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

  爱泼斯坦

  1944年,爱泼斯坦第一次访问了英国,然后与邱茉莉在美国居住了5年。在这段时间内,他担任了《联合劳动新闻》(Allied Labor News)的总编辑并于1949年出版了《中国尚未结束的革命》(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in China)一书。

  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参与杂志《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的创刊工作。他在70岁以前都是《今日中国》的总编辑,70岁退休后成为杂志的名誉总编辑。他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爱泼斯坦于1983年被选举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福利会理事等职。2005年5月26日,爱泼斯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

  文物:

  HW00162爱泼斯坦的新闻记者证

  HW00163爱泼斯坦的外籍新闻记者注册证

  HW00164爱泼斯坦的美国战地记者居住证

  档案:

  R511爱泼斯坦的档案

  Z0323爱泼斯坦赠纪念馆书三册20世纪40年代爱泼斯坦捐赠

  07228 W爱泼斯坦《人民战争插图》(陈烟桥)

  08310 W爱泼斯坦的外籍新闻记者注册证

  08311 W爱泼斯坦的战地记者居住证

  08312 W爱泼斯坦的国民参政会新闻记者证

  09357 W爱泼斯坦的战地记者居住证

  09363 W爱泼斯坦的新闻记者证

  044130441504423044240443704438 R爱泼斯坦随美国记者团重返红岩。

  04439-04441 R爱泼斯坦在红岩题字

  04442 R爱泼斯坦随美国记者团重返红岩

  0444304444 R爱泼斯坦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籍赠送给我馆04446 R爱泼斯坦与我馆邓菱在一起0444504447-0444904456 R爱泼斯坦在红岩04450 R爱泼斯坦与陪同人员在红岩0445104452 R爱泼斯坦与罗青在红岩04453 R爱泼斯坦与罗青在红岩。

  0445404455 R爱泼斯坦等与我馆吕兵在红岩

  04457-04463 R爱泼斯坦与我馆邓菱在红岩车场

  05070 R爱泼斯坦1938年参加“保盟”,担任宣传工作。

  c03187 H爱泼斯坦与我馆刘立群

  c03188-c03189 H爱泼斯坦

  c03190 H爱泼斯坦与我馆潘先荣

  c03191 H爱泼斯坦与我馆肖鹏全

  c03192 H爱泼斯坦与夫人

  c03195 H爱泼斯坦夫妇与我馆人员

  c03196 H爱泼斯坦夫妇与我馆潘先荣

  c03197 H爱泼斯坦夫妇与我馆李四年

  c03198 H爱泼斯坦夫妇

  c03267-c03272 c03275-c03277 H爱泼斯坦的家c03278 H爱泼斯坦的书柜c03283-c03284 H采访爱泼斯坦c03193-c03194 c03262-c03266 c03273 c03274 c03279-c03282 c03392-c03394 H爱泼斯坦图书:

  《历史不应忘记》(中)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4月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男,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巴金所敬佩的德国思想家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

  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

  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享年一百零一岁。

  06871 W巴金著《俄国社会运动史话》

  图书:

  《巴金全集》(3)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月

  《巴金选集》(8)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

  《巴金选集》(10)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

  《巴金六十年文选》李济生、李小林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随想录》(上)下)巴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9月《茅盾专集第一卷:下》巴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白修德白修德,男,1915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1932年,白修德毕业于著名的波士顿拉丁学校。1934年,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1938年,白修德从哈佛大学毕业,得到拉丁文学学位和中国历史学位,他的老师是费正清。同年他前往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1939年6月,白修德正式成为《时代》周刊的战时驻华记者。1943年3月,白修德独家报道了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水旱蝗汤”四大灾害。早在1945年5月,白修德就发表了一篇在美国轰动一时的新闻特写:《延安印象记:共产党对美国的友谊是真诚的》。1947年,作为白修德还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中国的惊雷》一书出版,客观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白修德在离开。

  《时代》后曾担任海外通讯社(Overseas News Agency,1948-1950年)和(TheReporter)1950-1953年)的欧洲通讯记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白修德遭到“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重点审查,记者执照被吊销。他于1956年出版了小说《山路》,描写了他的战时经历。后来他又通过一系列关于美国总统大选的书籍进行分析美国文化的挑战:《1960年总统的产生》、《1964年总统的产生》。

  《1968年总统的产生》和《1972年总统的产生》,为此,赢得1962年的普利策奖……1986年5月15日,白修德在纽约市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女,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出生于福州。

  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再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冰心同时是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建国后,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1999年2月28日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九岁。

  00231 R冰心与叶圣陶双星辉映

  陈白尘

  陈白尘,原名陈增鸿、陈征鸿、陈斐,曾用名墨沙、江浩等,男,江苏省淮阴人……1908年出生。中国剧作家、小说家。中学时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开始写新诗和白话小说。192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后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成为南国社的重要成员。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被捕入狱。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做亭子间作家。1937年转入大后方,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抗战戏剧运动和革命文化工作。并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院校任教,进行剧本创作,写了《魔窟》、《升官图》等10多个剧本,还编辑报纸副刊。1946年回上海,在电影和戏剧战线继续开展反内战、争民主运动。1948年参加组织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195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2年调北京任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主任。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66年调江苏省文联。1978年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1983年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5月28日卒于南京,终年八十六岁。

