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关于赚钱的深层思考

  如何评定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人而异。“做想做的事,充分享受人生”应是最高标准。但人们经常会受制于社会环境,委屈自己在那个恶性循环中消耗光阴。很多人不甘于此,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挣扎。怎样才能得到解脱?惟一的办法就是:领悟人生真谛,实现财务自由世间所有生物都有着维护生命的本能,这在动物界表现得尤为明显。肚子饿了,就一定要付出相当的精力和心思甚至还要冒着极大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巢穴外出觅食去。如果连这起码的付出也做不到那只有饿死一途。感谢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同时用心良苦地设计了科学、精致而结构严密的生物链,为生命的维持提供了物质的保障。但他绝不是无偿赐予,总要你付出一定的辛劳才可以获得。因此他又赋予所有动物维持生命的本能。倘若没有这个本能,那全球的生物圈就一定会逐渐萎缩、逐渐消亡。

  人虽贵为万物之灵,但终究也是动物界的一份子,同样有着一定的动物性和具备这样的本能。所以每个活在世界上的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而争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相应的物质基础。

  当然,各自的生存条件和要求有高有低。有的只要能维持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存需要,惟一日三餐、粗衣蔽体、勉强遮风避雨即可;有的却要在生活质量、品味、享受等方面孜孜以求。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着天壤之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民间俗语是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欲望需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攀升的经验总结和生动比喻。人们一般都对自身各方面的条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所谓自知之明。有些人是因聪慧而认知,有些人则是从失败的教训中违心接受),所以也就会大致清楚自己可以“出卖”些什么。凭着这些可以获得多少或什么样的报酬。因为在他们的心底都明白得很,倘若要求的回报不切实际,那他想“出卖”的“货品”就会无人问津,从而会连最低标准的物质基础都将失去。欲望的提高,大多是随着自身能力的提高、所能付出的努力对社会价值的提高而逐步升级的。总之,付出和获得是基本上成正比的。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自调机制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律。这也早已成为所有的人一致公认并遵守的游戏规则。

  就在这游戏规则的大网之中,人们为生存而努力、为生存而竞争。各尽所长、各显其能。有的付出汗水、有的付出力气、有的付出时间、有的付出心智、有的付出爱心、有的付出技术、有的付出知识、有的付出经验、有的付出智商、有的付出歌喉、有的付出青春、有的付出身体……市场规律决定了他们的付出总是要多过自己的所得。所有的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年深月久就创造出人类社会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当人类智慧越来越高、离动物性越来越远、兽性成分也越来越少的时候(但因为人终究是以动物形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动物性绝对没有可能彻底消除),对自身、对生活、对社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逐步发展到温饱、安全感、社会承认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会随之而增加。但不管你伟大到什么程度,要求提高到什么程度,但保障生存的基本条件永远是需要的。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们有思考、有追求,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达到既定目标。而根据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家庭影响的不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处时期的不同,各人的需要和目标就会截然不同。这是多年前心理学家们就已达成共识的课题。

  人的需要和追求一般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作为生命的存在而与生俱来的,那就是活着的需要,这是人和动物的共性。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为生存而奔忙,去获得果腹之餐、蔽体之衣、栖身之地。没有这些,生命的存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人们几乎都会屈从于环境,要他干什么就会干什么。面朝黄土背朝天也罢,负重登山也罢,忍冻涉水也罢,哪怕是带有一点屈辱性也罢,都别无选择,几乎连自尊都很难顾及到。

  第二个层次是“温饱”的需要。在赖以生存最起码的条件获得保证之后,就开始了对“质”的追求。要吃得高级一些、营养丰富一些、美味可口一些。穿衣呢,也不是像当初亚当和夏娃那样,只要能遮羞就行的了。要冬天可以抵御寒冷、夏天又能维持凉爽的。这样又产生了数量、品种乃至质料的不同要求。住房呐,也不只是山洞或茅草窝棚而已,慢慢就又要求它的私密性、适用性和舒适性,要求一点透光明亮、一点通风干燥、一点更大的活动空间……总之,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质”的要求。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是安全感的需要。从活着到温饱是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需要。当这些得到满足以后,很快就会要求将它巩固提高并一直延伸下去,于是就开始考虑离自己还很久远的健康医疗、退休保障、永久性地拥有自己的住房,甚至还会为子女后代做适当的安排。换句话说,也就是开始考虑自己一生的安全保障。

