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传略”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初渡江,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传见《晋书》卷八十。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祖王正,尚书郎。父王旷,淮南太守,与晋元帝司马睿为表兄弟。伯父王导和族伯王敦为东晋开国功臣,分任丞相和大将军,执掌军国大政。王羲之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这是他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羲之幼时讷于言,及长善言议,性格梗直,气宇不凡,为世所称。王导、王敦十分器重他,称誉为“吾家佳子弟”。王羲之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庾亮临终,上书推荐,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生性豁达,有用世之志而不追逐功名,他为江州刺史时,朝廷公卿慕其声名,爱其才器,多次征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王羲之为会稽内史,其时骠骑将军王述因母丧居郡境。王述又先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亦少有名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轻视王述的为人,至会稽只一吊王述的母丧,从此再不登门。王述深恨之。王述居丧期满,朝廷征召为扬州刺史。会稽郡隶属扬州,王述即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羲之耻为王述之下,遂挂印归隐,并在父母墓前发誓,再不做官,史称“信誓之诚,有如�日”(《晋书・王羲之传》)。从此,王羲之尽情山水之乐,弋钓为娱,既皈依佛门,又导引服食,集儒、道、佛之学于一身,崇尚清谈,讲求仪表,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名山。这就是王羲之的晚年生活。隐逸旷达,悠游山水,更能集中精力于书法艺术,使他成为精深博大,尽善尽美的一代书法艺术大师。王羲之书法刻本很多,散见宋以来所刻各帖中。行书保存在唐僧怀仁集书《大唐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
“影响”王羲之的书法驰名当时,饮誉后世,有“书圣”之称。他主要的书体是隶书和章草,以及草隶和稿书(稿书,即由章草演变,用于写草稿的草书,后世称为“今草”),草隶为古今之冠。魏晋之际,人们谈及隶书必称赞钟繇,谈到章草必称赞张芝,两人齐名“钟张”。羲之7岁学书,从师书法权威叔父王�和卫铄。王�,官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侍中,兼工各体,得钟繇、张芝和卫恒之法,风格偏于古朴。卫铄,字茂猗,曹魏大书法家卫觊的后代,魏晋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家卫恒之侄女,人称“卫夫人”,家学渊源,擅长各体,尤工隶书,书风娇媚。羲之从卫夫人学隶书,并得见诸名家书法之幸,继而又专攻钟张之体。如此良好的教育,对王羲之古雅、妍媚书风的形成打好了坚实基础。钟繇善隶、楷和行书,张芝擅草书;而王羲之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唐张怀�在《书断》中,评价王羲之书法,列其隶书、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王羲之曾自评书之造诣“与钟书当抗衡,与张芝当雁行”。这个评论恰如其分,得到书法权威评论家的肯定与赞扬。梁武帝萧衍和庾翼两家的评论最具有代表性。
梁武帝评价王羲之书法见《书评》。此书为梁代袁昂奉武帝之命而作,全称《古今书评》后由隋僧智果按萧衍原评写成字帖,载入《淳化阁帖》。梁武帝称“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是最早见于典籍的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梁武帝是有见识的书法鉴赏家,是亲见过羲之书法真迹者之一,他的评价比较可靠。庾翼是庾亮之弟,羲之晚年曾用章草书答庾亮,庾亮以示庾翼。羲之书法在先不及庾翼、郗�诸人,到了晚年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庾翼看了羲之书后,致书羲之表示叹服,“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张,过江亡失,常痛妙说:(张芝字)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见梁代虞和《伦书表》,又见《晋书・王羲之传》)十分可惜,王羲之这位“书圣”的书法真品没有流传下来。在真迹失传的情况下,梁武帝和庾翼的评论,就是我们研究王羲之书法最早的文献资料,弥足珍贵。
王羲之书法何以过早地失传呢?这是需要揭开的一个谜。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地位高,书法价值更高,因此能够得到并收藏王羲之书法的人,集中在皇室和少数权要手中。客观原因是东晋及南朝战争频仍,改朝换代接连不断。这时集中于皇室及达官的书画鲜有不被毁于兵火的。几次大的兵火如下。其一,孙恩、卢循起义,攻陷了会稽,羲之次子王凝之被杀,当乱事蔓延之际,文物遭劫。其二,公元449年3月,侯景叛梁,攻破建康(今南京),梁武帝在台城被软禁中活活饿死。繁华的建康城烧掠一空,横尸遍地,文物又一次遭到洗劫。其三,公元555年,西魏于谨攻陷江陵(其时梁以江陵为都),梁元帝将降,乃聚名画、书法及典籍24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火方炽而于谨入,从煨烬中抢出书画4000余轴,归于长安。在24万卷中仅抢出4000余轴,可见其损失惊人。颜之推有赋记其事:“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辆而烟扬,史籀以来,未之有也,普天之下,斯文丧矣!”(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梁武帝自称藏有右军帖270余轴,经过以上几次大规模兵火的浩劫,究竟保留了多少,是谁也无法肯定的了。如今遗存世上享有盛誉的《兰亭序》,它的真伪都是值得研究的。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本文就不多说了。
“余论”王羲之书法集钟繇、张芝、卫觊诸家之大成,精微体势,推陈出新,一变魏晋以来的厚朴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作,自成一大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具有阳刚之美,骨力雄健,入木三分,点划多变,变幻莫测,神采潇洒、飘逸、机敏,极富韵味,成为晋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史载,王羲之所书精品,以《乐毅论》《兰亭序》《黄庭经》为最,但由于战乱兵灾,真迹已不存,传世之作,大多是历代临摹墨本和刻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可叹也夫。至于“兰亭真迹陪葬昭陵”之谜,但愿有朝一日能揭开,历史终将作出最公正的评判。
(钱曾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