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退位,民国开始纪元时,上海精武会搬迁一次,新址在王家宅附近的旱桥,年租金为二百块银圆。
由于霍元卿、霍东阁和诸多武林高手先后被请到精武会,使精武阵容大大增强。经过严格训练,学武者技艺进步很快,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习武之风骤然升温。各学校纷纷邀请精武教练前往教授武术,如:南洋公学、水产学校、商业学校、中国体操学校、惜阴公会中学等。一时间,教员大有应接不暇之势。
与此同时,上海接连成立三个分会,其他城市如绍兴、南浔、松江、香港等地也纷纷设立精武分会。上海精武会也要派教练前往指导。那一段时间,是精武会最繁荣的时期。
为适应形势的需要,精武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他们先后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定型了精武会的会旗、会徽和服式。
还制定了精武会章程和精武会教员条例,对教员和学员的方方面面都设定了严格的规范制度。学员毕业后发给毕业证书。
不幸的是,在民国四年(1914)的一场飓风中,旱桥的新会所被毁。当时,精武人眼看着已经有所发展的精武会又遭受如此重大打击,无不为之丧气。
所幸的是,精武人中已出现强有力的中坚力量。卢炜昌在此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卢炜昌联络陈公哲、姚蟾伯二君,商量重建精武会新址事宜。陈公哲大度,愿将自家在虹口区提篮桥倍开尔路73号的旧宅献出,作为精武会新址,但要改建装修。于是,三人秘密进行,消息一直未曾泄露,至完工后搬家前一日,才公之于众。精武人茫然不知,极为诧异,怀疑此建筑是出于鬼斧神工。惊喜之余,无不称奇,都表示愿以三君为榜样,为精武事业作贡献。从此,精武会才算有个像样的家。
至此,精武会才正式定名为“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挂霍元甲遗像,称霍元甲为“精武元祖”,以霍元甲“爱我中华,强国强民”的爱国精神作为精武灵魂,统帅全会。当时,精武体育会积极倡导“精武精神”,主张“爱国、修身、正义、助人”,明确规定“不准以我之拳头加在同胞身上”。由于会章充满爱国爱民的真挚情怀,受到大众普遍欢迎,入会者接踵而至。
精武体育会的会务更加完善,扩充学科,改良形式。武术套路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派系,拳术兵器各列出名目或画出分解图,编配口令,统一教授。除武术和音乐外,精武体育会又设立了兵操部、游艺部、摄影部、文事部、励志团、书报室和体操部等,开始注重德、智、体三方面的共同发展,使精武人不但个个体魄强健,且能束身自爱,成为有知识,有修养,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精武体育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得到益处,因此,影响也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参加。
陈铁生,本是富家子弟,妻妾成群。他喜好文学,通晓音乐,不良嗜好也多,身体素质亦极差。加入精武体育会后,不但身体逐步强健,品性也逐渐改变。后来,陈铁生居然辞掉官职,隐居于精武会,专门养性修身。之后,陈铁生成为精武会不可多得的人才,成为重要文献《精武本纪》的主编。他对扩大精武会的影响,光大精武会的精神,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主人翁是一位女士。她叫陈士超,精医术,是一位医生;她还擅长西洋音乐,但却体弱多病。为强身健体,她加入了精武体育会,很快病体康复。武术和体育的力量使她惊喜不已,康复后,她决心为精武事业贡献余生。最初,她组建女子模范团,号召女子也加入精武体育会,锻炼自己的体魄,陶冶自己的情操,后来,她又创办精武体育会女会。她的举动在当时影响很大,证实了女子同样需要锻炼体魄,同样能够为洗雪“东亚病夫”耻辱作贡献。
为了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宣传精武体育会的巨大社会作用,精武会积极筹备,不仅在众多报刊发表了许多介绍精武会的文章,还陆续编写并出版了多种与拳经有关的书籍。像“迷踪艺”的《霍氏练手拳》、《潭腿》、《工力拳》等很多单行本在社会上影响都很大。有些图书还被翻印到国外。这些印刷品及时传播出精武体育会的信息,及时与广大民众沟通,拉近了民众与精武会的距离,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精武行列。
由于精武体育会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到精武会成立十周年时,精武体育会已遍布大江南北。上海有总会和三个分会,另有女子精武会;外埠有绍兴、南浔、松江、九江、汉口、香港、广州等十几个分会,会员达数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