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2、不能遗忘的一段历史

  徐友渔

  读重庆出版社刚推出的《无声的群落》时,我不时停下来,掩卷沉思,等待内心剧烈涌动的情绪稍微平静一些。我对诸位作者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始终怀抱热情和理想敬佩不已,但更多的是悲愤,为一代有志青年被歧视、被愚弄、被欺凌,走投无路的遭遇悲哀和愤怒,为一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极大不公正和荒唐感到寒心与后怕,为那无声的群落中许许多多已经被艰苦的生活埋没,至今仍处在无声状态的不幸者悲哀。

  《无声的群落》是一本关于“老知青”的书。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乡之前,曾经和成都市一批下到西昌的老知青有密切的关系,还到好些知青点上去生活过,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境,了解他们的才华和对未来的绝望,1976年形势剧变之后……还和一些人有联系。很可能,我是少数本身不是老知青但懂得他们的人之一。

  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出版《无声的群落》一书感到特别的欣慰。

  所谓“老知青”,就是在1966年之前下乡的知青,他们有别于1968年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离城的知青。区别在于,后者大致上是从初中1968级到高中1966级一锅端,而前者几乎都是“文革”前没有考上大学或者高中的落榜生。如果说……我们这批作为“文革”中“革命小将”的新知青是兴师动众、浩浩荡荡地开赴农村的,那么他们是早几年作为城市中的另类或异类半被哄骗、半被遣送下乡的……他们不像我们那样带着“文革”运动中叱咤风云、当仁不让的余威和后劲,早已懂得人世的艰辛,无声地品尝人生这杯苦酒。当我们还在没头没脑地回味政治运动中的“路线斗争”、“两个司令部的斗争”时,他们已经在思考平等和公正的问题。

  在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我们这一代人重新在社会上大声喧哗,把“劫后辉煌”、“苦难与风流”喊得震天响,小说、电视剧、电影,加上“黑土地”展览……大型会演、专列回乡的报道,“知青”一时成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主题。但在这阵喧嚷中却听不到一点老知青的声音。其实,他们这批人走过的人生之路更艰难、更曲折,他们的遭遇更值得关注和同情。但历史就是这么无情和不公正,它并不让吃过苦头的人得到补偿,哪怕是一点心理上的安慰。如果他们自己不冲破沉寂,顽强地去表达、控诉、呼喊,那么同代人不会知道在他们的心中,后代人不会知道在历史的墓园中,原本埋藏着苦难和不幸。

  终于,在下乡四十多年之后,在第一阵知青热十多年之后,我们听到了老知青的声音。通过《无声的群落》,我们知道,在广大知识青年已经讲述过的令人感慨……回味无穷的历史中,还有那么一个曾经被人遗忘的角落,那里的故事同样感人……那里的苦难和奋争同样是我们那值得记忆和反思的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作者是原四川省重庆市在1964年和1965年下到川东大巴山区的知识青年……当年他们之中的多数是品学皆优的学生、学校和老师看重的人才,在从初中升高中或从高中上大学的考试中都获得优异成绩,但因为所谓家庭出身问题,因为当时贯彻的阶级路线即基于血统论的歧视政策,他们受到了落榜的打击和羞辱。

  他们之中,有的人是积极自觉地,有的人是被胁迫、不情愿地注销掉城市户口,去到那深山老林、贫瘠荒凉的大巴山区。从此,他们走上了一条苦不堪言的人生道路。只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这场空前浩劫,使得几乎全部老三届统统下乡,他们才与同代青年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同龄人同处社会、经济底层的平等,正如“文革”中几乎所有人同样贫穷和无望的底线上的平等。

  我不重复书中的故事,读者自会读到和品味那真实、动人的描写。我只讲两点最触动我的事。

  宋晓涛在《我的1964-1968》中写道,“当年动员我们上山下乡,舆论机器众口一词――占领山头,反帝反修,革命接班,实践理想,缩小差别,知识下乡……”

  但在“文革”运动的混乱中,他读到了一份重庆市精简城市人口办公室的文件,才明白“原来,我们1964年光荣的上山下乡,其实是作为‘被精简的城市人口’而安置的”,而精简的标准,就是按照成分和家庭出身。

  卢晓蓉在《咏雪四题》中告诉读者,在当了七年农民后,她偶然得到了当初她报考大学的材料,看到尽管在成绩栏里填满了高分,在优缺点栏里写的是各种优点而没有缺点,但在“此生是否录取”栏里却赫然注明“此生不宜录取”!

  上面描写的情况是普遍的,这说明什么?我们只能说,那是欺骗,那是类似于印度种姓制的身份歧视。其实,这是经历过20世纪50至70年代生活的多数人都知道的事实。这样的事造成了亿万人的无奈和伤痛,造成了千万个家庭的破裂,夫妻分离,子女视父母为仇敌。但是,只有为数极少的书籍,才把这些情况用文字表达出来,《无声的群落》就属其中之一。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录,后人在碰巧听到这类事情时,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事实上,现在的青少年懂得他们的父母辈为什么上不了大学、为什么要下乡的,已经是屈指可数了。我有一个从前的朋友和同事,从美国回来后似乎把自己经历过的事忘得干干净净,不久前在清华大学发表讲演,一开始就说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平等”。

  中国人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善于遗忘,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历史上有数不尽的空白和断层。父母的经历、遭遇、悲剧,在子女那里,更不用说再往下的后辈那里是迷雾,是深渊,没有人愿意探头去看一看。难怪我们有那么多苦难和悲剧,因为每一代人的痛苦、体验都没有传递下去,历史就在没有积累、没有教训、没有警示中循环往复。

  我要向《无声的群落》的作者、编者和出版者致敬,他们发出的卑微的声音会对改变我们因循守旧的历史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发表《“哥白尼式”的革命》、《自由的言说》等著作。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