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深厚历史的向往与近代启蒙的试步

  ——近代山东美术人物事件

  伴随着近代社会发展的动荡:清王朝的覆灭与民国的建立,军阀割据与国内混战,古老的齐鲁大地也呈现出激烈的晃动。

  然而,在社会混乱庞杂的同时,有时艺术却有可能在某中程度上得到发展。历史有“国家不幸诗人幸”这样因祸得福式的慨叹,它从另一面说明:艺术本身在娱人耳目、快人胸襟的功能下,还掩盖着对社会的某种逃避。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往往可以把各种对人生、历史、社会的哀、怨、恩、仇等体验投射到他所把握的艺术形式之中,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建构。

  在此层面上,山东的美术家凭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开始了实践对于深厚历史心理的热切向往与现在启蒙下的悄然试步。前者一翼带有一种明显的“补课”性质;面对文人画历史的相对孱弱与古老文化沉积的绝对深厚,齐鲁画家开始了他们的具体实践。而针对于沿海文化圈的另一翼作者们,却有更大的可能,去以全新的姿态——这当然有对过去生存的文化背景的减弱为代价,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接受西方文明的扶植并进行自己的操演。

  这时,山东的美术活动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潍坊(潍县)、烟台四个不同文化据点之上。

  泉城济南作为齐鲁文化的交汇与凝结点,素有“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多士”的名誉,自然有着它先天规定的历史原因。舜耕历山的遥遥空间追念,七十二泉滋养的人文环境在近代而言,更重要的在于它对京沪文化交流渠道中的给养,并能反射出自身背靠鲁城曲阜的坚实背景。其绘画的移动性与文化的恒长性之间往往形成富有意味的比照。

  美术活动的外在标志则体现在社团、教育的建立与兴起,而展览会也算得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1879年,在这个饶有深意的变革年代里,济南成立了国画研究与教学双重责能的艺术团体——“枕流画社”。它有蒙族画家松年创立,著名的理论著述《颐园论画》,据悉便是该社的课徒论稿。其中不乏独到的精辟见解。它的成员有唐鸣(字秋生)、丁惠、(字汉卿)孙殿安(字竹候)、周杰(字小英)等。这个画社有松年领衔的本身,无疑对清末民初的山东画界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932年,由魏少彭为主席,主要成员包括桑子中、王因陈、方仲怡、张玉甫、郑雁秋的“山东艺术学会”宣布成立。它的主要功绩与影响是在1933年—1935年在济南的青年会举办的三届艺术展。

  1934年3月,由山东省立教育馆设立了“绘画研究会”。以每周召开一次研究会的频度,聘请名画家进行指导。它的成员有关松坪、彭保仁、周爱国、吴天樨、夏省吾、关友声、王雪桦等。

  1946年2月,济南有“南华公学”的建立,校址在西郊水泥厂的旧址。其支持者为曾任北洋政府总理大臣的靳立鹏之弟靳云锷,并由其担任校董会的董事长。9月,南华公学会设“南华艺体专科学校”,简称“南华艺专”,内设美术、音乐、体育三科,学制三年,是当时唯一在政府注册登记的正式艺术类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王玉圃,以文学、戏剧为专长。1948年,国民党战事失利,济南围城,南华公学停办。南华艺专则迁入城内,与大明湖北岸之铁公祠暂厝。10月,济南解放,南华艺专在王玉圃率领下流亡湖南、广东。在广州时,因广州已有“南华艺专”之注册,故改校名为“正华艺专”。1950年初,王玉圃流亡台湾,教师多各自归乡,南华艺专乃告结束。它在美术方面的师资主要有黑伯龙、关友声、弭菊田、呼盉斋等人,张茆才亦曾客串任教。以上诸先生均以中国画见长,故学生中亦多为习画者,至今尚在省内美术界活跃者有刘如璞(执教于山东轻工业学院美术系)、王大章(任济南铁路局系统画师)、薛俊莲、王会庸(在山东省美术馆任职)等。

  此外,济南解放前夕,尚有“济南美术专科学校”之存在,创立者为崔祝生先生。不久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崔祝生先生由文教主管部安排至齐鲁大学医学院(即今山东医科大学)任医画室主任,学校解散。崔祝生毕业于北平艺专,习西洋画,50年代末弃职回乡,居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年已90多岁,尚执笔不辍,常为刘勰画像,现为莒县政协委员,文化界之元老也。

