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5、从大学生到农民

  有人问:“你都上大四了,为什么还要当知青呢?”

  1963年初,我在读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年级时,不幸患了精神抑郁症,休学住院治疗,病愈后学校让我休养两年再复学。我认为这是浪费青春,不愿在家休息。当时,青羊宫街道办事处党委聘我当民办中学教师兼班主任和学校会计,后又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刚干了一个学期,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我响应号召,积极报名……

  我在川大读书时,就曾通读过四卷《毛选》,申请下乡后,又着重学习了《毛选》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矛盾论》、《实践论》等文章以及“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等指示。毛主席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实行不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立志并实行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这使我明白了与工农结合的重要意义,明白了一个革命青年只有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在三大革命斗争的熔炉中自觉锤炼自己,才能当一个合格的革命接班人。毛主席还说:“一个革命的知识青年,应当热情地到农村去,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做起。”当时,我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白天毛选随身带,见缝插针学起来;晚上还要加夜班,梦中也在背毛选。思潮起伏难入眠,干脆翻身坐起来……读毛选,读毛选,好似婴儿偎母怀,愈读愈觉心头暖……”

  有人说:“你已经读到大四,马上就可以拿本科文凭了,这时下乡,不是太可惜了吗?”

  当时我认为革命青年应该以祖国的需要为第一志愿,“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不是多数都在大学读书吗?可当时的形势是: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于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毅然投笔从戎,奔延安,赴太行,到抗日第一线去……他们不但放弃了学业,更有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民族革命中建功立业,成就了自己光辉的一生。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投笔从农,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的热潮中,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斗争中去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把自己锤炼成合格的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呢?有什么可惜呢?

  当时我积极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除了学“毛著”,学革命先辈的精神,还学习侯隽、邢燕子、董家耕、赵耘的先进事迹,听成都市先下乡的知青陈云珍、杨元安、张洪遂作的报告;看话剧《青年一代》,看电影《朝阳沟》;到青白江公社去实习,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座谈会、讨论会等等。这一切,使我对上山下乡,当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永久牌”的新农民非常向往,认为那是比回四川大学复学还要有意义的事。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复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申请上山下乡了。我多次写申请,表决心,被川大同学誉为热血青年。我当过成都市西城区人代会列席代表并在大会上发言,又到一些中小学去作报告;召开成都市上山下乡动员大会时,我是主席团成员,就座于主席台上,还作了大会发言;《四川日报》、《成都晚报》的相关报道中都提到过我。

  昭觉,你好

  后来,从成都出来的车队又兵分三路,向大凉山进发。其中有两路各200人分别去了越西和普格,我们这一路100人则直奔凉山州首府昭觉县。

  尽管一路颠簸劳顿,风尘仆仆,但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接待。五通桥流化溪幼儿园小朋友的舞蹈,美姑县年轻人的女声小合唱,西宁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等等都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4月11日中午,车队就要到达昭觉了,老远就望见昭觉大桥上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从昭觉大桥到烈士塔以至整个昭觉城,里三层,外三层,到处都挤得满满实实的。州县领导还与我们亲切地一一握手,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我们则不顾一路的疲惫,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革命的口号。有些彝族老乡,站在高高的烈士塔上……兴奋不已地发出“啊―啊―”的喊声。

  我们在州府住了四天。兴奋与激动之后,有些人心里犯起了嘀咕:昭觉城太小了,真是“一灯照全城”,“一家煮肉,全城闻香”。公路是泥巴路,车子一过,尘土飞扬。路上行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边的建筑,大都是矮小的土坯房、瓦板房,我们戏称“昭觉的钉子(指瓦板房上压的大石头)一颗有几十斤重”。晚上没有路灯,没有商店,也几乎没有行人,全城一片漆黑,一片死寂。老乡,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打赤脚,据说冬天脚冻裂了,就用针线缝起来,减轻行走时的疼痛;身上穿的察尔瓦、百褶裙破烂肮脏,据说从来不洗;有的在地上坐着啃荞粑、包谷粑;有的几人一堆传递着喝一碗酒,手脸都脏得发黑,据说也是从来不洗,因为怕洗了后荞子、麦子就长不好。真是贫穷、落后、愚昧得无以复加。这一切,与车水马龙、文明富裕的成都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而自己今后就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真是不可思议,不敢想象。于是乎困惑、彷徨。

