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传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传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
北宋嘉�二年(1057),苏轼礼部进士及第。文坛领袖欧阳修极为称道其文采,他得到苏轼所写《刑赏忠厚之至论》,击节叹赏,评其文章说:“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并说:后世无有诵吾文者。苏轼因此文名大噪,誉满京城。神宗朝苏轼曾“更数十年,”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诗讥讽,被弹劾入狱。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流放黄州。哲宗朝任翰林学士,先后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变法派贬谪惠州、儋州。暮年由南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苏轼在政治上属旧党,但又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因此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斥,一生仕途坎坷。“上益圣德,下济苍生”是苏轼的座右铭。爱民是他最突出的政绩表现。在杭州任上时,他治理西湖造福于民,至今有西湖苏堤这一遗迹。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发生灾荒,他亲自去“赈济”,除夕之夜野宿城外,被时人传为佳话。并到附近的临安、于潜县监督捕蝗。在密州、徐州等地任职时也都视民如子,与民同乐、同忧。他在徐州时,亲自率领人民防洪护城。天旱时,与民一道祈雨;下雨后,又与民同庆。最后在常州去世时,“吴越人民,相与哭于市”。可见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是一位难得的全才作家。他的诗、词、文、绘画、书法、音乐都出类拔萃。其作品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气势豪迈,有其父苏洵汪洋恣肆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词的长调和议论文更是气势奔放,浩荡磅礴,能收能放,舒卷自如,行云流水一般。对当时和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为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卷帙繁多的散文作品。数量之多,属北宋作家之冠,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影响”苏轼的诗。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比例最大的就是他的诗。他一生经历了从仁宗皇帝到徽宗皇帝的五个时期,足迹遍及各大州郡,远至边陲和海南儋耳。一生中虽有志得意满之时,但更多的是多舛的命运,十分坎坷,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把“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思想,以及对故乡美丽山川的追忆、对亲友的怀念、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全都在诗中得到吟咏。其中最富有影响和感染力最强的就是他的言志抒怀诗和对自然风光的吟咏。这些诗除了排遣内心里的惆怅和愤懑之外,还把佛老的随缘自适的思想也表现得非常淋漓。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都是他在,诗中反复吟咏的内容。他的抒情写景小诗,笔触诙谐幽默,极富生活情趣,正是他狂放不羁性格的表现。
苏诗风格挥洒自如,自然奔放,是其显著特色。此外,苏轼在诗的写作上还有两个独特的贡献。其一,“以才学为诗”“议论为诗”,使诗的创作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其二,苏诗深寓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从不同角度观看庐山的结果,正是说明局部不能代表全部,局中人无法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的道理。由此推及人对事物的认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不冷静、细心地观察事物,便轻率地下结论,就会犯错误。苏诗的这两个特点,不仅影响了整个北宋诗坛,也直接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创作。
苏轼的词。唐诗宋词都是一代文学的代表,词是在苏轼的手中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否则很难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原来词这种文学形式只是写男欢女爱,伤离送别一类内容,题材狭窄,充满了脂粉气息,所以有“词为艳科”之说。还有人说“诗庄词媚”。北宋欧阳修、柳永、范仲淹等人开始对词的创作进行改革的尝试,扩大表现生活的内容。但真正使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苏轼。他使词诗化,散文化。凡诗、文写的内容词均可以写,凡诗和文的创作方法同样适用于词的写作。这样便使词的题材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词至苏轼所写内容真是无所不包,有传统的男女柔情,伤离送别,也有山川风物,农舍草木,念古怀旧等内容。像其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这样的词把抒情写景和议论熔为一炉,写得飘逸洒脱,气势磅礴,系中国以前词史上所不曾有。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南乡子・旌旗满江湖》都写得慷慨激昂,感情淋漓,读后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这亦为过去所不曾有。苏轼还几乎是第一次把农村风物引入词中,写得清新流丽,别有一番浓郁的生活情趣。写及的有农夫、渔夫、浣女、莲娃、幼童、老翁和船夫等形象,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他还第一次把悼亡的内容写进了词,把对亡妻的真挚情意写进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里,读后催人泪下。词在苏轼的手中可以写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这是他了不起的一大贡献。再者在写作手法上,也不只是婉约见长,他还创造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
苏轼对词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内容和创作方法上,还表现在形式的解放上。以往词在音律上过分严格的规则,慢慢成为自由抒情的羁绊。“横放杰出,而诗人则提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的见解。也就是不让词律束缚自己的思想而让形式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再者,他善于利用词的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舒卷自如的变化。在用字上他特别注意铿锵响亮,任何词语均可入词,以能否确切表达思想为依据。
总之词在苏轼手中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正如南宋词人刘辰翁所评论的:“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就是说苏轼突破了词作的传统精神,以他杰出的才能,巨大的创作力,在词坛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使词诗化、散文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否则何以有词为一代文学的标志之说呢!
