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毕业展的剖视而引发的概念内容转换
在现代构成上,山东油画层以“风土人情”为表现内容,即“土”与“洋”两个切面的叠台,获得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群体。
有的评论家曾用“薪火相传”来形容山东油画的发展特点,那么,我们在此可以获得两个答案:一是山东美术在艺术态度、表现倾向、审美观照、题材选择上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延续。二是青年一代油画作者对既成艺术框架的主动接受,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在转换的深刻文化撩拨。
对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九二届毕业生的展览,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文化征兆:同是在以对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写实表现手法与切近生活的最底层(这通常特指“风土人情”)视角的理解上,出现了相异的阐释,而且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出三个层面的区分。第一种是以写实与风土相连续,我们可以选择张淳作为当然的凸点。《回乡的老兵》、《家常饭》、《村妇》、《大地》,从这些题目上,我们可见他关注的焦点:乡土气的浓郁生息与区域度的文化体现,现实主义下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张淳理解为一种写实性的真正体现,它要当然地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情节性、故事性与典型性的支持。这些我们可以从他对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形式安排上体现自己的意志。二是在色彩的偏嗜上烘染气氛的浓度。三是写实的特有视角,我们不妨看做是一种“镜头感”的运用。人物显示出来的动势性(诸如《送葬的人们》)体现出来了真实的幻觉感应。
赵强则强调童年感受深层记忆与中国北方农村的背景相联系,冷峻的体会,清醒的寸度感,明确的色彩指向与透通的空间,在《初冬》、《同样的蓝天》中,共同显示了他天真而充满预谋的心态。儿童显示的无理由喜悦与不可捉摸的动势,与观者的心理期待形成新鲜的落差,这同时显示出他在“风土题材”与“现代体验”间的尝试。
第二种类型则是将一种先验的心态同当代文化青年的特有敏锐感连接在一起。在戴亚康的《肖像系列》中,我们足可见这种近距离审视的倾好,在含混的笔触与尖利的心理体验中谋求一个可靠的交台点,这里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觉察能力,但同时亦溢动着相悖的因子,在这种对象神态中如果寻找到持久的“凝视”,无疑会使他获得并非偶然的幸运。
李晓晖则对意象体会与色彩明度及情绪秩序上有着特有把握,在《长生殿·京剧系列》中,便显露出他对人物动势在情节落实上的细腻体会。
第三种类型则介乎于以上两者之间。盛力对古典杰作的预成图式倾注浓郁的兴趣。我们不妨看做是在“大师情绪”中去追寻现实的,他是在近乎人为的在光源效果与自然环境间相调和。因此,迷蒙与清晰、松弛与紧张、轻柔与韧性,都有待于获得悄然统一。
姜文的绘画体现了更加富于调和的性格。在《沃土之一、之二》中,我们可见他在情绪体验与形式摆布间的能力。几只充满作者意识笼罩的牛在惶惑地窥视遥遥的远方。这里既有超现实的神秘、抽象的平面理式感,又有现实思想的坚挺与写实手法的细致。另外,在邹立禹、周伟华、王卫东的作品中,亦可显示出对于“现实”到“写实”的不同落实。邹立禹那细致与细腻的交合;周伟华对块面形式感觉的追逐在冷峻与粉腻之间;王卫东对色彩的印象尚待于进入感觉深层。
艺术毕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它透映的不再是区域的集体封闭思维,同时亦聚焦着时代文化光照的劲射。当然,二者充满灵慧的消解,将会获得“形而上”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