  09839 R 1985年10月下旬,重庆首届雾季艺术节期间,中共重庆市委《支部生活》杂志社举办“老党员艺术家座谈会”,与会者有张瑞芳(左一)周峰(左二)以下依次为陈白尘、吴雪、方琯德、张颖、刘厚生。

  09739 W 1939年4月8日,怒吼剧社在国泰大戏院上演《民族万岁》,由张瑞芳……魏鹤龄、孙坚白、钱千里担任主要角色。应云卫、赵丹参与导演。图为《民族万岁》剧本封面,系宋之的、陈白尘根据席勒名剧《威廉·退尔》改编。

  09794-09795 W陈白尘部分著作书影

  图书:

  《陈白尘专集》卜仲康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

  陈嘉庚

  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福建厦门人,1874年出生。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9岁入读南轩私塾,17岁起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1905年春天,其父米业破产,陈嘉庚遂自立门户,赢利后偿还其父债务,获得良好声誉。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后又接管了“日新公司”、“谦益号”米店等。不久,他又开始经营橡胶种植业。1923年到1925年间,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后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

  农业等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设文、理。

  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陈嘉庚早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组织华侨进行救国活动。他积极支持文化事业,支援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复办《大众生活》周刊。抗日战争爆发后,提出“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民族一条心”的口号,组织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并于1937年8月倡组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祖国抗战。翌年10月,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被选为主席。致电国民参政会,提出“敌未出国之前言和即汉奸”。汪精卫公开投敌后,通电要求严惩汪逆。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归国视察。先行到达重庆,对国民党拉他入党予以拒绝。5月到达延安,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接见。此后又前往云、贵、桂、湘、闽等省视察。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后,避居印尼的爪哇,直至抗战胜利。建国后,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1961年因脑溢血逝世,享年八十七岁,葬于福建集美鳌园。

  档案:

  R575陈嘉庚的档案

  01735 R陈嘉庚(前排右四)庄西言(前排右三)率南洋侨胞回国慰问团抵重庆04932 R陈嘉庚(1939年)

  04933 R陈嘉庚(1949年5月)

  04934 R陈嘉庚(1874-1961年)

  04935 R陈嘉庚元配夫人张宝果(1876-1916年)

  04937 R陈嘉庚与侯西反(左)摄于怡和轩俱乐部(1939年)

  04938 R 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选陈嘉庚为主席,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图为陈嘉庚在演说鼓动积极出钱出力,支援祖国抗战。

  04939 R刘玉水(左)庄西言(右)与陈嘉庚,1939年摄于新加坡。

  04940 R 1945年10月,陈嘉庚返回新加坡,和好友周献瑞(左一)黄奕欢(04941 R 1950年2月,陈嘉庚与庄明理自中国返新加坡,合摄于加冷机场。

  04945 R 1949年6月,毛泽东和陈嘉庚合摄于北京。

  04946 R 1955年陈嘉庚重访延安杨家岭窑洞。1940年他在这里与毛主席有过难忘的会晤。

  04947 R看赛龙舟。在陈嘉庚的倡导下,集美学校每年旧历五月初五举行这种别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由左至右:张楚琨、方方、陈嘉庚、庄希泉。

  04949 R毛主席和陈嘉庚(左)庄明理(右)在一起。

  04950 R 1941年4月,南洋闽侨代表大会主席团,由左至右:巨港代表白辰恭。

  椰城代表庄西言、新加坡代表陈嘉庚、香港代表庄成宗、马六甲代表何葆仁。

  04951 R李光前(中)和陈六使(右)曾以巨大财力帮助陈嘉庚办学,经营橡胶,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并以陈嘉庚为榜样,创办和主持南洋大学(现已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

  04954 R陈嘉庚胞弟陈敬贤(1888-1936年)

  0654806574 R陈嘉庚先生

  06597 R陈嘉庚1940年在延安的欢迎会上致辞

  04984 Y陈嘉庚在新加坡的办公楼

  05244 Ww 1938年10月28日,正值汪精卫进行叛国活动时,国民参政员陈嘉庚致电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说:“在敌寇不退出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

  06576 Ww陈嘉庚从新加坡发给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的一个电报,被邹韬奋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06601 Ww陈嘉庚致电美国总统,要求停止援助国民党进行内战。

  03618 B报照:陈嘉庚先生电杜鲁门等要求撤退美军,停止援华。

  06780 B陈嘉庚先生西北归来,纵谈团结抗战。

  08418 Z左:吴铁城赴海外宣慰侨胞归国时摄影;中:陈嘉庚领导南侨归国团回国考察;右:南洋华侨抗战爆发后,捐募巨款,呈献政府,并多回国投军,此为吉隆坡华侨归国投军情形。

  图书:

  《陈嘉庚》(画册)全国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10月《回忆陈嘉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建省政协合编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10月《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曾绍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11月《南侨回忆录》陈嘉庚南洋印刷社《出洋记——陈嘉庚传》洪永宏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高士振《党史文汇》2004年第4期。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贡献》曾瑞炎《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总第31期《爱国侨胞的光辉典范——陈嘉庚倾资办学》许良廷《党史文化》1998年第3期26页《陈嘉庚的十一字提案》《党史文汇》1995年第5期43页《我参加陈嘉庚率领的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的回忆》林珠光《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26册75辑208-228页《读后补志》邓颖超《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26册75辑59-60页《陈嘉庚与蒋介石决裂经过》庄明理洪丝丝《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27册78辑12-23页。

