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古典与现实的集大成者

  奥古斯特・罗丹

  (1840~1917)

  [传略]奥古斯特・罗丹,法国雕塑艺术家,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

  1840年11月12日罗丹诞生于巴黎一个平民家庭,1917年11月17日卒于默东。父亲是警察局警务信使,母亲是做鞋工人。幼时家境贫寒,他没有条件上大学深造,学艺术是在免费的工匠学校,也到罗浮宫观摩自学。从小便从事首饰、珠宝等手艺劳动。

  罗丹24岁才开始正式从事艺术事业,为动物雕塑家巴耶和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贝勒斯当助手。期间,创作了第一件名作“伤鼻梁的人”,但没有被沙龙看中。70年代初,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起义期间逃离法国,师从贝勒斯,为布鲁塞尔商会和比利时学院作装饰雕刻。1875年,罗丹旅游意大利。在那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和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对动作和肌肉表现的处理深深感染了他,使他激动不已。1877年到法国北部旅行,悉心研究中世纪哥特式的建筑和雕刻,使他在艺术上获得长足进步,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并得到了认可。

  1880年,裸体塑像“施洗约翰”展出,进一步提高了罗丹的声望。罗丹早期的代表作有《伤鼻梁的人》《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1884年加莱城倡议,为纪念英法百年战争中为营救加莱城人民而自愿献身的英雄做纪念像。在雨果逝世以后,罗丹又为巴黎先贤祠设计了雨果纪念像,1891年,罗丹接受了创作巴尔扎克纪念碑的任务。罗丹曾为文艺界名人作过一系列肖像,如《达卢》《波德莱尔》《皮维斯・德夏瓦纳》《萧伯纳》等,有创作经验和理论的著述《艺术论》传世。

  [影响]对于现代人来说,罗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同时又是现代主义时代的第一位伟大的雕塑家。

  罗丹的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幼时家境贫寒,经历了不少生活的艰辛,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动乱时期,社会矛盾重重。年轻时坎坷的经历,不仅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群众,建立了对劳动的感情,同时也为他今后多元化的创作,作了技术上的积累。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可是他很重视文学修养,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常常蕴含着浓厚的文学意境,而且不少是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

  罗丹早期的作品风格写实,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后期的作品具有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倾向。他力图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的一些优秀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又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他的创作实践,的确使学院派笼罩下日渐衰颓的艺术为之一振。

  罗丹反对学院派的创作方法,主张尊重自然。他说:“对于艺术家,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他的经典名言就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他认为“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而且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因此,在罗丹的雕塑中,人体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在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大理石《卧女》裸体雕塑中,充分体现了他所推崇的人体之美。那匍匐而稍带扭曲的少女身躯,造成肩部和髋部某些骨骼的突起,而使人体肌肉产生了运动的张力,给肌肉以优美和充满生命的活力。温馨的躯体,飘柔的秀发与粗犷的底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在《思想者》里面,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人体之美:一尊坐在岩石上低头沉思的男性,他赤裸而粗犷的身躯,既没有古希腊雕塑的圆润肃穆,也没有现代软性包装的做作,但在刚毅古朴的造型中,透射出无法抵御的精神之美。

  罗丹为人体雕塑里注入的激情,总是洋溢着一种原始的野性的力量。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如此精微细腻而又如此激扬狂放地迷恋和表现出人体所孕育的言语。面对他的雕塑作品,你的确是能听得见呼吸的,你看到的整个人体都在呼吸,每一个细小的部分都在呼吸,它们汇集起来,涤荡着你的耳膜,闭上你的眼,由不得你不听。

  1880年,在当时已经有些名望的罗丹接受了一项任务,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大门及西侧门框。罗丹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从但丁的《神曲》的《地狱篇》得到灵感,决定以此为切入点,作一件鸿篇巨制,因此,这一装饰大门的艺术构思又被称为《地狱之门》。在这个作品里,罗丹构思的人体,几乎包括了他在1880年以后所作的许多重要作品,如《思想者》《乌戈利诺和他的儿子们》《吻》《永恒的偶像》等。这些作品,无不凝聚了罗丹那富有哲理的艺术理念,体现了艺术大师非凡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思想。这个宏伟的工程,耗去了罗丹37年的时间。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当事者对罗丹的构思不能理解,经济上未予充分支持,直到罗丹去世,这个作品也没有最后完成,但围绕这个构思的许多作品,是罗丹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

  1884年加莱城倡议,为纪念英法百年战争中为营救加莱城人民而自愿献身的英雄做纪念像。罗丹在设计过程中,把一人雕像发展为6人群像,作品称做《加莱义民》,以资纪念6位义民的功勋和宏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罗丹在这个纪念碑中没有沿用古典雕刻常用的综合象征的表现方式,而是专注于事件的真实性与历史的具体性,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心理状态。罗丹第一次把心理刻画扩大到广场上大型纪念碑雕刻中去。他放弃了纪念碑群像雕刻常用的底座,而让6位英雄直接站在地面上。这座纪念碑的问世,使罗丹获得了世界声誉。1913年英国政府购买了《加莱义民》的复制品,并请罗丹亲往英国奠基,安置在英国国会大厦的旁边。

  罗丹为一些文学大师塑造的纪念像已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他为巴黎先贤祠设计了雨果纪念像,刻画了伟大作家深远而痛苦的精神状态,表达了雨果从悲剧世界中看到人类未来的信念。他塑造的巴尔扎克纪念像,把巴尔扎克表现为身披睡衣,处于创作灵感来到时的昂首振奋状态,揭示了巴尔扎克内在的惊心动魄的力量。

  尽管罗丹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仍然热爱着他的祖国。罗丹在逝世前一年,决定将自己的作品全部赠送给国家,现在收藏在巴黎的罗丹博物馆。

  罗丹首先是一位创造家,其次是一位理论家,他的理论精华都凝聚在《艺术论》中。

  撇开雕塑创作不说,仅凭一部《艺术论》也足以使罗丹在世界艺术殿堂里面不朽。

  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曾论及艺术的灵魂在于启悟人生,“艺术向人们揭示人类所以存在的问题,它指出人生的意义,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应走的方向”。罗丹所以创作出不朽的《思想者》,也是向人们指明思想者在人类未来的精神守望作用。应该指出,人们在创造出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更多的惶惑与迷茫。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与人类命运相关的战争暴行、生态失衡、贫富悬殊等痼疾。只要有人类存在,对自身的认识与反思,就成了人性自由自觉的一种活动,它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消解,相反,物质文明的过度泛滥,愈发使人们认识到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罗丹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余论]罗丹继承了古典主义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是现代雕塑创始者。罗丹从人的自然形态中开掘出人的本质,并把光线引入了雕塑,从而创造了新的审美类型。对罗丹来说,艺术的美存在于内在的真实表达,为此,他常常巧妙地背离人体解剖学。它的雕刻作品,无论是青铜雕还是大理石雕,一般采用两种风格:一种是刻意造就粗糙表面和粗犷表面造型的颇有个性的风格;另一种,其特征是抛光的表面和精细的外形。罗丹的思想与作品是极其一致的,充满了忧郁、苦闷、伤感,及在命运中的挣扎。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负重的现实人生的写照,他的艺术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义的表露,是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自然爆发。这正是其能够启发观众、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罗丹一生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者,同时用多样的手法和新颖的构思,作了大量创造,极大地丰富了雕刻艺术的表现领域。他的创作对欧洲现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贾东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