苏轼的散文。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初散文风格继承了唐末五代以来崇尚内容空洞,追求艰涩浮艳的风格。至欧阳修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革新运动,倡导韩愈的“文以载道”的理论,强调文章内容重于形式,强调风格的“易”。在这一文学革新运动中,苏轼以他突出的成就攀上顶峰。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代散文更宜于说理、叙事和抒情,成为当时和后世散文家学习效法的楷模。在散文的写作上,他也有一套传之不朽的创作理论。他强调“辞达”,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并要求“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对于写作,他还强调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及艺术修养。他要求善于发现机趣,能“求物之妙”,并“能使是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见《答谢民师书》)。在写作中还强调成竹在胸和灵感。他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脑中,执笔熟视”。并同时指出艺术的构思“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这种灵感的重要性,说得形象透辟。对于前人创作的规矩,他又不受其约束,强调自由而准确地表达主观思想。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强调了既学习古人,而又不囿于旧有的传统,所以他的散文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受。而其散文作品也正是他这诸多创作理论的说明,体现了他平易自然,说理畅达,极富感染力的特点。不少名篇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如一些亭台楼阁记写得就极富特色。他以描写、叙述和议论的错综并用为其特点。其布局又自由得很,随主题的需要而变化多端,正如他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其作品《陶然亭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正是运笔自如,读着令人神往的优秀之作。再如《喜雨亭记》写来也别有特色。他把“喜”“雨”和“亭”三者的关系,通过分写、合写,顺写、倒写,虚写和实写的笔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流荡在胸的情感。全文轻松自如,妙趣横生地侃侃道来。《石钟山记》写苏轼的探究,既有情趣又寓哲理,读后让人回味不尽。《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情景交融,让人神往,历来被高度评价。总之,其散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至今仍产生着强烈的影响。
苏轼的书画。苏轼的书画亦当属一流的,只是因为人们只注意到他的文学成绩而忽视了他的书画。其书如其人,如其文,洒脱自如,流丽自然,以其行书最受人赏识。其成就与蔡襄、米芾和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家。其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擅长于画墨竹,并对画竹阐述过真知灼见。
“余论”苏轼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全才大家,彪炳于史册,名垂于后世,永世不朽。人如其文,苏轼的品格节操亦为人伦之师表。苏轼幼年,其父苏洵四方游学,其母程氏亲授以书,读《后汉书・范滂传》而叹。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地答道:“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十分感动,“奋厉有当世志”。苏轼一生几次大起大落,但他一生秉正,以气节为重,视富贵如浮云。尽管多次身处逆境,但从不随人俯仰,不随波逐流,实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苏轼又受其父信仰佛老思想的熏陶,不受物累,随缘自娱。得志时,施惠于民,悠游自在地生活。身处逆境时,亦能达观自如,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这一切正是形成了苏轼诗文豪放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原因。
(马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