  1947年9月,济南成立了“山东艺术协进会”。以每周日下午开展活动,并聘请著名画家轮流负责研究,指导。

  1947年10月,王墨仙、理事程公博、弭菊田、呼盉斋组织的“中国全国美术会山东分会”成立。与以前类似组织的松散性不同,他们开始注重从美术角度进行研究。并在当时的济南《正报》上开辟了《艺苑》专栏,刊载会员的作品及论文,以每月三期的频度进行。他的成员计有关有声、黑伯龙、刘啸清、王凤年、岳祥书、段黎明、赵弥华等。

  当济南地区以中国画作为主要活动的画会社团频频登场的时候,在他东去三百公里左右的潍县也有着不同的呼应。

  不同的是,潍县所接受的历史影响是实在而明确的。它首先有着郑板桥的那种无处不在的影子在晃动。十笏园那狭小空间反射的广阔历史天地。自然有着与江南风格相去甚远的格制。以陈介祺为核心的“十钟山房”及“万印楼”古代遗珍的大量收藏。启一时强烈而悠远的嗜古之风。它对于潍县地区乃至于整个山东都有着难以估量的辐射作用。仿古铜工艺的精湛,加上红木镶嵌工艺,勒石拓片带来的这种文化传播的方便,还有着不计其数的民间美术,木版年画的佐证。于是,使得潍县地区的国画呈现出好古敏求而又略见俗艳的心理感觉。

  在如此的文化心理下,1922年在潍县率先成立了《同志画社》。他由时任潍县广文小学图画教员兼丁氏第一小学教员丁启东(字东斋),潍县县立小学图画教员刘炯发起。丁氏第一小学的校长丁锡言(叔言)任社长。它的成员有郭乃馨、赫保真、郭味渠、于希宁、张郇丞、陈寿荣等近三十人参加。它的特点是:1.定期例会。2.不定期的举办画展。3.增加书法练习。

  这个画社的显著特色便是它的恒久性,前后坚持计十五年,直至一九三七年冬天潍县沦陷于日寇手中,“同志画社”随之解散。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对日后山东画坛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如果说济南和潍坊的美术活动主要处于一种向往古风的艺术意识之中的话。那么,在青岛则被皈依到西方文化的气氛之中。因而,使得西方绘画得以与中国画开始形成并行流向。

  十九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入侵青岛,列强强行占领的同时,亦飘来之欧洲文明的异香。尽管这是建立在一种民族耻辱之上的传播,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传入给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文化心理影响至深。由是,在今日岛屿之上举目可见的歌特式天主大教堂耸立起来。出于对欧洲生活的倾慕,油画与水粉亦联袂进入这个雏建的岛城。而后者则由于这个岛城上空飘荡着温带潮湿的海洋季风。更能使这个原发于雾都的画种得到了遥远的暗契。加上水粉画风的明快、简捷、娱人的功能,也同时适应于其对岛城旖旎风光的表现。

  由于西洋画家旅游写生前来青岛,加上十月革命之后流亡的白俄画家也时常举办一些沙龙性的艺术生活。从而把西画技巧带来岛城。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青岛后,亦相随带进日本风绘画与摄影。

  随着西方美术的不断涌入,岛城上也同时云集了不少前清的遗老遗少。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势力,与西方文化的传入相辅相佐。在其客寓青岛期间,与刘延深、吴郁生等人遗下大批墨迹。康氏更曾将自己的文物书画珍存举办收藏展,从而补充了由于外来文化接受而造成的浮泛。

  二十年代,由于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说”,并在中小学中设立图画课。此时,青岛的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师便随之成为社会美术活动的骨干。其时于孙洽群、丁东垒、赫保真、王文祯等人为骨干,联袂发起成立了少海书画社。

  少海书画社成立于1926年,画社主任为刘仲永、刘菊园。主要成员有宋怡素、丁麟年、陈纪云、史承荫、赫保真等。他们主要活动有:一为进行金石书画的研究,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二为组织展览社员的作品;三为陈列出售社员的作品,因为编辑出版画册。(曾出版有《少海书画册》两册)。

