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桑科;落叶乔木。
不知什么原因,在城里很难见到桑树。公园里,街道边和小区绿地,大都被人工培植的娇媚植物占据。睁眼闭眼,都是小叶榕,银杏,竺葵,杨柳,紫薇,杜鹃,玫瑰之类,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情感世界,真的是把桑树给忘了。突然想起桑树,竟然是被诗文牵出的记忆。
中秋节快到了,朋友小杨打来电话说,能否帮找一些咏秋的诗文,他们单位要搞个活动。于是,翻出书橱里的《古代诗歌选》。没想到,随手翻开,就是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不是咏秋,却与秋愁有关。诗歌借用一位蚕妇之口,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应当说,开始引起我关注的,还不是那诗和蚕,而是作者。诗歌前面醒目的注释说:张俞(生卒不详),字少愚,北宋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多次考进士不中,隐居青城山中,自号白云先生。四川郫县,青城山,从一本泛黄的古书中,竟然跳出这么熟悉的名字。仿佛在场,故事就发生在身边,看见那一袭哀怨和泪眼,不忍触摸。一种亲近而亲切的情愫,悠地从心底升起。
当然,也许更深层次的原因,与我的血脉有关。生我养我的青神,就是蚕丛氏的故乡。从童年的混沌中走来,蚕丛和青衣女神,总是与记忆一起发芽成长。“青衣教人农桑,人皆神之”,谓之青神。这不是一般的传说,而是口传书载的历史。因了这种源,李白的“蚕丛及鱼鳬,开国何茫然”,便成了我血缘中一块无法抹平的标点。不是逗号,更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我坚信,那里边一定隐藏着许多谜,鲜为人知,又如此真实。欲求谜底,须从“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开始。那里有作茧的蚕,采摘桑叶的蚕丛,和枝繁叶茂的桑树。
我是栽过桑,养过蚕的。儿时,在生产队里。
桑树对土壤适应性强,几乎随处可种。记忆中,故乡的田埂山坡,以及思蒙河边,都曾种满桑树。大都是山桑和白桑,而不是鲁桑。大约在立冬左右,采摘完最后一茬叶,我们就会把一年长成的新枝连根锯掉,只留下老兜。然后,在锯口处用刀砍出一个口子,将良种枝节嫁接上去,紧紧地用麻绳缠绕,再裹上一层保温的薄膜,成就一对对十足的捆绑夫妻。当然,如果桑树老兜老化,也可连根拔除,来个改朝换代。我们会直接将良枝插入泥土,用保温薄膜覆盖上,偎上一个冬天,枝头的新根就会长出,形成新兜。只是,在开始一年,新兜产叶是不会很好的。
养蚕是很有学问的,虽然春、夏、秋三季都可养蚕,但要求却各不相同。春天的萌芽和鲜嫩,主要是一种铺垫,喂养须格外谨慎,弄不好蚕宝宝吃了会拉稀的。就像大人们逗玩雀雀的孩子,自己还是条虫哩,就在想那东西。最好的桑叶产于夏秋季节。那时,桑叶长成了卵圆形,分裂或不分裂,边缘都有宽阔的锯齿。我相信,桑树的生命之爱,更接近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淡黄绿色的花,是它性爱的暗示。那花一般是单性的,但也不尽然,这很让花蝶迷乱;雌雄同株或异株,也是全靠你去猜测;分枝力强,耐剪伐,也许秉承的,就是传统里多子多福的理念。因此,栽桑养蚕,其实修炼的是一种生命功课。
秋天的桑树,枝叶都长结实了。于是,最后一茬桑叶,被当成至宝,摘来喂养最金贵的秋蚕。秋茧产上品的秋丝。要是在过去,秋丝织的绫罗绸缎,是要用来上贡的。饲蚕一般是女人的活,但有时男人也会来帮忙。这时,往往就有男人搞恶作剧。他们会趁女人不注意,捉拿一只蚕蛹,丢进女人的衣口里。女人立即吓得又叫又跳起来,骂那男人坏蛋坏蛋;男人就会又扮演起拯救的角色。女人会丢下羞涩,乖乖地让男人把手伸进衣口里。那时还小,不懂男女之事,但还是明显感觉得到,恶作剧的过程中,男人女人都是快乐的。枯燥的日子就这样打发。
不是凑热闹,实在是瓜熟蒂落,秋果也在这时成熟。名曰聚花果,农人更喜欢叫桑椹。先是嫩青,继尔橙红,然后紫黑,一些黑珍珠似的点,饱满,鲜亮,紧紧地挤在一起,宛若女人的乳头,繁星般吊在叶杈间,不惹人嘴馋是哄人的。这时,最好不要带小孩们到桑树下,否则你会难缠。当然,桑树集中的地方,也有人将桑椹用来酿酒。那酒香甜,带着果酸味,且性情温和,尽兴而不易醉。一般要先酿好,封装在土坛里,待到过年才喝。
在最后一茬桑叶摘尽,桑枝间不再发芽,清早起来,发现秃枝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霜,农人开始用细长而柔软的枝条编筐,用桑皮造纸时,冬天才算是真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