要突击方向,以及根据战局和力量对比决定斗争方法(防御或进攻)。希腊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陆军与舰队在战略上进行巧妙的协同动作。从发展战术和组织部队来说,希波战争有很大的意义。希腊创立的方阵是著名战斗队形中之首创。与波军的混乱队形相比,方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组织严密,步调统一,指挥方便,在希波战争中出现了初期的战术队形。证明了保障战斗队形最易受打击的翼侧的必要性。希腊建立了严格的军事机构和一整套教育和训练士兵的体系,在总结作战经验方面也作了初次尝试。
希腊人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并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战争进程和结局对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和雅典的对外扩张影响尤深,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隶制的发展。希波战争所造成的希腊政治格局,对于后来希腊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