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机遇”浅谈

  机遇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能否及时发现就取决于智慧和敏感的程度。看不到机遇是蠢才,看到机遇无动于衷或把握不住是庸才,能及时抓住和利用机遇是干才,能创造机遇的是经常听到在议论别人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是这位成功者的“命”好、“运气”好。所谓“命”和“运”是在另一种哲学领域里解释人生诸多未知因素的方法和理论。对此我完全没有研究,只是多年茶余酒后与朋友的闲聊中一鳞半爪地听到一些皮毛,故绝不敢妄加议论。大概只知道“命”是指每个人一生轨迹的主轴,其中当然免不了平稳、低谷、坎坷、峰回路转、飞黄腾达等千变万化的组合。据说这就是这种不可知的组合在暗中掌控着整个人生。而“运”则是指人在某一段时期内的轨迹状况。它除了受制于“命”的控制而外,似乎还受着所处年代、月份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有着小小的变化。以前一直都片面地认为这些都是一成不变的,任你心比天高也敌不过命如纸薄。惟一能做的就只是屈从于它,即所谓的“认命”――就像当年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那样。后来似乎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前进,这种哲学理论也在不断修正、充实和发展着。尽管不是很大很原则的改变,但感觉上它是慢慢地与现代人的思想接近着,对一些以前不能解释的问题作降较为宽松的调整,因而似乎也增加了一点可信的程度。比如说看手相,已经不死板地局限于男左女右,而是增加另一只手作为辅助参考。谓之日:前者是先天的、预先设定好的、是不能改变的;而后者却反应了后天的状况,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可以对它稍加影响从而使之得到一些改变。就是那些逐月公布的运程指南,也是在确定的基础上给你一些提示,说只要注意防范也是可以避过一些不利状况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今天以一个十足门外汉的身份谈论这些,只是想提醒人们注意到这么一个变化,就是有关命运的安排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各种努力产生变数的。举例而言,倘若你是一位出身贫苦农家的孩子,相对达官贵人的子女,当然只能理解为这是命运的安排,自己丝毫没有选择和抗争的余地。但农家子弟当上专家、教授、豪商巨贾甚至当上总统的也大有人在;而那些富家子弟最后穷途潦倒、锒铛入狱者也不在少数。所以我还是相信后天努力的成分较多一些。还记得“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的说法么?关键是“谋”。30年前在畅游佛教圣地峨眉山的时候,见到庙宇廊柱上的一副对联,至今对我仍然启发良多。文日:“事在人为、莫道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我总觉得当年的佛家子弟就能提出如此富有哲理、充满积极意义的观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再回到机遇的问题上来。机遇的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确与命运有着相似之处,也同样有着不可知的成分。但是,千万不要成天只是躺在沙发椅上埋怨自己运气不好,没有碰到“机遇”。何谓机遇?绝大多数人都简单地认为这完全是偶然的,是“机缘巧合”。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在这个章节里我将详细阐述我对机遇的理解。