  要想获得这些保障,就要有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提高的稳定收入。有鉴于此,就必须把自己的专业工作不断地做得更好,让企业更加器重你从而离不开你,才能维持一个较高的、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的职位。只有实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才能确保高素质生活的长久维持。更有些聪明人还意识到即使做到了这一点,也只是获得了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保障。因为最终决定还是取决于企业主的考量。因此,亦有人会选择创业,把控制权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王国、经济来源的保障。达到这样的层次,已经进入到从物质需求往精神需求方面转换或过渡的阶段。至此,人们才从纯粹的“生存”进入到了“生活”的层面。而生活的含义里是包含着“享受”成分的。这样,生活才有了色彩,才值得人们终身为之努力奋斗。

  第四个层次是社会承认和尊重的需要。至此正式进入精神追求的极高层次。人的自尊、自重、自强以及荣誉感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时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充分而长久的保障,不需追求索要,也会滚滚而来。最重要的是自己耗费半生精力奋斗成果的定位。社会承认即是极其公正的评价、是给予你最大的肯定和褒奖。你会找到自己在人类发展史上所占的一席之地,找到准确的人生坐标。你将在历史的长廊里划下了一条痕迹。不管这个痕迹粗细大小,它总是谱写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你会从心眼里觉得你的贡献已超越了一般普罗大众俯视芸芸众生,你将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是远远超越物质生活之上的、长久的、甚至荫及子孙后代的。

  “社会的肯定”与“名”是有区别的。我所指的是成果被肯定后在内心深处引发的荣誉感。泛指的出名只是一种现象,是虚的;而“肯定”却是确定你成果的实际社会价值。这才是付出后所得到的真正报酬。

  第五个层面是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完全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精神境界。是只深藏在极少数成功人士心底的、时而被湮没时而又萌动起来的一种感觉。处于这种层面的人,往往早已功成名就。社会早已给他公正崇高的评价,他自己心里也觉得是实至名归。故也因此而真正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社会,看透了名利。于是开始淡泊,再无所求了(当然,还有另一种“淡泊名利”,那是苦求不着之后的矫情、掩饰,一种自我解嘲、酸葡萄心理。是假名士们以屈求伸的手段。自当别论)。在达到这个境界后,他们往往会认为要得到社会的肯定比较容易,要克服自我才是最难的。这就像在美术界,多数人都在毕生追求自己的独特风格,即所谓“不与人同”。但不与人同易,不与己同难。那是一种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行为。要实现这个极高的目标就必须具备异乎常人的毅力、气魄和勇气。这是一种真正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极端净化了的空灵的境界。他早已超越了名利的困扰,决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甚至都无须得到社会的肯定。要的只是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挑战极限跨越极限。明知不可为而勉力为之,就只是为了在心底证明自己。历史上多少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就是这样淡泊一生同时又奋斗一生的。全人类会因他们而受惠,历史会为他们而改写,他们的光辉将永远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也自有它独特的风貌。由于数千年封建社会里儒家文化的影响,社会上尊儒轻商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甚至连提到钱都会感到羞耻。这是对商品交换规律的无知,是一种畸型的社会偏见不管你是何等的清高,也还是需要穿衣、吃饭、住房子的。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一直被传为美谈,其实这是一种究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有失偏颇的评论和报道。陶翁最后是饿死的么?当然不是。他没有折腰,只是因为他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采取的行动。也只能说明他所追求的档次已经到了一个较为高级的阶段,即“尊重”的需要。但再高层次的需要也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像金字塔一样,由坚实的、丝毫不可动摇的基础一层层逐级堆垒起来的。而那个基础就是维持生命最根本的需要。因此可以断言,他舍弃了这五斗米的“收益”,一定有着另外弄米的方法。因为这个“米”是绝对不可须臾或缺的。

  中国的文化人从千百年前走到今天,在这个问题上看来也真的是从骨子里面改革开放了(可这一天来得何其晚呵。由于中国几乎完全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所以西方社会两三百年之前就已充分了解和熟悉的商品经济,近几十年才让我们逐步接触和认识。用几十年的认知去与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争斗,其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我今天能相对“轻松”地写下这个题目,并毫不脸红地到处讲演便是一个例证。无数知识界、文化界的精英分子投身商海给人的感觉,几乎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尚和潮流”逐渐变得习以为常,继而更觉得天经地义,丝毫用不着大惊小怪。

