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传略”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伟大的爱国诗人。本名屈平,“原”是他的字。屈原的名字,与他的生日有关。他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依照传统观念,他的出生年月日都符合“人生于寅”因此他父亲便给他取名“平”取字“原”,“平”象征天,平正,的意思;“原”象征地,宽平的意思。这个名字与生辰联系起来,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意思。传见《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是楚国贵族,年轻时受楚王重用。在楚怀王时,屈原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据说,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有统领王族人员的意思,地位相当显要,他几乎是楚王的左膀右臂。“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对应诸侯。”
屈原曾先后两次被放逐。第一次大概在楚怀王二十四年间(前305~前304),在外约有四五年。放逐的原因,可能是屈原极力反对怀王亲秦反齐的外交政策。屈原屡次犯颜谏止,开罪怀王和连横派,因而遭谗而被放逐于汉水上游,相当于今天湖北郧、襄一带,在当时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的北边。
第二次放逐在顷襄王时,此次遭逐原因是他得罪令尹子兰。他责备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会盟以致遭秦扣留而死。再放地点在江南。放逐期间,屈原四处流寓,在汨罗一带的时候,楚国郢都为秦军所破,形势十分危急。屈原看到国家、个人前途都一片黑暗,毫无希望,于是投汨罗江自尽,结束了他上下求索的一生。
屈原死了,但是,人民记住了他,历史记住了他。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成了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传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的),并沿袭至今。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据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悼他们喜爱的诗人,每当五月五日这天,把米盛在竹筒里,投到水中以示祭奠。东汉光武年间(25~57),长沙人欧回(一作区曲)某天忽然见一个人,说是三闾大夫。这人对欧回说,人们用竹筒贮米的办法祭祀,祭品都为蛟龙所窃取,如果换用箬叶和五色丝捆绑,蛟龙就会惧怕而不敢窃取。欧回听从了他的话。后来粽子多裹以箬叶束以丝线。关于赛龙舟,据说是源自当时“土人”争取驾船救屈原的事实。
“影响”屈原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追求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爱憎分明、不随波逐流的诗人。
在政治上,屈原以忠君爱国为出发点,积极入世。具体地说,他坚持“美政”的理想,措施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屈原举贤授能的主张,一方面满足了那些要求从政者的愿望,同时又冲击了贵族要保持特权的习惯势力;另一方面,这虽然能给国家带来生机,但往往遭到一些小人的诬害。所谓修明法度,就是认为一切要按照制定好的法度办事。这种带有法家色彩的政治主张,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反映了他们的政治要求,它是针对着旧贵族的利益而提出的。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战国时期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屈原的主张代表了未来(封建社会)的力量,是进步的。
屈原与贵族统治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对贵族集团争权夺利,贪婪嫉妒,倚仗权势,蔑视法规等腐朽反动的本质,作了无情的揭露。例如,《离骚》中说: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代朱约佶作屈原忠君思想表现得最充分的时候,是在自己不为国君理解的时候。屈原的忠君当然不是愚忠,他在诗篇中表现的思想绝不是一味地服从驯顺,而是常常流露怨愤,甚至厉辞谴责。因为屈原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国君的尊严与权威,所以当国君的做法不利于国家的利益时,他就抑制不住心中的怨气和愤怒了。“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荡”(《离骚》)。“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九章・惜往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很显著的,作品中他对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是深切的关心与同情。屈原虽然自己遭到放逐,但他仍然不忘规劝国君,反映民间疾苦。
屈原的爱国,虽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惶惑,但终究是无悔的,执著的。也许正是因为充满矛盾与惶惑,他的无悔与执著才更加真实,更加感人,而不流于浅露。但是,屈原虽然遭群小排挤诬陷并两次被远逐流放,却始终没离开楚国。即便在想象中遨游太空时,天上有着无上的光明,但一低头瞥见地上的故土时,心情顿时沉重,就连仆人和马都同情诗人怀念故土不忍去的痛苦,止步不肯向前走。一句“忽临睨夫旧乡”,爱国怀乡的情怀被抒写得痛断肝肠。去国的感慨这时只能解释为一种颇带自嘲的愤懑,“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这一种报国无门与徘徊不忍去的映照,充分表露出诗人的爱与恨。爱与恨到了无法排遣无法解脱的时候,诗人只有用死来了结了。
屈原的思想是丰富的,复杂的,艺术上也是不同凡响的。现在知道的屈原的作品有20多篇,这些诗篇大多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屈原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最显著的有以下几点: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则有奔放热情的感情、瑰丽新奇的想象,并因此而常采用神话传说的素材。由此可见,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胸襟。二、比兴手法巧妙使用。这使作品在反映现实矛盾、抒发内心感情时,可以避免直率浅露,达到婉转而深入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屈原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并有所发展。三、篇幅与语言形式上的变革。《诗经》里的作品,句以四言为主,篇幅往往不太长。而屈原根据楚地民歌创造的这种骚体诗,句子加长了,篇幅也有较长的(《离骚》一诗共373句,2490个字)。这比较便利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加大了诗的内涵。长短句的变化上,骚体诗也比《诗经》更加错综灵活。这又更加便于抒发炽烈的激情,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加上屈原作品融合叙事成分、抒情成分与说理成分的做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气势跌宕雄浑的特色。
屈原的遭际与人品、作品,对后代文人、文学都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只要看一下刘安、司马迁、李白诸人对《离骚》的评价就不难看出。刘安谓《离骚》兼有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的品格,司马迁引用了这话;李白则说过“屈平词赋悬日月(《江上吟》)”的话。文学上,屈原对辞赋的发展、骈俪文的形成都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余论”屈原在后世有影响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爱国,二是为人民说话办事。2000多年过去了,汨罗江淹没了屈原的生命,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却如汨罗江水,长流不息。
(丁启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