  既然已经提到“机缘巧合”这个词,那就先说说这个“缘”。没有考证过这个“缘”字起自何时何处,我自己较深地理解它是从佛学开始。它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没有因;也就决不会有果。一般人对“缘”的认识大多是停留在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的范围内,所以相交即有缘。似乎这真的是由冥冥之中前世注定的了。(即使按照唯心哲学或玄学所说的那种前世因缘,那也是由于在前世种下了回,这才产生了今世的果。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其实细想一下并不尽然。这个“缘”也是要有一定后天条件的。比如说对于英国王妃戴安娜,世间不知有多少男士倾心于她的美貌和风采,怎么都没有缘结识到她?再比如众多的影星、歌星乃至画家、作家、诗人都有各自的崇拜者,为什么大多没有机会去与他们交往?这就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缘”字可以解释得了的了。世间历来就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如果你的学识、专业与那个对象不相近、且没有达到相应高度的话,那你就永远进不了他的工作圈子和社交圈子,当然就无缘识荆了。你哪怕为此相思而死,也绝对于事不补、只能落得望洋兴叹的下场。我们的老祖宗们早就提醒过我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告诫我们要想达到目标必行努力作好充分准备,也就是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那个“缘”才会在你面前出现。所以缘绝不会凭空降临,它的后天因素远大于未知的安排。关键是“谋”和“种”。人与人的交往缘份是这样,工作、事业中的机遇也是这样。即便说天上掉下了馅儿饼,你也得起早才能捡到手,要不然也会被其它早起者捡去。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决不是惟一的因素。它可能给你提供一些方便,让你向目标行进得更加顺利甚至可能事半功倍。但终应冷静地认识到,尽管是“事半”,介还是要去“事”。没有“事”、没有你自身的努力,那些方便条件就只能永远是方便和条件,而不会变成原先设定的目标。比如盈科集团的董事长李泽楷,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资产增长至数百亿,当然离不开他父亲李嘉诚的财力支持,但这是否就是惟一重要的因素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的成功里离不开他的睿智和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他抓住机遇奋勇搏击的胆识,离不开他激发合作者和员工共同为公司拼搏的凝聚力,离不开他为此而付出的诸多心血。没有这些,再多的李嘉诚站在他背后也没有用。到头来他还是他,李嘉诚还是李嘉诚。绝对无法相互替代和转换。统计一下,世界上亿万富豪何此千万,他们的子弟中有多少像李泽楷那样成功的呢?相反地,平庸一生者比比皆是,甚至还可以在他们当中找到成为纨绔子弟、败尽家财的例证。所以,同样的外部条件不一定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各自的主观努力。最终还是以内因为第一主导作用。

  机遇――“必然”与“必然”的碰撞

  逆向思维策划实例,一手构思出入意料的实施创意,一手用X光机和手术刀探究同业的癌症。能治则治、不治则避。掌握前车之鉴我也承认,“机遇”确实有着极大的偶然性。然而,这偶然却是与诸多的“必然”分不开的。

  任何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或者成功人士,他们本身的优势是一种基本的也是必备的条件。较高的学历,优良的成绩,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头脑清楚,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际,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将这些作为基础,就构成了这个人成功的“必然”条件。具备了这些“必然条件”,在日常工作和事业拓展中,偶尔总会相互间产生一些碰撞。或者,当外部条件渐趋成熟从而产生了催化或推动力量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也一定会和那些“必然”产生碰撞,从而击出火花来。这些火花就是“机遇”。可以说,没有“必然”,就不会产生“偶然”。“必然”是“偶然”之母,也就是成功之母。

  就以我自己为例。

  前文已经介绍过我是于1990年受邀来加拿大讲学和举办画展的。这对我走向国际、攀登世界级顶峰无疑是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机会。粗看起来这机遇来得何其突然,几乎没有任何先兆。这可算是一件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偶然了。但细细研究一下,这个偶然是如何从天而降的呢?这又为什么没有落到别人头上去的呢?

  那首先就要说到这个偶然发生时的4年之前。当时我忍痛放弃在深圳已经打下的基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刚刚建立起来的影响和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毅然返回南京“创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诸如办画展、出画册、入录《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进而接受采访并出版长篇传记作品《永恒的诱惑》、继而获得了国家正式考核颁发的高级职称。这些看来与出国并无丝毫联系的、仅限于国内的活动和成绩,却给偶尔需要的有关方面提供了了解我的渠道和相关资料,以及考量入选资格可以信赖的资讯。他们根本没有可能从众多画家中一一比较筛选,所以当少部分人的完整资料一下子齐备后,他们就可以从这当中遴选出符合要求的对象了。没有前面的那些“必然”准备,(当然,那些准备并不是为此而作的。是一个画家要想取得成功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就绝对谈不上后面这个机遇的形成。可以想像,对方要到中国来挑选并邀请一位画家,那他的可选择性是十分大的。但对于画家来说,光是画得好还远远不够。要能一下子拿出较为丰富的资料来立体地介绍自己、证明自己,让对方能够全面彻底地介绍自己、证明自己,让对方能够全面彻底地了解你并信任你,这才有可能一下子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定。这就是长期积累的“必然”准备与外部条件交叉碰撞产生“偶然”火花的一个实例。此外还须提及的是,就在那段时间我还同时接到了去日本举办画展的邀请。此活动的所有准备工作也已由一些间接朋友安排妥当。故而就产生了一个相当严峻的决策考验。这需要冷静而精辟的思考和迅速作出抉择的气魄。在这样关键时刻,只要考量稍有偏差,那今后的历史必将重新改写。