  “士农工商”是我国历来对社会分工的排列顺序,总是毫不迟疑地把“商”排在最末一位。然而历史的演变已彻底打破并改变了这个沿袭了上千年的排列顺序。尤其是近几十年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下海”一词已不再是人们轻蔑嘲弄的对象。无论是个人、企业、城市、地区、民族乃至国家,经济效益也是衡量他们整体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请问,如今有哪一项事业是只追求精神理念而不计经济效益,永远拼命投资而不计回报的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随着年龄增长、长久的思索、对社会加深理解、进一步认识自身性格,这种理想和追求会慢慢变得越来越清晰、具体、深沉,并浓缩成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

  但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不知多少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受制于命运的操纵,受制于环境的约束,受制于社会变革的播弄,受制于家庭的影响,迫于生计,只好投身于一项自己并不喜欢、并不适合甚至深恶痛绝的工作。无可奈何地堕入一个“活着就要吃饭、要吃饭就必须工作”那个极其枯燥的恶性循环。多少次想挣脱这个枷锁,又多少次以叹息告终。(那时不是还没有“改革、开放、搞活”么?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守旧、闭锁、封死”。想想吧,以个人的力量向这么三个词宣战、对抗,能有你的好果子吃?)

  那时候的社会机制是分配制。整个社会是一部完整的、受着统一指挥和控制的机器。每个国民都必须彻底抛开自我,无条件地服从于统一安排。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你拧在哪里,你就必须定在那里坚守你的岗位。不要说做方向盘、操纵板了,那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就算是想在发动机、主轴、传送带、齿轮等地方发挥一下你的特长和施展你的抱负吧,没门儿。那是上级部门考虑的事。你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组织,指向哪里你奔向哪里就得了,其他连想一想都是多余的,甚至是不健康、不正常的。

  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这些来是多么可气、可笑和心酸。那时盲目地、死心塌地跟进的那个理念,原来竟是那么的幼稚。可对个人而言,付出的却是一生的代价。这是没法重新来过的、没有后悔药好吃的沉重代价。怎么形容事后的心态呢,是啼笑皆非还是捶胸顿足?罢了,同龄的朋友们哪,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吧,把自己用血和泪的学费换来的那么点儿觉悟,教会你们的儿女吧。不能“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了。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曾经眼睁睁看着多少人,当然也包括你自己(能不能说是大多数?我不敢),在自己极不愿意的工作中硬耗着自己年轻的生命。由一个朝气蓬勃、年轻的身躯慢慢磨熬到下岗、内退、病休,终于成了一个麻木的、只能消磨时日、苟延残喘的躯壳。想当飞行员的去了炸油条的小食店,想当科学家的去了北大荒,想当作家的却阴差阳错来到建设兵团,想当数学家的做了小学教师,想当画家的成了肉类加工厂的屠宰员,想跳芭蕾舞的当了缝纫工,想当发明家的却在钟表店埋头苦干……请原谅我勾画了这么一幅沾满斑斑泪水的夸张变形了的漫画。我不是在幽默搞笑,我的心在流血。这也就是促使我立志研究操控自己人生方法的巨大动力。希望能对那些有志于拓展自己的朋友们有所帮助,不要像我们当年那样白白浪费了最可宝贵而且转瞬即逝的青春时光。

  当然,整个社会机制也不是为某一个人设置的,只能是由个人去适应和迁就它,而它却不会轻易地去迁就人。所以在两者暂时不能统一的时候,也只得委屈你妥协一下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迁就只能是暂时的,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用这个暂时的妥协以屈求伸。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积蓄力量,为以后的“伸”、为以后的“自由”做好各种准备。而这些准备中,最重要的就是及早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即不必为了生活费用而委屈自己去干那不喜欢的活儿。说白一点,也就是当你有了一个不断提供生活保障的经济源泉、一个尽管是“细水”但却“长流”的经济源泉的时候,你也就获得了真正的人生自由。从这个时候起,你的生命才真正由你自己掌控。恭喜你,去研究你所心仪的数学、物理、化学吧;去发明创造吧;去画画、跳舞、唱歌吧;去搞你喜欢的设计吧;去周游世界实现你童年的梦想吧。总之,想干什么干什么去吧,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再没有精神枷锁缠着你,再无后顾之优的时候,你是一定可以创造出生命奇迹来的。而这些奇迹,恰又是回馈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至此,社会和个体的生命之间的互动这才进人了真正正常的良性循环。至此,生命也才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鲜活、更加有价值。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一定会带着满足的微笑说:此生再无遗憾。这是一句多么简单轻松却又何其沉重、需要以一生的努力为代价换来的话!衷心地祈望你、我、他以及所有的人都能由衷地说上这么一句话。

