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动词;形容词。本义:配合得当。引申义:使配合得适当。
无论在官场,还是官场之外,协调这个词,都具有双重词性。一方面,它作为一个动词,表示一种行为动作,比如,协调协调,帮助协调处理一些矛盾,或需要协调一致的事情。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形容词,又表示一种程度和状态。在这里,协调是一种和谐,优雅,整体的美;如果再用程度副词很修饰,就是一种大美了。当然,反之,不协调,就是一种矛盾,冲突,别扭,乃官场大忌。时下,到处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其实,就是要建立一种社会机体的大协调。社会协调了,达到了范仲淹说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就不会有覆舟之虞;沉醉于歌舞升平之间,也少了许多担心,这官就好当了。
词语是思想的工具。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同的人使用,往往就承载了不同的思想。协调这个词,虽然全社会都用,却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就像橘生淮南淮北的区别。就说作为动词的协调吧,可以说,这是官场的一个日常而必修的动作。伟大领袖就曾说过,领导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和用人。但是,决策了,人也用了,人又做什么,从何处着力?其实,大量的工作就在协调。特别是不大不小的领导,往往是任务多于权力,责任重于指示,执行多于决策和用人。因此,有人甚至说,领导的重要工作,就是协调。
当然,这样说,并非是说协调就只是到处说好话,求人情,和稀泥,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利。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协调,便是最生动具体的现管角色。其实,了解官场的人都清楚,许多时候,决策和用人,往往就在协调之中,两者是不可决然分开的;不可能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严格说来,那些行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不也是一种协调么。职能部门想办某件事,便找来法律,政策,依据,提出动议,以请示的文种上报,进入程序。道理和意义是必须先讲清楚的。因此,请示的开头,一般是先讲意义,阐述一些现实性,必要性,可能性,紧迫性。一般说来,对要办的事,想办成的事,那认识,都要上升到讲政治或“三个代表”的层次。这些,都是官场畅通的神圣之理。政治是什么?不就是高度一致嘛。道理很简单,如果离开了政治,政权都没有了,作为官场和做官,还有什么?
不过,道理归道理,意义归意义。许多道理和意义,在老百姓面前,也许可以充当圣经,甚至唬人。而在官场,在这个道理和意义的工场,在这些同样天天都在经营道理和意义的同类身上,便往往会失却许多神圣的灵光。何况,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条条和规定。许多情况下,道理便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这就产生了分歧,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公理与婆理,都可沿着同一个方向演绎,直至到同一个意义的范畴和高度汇合。此时,协调就是裁判,中介人,公正与真理的化身,是过河的船,翻山的车,到达目标的航标;在矛盾与分歧中,就显出了协调的作用和意义。
一般情况下,协调不可能一步到顶,而应按照程序进行。在一个文明的官场,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体系,程序与实体,往往具有同样的意义。但是,世界总是由主要矛盾主宰的。上帝的慧眼,敏锐地随时洞察着每一个角落。上帝在让人们不断地设计着完善的程序之盾,管束自己不安分的心;同时,又制造了一个新的矛,让程序接受挑战。在自然和社会,程序表现为一种次序,过程,更替,秩序,如春华秋实,生生死死,先来后到。
在官场,程序就要复杂得多了,协调因此而复杂。
此时,程序不仅是一种制度和保障,更是一种权力节点和关口;每一个节点和关口都是一道坎,权力和权利的协调平衡,是它唯一的通行证。一个须经过党委或政府集体审定的议题,要经过多少个关口,多少次协调?牵头单位,政府办对口处室,分管副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市长,上会。这至少的六道关口,都有各自的游戏规则。而且,这些只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还有许多潜规则,无影无踪,只可意会,或凭第六感官,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它却时时影响甚至决定着事情的走向。
邻市有位朋友,曾向我谈到他申办企业的艰难过程。他申办的是一户造纸企业,采用的是新工艺。按理说,国家产业政策是鼓励的。县政府求资若渴,心切切希望立马敲定。然而,土地,立项,环保,贷款,都不是县级能够解决的。
生怕项目跑了,县长首先信誓旦旦,作出承诺,把投资者稳住;然后,叫有关部门带着老板,一关一关跑协调。管土地的说,你的项目很好,我们很理解很支持。只是,现在土地关口卡得很紧,上边没有松口,没有解冻,我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即使要申报,首先,要调整用地规划,改变土地性质,非法动了基本农田,可是要坐牢的。但是,这样的调整很难。然后,根据项目情况逐级上报。什么时候能办下来,我们也说不清。
找到环保,工作态度也非常热情诚恳,说抓发展的事该支持该支持。只是,现在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得先花几十万元搞出设计,请专家环评,看看你的工艺是否可行,究竟排放多少BOD、COD;还要进行环境容量评价,看看你们那里的环境承载能力。立项的部门更简单,说,只要土地解决了,环保过关了,我们就全力支持,按程序上报。不过,要有思想准备,省里对造纸行业发展有个产业布局,你们那里好像没有列入进去。你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为了一个项目,改变省里的既定规划,有多大的难度。
正在这时,上级陆续转来一些群众来信。内容都是坚决反对这个项目,还列举了一系列理由,土地,环保,资源,稳定,产业政策,市场容量。都是情真意切,言之有理。信中引用的许多资料,数据,都是来自于他的申报材料。朋友说,据他分析,这些举报信,都是这里另一家造纸厂组织人干的。那个老板的表弟,就是市政府办秘书三处的处长,负责他的申报材料协调的第一个关口。举报,是为了阻止,因为再增加一个同行,在原料,市场,地位上,对老厂都是威胁。于是,三处提出的拟办意见是,该项目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尖锐,且事关稳定,建议审慎对待。不能不说,这个意见很高明。他深知现在各级都看重发展,对项目之类事关发展的事,不可轻易否定。于是,列出一系列不可行评价后,却不明说不行,而用审慎二字。这样表达自己的思想,退可退,进可进。朋友深深叹息,诅咒发誓,要不是进口设备已订货,覆水难收,哪个龟儿子再干那项目。
至于思想的协调,班子的协调,行动的协调,又是另一番情景了。在官场,这些方面协调不协调,往往不能从主席台上的谦和,民主生活会上的不痒不痛,见面时的笑容和握手,以及小时内的严谨去判断。而应从台下,台后,小时以外的生活细节去观察,琢磨,把握。
我想起了丝弦。其实,美妙的音乐,往往产生于细处的协调和谐,而不是粗手笨指的随意拨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