  我还从朋友的一本旧杂志上看到过一篇辗转摘抄的小文章,它记录了一则以机遇为主题的小寓言,颇为有趣的亦颇有深意。现节录整理出来与同好们分享。

  故事说有一位猎人外出打猎,同行的朋友们都劝他事先装好弹药以备不时之需。而他却完全不以为然。他觉得离打猎的地方还远着呢,何必搞得那么紧张。像装弹药这样简单而毫不费力的事情,到时候就是装一百次也来得及,绝对不会有问题。甚至还在心底暗自窃笑那些朋友们过于紧张谨慎和小题大作。走到半路,突然发现在路边的池塘里有一大群野鸭浮在水面上优游嬉戏,全无戒备之心。倘若此时抓紧时机开枪射击,一定会有很大的斩获。可就在他匆匆忙忙装填弹药的时候野鸭们有了警觉,呼的一下全部都飞走了。这位猎人看着空荡荡的湖面,傻了眼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他失去了本来唾手可得的猎物,失去了一次大丰收的绝佳机遇。原因极为简单,就是因为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而这个准备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往枪里装填弹药而已。并不是机遇没有青睐他,而是他自己把机遇放在口袋里没有及时拿出来文章的笔者接着又以此引申下去谈到他一位朋友。那位朋友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文笔相当不错。时时觉得怀才不遇,一直埋怨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越来越消极、越来越颓唐,将极好的文采和才气都消磨在闲聊胡侃以及牌桌棋盘上。几年过去了,他仍然自视极高、目空一切,把所有的不顺都归咎于没有伯乐发现他。后来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一个超级大公司公开招聘文秘人员。这是一次需要通过正式考试的公平竞争。这位千里马本以为凭他的文采、才气和实力,获取这样的职位真如探囊取物一般。可进人考场以后他才突然发现手中的笔一下子变得生涩起来,腹中的才情和文墨仿佛一下子消失殆尽,空空如也。任他搜索枯肠也无法挤出像样的词句来。临阵磨枪也无济于事。而另外一位本来不如他的朋友,却抱着笨鸟先飞的想法,一直勤于练笔、博览群书,有着极为丰厚的储备。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应付这样的考试简直游刃有余。最后那个令人向往的职位当然非他莫属。

  人类社会也就和自然界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不能时时记着补充弹药,自有别人在孜孜以求。到了特定的时候,你失掉的就不仅仅是几只野鸭和一个秘书的职位。那可能就是你创业的起点、命运的转折、足以影响你一生的成败。

  机遇不会平无无故地从天而降,也不是别人给你赏赐或馈赌。它是一颗随时街发的子弹,只有在勤奋、敏感、睿智、谨慎者的手中,才能不失时机准确地一触即发,助你上青云的好运就一定会应声而至。

  在弄通了“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之后,还要重视一下它们的前后顺序。要具备“只管耕耘、不管收获”的心态,事先以毫无功利之心地进行全方位的准备,为随时可能产生的碰撞做好充分准备。而绝对不可以患得患失、投机取巧、因害怕多做无用功而斤斤计较。或者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再去补充那些必要条件,那就来不及了。要知道转瞬即逝的机会是决不等人的机遇是可以创造的世间万物只要解开它的奥,便有可能创造复制。机遇也是如此。即便不能克隆,至少也可提供适应机遇产生的基本要素,安排一个便于它们碰撞的环境,并以既定目标为诱导,那机遇就可能已经孕育在其中了纵使以上各节的论述,基本上可以产生另一个推论:机遇是可以创造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成机遇在事先设定并辅以各种必要前提的环境中会有更多生成的可能。世间凡是可以创造的东西,就决不会仅仅靠无缘无故的偶然产生。以这种思想基础为主导,就应该在事先进行周密的分析和计划,作好一些周遭外部条件的准备,营造一些必要的氛围,准备好一些适合的士壤和温床,置于一个阳光、水养料都很充足的地方,这样,当随风飘荡或从鸟雀口中“偶然”掉落的种子闯来的时候,就可以马上进入状态,孕育发芽、开花结果、顺理成章、瓜熟蒂落。倘若从另一方面去设想,这粒种子是落在一片石头上;或者是一片荒芜的、尚未被开垦的贫瘠土地上,那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创造机遇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创造者而言就必须在品质、性格、心地以及进取心和耐力等各个方面都极其优秀,尤其需要各方面知识的综合。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是人中之龙。他们可以而且必须能想别人所未想、作别人所不愿做、敢别人所未必敢,这才能事事把握先机。