  赚钱――通向理想人生的金桥

  人活着总需要通过货币交换获得一定的物质作基础,所以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赚钱。可赚钱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活着?如果在这个恶性循环之中蹉跎一生,那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应该有更高级的目标和追求才能从生存进入到生活的层面。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深深地思索人们头脑中旧有观念的“改革开放”既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自我价值观总会不时顽固地冒出头来。总是时刻惦念着自己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总是勉力甚至违心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去迎合社会的眼光和评价。明知很累、很别扭、很不舒畅甚至很不服气,但多数以妥协告终。就说我的“转型”罢。自我评断是较为成功、较为彻底,但偶尔返潮也是回避不了的事实。常在夜深人静辗转反侧的时候,也会不时回想自己数十载含辛茹苦艺海耕耘,终于得到各界的认可、在人们心目中竖立起一个画家的形象。好奇怪呵,怎么一下子变成一个只会“谈钱”、“赚钱”的“庸人”、“俗人”了呢?其实我的转变和抉择也是经过长时间对人生全面、彻底的深刻思考,经历了苦闷、迷惘、挣扎、仿徨和犹豫才最后确认了对人生的理解。

  行文至此,也希望朋友们彻底抛开旧文化人一提到钱就不好意思,就面红耳赤,就“羞答答不肯把头抬”的心理,毫不羞涩、干而脆之地接受“赚钱”这个一度让人脸红心跳的词,并精研它的深刻内涵。这又让我想起邻里间或单位里的女同胞们,她们在谈论某某与某某暖昧关系的时候,往往似乎义正词严,嗤之以鼻却又脸红心跳,兴奋莫名。请在夜半醒来时扪心自问一下,内心深处有没有一点羡慕,嫉妒甚或是跃跃欲试的念头闪过?

  我常想,一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是一个偶然,一个奇迹。人生何其短暂,又不知何时能够再来。如果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还没有看全这个世界就让我说“拜拜”的话,我是极其不甘心的。所以,充分利用好整个人生是头等重要的事,惟此为大。

  因为绝无可能向上帝要求特殊照顾,因此“时间是人一生中最为可贵”的观念就根深蒂固地嵌在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小时候我就列表计算过,以80年的人生平均寿命来计算,前20年为成长学习期自不必说,后20年也必定年老体衰乃至病卧在床。中间40年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段,又定要有1/3用于睡眠,1/3用于上班,1/6用于吃饭、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消耗于每天上下班的途中……一生中真正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只剩下极为可怜的6年零8个月。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寒的数宇!更何况还有多少意外状况会侵噬这所剩无几的岁月!在毛骨悚然之余,更加刻骨铭心地重视那分分秒秒,并竭尽全力去榨取它、善待它、利用它、享受它。

  现在有好大一部分人把生命耗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每天干着乏味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不容易挨到退休,想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又突然发现身体已大不如前,兴趣也大不如前,更可怕的是心境也大不如前。身体老了,心态却更老了。再或者,你终于有时间去看一看外部世界,圆一圆少年时期学习世界地理时的梦想了,你又猛地意识到银行存款还远远不够,手长衣袖短。不放弃又能如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竭”。这将是一幅何等灰暗而可怖的画图!这样,当你向这个世界说“拜拜”的时候,你一定会咬着牙、含着泪说一句:我这一生好不甘啊!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感到芒刺在背。由于受“正统”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的制约,思路极为狭窄,那时竟然没有想到可以把赖以维持生计的8小时工作时间也挖出来。当然,倘若果真付诸实施,不但早已饿死,也定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受到谴责。谁敢“堕落”成为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无业游民呢?