  《陈嘉庚与〈南侨日报〉》张楚琨《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27册74辑24—

  41页

  《陈嘉庚在延安》王唯真《相遇贵相知》第一辑97页

  《天择——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记》付平《红岩春秋》2001年第4期4页

  《西北之观感》陈嘉庚《九·一八至抗战期间上海民族工业的图存活动》陈醒吾《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17册49辑201-213页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工业述评》孙空巍《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115页

  《抗战时期重庆的民营钢铁机器工业》张有高《民国档案》1992年第3期111页

  陈纳德克莱尔·李

  陈纳德,男,1893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中学毕业后入克里佛航空学校攻读。一战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陈纳德一直待在陆军航空兵部队,并反对“战斗机无用论”。1937年4月初,陈纳德从旧金山起程来中国。6月3日,蒋介石、宋美龄接见了他。此时,宋美龄任航空委员会的秘书长,实际上领导着中国空军。陈纳德成为她的专业顾问,协助中国发展空军。抗战正式爆发后,陈纳德为中国志愿服务,招募飞行员并组成中国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参加了淞沪会战。1937年12月,南京失陷,陈纳德随军撤到汉口。1938年8月,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去昆明筹办航空学校,训练中国飞行员。之后至1940年期间,陈纳德。

  协助中国仅余的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对抗日军。1940年5月20日,蒋介石召见陈纳德,要他去美国,设法搞到尽可能多的作战物资。陈纳德返美后,几经周折,于1941年7月中旬回到中国。当时已有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员到达中国。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该大队被称为“飞虎队”。1941年12月日军向英美宣战后,陈纳德恢复美军现役,并升为准将。

  1942年2月3日,宋美龄致电陈纳德,请他出任驻华空军指挥官。1942年7月3日,陈纳德根据美国陆军部和蒋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国航空志愿队,而以志愿队部分队员为主组建了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空军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官。他在作战计划和指挥权等问题上与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发生冲突。罗斯福为了调和矛盾,同意陈纳德担任中国空军(而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1945年8月1日……陈纳德带着失意离开中国回国。蒋介石和宋美龄设宴为他送行,并授予他中华民国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1945年12月,陈纳德重返中国。1946年10月他购入剩余军机,成立了民航空运队,初期专为行政院善后救急总署运送救急物资,后期又帮助蒋介石空运军队、给养。1949年,陈纳德的回忆录《一个战士的道路》在纽约出版。1950年6月,空运队改组为控股公司,陈纳德任公司董事长……1958年7月1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国会晋升陈纳德为中将。18日,美国国会通过晋升他为空军中将的法案。7月27日,陈纳德因病在华盛顿去世,终年六十五岁,埋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档案:

  R477陈纳德的档案

  K24.140072陈纳德谈在华作战感想(重庆《新民报》日刊1944年4月9日第二版)1944年4月9日《新民报》日刊K24.140087陈纳德即可返华传将重组飞虎队(重庆《新民报》日刊1949年6月15日第一版)1949年6月15日《新民报》日刊K24.140089陈纳德有什么荣誉(重庆《新民报》日刊1949年7月20日第二版)

  1949年7月20日《新民报》日刊

  08118 Z美国健儿为联合国共同胜利而战,为中国生存与世界和平而光荣牺牲……安息在中国的土地上,上为美国空军殉难者在渝下葬,下为重庆美国空军公墓……上左第一人为陈纳德将军。

  邓初民

  邓初民,字昌权,又名邓昌权、邓希禹,男,湖北石首人。中共党员,民盟副主席。1889年出生。1913年5月赴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政治学,组织成立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同李大钊等创办会刊《民彝》,1917年冬回国。1925年到武汉任法科大学教务长,加入中国国民党。1928年与李达等创办《双十》月刊,任主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观点。1930年5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1年任社联主席。这期间,他在上海暨南大学、法政学院、艺术大学和中国公学等校任教,讲授政治学和社会发展史,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爆发后,经张云逸面谈,北上武汉从事抗日统战活动,11月创办《民族战线》周刊。1938年发起成立湖北省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后回石首任朝阳学院政治系主任。10月学校迁往四川成都,继续在该校任教。1941年在重庆加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并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以民主教授身份,从事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45年1月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抗战胜利后,以民盟代表团顾问身份,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到上海主编《唯民周刊》,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4月被迫出走香港。1948年春参与重建中国民主同盟领导机构,同时参与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初到北平,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被选为全国委。

  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山西大学校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兼山西省体委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1962年以7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政治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10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文物:

  W00063王有余记邓初民讲《“12·1”惨案周年纪念》讲演词W00062王有余藏邓初民讲《谈时局》剪报档案:

  Y00194沈钧儒、郭沫若、沈雁冰、邓初民致周恩来函。

  06344 R邓初民像

  06870 W《社会史简明教程》(邓初民著)

  03614 B报照:邓初民教授对时局谈话:民主团结不许欺蒙

  邓锡侯

  邓锡侯,男,1889年6月22日出生于四川营山。国民党员。1906年,邓锡侯被成都陆军小学堂录取。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所属的南京第四陆军中学堂学习。因毕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又被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深造。辛亥革命前夕,邓锡侯尚未毕业就离开学校,回四川参加新军。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他又转到四川陆军刘存厚的第四师任职,先任副官,后为连长。1918年,邓锡侯升任四川陆军第五旅旅长。1920年,升任四川陆军第三师师长,先后驻防成都……广汉等地。1924年,北洋政府任命邓锡侯为四川省省长。邓锡侯考虑到成都乃杨森所控制的地盘,不愿脱离驻在重庆的部队,于是成都的省长公署形同虚设。

  1932年至1934年,邓锡侯多次阻止红军入川。1937年8月,国民政府将出川抗日的四川陆军十四个师编为第二路预备军,任命刘湘为总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1938年1月14日,邓锡侯的川军初到鲁南前线,就在两下店夜袭敌营成功,毙伤日军二百多人,首战告捷,军威大振。2月11日,邓被委任为重庆行辕副主任。21日,邓又被委任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春,蒋介石裁撤了川康绥靖公署,邓锡侯专任四川省主席,统兵权被大大削弱。不久,蒋介石要邓锡侯从四川调运十万石军粮和加征十二万名壮丁,以增援胡宗南部进行反共内战,挽救国民军队的败局。邓婉言拒绝。后来,蒋介石虽然也曾发表邓锡侯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川陕区绥靖主任等职,但邓已明知纯属是敷衍自己,以减少反蒋力量,于是以种种借口,拒不到职。1949年12月9日,邓锡侯与刘文辉、潘文华一起,在彭县龙兴寺总指挥部联名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及全国人民发出通电,宣布起义,脱离国民党政权,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在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率部起义的配合下,四川省会成都市终于实现了和平解放。解放后,邓锡侯先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被任命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54年后,邓又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等职。1964年3月30日,邓锡侯在成都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05911 R邓锡侯在前线电话发布命令

  08205 R邓锡侯总司令

  08676 R自南京沦陷后,敌企图打通津浦线,最高统帅部调邓锡侯将军部开赴津浦线正面,图为邓锡侯将军。

  08470 R邓锡侯将军率川军出战,常亲在前线指挥,在南畔村观察敌人情况,以深入虎穴被包围,力战始得脱险,此为邓氏在前线指挥部以电话发布命令情形……

  图书:

  《邓锡侯为人处事的几个侧面》于潜之《民国春秋》1994年3月

  费正清

  费正清,男,1907年出生于南达科他州的胡龙镇。费正清1927年进入哈佛大学。

  1929年秋,费正清赴牛津大学攻读外交史。1931年费正清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32年初,费正清来华,一面进修汉语,一面从师清华大学蒋廷黻进行研究工作。

  1936年1月,他回到英国牛津,获得了博士学位。费正清在华期间曾短期兼职清华大学经济史讲师。1935年费正清第一次离开中国。在取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他于1936年回母校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并从1939年起与美国的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一起开设东亚文明课程。1941年费正清被征召至美国情报协调局(美国战略情报局前身)前往华盛顿工作。费正清于1942年9月至1943年12月期间被派往中国,担任美国战略情报局官员并兼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对华关系处文官和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费正清再度来华,任美国新闻署驻华分署主任。1946年费正清返回哈佛大学任教,1959年升为讲座教授。1955年他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主持成立东亚问题研究中心,任主任职有十八年(1955—1973年)1948年费正清出版《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American Foreign Policy Library》)一书。1966年,费正清与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共同开始主编多卷本《剑桥中国史》。他还与赖肖尔以及Albert M。Craig合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East Asi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临终前两天将“China:A New History”(台湾译名:《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交付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9月14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剑桥逝世,终年八十四岁。主要著作有:《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观察中国》(China Watch)《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主编了《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图书:

  《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费正清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8月

  《费正清传》[美]费正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年3月冯玉祥冯玉祥,男,188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国民党员。11岁时,他即在清朝军队挂上了名,投身兵营。“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了抗日同盟军,起用著名抗日将领共产党员吉鸿昌等,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1933年5月,冯玉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与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推举为总司令,指挥所部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省。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玉祥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为形势所迫,冯玉祥于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他在美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冯玉祥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十分遗憾的是,在回国途中,冯将军乘坐的“波贝达。”

  号轮船驶至黑海时,突然失火,冯玉祥不幸遇难,终年六十六岁。

  文物:

  02784 W冯玉祥为鲜特生题写的“民主之家”木匾

  图书:

  《冯玉祥巧施调包计》魏沃婴《名人传记》

  《周恩来与冯玉祥》孙志慧《重庆新华日报史研究》

  《回忆冯玉祥将军对救国会的支持》孙晓村《文史资料选辑》

  《我对爱国将军冯玉祥的了解》王倬如《文史资料选辑》

  《周恩来总理与冯玉祥将军的亲密交往》葛效先《文史资料选编》

  《冯玉祥加入国民党始末——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杨天石《百年潮》

  《抗战后期冯玉祥发动的献金救国运动》梁星亮《民国春秋》

  《冯玉祥在四川的献金救国活动》康问之《西安文史资料》

  《冯玉祥珍藏的毛泽东名片的来历》陈晓清《民国春秋》

  《我的抗战生活》冯玉祥《人物》

  《我所知道的戴笠》冯玉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我的抗战生活》冯玉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我的生活》(上)冯玉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冯洪达、余华心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8月《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中国政协河北文史编辑会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冯玉祥和蒋介石》王朝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4月《冯玉祥轶事》许尧坤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冯玉祥》陈立人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年8月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冯玉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

  《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冯玉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古耕虞古耕虞,男,四川重庆人,1905年出生。1925年起在重庆经商。21岁即继承父业经营古青记山货字号,仅两年便“拥有重庆山货业天下之半”,仅8年便垄断了四川猪鬃出口业,其“虎牌”猪鬃驰名欧美市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物资统制,猪鬃的收购、出口指定由官办的川畜公司经营,但因国际市场只认古青记虎牌猪鬃,故仍任其拥有该公司大部分股份,并任总经理。抗战胜利后,古耕虞又将川畜业务推向全国,垄断了全国猪鬃出口总量的80%以上,被誉为“猪鬃大王。”

  ……自20世纪30年代起,古耕虞旗下四川畜产股份有限公司的虎牌猪鬃出口量达到全国猪鬃出口总量的85%以上,几乎垄断了世界猪鬃市场。当时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驻在重庆,常常邀请古耕虞等一些民族工商业家谈话,交换有关战时经济问题的意见。在抗战期间,国民党官僚资本借抗战名义,对13种传统出口物资进行垄断,实行所谓统购统销。特别是猪鬃,因系战略物资,出口利润大得惊人,官僚资本企业向民营企业收购的猪鬃,按牌价每箱只有法币5万元,而在昆明或宜宾一装上飞机,出口到美国的价格竟高达67万元,相差达10多倍之巨。古耕虞坚决反对这种不顾民间疾苦的官方垄断。周恩来与古耕虞谈话时,一方面指出这是官僚资本凭政治特权与民营企业争夺暴利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指出猪鬃是美、英、苏等盟国急需的战略物资,为了支持中国长期抗战,应当保持政府必要的外汇收入……因此,为了抗战大局,古耕虞作出牺牲,接受了国民党政府贸易委员会下的复兴公司与官办机构富华公司的统购统销。当时重庆市场上猪鬃的价格已由每担900元猛跌到380元,古耕虞果断地将所有猪鬃全部收购下来。销售到美国市场去的猪鬃占中国出口总量的80%,其余20%销售到西欧市场。抗战初期,中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敌手;古耕虞率先利用公路试运猪鬃到越南,通过东南亚转运到美国市场,结果很顺利。抗战后期,中国内地对外的陆路交通包括滇缅公路相继断绝,古耕虞旗下的虎牌猪鬃又通过中印航线源源不断输往美国,换回宝贵的外汇,支撑起中国抗战的财政命脉,也支持了反法西斯盟军的作战。曾任重庆古青记父子公司经理、四川畜产公司总经理。建国后,历任中国猪鬃公司总经理,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畜产公司总经理,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对外贸易部顾问,对外经济贸易部特邀顾问,第六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三届中央常委,全国工商联第四届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名誉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2000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

  档案:

  R358古耕虞的档案

  图书:

  《猪鬃大王——古耕虞》1996年3月

  《古耕虞:红色资本家》陶纯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1月

  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男,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892年出生。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他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开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六岁。

  文物:

  H00019 H00020郭沫若题红岩(二)

  H00044郭沫若的《文化动员》手稿

  H00394叶挺在狱中贺郭沫若五十寿辰信

  HW00215《怎样自我学习》郭沫若等著

  HW00227《郭沫若先生最近言论》

  W00578叶挺给郭沫若的信

  档案:

  R440郭沫若的档案

  K24.070019关于郭沫若等人组织启蒙社的情报

  D00087情报辑要“郭沫若宴请渝市奸伪。”

  周恩来、章伯钧、黄炎培、林伯渠、朱德、马寅初、蔡畅、毛泽东、张奚若、陈叔通、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李济深、李立三、蔡廷锴、陈嘉庚、乌兰夫、沈雁冰、(左一)郭沫若(右二)沈钧儒(右一)参加恳谈

  01715 R郭沫若先生

  01716 R郭沫若1941年在重庆天官府

  01717 R郭沫若与儿子

  01718 R郭沫若在大会上

  01719 R郭沫若在较场口事件后受伤,摄于重庆领事巷寓所

  01720 R郭沫若、于立群在沧白路纪念堂与群众在一起

  09799 Y郭沫若为主任,阳翰笙为副主任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地点——重庆郊区的赖家桥全家院子07235 Y重庆抗战期间话剧演出团体多,剧场少。经郭沫若努力,将中国电影制片厂面对观音岩大街的摄影棚改建为抗建堂剧场。1941年4月5日,抗建堂揭幕……由中国万岁剧团首演《国贼汪精卫》,至抗战结束,抗建堂共演出36出话剧。