  再说准备功夫。这也不是地的放矢、巨细无遗、什么都做的、也要充分考虑到精力、时间和成本。比如说,你想进人某一个领域,某一个行业去创业或施展你的才华,那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在这个领域或行业中都需要些什么?这些需要哪些已经有了、哪些暂时还没有/甚至要预测到在不久的将来将往哪方面发展或转化?而在那个暂时还求知的方面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新需求目前这个领域的业者尽管可能囿于智商或陈旧的经验暂没有或不可能想到那么远,但是他们已隐约遇到了什么困惑或困难?这些困惑或困难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解决?条件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解决或达到、哪些又是他们在短期内无法企及的?再往深处想,是否可以设计出一条新路子、一个新环境、一项新方案或者是一个对双方或多方都有利的良性的“圈套”、并预计他们一定愿意或不得不投身于此……当充分运用你的智商而达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只要选择某一种合适的方法把这些信息释放出去,以他们敏锐的商业触角,(当然是有各自程度差别的)必定会很快嗅出那些对他们有吸引国的味道而竭力进行取其所需、舍其所不需、添其所急需的筛选和完善,投身或聚集到你的身边来。这就可以理解为是你主动、充分、必然的投其所好4的准备与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的需要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这种必然与必然之间的交叉碰撞当然是偶然的。但也是在预先设定之中的。这种机遇的产生你能不承认它是创造出来的吗?

  为了对上面这番议论作辅证,再随便举出一个例子供参考。

  我们全家都是进士及第,(近视眼)于是眼镜就成了各人身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年夏天我带着太太和小孩回中国大陆旅游,就带着一个每人配两副眼镜的计划。因为在我旧有的记忆里,国内买东西总要比国外便宜很多。尤其是我们一下子需要配六副,也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当然后来的结果大出我意料之外而终于放弃在国内采购的计划,但也因此而引起我对这个行业的好奇,从而萌发出探究其中奥秘并试着寻求解决之道的欲望。

  附带说一句,我最近几年因为一直从事新思维、新理念的研究,对此几乎有了一种狂热的痴迷。每每碰到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表象,我都会一直深究下去,并尽可能找到自认为完美的解决办法。这就像一个迷上了数学的中学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或是在一本什么参考书中,只要发现他所感兴起的题目,他便会不顾一切地丢下手中的事情,一头扎进这道数学题中,不找到答案决不会出来。而且题目越难,兴趣也就越大,就越能激起他的顽强斗志。定要获得最后成功解题的快感才肯罢休。此是闲话,收缰回来。

  那次旅行涉及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江苏六省十多个城市。我也就因此而获得了较多接触眼镜行业的机会。我首先发现了一个令我十分惊讶的现象。即每个城市都有上百家眼镜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会开设数十家。甚至在一条街上都可能会有十几、二十间眼镜店一字儿排开。从社会的需求量来考量,一定是远远地、不成比例的超过了。对于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个行业的钱好赚。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个行业的利润率是相当高的,甚至会高得超过你的想像。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很快就证实了我的猜测。由于镜片、镜架、花式品种、质料产地以及近视、远视、双光、变色,再加上隐形眼镜和数不清以装饰为首要目的的平光镜、太阳镜,搞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拉。绝对无法搞清各品种的价格,更绝对无法进行比较。就算精明的顾客会货比三家,但哪怕走遍30家、300家、跑断腿,也很难进行同规格、同品种的对比。因为可变的因素太多太多了。加之产品质量及装配质量又无法在当时或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凭肉眼看出来。等到镜片发毛、镜架褪色、跑出铜争光来的时候,那已经是一年半载以后了。况且还可以推脱到保养使用不慎等方面去呢。因此成功交易的要素就只剩下两项:一是满意产品的外观,再就是无条件接受店主设定的价格。即便有讨价还价的现象,也只在极小的层面上进行,因而也是微不足道的。