  记得在40岁以前,只知道拼命从休息时间里去挤,用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克服瞌睡。朋友们都知道我每天必须雷打不动的泡上两杯浓浓的茶“饭”,里面是4/5的茶叶而只有1/5的水。只喝上一口两口就要加水,而且一定要用筷子深挖一下水才能透下去。决心把下半辈子的时间先借来用着。(主要是提防着功还未成、名还未就被上天召了去。)所幸它也还算管用,我的较早成名即是明证。

  回到本节的主题上来。

  我在海外的做法就是实现财务自由。以一定数额的财务保障“买”回下半生的全部时间。用于实现自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比如现在,我想写这本书了,立即就可以动笔,一个月、两个月一口气写下去,心无旁骛、义无返顾。完全不必担心锅中的米从哪里来。也不必担心今天写晚了明天还要上班的间题。这是一件何等惬意的事!

  当然,“幸福不会从天降”。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真正的自由,也必须有事先超常的付出。就是必须先“卖出”一段短的时间,(比如三年五年,亦或是十年八年。因人而异,因环境条件而异)甘冒比平常多得多的风险,耗费多得多的心智,使收获的净累积足以应付下半辈子的花销才算真正完成“交易”,从生存条件的桎梏里解放出来,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人。

  所以,赚钱是丰富人生、实现理想的必要手段。花天酒地、莺歌燕舞、膏粱厚味、山珍海鲜只是属于动物性的生理需要,周游世界也仅是人生愿望的极小部分。而将“买”回的时间用于实现精神生活里更高的理想和目标,才会得到更高级的人生享受、真正体现人生价值。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就为全社会乃至全人类作出了贡献,加速了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这与在中国几十年所受教育的目的非常相近,殊途而同归。绝对没有丢弃对社会应负责任。只不过是从另一个方向、按另一条路线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罢了。是否可称之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什么是幸福?这是所有的人都在认真思考却又无法彻底琢磨透的问题,是立志终身追求又常常觉得迷惘、感到无所适从的问题。见仁见智各有千秋。

  有人坚信有了钱就会有幸福。总认为天下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诚然,穿衣吃饭及生活方面的各种物质享受甚至豪宅、名车、周游世界等确实都可以用钱来解决。但如果光有这些就会像摄影棚里的豪华布景那样,缺少一种“气”、一种内在的灵魂。这就是亲情、爱情、友情。你没有听说过有些亿万富豪过着孤独、冷寂的生活?

  有人较为重视亲情、重视家庭气氛。认为只要能一家人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就会其乐也融融。这确实是人类天性中极为美好的一部分。但“意将爱之而实则害之”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我们在电影或文学作品中常见到乞丐母亲带着四五个小儿女沿街要饭。在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熬生涯中,却断然拒绝好心人收养小孩的建议。伟大的母爱确实令人感动,但对小孩的身体和前途究竟是祸是福?物质基础总还是要的,有谁能真正做到不食人间烟火?

  更有人坚持只有两情相悦、心心相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自己熔化在炽热的爱情烈焰之中才是幸福。这当然令人万分羡慕和向往。但也要能冷静地看到,人生是由漫长的岁月组成的。当爱情的激动过去之后,许多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就会接踵而至。它会慢慢给爱情降温并对它进行侵蚀,终将狂热的恋侣演变成柴米夫妻。谁也无法想像和保证,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真的组成了家庭,在他们的爱情生活中就不会产生涟漪甚或是狂风巨浪?

  有人认为只有“名”才值得认真去追求。诚然,社会承认和社会尊重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对自己综合能力和工作成果的认可和肯定。这是很多人感到望尘莫及的。名人的光环使人炫目,但他们也有鲜为人知的苦恼。自由受到限制、较少隐私、甚至很孤独、充满压力感。你要是去问一问那些名人他们现在的愿望是什么,他们没准儿就会告诉你,他最想得到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你不感到这是一个极大的幽默和讽刺?