  如果说“少海书画社”是以国画为主,西画为辅的形式出现,那么,琴岛画会的成立则更能集中而深刻地体现出青岛文化的心理特征。

  1938年,因战火而中断学业的北平京华国立艺专的学生吕品、赵仲玉、万东航返回岛城,在沉重的社会气氛中,这群不甘沉沦的青年,为了张扬自己的活力,决定成立“琴岛画会”。通过各种背景的渗透,获得社会局的批准备案。1938年11月,“琴岛画会”宣布成立,由赵仲玉担任会长,吕品任副会长,会员计有郭梦家、王关石、陈大羽、叶又新、王文彬、毋振元等二十人左右。

  在画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展览上,出示了赵仲玉的油画、粉画二三十幅、吕品的水粉、油画五六十幅。加上万东航和其他会员的作品,共约百幅左右。此次首展,虽然规模小,展期短,但影响很大。

  之后,于1938年、1940年、1941年、1942年举办多次展览,包括赈灾义卖等等。

  1943年会址迁移,而会长赵仲玉由于腿残,不便参加活动,画会的日常工作便有吕品支持。但后来由于日伪当局政治、经济的压制而被迫解散。

  烟台——作为胶东地区的文化、经济的重镇,同青岛相比较,西方文化对其影响只是一种表象的作用,而其自身也并不具备反应的条件。因此,其绘画也往往是中西并杂上演的。

  “春晓画社”:这是1931年在烟台成立的国画研究团体,成立有张经艺、许召南、孙和轩等十五人。它的入社资格为:具有高等教育或专门训练者。它的研究科目除了绘画之外,尚包括篆刻、木刻、文学等。在1933年曾举办“画家联艺展览”。自此之后至1936年,共举办过五届画展。

  烟台还举办过如此画展:

  1935年,天津名画家芸香馆李荷生举办画展,将个人及其他名家作品在进德会展出。

  1936年4月,名画家王心竞,在烟台谦和裕旧址,展出作品四十幅。

  1936年五月,烟台“协合古玩铺”经理张玉山发起,集胶东各省收藏二十余人所爱,举办“集古书画展会”除本地人之外,尚有美航官兵观购。

  在艺术教育方面则有这样的活动:

  荷生画社:初建于1938年,为天津画家李荷生来烟台创办,继第一次招生后,于1934年元月8日开始招收第二批学员。由于李荷生长于国画,故该画社也主要传播国画技法。

  坤生画社:1933年,由长岛人梁坤生创办,坤生画社以上海等地购进了大量的美术材料、模型、仪器等教学设施,在烟台多次招生办学。

  维新美术馆:成立于1933年之前,馆主为焉雨田,画馆开设油画、水粉、碳笔画、铅笔画等课程,为男女兼收,半日制上课。

  从整体上来讲,山东的近代美术主要策源地在济南、潍坊和青岛,而尤以青岛最具有文化学上的意义。也就是说,青岛对于西方文明的接收并迅速地做出反应,之于现代齐鲁画社构筑框架,作用是深刻的。它主要体现在把零散的师徒式设馆教育,逐渐纳入到科学的、系统的团体艺术活力活动和学校。其中参与的成员陈大羽、叶又新、王文彬等人在日后或成一方盟主,或者影响昭著。

  赵仲玉:作为一名女性画家,能够领衔一个画家的组织、交流、探讨与教学,即说明赵仲玉本人的能力勇气所在,又可见出岛城受西方文明下的文化环境之改善。赵仲玉早期的油画风景以印象派颜色为主,强调色彩布点上的装饰感和深层感受。后期的油画则考究颜色本身的敦厚及用笔的秩序感。

  吕品:其绘画主要以水粉为主,他对于水粉的控制能力,则显然得益于中国写意画的理解。其画面上见出清雅而空灵的感觉能力。

  相比较而言,由于潍坊背靠的深厚文化背景与历史文化心理的作用,因而产生出诸如郭味渠、于希宁这样的画家,他们侧重对民间美术色彩印象的投射与朴实的自然感受心态。那么,文人荟萃的济南对于中国文人画的接收则产生出关友声、黑伯龙那样立足于南宋画风而又略见日本南画风的痕迹。

  如此,则可以使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清晰脉络:近代,山东画家是在以新文化启蒙之下,参加历史的追寻来进行这么一种悄然的探求。文人画一翼又常有某种补课性质去实践的。这种相悖的观念,又恰恰形成互补状态。它为当代山东画坛的新构架,建立起了一个自律发展的相对健康基础。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