  这样的状况消费者也是心知肚明。只是因为家家如此、处处如此而无可奈何罢了。在我这个外来人的耳朵里就听到过关于眼镜店是“黑门”的说法。而在业者方面呢,又由于供大于求、粥少而僧多,故对于门庭冷落为数不多的顾客个个都死抓住不放。把开业前预期有较多顾客消费所承受的房租、水电、装潢、人工及各项开支都分摊进较少顾客的消费中。同时会充分利用顾客对于专业的无知而大做文章。说是法国、德国、日本的镜架,其实只是香港、台湾、或韩国、菲律宾生产;本来按既定价位定制的尼康或伊丝丽镜片,做成后谁也没法证明是不是国产货;对顾客提出的每一个本来极简单、极正常、极容易使之满足的要求,夸大为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和级别,当然价格也就随之而水涨船高。据我观察,他们对顾客可能提出的讨价还价也在事前就作了充分的应对措施,以超值提价预留极大的应变空间。所有这些都是恶性竞争中必然会出现的状况。所有人都放弃了长线目标而只注重短期效益。他们也是眼睁睁看着一步步失去消费者的信赖,无可避免地以上述的畸形状况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

  以上就是站在逆向的立场上对眼镜市场所作的透析和解剖。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所作的项目策划都是围绕着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顾及现有业者的前景和利益、重建消费者的信心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设的。当然也绝不会忽略这个新建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途。

  我的计划是在一个省或一片较大的地区建立一座配制眼镜的加工中心。该中心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更重要的是需具备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假如以图形来诠释这个中心的经营模式和定位的话,那就是尖端相互衔接的两个扇形。它就处于这个中心的交叉点上。它一边连接着所有的镜架和镜片厂家,直接和他们拓展业务往来,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广阔的产品市场覆盖面和巨大的商品销售量为筹码,获取最为优惠的价格。另一边连接着这片地区所有的眼镜门市部,组成一个结构松散但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联合体或贸易伙伴。使他们成为这个眼镜托拉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的运作方式是:

  首先将所有可能经营的镜片、镜架品牌的品种、款式、颜色、规格等详细的资料搜集齐全,进行数理统计、分类编号。彩色精印成一本无所不包、集大成的产品样本。要尽量做到凡与眼镜有关的讯息资料上面教有登载。也就是说,顾客倘要选购眼镜,在这本书里就可极为方便地按门类查询,轻松地选到自己合适的眼镜。与此同时,还要逐一进行较为精确的成本核算。科学设定中心的利润率。确定一个合理的出厂价格。在出厂价格的基础上,增加15%至20%,作为眼镜店门市销售的建议价。最后将价格全无保留地公开印到产品样本上。这样对号入座的明码标价,会使人产生极大信任感和踏实感。这些资料在公司网页上都有登录。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时方便地查阅。目的就是将公司的产品和动作方式完全彻底透明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使公众逐步养成想配眼镜必定先去公司网页或产品样本中寻找相关资料,而决不先去眼镜店查询的习惯。

  然后再与数百上千家眼镜门市部取得联系。告知他们合作的方式和各自的利益所在。与他们建立正式的业务关系,让他们以产品样本为基础直接面对消费者。谈成后将订单用传真和电子邮件传送到公司,由调度部门按单下达车间生产。货品完成后经严格检验,用快件寄回各门市部。相关账目由公司财务部门与门市部定期结算。

  绝对无需担心各地门市部不愿合作,也不必花精力去动员、谈判。只要公司提供详细合作方法的正式文本,可以断言,所有眼镜门市部都会集中到公司的麾下,与公司建立长久合作的业务关系。他们能做的只有无条件接受,而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其理由如下:

  1.鉴于顾客对超级大公司良好信誉充分信任的心理,加上最多货品选择,先进设备及专业管理的质量保证,可以想见一段时间后,会垄断该地区的大部分客源;

  2.公司是集中管理生产,产量大、消耗小、成本低。故所制定的价格根本无人可以抗衡。门市部倘若坚持原先的经营方式,那只有亏本一途可走;

  3.在轻松而无责任负担(如正品率、破损率)的情况下,赚取占产品总价25%至20%的毛利,这是一个较为诱人的数字。加上无须再有货品积压、路途耗损,从此再无追加投资的困扰、也无亏本的风险。又何乐而不为呢?