  图为抗建堂原型

  00302 Y天官府7号郭沫若旧居

  00434 Y重庆天官府文工会旧址

  07141-0714307181-07182 Y郭沫若旧居(天官府7号)

  02515 T 1960年2月3日,郭沫若参观红岩时的题诗

  02797 W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03273-1-2 W郭沫若《屈原》剧本

  06367 W重庆谈判期间,郭沫若送给毛主席的手表

  06829 W郭沫若50寿辰晚会签名绸

  06868-06869 W郭沫若著的《南冠草》

  06875 W郭沫若等著的《怎样自我学习》

  06906 W郭沫若的《十批判书》

  06917 W郭沫若著《战时宣传工作》

  06952 W《抗战戏剧》(郭沫若题)

  06608 Ww 1945年郭沫若为《华西日报》题词

  09798 Ww郭沫若为《屈原》第四幕写的修改稿手迹

  00113 T 1962年6月4日竺可桢被批准参加中国共产党,郭沫若赋诗祝贺0251403109 T 1960年2月3日郭沫若参观红岩时的题词06599 T 1945年12月30日,郭沫若给《华西晚报》题词充分肯定它的重大作用……

  PB00153王白与遗诗《郭沫若先生五十四寿》

  PB01090郭沫若写的诗文《哭希夷》

  02622 X 1942年11月14日,叶挺在重庆歌乐山红炉厂监狱囚室中致郭沫若信函……

  05729-1-6 X周恩来1942年3月7日致郭沫若函

  PB01086-PB01087郭沫若写的文章《叶挺将军的诗》

  PB010981941年11月14日,叶挺在红炉厂囚室写给郭沫若的信02897 B郭沫若等创办的《救亡日报》

  03280 B报照: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03617 B报照:何香凝与郭沫若等抨击国民党

  09729 Z中国电影制片厂及怒潮剧社(中国万岁剧团前身)主要成员:前排左起郑用之、郭沫若、陈波儿(右二)后排左起何非光、戴浩、史东山、应云卫……孙瑜、王瑞麟、袁牧之图书: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2)—(8)郭沫若著作委员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10)郭沫若著作委员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

  《沫若文集》(2)10)—(11)郭沫若著作委员会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3月

  《郭沫若选集》(第2卷)第3卷)上、下郭沫若著作委员会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何香凝。

  何香凝,女,祖籍广东南海,1878年7月26日生于香港。国民党员。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结婚,之后与丈夫赴日本留学。1905年8月7日晚,在孙中山和黎仲实的介绍下,何香凝成为中国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1911年2月,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前夕,何香凝和廖仲恺携带子女回到香港。1913年8月,“二次革命”遭到失败。何香凝夫妇被迫离开广东,流亡日本。此后追随孙中山,组织发动“三次革命”。

  1926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何香凝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妇女部长。国民政府迁至武汉不久,她立即北上,在武汉与宋庆龄等一起,大力推进妇女解放运动,支持北伐战争。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何香凝不顾全市武装戒严,冒险找到蒋介石,含泪厉声斥责。蒋介石以“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间的关系”为名,通过了一个公开排斥和打击共产党人的“整理党务案”。何香凝挺身而出,和国民党中央委员、海外部长彭泽民,江苏代表柳亚子等,向国民党右派分子提出了强烈抗议。1929年……何香凝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离沪出国,“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毅然决定回国发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将“积存时贤墨宝,并香凝个人历年所作画件”悉数变价出售。“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多次冒着炮火深入前线,慰问鼓励将士。抗战爆发后,何香凝在上海发动妇女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和“战地服务团”等组织,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她移居香港,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坚持抗日救亡活动,筹款支持八路军、新四军。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调兵遣将,准备发动新的内战。1945年9月,何香凝致电蒋介石,支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谴责美国扩大中国内战。1946年3月12日,由何香凝和李济深筹建多年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成立。该会要求蒋介石结束独裁……根据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精神,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不久,为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何香凝移居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先后担任了国家、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一系列重要领导职务。1972,9月1日何香凝因病逝世,终年九十四岁。

  文物:

  05080 W 1947年秋,李济深、何香凝在香港联名写信给当时在上海的谭平山。

  柳亚子、郭春涛、陈铭枢等,邀请他们来港共同筹建民革。图为写在绸布上的密信,原件存中国革命博物馆。

  档案:

  D00271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致蒋介石电

  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男,1883年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美国共和党人,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至1933年,任美国陆军部长。欧战爆发后,在远东战区服役,为准将。1942年至1943年,任美国驻新西兰公使。不久,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先后到过苏联、中近东和印度。1944年升为少将。同年8月,受命以罗斯福总统特使名义来华,“调处”国共关系。同年10月,继高思任美国驻华大使,曾试图调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但未能成功,后因协调失败而被迫在1945年11月20日辞职回国。在中国任职期间,积极推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因而遭到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反对。1946年,1948年及1952年三次作为共和党代表竞选新墨西哥州的参议员,但均未能当选。1963年7月30日逝世。

  档案:

  R4(周恩来的档案)34.就中共代表参加旧金山会议致赫尔利函

  毛泽东、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胡乔木、陈龙。

  02330 R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夕在延安机场。左起:张治中。

  毛泽东、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

  02331 R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夕在延安观察组驻地留影。左起……周恩来、赫尔利、毛泽东、张治中、朱德。

  02332 R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夕在延安观察组驻地留影。左起……周恩来、赫尔利、毛泽东、张治中。

  05821 R 1945年8月27日,美国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乘专机到延安迎接毛泽东去重庆。

  06087 R毛泽东与蒋介石、赫尔利、蒋经国、张群、吴国桢在蒋官邸前留影。

  07588 R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对蒋主席举杯庆祝

  07672 R左:赫尔利大使,1945年11月22日辞职,由马歇尔大使来华。右:

  1946年1月陪都慰劳盟军将士大会。左至右)于斌、魏德迈、马歇尔、何应钦。

  08326 R蒋主席与赫尔利大使赴美军总部会商反攻机宜

  08773 R蒋委员长于1934年9月3日庆祝世界胜利日与美大使赫尔利举杯共祝世界和平PB02134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递交国书PB02136赫尔利、蒋介石、梅乐斯、戴笠。

  C0539(从左至右)梅乐斯、罗伯森总领事、赫尔利大使及戴笠。

  洪深

  洪深,学名洪达,号伯骏、浅哉,字潜斋,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男,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1894年出生。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即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文学与戏剧,并在波士顿声音表现学校学习,又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

  剧场管理等课程,获硕士学位。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1922年回国,1923年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自饰主角。同年9月加入戏剧协社,任排演主任,先后上演《泼妇》、《终身大事》等,从此开始了建立中国现代话剧的实验活动。他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了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也由原来的平面景改为立体布景,这些做法当时在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28年4月洪深提议用“话剧”一词统一当时戏剧的称谓,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并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改组为“左翼剧作者联盟”)抗战爆发后,他立即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参加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任队长,在武汉一带演出。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他任戏剧科科长,和田汉一起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1个孩子剧团及其他团队深入战区宣传抗日。同年11月,长沙大火,被周恩来派为善后委员会总指挥,负责灾民救济金的发放工作。1939年春到重庆,“皖南事变”发生后,时局变化使他异常苦闷,1941年2月5日,在贫病中一家三口服毒自杀,幸郭沫若闻讯后抢救脱险。在雾季公演中,导演了《法西斯细菌》等剧,获得成功。1946年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兼任军委会政治部文化研究班戏剧系教官。同年8月,回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47年5月,因支持学生运动被解聘,旋去厦门大学外文系任教。1948年12月,赴东北解放区,翌年2月抵北平……5月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9月出席全国政协代表大会。建国后……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兼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被选为中国剧协副主席。1955年8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PB01959情报摘要:周谷城、洪深对时局的谈话

  图书:

  《洪深:回忆洪深专辑》周扬、夏衍等撰北京文史出版社1991年7月胡风胡风,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男,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02年出生。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1929年赴日留学。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负责人。鲁迅逝世后,为整理、出版鲁迅遗著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写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由此开始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抗战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杂志,对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创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1945年初主编文学杂志《希望》。这一时期著有诗集《为祖国而歌》,杂文集《棘原草》,文艺批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散文集《人环二记》,译文集《人与文学》等。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顾问等职。1985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档案:

  R440胡风的档案

  胡厥文

  胡厥文,又名胡保祥,男,江苏嘉定人,1895年10月7日生。爱国民族资本家。1914年考入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1918年大学毕业后,胡厥文经人介绍进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工厂——汉阳铁工厂,从学徒工做起,开始了“实业救国”道路的摸索。1921年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新民机器厂,主要业务是生产纱厂机器零件和承接纱厂机器的维修,后又转向生产彩色油墨机,开始闯出一条设计和制造机器的新路。在办企业的过程中,他先后建起四家工厂,摸索了一条机器工业与日用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机器制造工业武装日用品工业,以日用品工业开拓市场,发展生产。1927年上海机器制造业同业集会,成立了上海商民协会机器同业公会,他被推选为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在主持同业公会的十年间,胡厥文以公正无私的精神为大家服务,从自己工厂的活动范围,进入到上海工商界的更广阔的天地,继续“实业救国”的探索。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大举进攻,惊醒了胡厥文“实业救国”之梦,他开始投身到民族解放的运动中去……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他团结上海工商界人士,赶制一批批手榴弹、地雷、穿甲弹,送往前线,给十九路军以坚强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带头拆厂内迁。在重庆、桂林、祁阳等地创办机器厂,任总经理,并任中南区机器工业协会理事长……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长。1945年后返回上海,任新民机器厂总经理,创办《中。

  国工业》月刊社。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一、二、三、四届执委,第五届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

  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45年发起组织民建,历任民建理事、常务理事,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届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1989年,胡厥文逝世。

  胡厥文用砖片在地上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古诗寄意。

  胡愈之

  胡愈之,原名学愚,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男,浙江省上虞丰惠镇人。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896年出生。早年曾创建上海世界语学会。曾被迫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1年初回国途中访问莫斯科,写了《莫斯科印象记》。“九一八”事变后,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等刊物。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筹办《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等杂志。1935年与沈钧儒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参加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组织“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编译出版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1938年在武汉主管抗日宣传工作;武汉沦陷后到桂林出版《国民公论》半月刊,组织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帮助陈嘉庚办《南洋商报》,后流亡苏门答腊。抗战胜利后他创办新南洋出版社,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新妇女》杂志。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档案:

  R376胡愈之的档案

  《怀逝者》胡愈之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年5月

  《不尽长江滚滚来:范长江纪念文集》胡愈之、夏衍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年3月胡子昂胡子昂,男,四川重庆人,1897年出生。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在巴县中学读书时,受辛亥革命的影响,积极参加游行和宣传活动。1919至1923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学习,投身于“五四”运动……毕业后回四川,历任中学教员、校长、巴县农会会长、国民政府重庆市教育局局长。1926年任成都川康边防总指挥部边务处长。1933年后历任江西农业学院技师兼总务长,重庆华西公司、自来水公司、中国兴业公司总经理,四川省建设厅厅长,重庆川康兴业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重庆华康银行董事长,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立法委员、重庆市参议会议长,为重庆的市政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5年,与黄炎培、胡厥文等筹建中国民主建国会。1946年,胡子昂出任重庆参议会议长,并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立法委员。在任议长期间,重庆市参议会不挂国民党的党旗;在立法院会议上,他公开反对蒋介石轰炸济南。他还拿出20两黄金资助郭沫若成立“群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进步书刊。1948年底,胡子昂离开重庆到香港。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工商联主任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1951年将经营的企业股票和房产等全部无偿交给国家。1956年后……历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二、三、四、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长等职。1991年11月19日卒于北京……

  档案:

  06428 R胡子昂像

  06429 R胡子昂夫妇

  08493 H 1946年5月,国府将离渝还都,24日陪都各界举行盛大欢送会,蒋介石对四川民众战时之伟大贡献,极加慰勉,并愿建四川为全国之模范省,此为重庆市参议会议长胡子昂代表市民向主席献花。

  图书:

  《胡子昂:钢铁巨擘》赵建国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1月

  黄齐生

  黄齐生,男,贵州安顺人,1879年出生。著名教育家。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赴日本、法国考察文化教育,回国后仍从事教育事业,因思想进步,被贵州省反动政府通缉。1930年在上海与黄炎培等推行农村建设教育。

  他是王若飞的舅父,为营救王若飞出狱,不顾险阻,两次前往探视。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及群众教育事业。1945年初携家属到延安。1946年2月,重庆发生较场口事件,他受延安各界委托赴渝慰问。事毕,于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终年六十七岁。

  文物:

  H00206黄齐生先生给王若飞同志的信

  H00207黄齐生先生赠王若飞母亲的寿诗

  H00233“黄齐生先生行述”附“黄齐生先生遗诗”、“沁园春”词。

  H00348黄齐生先生书信一封

  H00374欢迎黄齐生先生纪念特刊

  H00379黄齐生先生对于现代婚姻的意见

  档案:

  R585黄齐生的档案

  Y00026-Y00027毛泽东致黄齐生信

  Y00030王若飞与黄齐生往来信函

  Y00032贺徐特立七十大寿(黄齐生)诗选

  Y00033黄齐生、刘道衡、刘少白贺徐特立七十寿诗

  Y00034钱太微恭祝黄齐生寿辰

  Y00035黄齐生答钱太微诗五首

  Y00036沁园春(和柳亚子)黄齐生

  Y00037黄齐生给仲弟的信

  Y00038黄齐生给仲、华俩兄弟的信

  Y00042黄齐生于歇马之育才学院的题诗

  Y00043《新秋即事示仲华》黄齐生

  Y00044《歇马场居感咏寄诸知好》黄齐生

  10053 W黄齐生先生给王若飞同志的信

  10054 W黄齐生先生赠王若飞母亲的寿诗

  10080 W“黄齐生先生行述”附“黄齐生先生遗诗”“沁园春”词10194 W黄齐生先生书信一封10224 W欢迎黄齐生先生纪念特刊10229 W黄齐生先生对于现代婚姻的意见02465-02467 X毛泽东致黄齐生先生的信。

  黄炎培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男,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1878年出生。民盟盟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之一)早期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江苏省议会议员。曾参加讨伐袁世凯的运动。1915年赴美考察。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后又办了职业指导所,补习学校,乡村改进社等,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11月,参与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执行委员、常委,并一度任主席。1945年7月,与褚辅成、章伯钧等6名参政员在王若飞陪同下由重庆飞往延安访问。同年8月,与胡厥文、章乃器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65年在北京病逝。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著)《中国教育史要》、《黄海环游记》、《断肠集》、《蜀道》、《抗战以来》、《延安归来》、《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八十年来》、《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中国关税史料》、《对外贸易史料》、《淞沪抗日史料》,诗集《断肠集》、《苞桑集初稿》……《红桑》等。

  文物:

  H00267 H00285《延安归来》黄炎培著

  周恩来、章伯钧、黄炎培、林伯渠、朱德、马寅初、蔡畅、毛泽东、张奚若、陈叔通、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李济深、李立三、蔡廷锴、陈嘉庚、乌兰夫。

  沈航冰

  05156 R 1946年11月12日,周恩来在南京交通银行与第三方面会商,黄炎培(左一)郭沫若(右二)沈钧儒(右一)参加恳谈

  06452 R 1946年第三方面代表赴南京前,欢宴国共双方代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