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之前,我就有一种隐隐的预感,这次进山,是要去还一个愿的。什么愿呢?我也弄不清楚。寻找儿时留下的足迹,拜谒纯朴的山民,再次贴近大山的巍峻之躯,抑或……
虽然出生在平原,却从小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将记忆的钩爪伸入岁月的深处,影像朦胧中,好像总会打捞起一些这样的东西。某个暖融融的初夏或者孟秋,我静静地匍匐于母亲的背上憨睡。一条宽宽的、柔柔的、长长的茵丹蓝布背单,把我弱小的身体,与母亲宽厚的身体紧紧缠在一起。我不知道母亲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只知道匍匐于母亲的背上,心里很踏实。不知过了多久,我一觉醒来,发现眼前的一切景象都已变了。没有了往日熟悉的茅屋,院坝,竹林,大水牛和鸡鸭们,父亲也不在身边;最重要的是,没有了开阔的天。天像一床柔软宽大的棉絮,被两壁高大巍峨的绿影不断挤压,压缩成了一条长长的、七弯八拐的飘带,而我们似乎沉入了飘带下的一个狭谷。母亲背着我,一步一步地在狭谷里蜗行,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那挤压下来的绿影包裹进去。我心里有了一些惧怕,但不知该怎么表达,只有咿咿呀呀;母亲的回答听上去好像也是变了,分辨不清楚内容与意思,也是一片咿咿呀呀。我甚至怀疑,那声音究竟是发自母亲,还是两壁的绿影。但是,我坚信,那是一种慰藉。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两壁的绿影是大山;我听见的,是大山之语。那次进入大山,是母亲带着我回娘家;几乎每年春节,母亲都要带着我们走这条山路。
就这样,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大山之语,便与母亲的絮叨联系在了一起,紧紧地;每当听到母亲的絮叨,我就会想到大山,想聆听大山之语;这时,心里就有了一种慰藉与踏实。这是我生命中最原初的慰藉啊!更为重要的是,从此,冥冥之中,我的内心里似乎就植下了一种信念,对大山的信念。我坚信,大山是可言语的,它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表达。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不同;准确地说,是与我们不同。我们是以声音与约定的节律,大山是用山石森林野兽长蛇,或它本质的存在方式。与我们不同就是不存在,就可以忽视,甚至无视吗?荒唐之至!我曾采取逻辑学的反证方式,求证自己的判断。结果,我获得了更大的坚定。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求证是多么可笑,至少是一种浅薄的徒劳。其实,自己内心感受到的东西,何必还要怀疑,何必还去求证。如果这世界所见所闻,都要我们去求证,那么,每天出门,我们都得先求证,今天的行走该先迈左脚还是右腿。我等凡夫俗子,关注存在的日常状态便是,何必要把宝贵的精力,耗费于科学家们的象牙塔里。我想,艾特玛托夫是理解我的,儒勒·凡尔纳也是理解我的;或者说,他们比我更了解大山,更读懂了大山之语。眼前有一本书,外国文学选。好像是一种前世的约定,在这个浩如烟海的喧哗浮世,我轻轻一拧手指,一下就走近了他们二人。此刻,我们已把时光与空间的距离抛于一边,用心灵对话,共同聆听同一座大山的倾诉。我不是很熟悉艾特玛托夫,不知道他走进的崇山峻岭在哪里。但我与他一样,听见了那个声音。它低沉,阴凉,潮湿,笼罩在一片灰暗阴沉里,像一位满腔委屈的巨人,心绪沉沉地孤立于浓密的铅云之下。我的心,突然被什么堵着,收缩得紧紧的,有些憋足与压抑。我知道,这是声音的力量,大山之语的力量。此刻,它通过艾特玛托夫的文字传递给我,越过千山万水,却没有衰减。它让我与艾特玛托夫一道,陷入了一种与好友古利萨雷永别的忧伤。