  还有人很看重权。认为有了权就可以叱咤风云、威风八面。看到许多人臣服在自己面前、而自己却掌握着他们升迁、加薪、分房、调职等等方面的予取大权,就会感到权力欲的满足而充满自豪感。但我也听说过“官场如战场”的话。在官场中确实是充满相互倾轧、阳奉阴违甚至陷阱和危机的。即使是仕途顺遂的人也不得不分出极大的心力来时刻提防、小心应付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在宦海生涯里,时时刻刻都被危机感所笼罩,让你时刻紧绷防范的弦,你说累不累?读到此处应该加深对“无官一身轻”的理解了。

  更有人认为能终日花天酒地就是幸福。这种感官的享乐只是动物性的一部分。作为万物之灵,多少精神需求应比这更重要、更深刻、更持久。

  也有理想化的人坚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信念,希望能得到心灵相通、深刻理解和无私纯真的友谊。这种追求确实很高尚。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的知己都是极可珍贵的,它会促使自己的学识、品格、情操得到升华。历史上也有不少此类佳话流传至今。但也应注意到曲高必和寡。就说伯牙和子期,在他们的一生中固然有那么灿烂至极辉煌的一刻,并在那瞬间获得了极其难得的超级精神享受。若今后漫长的一生都将在回忆、痛苦和孤独中度过,也不能不算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还有人信奉“知足常乐”。满足于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别无其他更高的奢望。正因为无所求,就不必有过多的付出,亦不会有失望的痛苦。像一池平静的水一样,虽寡淡,却宁静。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怎么看都微微有那么一点儿出世的味道,好像在看一本线装书。“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高则高矣,但为什么总让人感到一丝丝迂腐、消极、不求进取、甚至还有一点惰性呢?我想这大概就是当今快节奏信息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某些传统理念拉开的距离。当然各取所好,别人无权指责。我只是想说明世事演变的微妙,稍有过头即会走向反面。正常对物质的追求会激发人的进取心,一旦过头即可能贪黩;无为无求是一种境界,一旦过头也即成了迂腐和懒惰的饰词。尤其是年轻的朋友是否应该力争与时代同步?

  由此而想起一则小小的幽默。简录于兹以博茶余饭后一乐。

  在一座立交桥底下有一群乞丐在闲聊。甲:“听说最近油米和副食品要涨价了,城里人都在犯愁呢。”乙:“好像是这样的吧,真可怜……”丙:“比起他们来还是我们好过,既不要买米,又不要买油。”丁:“是的,是的,而且我们谁也不用交房租……日子真好过。”这时另外一个赶紧竖起指头挡住嘴:“嘘!小点声。要是让人听见就会都想当乞丐了!”

  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追求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不管是理想型还是实际型,都有其道理而绝对无法用对或不对去评判。不必也绝不可能强求一致。但综合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它们大多是偏执的、局部的、短期的甚至是究其一点而不及其余的。

  我的理解是应该从一生的主轴去考虑,按一生中占比例最大的方面去衡量。

  我的答案是:如果兴趣爱好能和谋生手段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幸福。

  理由:首先因“乐此不疲”,那必须用于谋生的1/3生命变成了享受,那无异于延长了1/3高质量的寿命;同时你也一定会心甘情愿地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热情和汗水,发挥出你最大的甚至是超乎寻常的潜能,于是也就一定会创造出极好的成绩。接踵而来的就一定是丰厚的物质回报、朋友同事上司的赞许、异性的崇拜和青睐、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自己也可以获得因自我实现而带来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极大满足。

  假如我们的社会机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自由,岂不是可以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工作的乐趣和享受之中,从而极大地发挥出他们蕴藏的能量,这对社会、对国家不是等于又挖出了一处新的宝藏。

  准确定位发挥才干

  人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只有找准定位,才可将能量发挥到极致。总体而言可分为决策者和执行者两大类。在领导群体中又可分为帅才、将才和军师。你能否认清自己属于哪一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我琢磨它的含义大约是指历代的知识分子们大多只会在思考和口头上兜圈子,而缺乏果断决策并付诸行动的勇气,很容易优柔寡断,坐失良机。事过境迁之后又会追悔莫及,怨天尤人。睿智的头脑、缜密的思考本来应该是成功的首要基础和保障。假如缺少这些,哪怕具备再强大的力量、再雄厚的资金、再优越的条件也是无济于事的。那将是一群没有主心骨、没有主攻方向、没有策略、只会一味蛮干的有勇无谋之徒、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一支队伍去打仗,成功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但反过来若是想过了头、把不利因素估计过高往往又会走向另一面,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踌躇不前。要知道天下事几乎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只能抓住事情的主轴、抓住主要矛盾、分析主要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作出决策,这才是大将之风。盯盯入目于蝇头小利或拘泥于细微末节,定会抓住芝麻而丢了西瓜、失去转瞬即逝的大好机遇。只有设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把两头的长项都集中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无往而不胜。