  4.大大降低营运成本。减少设备仪器的投资及聘请技术人员的工资。减少进货的麻烦和商品积压的困扰。营业员也可减少到一至两个人。如果老板自己做那不请人都是可以的。所有消耗就只剩下房租水电和锐金而已;

  5.假设真有某个城市完全没有一家加入(其实绝不可能全部僵化成铁板一块的)问题也极好解决。只需派一人去该市设点,开设一个让公众可以直接面对产品样本的窗口。不用多久就会把大部分客人都吸引过来。等那些眼镜店清醒过来,再想投身公司麾下的时候,那又将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最后综合分析一下这个计划。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创造出来的机遇。该计划集中分析了所有与之有关方方面面的隐优和需求,并为其做好充分设想和准备。吸引他们主动前来碰撞而产生良性互动。甚至可以将计划说成是一个善意的“圈套”,是一个对所有方面都同样有利的、大家都心甘情愿并争先恐后往里钻的“圈套”。在运转圆熟后,这个“圈套”就幻化成了维系、团结所有合作方的纽带。

  逐一分析一下合作各方的心态:

  从生产厂家开始就一定很高兴。因为在这个地区扩大了销量,有了这么大一个“总代理”,又减少了很多麻烦和工作量。同时反而降低了运作成本;本公司就更不用说了。收益会平衡上升而且较少波动。从此稳坐该地区、该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几乎可以永立不败之地;门市部也同样会很开心。在从惊恐、反感逐步演变到□徨、摸索、试探最后铁心加盟这样一个过程中跌爬滚打过来之后,就会进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状态。从此再地风险,从此风平浪静,其乐融融;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和消费者了。从此买得心安、买得价廉、买得满意。甚至因事先就明白消费的金额,更可以从容计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多买一副又有何不可此计划一举而数得。想来一定会有明眼人对此产生兴趣。我也愿意并作好准备随时候教。

  再回到机遇的话题上来为这一章切收尾。有很多自信心较强、踌躇满志或者小有成功的人,嘴边上经常会挂着一句话,就是我会努力积蓄力量,等待机遇。一旦机遇出现,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发展并牢牢抓住它决不放松,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来。能做到这一点,确实已属难能可贵。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是不是还处于被动等待的范畴?能否主动出击,努力去创造机遇,这样不就可以更上层楼,节省下消极等街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曾经热门过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耳熟能详之余,有否更深一层地想一想,造物主对任何人都绝对公平,他给每个人的时间决不会在24小时以外多出一分一秒。

  一个有理而真实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谈话,奠定了一个年轻人一生成功的基础。看似神奇,却包含着诸多的“必然”。如果没有长期累积的“必然”,这个偶然就绝对不出现。年轻人的一生就将重新改写有这么一个有趣而真实的故事。

  10年前,我因返国接太太和儿子来加拿大,在上海作短暂逗留。我妹妹就抓住这个机会要求我为他的儿子讲点儿什么,以期对他有所启发和帮助。我这个外甥自少就很聪明,加上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家族大家庭的宠爱,故而一直心高气傲。对于爸爸妈妈的话总觉得是过时的唠叨。认为他们的思维早已陈旧了、与现时代脱节了。觉得他们完全不理解现代年轻人的想法和要求,与他之间有着一条深深的、不可逾越的代沟。妈妈那种母鸡护小鸡式的呵护虽然给他的日常生活带来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方便,但同时又让他觉得是一种令人生烦的无形制约;爸爸冷冷的严峻也只能造成一种空泛的压迫感,根本没有能够对他那年轻躁动的性格、对人生、社会、前途、社交等方面肤浅、片面而且固执的理解,带来任何正面的启发和帮助。用他自己的话说,整个家庭中,他惟一看得起的人就剩下我这个舅舅了,对我的敬畏之心从未稍减过其实我也知道这种敬畏只是缘于小时候我对他的一贯不苟言笑,毫不迁就甚至还会奖赏几个P股而已,再加上时间和地域距离而造成的朦胧神秘感而产生的错觉。他妈妈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促使她抓住每一个机会而“病急乱投医”。对一个年轻人的开导又怎么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谈话呢?