幸好,这种忧伤没有停留多久,很快就被儒勒·凡尔纳的怒吼或激情唤起。儒勒·凡尔纳不仅给我带来了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还给我带来了一种大山的激情豪迈之语。他先是自信地把我带到了一片旷野,进入荒凉的脱尔比河谷,让人体验到一种生命的顽强与坚韧。然后,优雅地一个仰首,指引我把视线投向远方,在一片深邃幽蓝的云天下停留,聚焦于那个叫安杜若的山顶。啊,我看见一只庞大的怪兽,眼冒金星,口吐火龙,风卷残云,浓烟奔流。这景象,与远处幽蓝的天色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一种视角的反差之美。我心里怵怵的,怕一不小心,被那风云卷了去。儒勒·凡尔纳浅浅地一笑,叫我不要怕,只要你不要走得太近,不要惊扰他,无视他,他就不会伤害你。他似乎要告诉我,与其说这是一种喷发,安杜若火山的喷发,不如说这是一种声音,被压抑的大山的怒吼。我突然明白了一个真理,怒吼不仅是大山之语,大山的另一种言说方式,而且是大山在久久压抑或沉睡后的暴发;它所表达的心灵物语,也许是愤怒,也许是激昂。总之,是一种内心能量的释放。
过去一直认为,大山是沉静的,安稳的,僵硬的,甚至冥顽的。一堆陈土顽石,胸无大志,了无情趣,天老地荒般久久固守在那里。近日的一次旅行,让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大山还有多少无知。那天自宁波去深圳,飞机从宁波机场起飞后,优雅的一个侧身,便把都市的喧嚣抛弃。机翼下是一片起伏连绵的山,不高,却很绿,那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嫩绿。很快,那绿又与一片碧海青天连在了一起,天地间呈现一种浩瀚无垠的苍茫旷远。飞机就这样一直沿着海岸线走,把我们置身于这种苍茫旷远里。人是渺小的。渺小的凡心,放置于这样的空间,不飞翔是没有理由的。
我紧紧地把脸贴近舷窗,观赏一路的风景。我想聆听大山的另一种声音,与大海缠绵的甜言蜜语。谁知,在一个偶然的刹那间,我却发现了一个秘密,大山内心的秘密。这秘密是通过一条路表达出来的。我相信,那是大山的另一种言说方式。那路像一根浅黄色的丝带,细小而绵长,自由自在,弯弯曲曲,飘落于一片苍茫的群山之间,任何一种姿势,都透视出一种挡不住的自信与从容。如果说,这些都还有些庸常,难以令人激动;那么,当你注意到那路的走向后,你就不得不先为之迷惑,进而深深地震撼了。我发现,那路不是这大山里随意的一条路,把人从山前引渡到山后,从这座山引渡到那座山,或从山里引渡到山外;也不是一条沿海岸线之路,供人游览观赏,倾听大海的涛声。
这是一条令人搞不清楚来路与目的的路。不知道它从什么地方出发,有一些什么人,曾在这条路上行走,他们怀揣什么样的梦,要去做什么;只知道它从大山深处逶迤而来,以度的垂角直指大海,走到海边,便突然嘎然而止,没有任何藕断丝连。这样的行走,令人感受到一种飞蛾投火般的壮丽与从容。显然,这路是冲着大海而来的,大海便是它的目的与归宿。路上没有人,或我看不清他们,只看见路。我怀疑,这路本来就只是属于大山的;大山以一条绵长的路,诉说着自己沉静之下的向往。它选择了大海,作为倾诉对象,然后便毫不犹豫,直奔而来。我为大山而感动。我为大海感动。极致的感动没有渺小的泪水,只有满目的大海。
今天要走进的山,是我童年的山。就是儿时,母亲背着我去舅舅家,必须翻过的那些山。少有回乡,好多年没有走进那山了,想起来竟有些迷惘与生疏。那童年的大山之语,是否乡音未改呢?我多么希望再有一次童真时代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