  也许有人会认为,说起来轻松,要真达到这个程度可就难上加难了。因为这是由各方面综合因素决定的。除了学识、智商、修养而外,还需要坚强的性格、当机立断的气魄以及对事物敏锐而超常的感悟。这样的大才确实少之又少。但究其原因并不是天生缺乏那样的才气和素质,而是大都缺乏自信心,没敢把自己推到那个层面去,没有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充实和锻炼自己,那怎么可能攀登上高峰呢。一定先要敢想,然后才会敢做,最后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天才是有的,但绝不是天生的。那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已齐备,加上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和训练,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才逐步成长起来的。

  当然,在自身条件尚未具备的时候,亦应该采取另一种方法来辅助。即首先认清自己的长项和缺陷,然后为逐一弥补这些缺陷去寻找合作伙伴。以前人们在考量这些的时候,总会简单地归纳为帅才和将才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其实,这种归纳并不完整。还应有另一类人才,那就是军师,智囊们。这三类人各有各的特长却又各有各的缺陷。智囊们出谋划策,帅才们综合分析作出决断,交由将才们去执行。他们在各自的分工范围内可以干得非常出色,都是人中龙凤、精英级人才。但假设试着将他们的角色互换一下,那只要极短时间,各自的短处就会暴露无遗,他们马上会感到无所适从。或是犹豫不定该断不断,或是盲目蛮干缺乏思考。只有摆准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为了统一的目标、以三驾马车的形式来共图大业,才能大大提高成功的机会。

  记得在50年代的苏联,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漫画家库克雷尼克塞。那紧随时代脉搏、切中时弊、含义隽永、构图精美、技巧纯熟的作品深得全世界的推崇。享誉国际多年一直屹立不倒。后来才知道这是三位画家的组合。他们一个以敏锐的触角审时度势、发掘题材、找到揭示事物深层本质的切人点并提出设计方案;一个精研构图、场景和人物形象,寻找入木三分的最佳表现手段;另一位则发挥他纯熟高超的绘画技能把前两位的创作构思做最完美的体现。这种天衣无缝的合作使他们一直雄踞漫画界的峰巅,几乎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直至其中一位不幸逝世,这个举世无双的最佳组合才告解体,而且健在的两位也再没有作品问世。

  在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再忆起漫画界的这三位前辈,才更加体会到他们的组合不仅给世界留下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艺术作品,同时更留给我们极其深刻的启示。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帅才、将才、军师三结合的精彩典范?

  改革开放的大潮发展至今,知识界文化界驰骋商场的先进们在多少年与狂风恶浪拼搏、跌爬滚打之后,大都已从一次又一次成功和失利中总结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摸索试探慢慢锻炼成金刚不坏之躯。很多人都经历过几种角色之间的转换,或一人身兼数个角色独挡几面。儒商们已渐趋成熟,日益显示出他们高学历高智商的强项,成为商海中的中流砥柱。

  然而,人们无论是在本行或在改行了的新领域里,都需要经过一个磨练、挫折、前进,再磨练、再遭挫折、再前进的过程。作为一个新兵,我也在实践中领略了其中的甘苦。通过思索、尝试、总结,再思索、再尝试、再总结,我深悟了个中三味,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念。

  还记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么?我的这些新思维和理念好多都经过了实践的考证。我对这些理念的评价是:它是一颗青橄榄或青柠檬,离成熟还有一点距离。目前因缺乏宣传和推广尚未达到普及的阶段。一定会有人不习惯它的刺激性、它的酸而且涩,也还一定会有人因被刺中要害而反感甚至大发雷霆之怒。不过我想,只要你能勇敢地试一试,那酸而且涩的味道中会慢慢地沁出丝丝香甜来,让你齿颊留香、清爽开胃,从而增进食欲、强身健体。说不定还有人确实咂出滋味来从此不忍舍去而上了“瘾”也未可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