  在全家有意识避开,给我们创造了合适的环境之后,谈话就正式开始了。我首先让他讲述自己近几上来的状况,知道他一直想着还有半年就高中毕业了,希望能有机会出国留学,以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在洞察他极度自负的心态后,我问他什么自信出国后一定可以闯出一番事业来?他说他勤奋好学、成绩好,头脑清晰,分析力强,有超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如此这般讲了一大篇,好像普天之下惟他最优。最后,他更是踌躇满志地宣告,他最大的长处是有着极其敏锐的触角,极易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并说决不可能有任何一个机遇从他的眼皮子下面溜走。说到这里自负之神情溢于言表。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亟待我欣赏和褒奖的时候,等来的却是迎头一盆凉水。我说,且不信纸你的介绍是否有夸大不实的万分。即使确实如此,你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中等人材。如果要准确给你定位的话,也只能定位在庸才和干才之间。而属于这种定位的人又何止千万?况且这里面还有着众多的未知之数呢。

  要知道在消极地等待发现和积极地创造机遇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差距!他们是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类人。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心理素质。所以今后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发展的圈子都会完全不同。前者因为一直处于等待的阶段,所以始终适合在别人的指挥、管理、安排下工作。这个范围内的优秀分子也常会发现一些“机遇”,他也能努力去把握它。但这些“机遇”只不过是某一部门多了一个较为高级的空缺、某一级上司对自己的青睐、某一个产品或某一项技术的开发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引起上司的瞩目……你不能说这不是一些机遇,但都是局限于很小、很低级的层面。只能使自己在打工的道路上作一点小小的改良而已。永远摆脱不了为别人的事业奋斗、为他人作嫁衣的状况。而后者就完全不同了。那是属于积极进取型、创造型的。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于目前所处的环境状况,问题想着向更新的、哪怕是未知的、暂时还属于“无”的方向去努力探索。而这些探索常常是没有借鉴、没有依赖的。因此也就需要相当的胆识和志气。这胆识和志气就来自于睿智、勤奋、刻苦、坚忍等等优秀素质的综合。也正因为他们是朝着未知的方面拓展进取的、是创造型的,所以很有可能会闯出一片全新的空间来。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才时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和成功。所以应该深刻理解“闯”字的含义。当初我们的老祖宗在造这个字的时候,或生动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它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要真正认识这个闯江山亦或闯江湖的“闯”字。要理解关在门内的马会怎么样?它是一定要冲出去的,是任何力量都压不住的。外部环境再恶劣也动摇不了它的信心。因为它坚信至少外面的天地是宽的、是有它用武之地的。所以它决不会消极等待,而一定是积极进取。

  最后,我的结论是他出去闯荡的条件尚未成熟,还需要继续积累和磨练。

  当时也不知道他内心是否真的服气,亦或只是出于对长辈的礼貌才表示接受我的观点和批评。但他真诚地表示了对“创造机遇”这个论点的新奇和兴趣。我们的话题也就集中于此畅谈了起来。他是出于对新理念的敏感和好奇,似乎有那么一点儿求知若渴;而我也较为欣赏他小小年纪就对这种题目有浓厚兴趣,故而谈兴甚笃,洋洋洒洒地说了一整个下午。

  他当时和我一样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谈话却引出了一个“奇迹”,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机遇”。后来我与他讨论这件事的时候,他信了。正是由于他的各种优势,加上自小对我的敬畏与信赖,这些必然之间产生了碰撞,这个碰撞就是我和他的那次谈话,更进而产生了这个“奇迹”――几个月之后的高考作文题目竟然就是这么三个字:《论机遇》。

  这件事乍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似乎这奇迹确是一个偶然。但仔细深思一下,没有那么多的必然,何来这必然之间的碰撞,又何来这奇迹的产生?

  这篇作文在老师和同学中引起轰动自不必说了――大家都没有想到一个年轻的高中生对机遇会有这么新的观点和这么深的理解。获高分也不必说了,进知名高等学府也因此而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第二篇 赚钱之道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