  落空、无奈等负面情绪一起涌上心头。张发云、马长珍等几个年龄小的女生,竟关上寝室门大哭起来。这时带队干部立即分别与她们谈心,用自己离家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循循善诱,开导启发。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们住地的大门上、墙上贴满了这些小同志在成都时历次用大红纸写的决心书,原来它们还是带队干部让成都方面空运来的哩!

  重温出发前的决心,使大家坚定了扎根凉山的意志。我们观看了州文工团的精彩演出,什么《奴隶之歌》、《红披衫》、《快乐的诺苏》、《阿哥追》、《全家福》、《修路的大哥卡沙沙》……观看了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又与社干部……社员代表座谈,更重要的是,我们12日专程谒拜了烈士陵园,并向其英灵庄严发誓:“……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在烈士们洒下鲜血的这块热土上,洒下我们的热汗,用它来浇灌这片热土,为它美好的未来奉献我们的青春和智慧;我们要踏着先烈的足迹,走到共产主义。”

  跳坝―我们的新家

  15日,我们跳坝点的17名男女知青,在队干部和送行的县干部带领下,出城向目的地前进。当时六个知青点中,跳坝离城最远,还隔着一条昭觉河。来到河边,隔河眺望,跳坝队就在对面的半山坡上,坡后是渐渐高上去的大山。喜气洋洋。

  笑容满面的社员早已在山坡上敲锣打鼓迎接我们了。年轻人争抢着帮我们背行李……全队男女老少一路夹道簇拥着我们到达住地。那是全队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两栋土坯瓦房,有一个大小适中的晒坝,是全队开会的场所。坝子打扫得很干净,上面还堆放着两大堆社员们为我们准备的柴火。另两方,一栋是一个老阿妈的住房,一栋是一个巴底(单身汉)的住房,坝子就在这四栋房子的包围中,像一个小小的四合院。

  在欢迎会上,队上用早已宰好的牛羊、杀好的猪鸡为我们接风。我们与社员频频举杯,并且第一次品尝了彝族待客的坨坨肉、杆杆酒、酸菜汤以及那没滤过的豆渣……那天夜里,在彝家山寨的新家里,在木板搭成的连铺上,我们睡得特别香……

  换肚子

  刚下队时,国家发给我们每人每月六元生活费(三个月后改为三元)供应粮食30斤,肉一斤,清油半斤(一年后全部取消)开始时,我们仍能每月打一次牙祭,平时还可以买点最便宜的莲花白来当菜,买一点干海椒和盐来调味,油则少得可怜,后来就只有以洋芋为菜了。再后来,就产什么,吃什么,除少数大米外……只能以洋芋、包谷、荞籽、燕麦、黄豆为主食了,副食基本上没有。由于劳动量大,油荤奇缺,几乎人人吃不饱。然而马长珍等小女生就是肚子再饿,对洋芋等粗粮仍难以下咽,经常把洋芋坨坨送给男生吃,自己只喝一点黏稠的洋芋汤汤……看着这一幕,我都有点怀疑“饥不择食”这句成语了。小女生曾红麟吃了粗粮后,一直不消化,天天拉稀……

  社员视粮食为命,自留地里也种粮食,不种蔬菜,他们是可以只吃洋芋等粗粮不吃蔬菜过日子的,我们则实在不行。有一次,我们用洋芋向凉山铁厂的“改右学习队”换了些莲花白来调剂一下生活,被队长大骂一顿,说我们“傻”,“不知道过日子……”

