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章 1907年度 爱德华·毕希纳

  因发现非细胞发酵法而荣获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爱德华·毕希纳(德国,1860~1917年),186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农民家庭。爱德华和兄长汉斯从小就酷爱学习,非常渴求知识和受教机会,父母对此倍感欣慰。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坚决要将两兄弟培养成才。后来,弟兄俩先后考入慕尼黑工业大学,并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成就。

  汉斯·毕希纳成绩优异,毕业不久就担任慕尼黑卫生研究所所长,并发现血清具有保护有机体的作用,很快成为知名的免疫学家。在汉斯的影响下,爱德华也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但不久,他不得不因经济困难而退学去参加工作。1884年,在兄长的资助下进入慕尼黑大学,师从有机化学家拜尔,1885年又转至植物研究所师从内格利,1888年获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做拜尔的助手。1891年至1915年,爱德华·毕希纳先后任职于慕尼黑大学、基尔大学、蒂宾根大学、柏林农学院、发酵工业研究所、德国化学学会、波兰布雷斯劳(现弗罗茨瓦夫)大学以及维尔茨堡大学。其间,因研究并发现非细胞发酵而荣获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爱德华·毕希纳因为在生物化学领域颇具影响力,他和许多学者被征召入伍,但他没有弗利茨·哈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一战中为德国研制生化武器并首次将毒气应用于战场)那样幸运,他和许多德国官兵一样被好战者永远留在了战场上,这位杰出科学家的生命就这样被停止在1917年8月13日。

  1839年,德国化学家加图斯封·李比希(Jutusvon Liebig)已经阐述了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酒精发酵一直被认为是自发的过程,直到1858年,法国化学及生物学家路易斯·帕斯特鲁(Louis Pasteur)证明发酵仅在活体细胞状态下才会发生,即与生命现象相关,帕斯特鲁视其为一种生理活动。这种对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作用机理的分歧在1897年后才最终得以解决。

  1884年,毕希纳在拜尔的指导下开始化学研究工作,拜尔为毕希纳建立专门从事细菌和发酵化学研究的实验室。1897年,毕希纳在受控温度下,用沙研磨酵母细胞,制备出能将蔗糖发酵成乙醇的无细胞提取物。实验表明,活泼的酵母细胞不是发酵要素,引起发酵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酵母细胞或酵母菌的存在而是酒化酶的作用。因为离体酵母提取物可产生酒化酶,酒化酶再引起发酵。离体酵母提取物可以与活体酵母细胞一样将葡萄糖转变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一转变并不依赖于酵母细胞,而是依赖于无生命的酶,毕希纳的发现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有关发酵本质的争论。毕希纳将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和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微生物和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微生物代谢作用的机理,这标志着现代酶化学的开端。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