  后来,我们向社员学会了做嘟拿粮(又称连渣菜)并学着社员们薅包谷时,将杂生其间的野菜扯起来,择洗干净,加在嘟拿粮里混着吃;向社员学着吃海椒盐巴水蘸洋芋;把包谷加工成粉,粗的作包谷饭,细的炕包谷粑;把荞籽脱壳打粉后,蒸窝窝头、煮荞粑粑;把园根叶煮了,沤酸,晾干做酸菜;并粗细搭配,变着花样吃。半年后,我们不但能在集体户中做到收什么吃什么,还能到社员家做客,与他们同吃一锅饭了。其中,我们最喜欢吃的就是他们做的嘟拿粑,于是社员们做了嘟拿粑或什么其他好吃的东西,总爱请我们去家里分享。

  学彝话

  刚下队时,我们听不懂彝话,更不会说彝话;大多数社员也听不懂汉活,不会说汉话。互相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严重阻碍着我们与彝族群众的融合。只有转业军人马忠全、会计曲木新尔和个别小伙子会汉话,他们成了当然的翻译。在劳动生活中,每当社员用彝话说什么,我们就不约而同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就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翻译。我们想说什么,就问他们用彝话怎么说?比如“今天干什么?”彝话为“额捏虾苏?”于是每天早上,我们见队长就问:“队长,额捏虾苏?”我们还彝汉话互译编成歌谣,比如:吃饭就是渣子苏,睡觉就是依里古,要问你们哪里去,彝话里面叫卡波。有时,我们又将彝话说成俏皮话,比如“快点来”,这话是“嘿几木哪”,为了好记,我们就俏皮地说“海椒不辣。”

  ……一下子就记住了。有些女社员总爱问我们“阿母额额?”(想妈妈吗?我们先马上重复一遍,接着答“阿额”(不想)或“额”(想)开会时,大人们爱说:“阿衣,躺沙!”我们也马上重复一遍,并通过翻译知道是“小孩,别闹了”。我称之为重复记忆法。我还特地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常用彝汉话互译,一有空就拿出来读、背、记,就像在学校时学外语一样。大约过了半年,我们就可以彝汉话夹杂着说“团结话”了。有时,还外加手势比画。一些年轻社员也向我们学汉话,说“团结话”。比如“休息一会儿”,说“一领领休息”;“心肠很好”,说“心肝瓦九瓦”;“身体好”,说“各博好儿好”……

  工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我们就可完全甩掉翻译,流利自如地与社员交谈了。闲来无事,走村串户,夜深人静,听老木苏(老年人)讲故事都没有问题了。我们与社员更加亲密无间,自然也就不再孤独寂寞了。

  扁担压痛扁担医

  插队落户当农民,对我们这些大城市的少男少女来说,确实够呛。我们生来就没下地劳动过,什么栽秧子、割谷子、收麦子、薅包谷、挖洋芋……从来就没有干过,完全是陌生的。就说脱鞋下水田弯腰栽秧吧,已经让我们腰杆胀痛得难以忍受了,更何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栽出来的秧子还不合格哩。因为不得要领,不是浮秧,就是五爪秧,还不成行,且速度极慢,跟不上趟。有一天出早工扯秧子,一条受惊的水蛇四处乱窜,吓得女生们大声尖叫,慌乱成一团。还有一天下水田栽秧子,我发现两条小腿肚子钻进了五六根蚂蟥,用力拍打得生疼后,蚂蟥终于退了出来,但立即鲜血直流,令我胆战心惊。当时的心情,真是一言难尽。薅包谷不是杂草除不干净,就是把包谷苗判了死刑;挖洋芋也常把大得爱人的洋芋挖烂成一分为二;割谷子也笨手笨脚,常留下一根根稀疏地立在原处,戏称烧香拜佛。割麦子时腰和腿胀痛得不行,干脆跪在地里割,而且人人手上先是磨出了血疱;继而破了,血流不止,疼得钻心,最后变成老茧子。背包谷、洋芋上公粮,挑大粪,令双肩出血、发肿、掉皮,疼痛难忍。但活路还得天天坚持干下去,没办法,我们喊出了“扁担压痛扁担医”的口号,也就是以毒攻毒吧。嘿,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灵,由于横下一条心,咬紧牙关拼命干,疼痛反而减轻了许多,甚至消失了。

  有一次,我背了一大背洋芋,小心翼翼地从山上下来,刚走上水稻田坎,一不留神,左脚踩虚了,陷在水田里,怎么也拔不出来,努力挣扎了许久,一点效果也没有。幸好男知青曾纪云路过,才用力把我拉扯上来。对这个力大无比的曾纪云……我真是感激不尽……劳作确实艰苦极了,天天的日晒雨淋,背太阳过山,我们不但脸变黑了,皮肤变黑了,手杆上、肩膀上都脱了几层皮。

  所幸的是,社员并没笑话我们,嫌弃我们,而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们,鼓励我们,当我们有了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我们,使我们越来越信心百倍……在社员们的热情关爱和耐心帮教下,通过我们自己的刻苦学习与锻炼,一年下来,我们基本上学会了要干的所有农活,样样都整得起放得下了。

  鱼水情深

  从我们下队到离开,彝族社员对我们都非常之好,他们常说:“你们离开家乡,离开爸爸妈妈,来到跳坝,跳坝就是你们的家,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诺苏(彝族)汉呷(汉族)一家亲嘛!”他们称我们“如如阿衣”(知识青年)给我们取彝族名字,什么木呷、木牛、呵呷、果子、阿母妞妞……我是自己取了“凉山雄鹰”,让他们翻译成彝话即“古火久什么”。

  我看见一个十来岁的阿咪子(女孩)全身一丝不挂,一片黄泥巴色,只见两个黑眼珠子在不停地转动,心中不忍,便将自己的衣服剪短袖子、裤脚给她穿上。

  她高兴地连说:“卡沙沙,卡沙沙(谢谢)”其他知青也都把自己多余的衣服送给彝族老乡。我们又给阿普、阿妈(爷爷、奶奶)洗衣服、被子,教阿衣(小孩)学文化、唱歌、说汉话。他们直夸我们“如阿礼心肝嘿几嘿,瓦几瓦(知识青年心肠好得很)”。他们也教我们说彝话,唱彝族歌,比如“妈妈的儿子嘿卡嘿卡哟,自由幸福嘿卡哟(妈妈的儿子多快乐,自由幸福多快乐)……”给我们讲古老的美丽传说,如火把节的来历等。送给我们布票,弄好吃的,比如嘟拿粑……劳动中,在地里挖到了野地瓜,总是先给我们吃;劳动的间歇中,请我们吃烧洋芋、炒包谷子。有时还扯一把黄豆,连秆一起烧完后,在灰烬中刨烧熟的黄豆给我们吃;有时又采一些栽秧果(一种野果)野李子、刺糖梨给我们吃;收核桃时,又让我们吃个够……这些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在当时粮食不够吃……人人吃不饱的情况下,却是十分珍贵的。过火把节、彝族年更不用说了,家家户户都争相拉我们去做客,并把我们当贵宾,让我们坐上座,还要给垫上厚厚的擦尔瓦(一种羊毛织的披衫)火塘里熊熊的大火噼啪作响,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面庞。坨坨肉、包谷酒、酸菜汤、嘟拿粑、老豆腐应有尽有;彝话、汉话、团结话、俏皮话,此起彼伏,歌声在夜空中回荡。人人高举酒碗,频频互致祝词。

  在酒酣耳热中,在浓浓的民族风情的氛围中,在民族大家庭的怀抱中,什么想家呀,乡愁啦,都一股脑儿烟消云散,不知去向了。

  当组长的悲哀

  刚下乡时,不但领导器重我,知青也都羡慕我文化高,读过大学,当组长似乎是顺理成章;我也认为读书时当过团支书,教中学时当过班主任,当个知青组长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谁知不久就现了相。由于知青之间年龄差距大,文化程度悬殊,高的上过大学,低的初小都没读过,连家信都写不起,戏称“文盲知青”;大家经历也各不相同,除少数刚离校不久外,大都在社会上混过几年,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比如最爱说吊二话,“出口成脏”。我当起组长来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几次向领导要求辞职都未获准,还反被别有用心的童某某造谣我诬告曾某某要夺我的组长权。于是曾某某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给我找别扭。还有一次,我一句无心的玩笑话竟激得张某某火冒三丈,大骂了我的祖宗三代,气得我夜里捂在被盖中大哭一场。

  刚到农村时,由于与社员语言不通,知青们又不理解,我们队离城又远,干部们少有下来,我常常感到自己是个“孤家寡人”,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

  在农科所实行亦工亦农时,我好心在分饭时给同桌的知青多分些,自己少分点,被说成是虚伪、假惺惺;我做活路时拼命大干,被说成是假积极、好表现;我不参与说想家、说吃穿,被说成是清高、脱离群众……总之,在知青们眼中,我一无是处。我无话可说,也懒得辩解,于是成了说话没人听、做事无人帮的“光杆司令”。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矛盾一下爆发了,我成了众矢之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向我袭来,什么“走资派的御用工具”啦,“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啦,“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极端严重”啦……有些平时说过的话,我都忘记了,却成了知青们手中上纲上线的钢鞭材料。有一次,开知青会,会议室先到了一些人,我随便在一条空长椅上坐下来。知青们陆续来齐了,其他的长椅子都挤满了人,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一条长椅子上,而且大家还指指点点,挤眉弄眼地嘲笑我。我真想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躲起来。开完会,别人都走了,我却趴在桌上大哭了一场。当时,我尊敬的领导成了走资派,我自己则成了御用工具、黑爪牙、知青中的走资派,被彻底孤立。我不敢与任何人说一句话,怕被揪斗,在极度的恐惧、孤独中度日如年。于是,我感到信仰倒塌,理想破灭,整个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精神病复发,而且由抑郁症变成了分裂症,只好赴重庆治病,住进精神病医院。后来,医院也成了武斗的后方医院,而且两派对立,为了安全,又不得不回家定期到临时的医疗点门诊治疗。这时的我整天唱《国际歌》、“语录歌”,而且泪流满面……有时半夜三更睡不着就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弄得四邻不安。我产生了幻觉,总觉得有人要迫害我,不如自己死了干净。为了达此目的,我甚至到大街上去打解放军,喊反动口号,心想这样就成了反革命了,就可以被枪毙了,死了就一了百了,因为活着太累了,太痛苦了……多亏亲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料,经过三年漫长的岁月,病情才得以缓解,返回了凉山昭觉。

  青春无愧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夫。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少男少女们,早已为人夫、人妻、人父、人母,甚至当了爷爷奶奶。年轮刻上了我们的额头,青丝变成了白发,除大多数退休回了成都外,我等十多个人像一粒粒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永远锁定在大凉山了。

  对此,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早已把凉山当成了第二故乡,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和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与淳朴的彝族同胞结下了不解之缘。唐素清、周淑芬、阮尚瑶三位漂亮的女知青还分别嫁给了三个英俊的彝族小伙子。

  我们已经与凉山融为一体了,我们甘愿把骨灰撒在大凉山上,永远安息在她温暖的怀抱之中。我们能够为大凉山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令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上山下乡运动早已成为历史。对这段历史,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我们每个亲历者而言,它不仅是刻骨铭心的,更是生命中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上山下乡虽然让我们失去了许多机会,备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历经人世沧桑、坎坷风雨,流过伤心的泪,却也有过开怀的笑,得到过丰硕的收获,如甘甜的劳动果实,纯真的友谊,甜蜜的爱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奋斗。在凉山一日千里的进程中,有我们矫健的脚步声;在凉山的巨变中,融进了我们的青春、智慧、心血、汗水。我们见证了凉山的历史,我们践行了当初的誓言,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我们的生命在成长中绽放异彩。

  我们尽力了,我们有作为,大凉山可为我们作证!

  作者简介

  徐孝清,女,1963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肄业(因病休学)曾任成都青羊宫民办中学教师、街道少先队辅导员。1964年4月8日到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南坪人民公社跳坝大队插队。1971年4月招工到昭觉县水泥厂。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