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

  孙敬文

  孙敬文,男,1916年生于河北盐山县。1932年10月加入共青团,1935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是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组织领导人之一,还担任中共北平市学委委员。“七·七”事变后,组织了支援二十九军抗战和学联党团人员撤退的工作。1937年10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的1940年12月调到四川,担任川康特委委员兼青委书记和上川东特委书记。以中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积极重建党的组织,恢复党的活动。1942年6月调入重庆《新华日报》,先后担任报社党总支书记、营业部主任。针对国民党军警宪特的严密封锁,组建报童报丁队伍,领导营业部全体同志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报刊发行。党的“七大。”

  后,根据南方局的指示,带领营业部同志巧妙地躲过国民党警察和特务的检查搜捕,通过各种渠道散发了三十万份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甚至把这一重要报告发到了当时出席国民党“六大”的每个代表手中,对国统区的广大群众和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识破国民党消极抗战、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调到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张家口市委书记、察哈尔省委副书记等职。参与领导了接管城市……支援平津战役以及恢复生产等大量工作。建国后到北京,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国家基本建筑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1998年1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档案:

  R457孙敬文的档案

  图书:

  《孙敬文传》石油工业出版社

  《孙敬文同志逝世》《重庆新华日报史研究》1999年第1期

  《悼孙敬文同志》《重庆新华日报史研究》1999年第1期

  《王匡时、左明德等同志悼孙敬文》《重庆新华日报史研究》1999年第1期孙友余孙友余,男,安徽寿县人。上海交通大学肄业。曾任中央军委三局器材厂技术指导员、通信学校中队长。1939年冬,根据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由徐冰负责,以孙友余、张兴富等中共党员为骨干,以联谊会的形式团结部分青年科技人员,于1940年5月在重庆树人中学正式成立了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简称“青科技”)这以后,孙友余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做秘密交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纺织工业部处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局长、副部长,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经委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常委,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档案:

  R258孙友余的档案

  00035 R南方局领导下的“青科技”成员孙友余

  谭宝连

  谭宝连,在重庆工作时以王福林为名,男。1939年,谭宝连从上海经香港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39年10月,组织上要求他在桂林的桂西路找了一处房子,以开杂货店为掩护建立秘密的机要交通站,负责桂林—贵阳—重庆和桂林—香港—上海两条线的工作。与此同时,党组织让王凯在桂林建立了另外一个机要交通站。两个交通站互相知道,但不往来联系。1940年,王凯被捕,南方局为了安全……通知谭宝连撤回重庆红岩村。这年的深秋,谭宝连到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担任招待所所长。招待所行政上隶属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而主要工作则属于南方局组织部钱瑛、于江震领导。四个月后,谭宝连调到《新华日报》营业部任事务课课长,党内则是报馆总支委员、营业部支部书记。在营业部工作一年后,调到报馆总务课负责采购,直到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到上海新华日报馆任总务课课长。1947年3月返回延安,在中央城工部工作,后调东北城工部。1949年党中央迁到河北石家庄附近时,城工部改为统战部,谭宝连在统战部工作至1958年。之后,在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杭州市委统战部工作。

  档案:

  R90谭宝连(又名王福林)档案

  谭云森

  谭云森,男,四川成都人,1927年出生。中共党员。1941年春天,随母亲的表姐到重庆化龙桥一家豆腐店磨豆腐。豆腐店老板是湖北人,与董必武比较熟悉,所以老板家里常有《新华日报》印刷厂的工人过来串门聊天。因为这个原因,1941年9月他来到《新华日报》印刷厂工作,三年学徒期满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排字工人,并一直在夜班排新闻稿。谭云森在编辑部戈宝权的介绍下认识了育才学校的画家王琦,在王琦的指导下,努力学习绘画。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馆被国民党查封后,谭云森随报馆印刷部同志一起回到延安,然后又和大家转移到河北涉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在从延安撤退到太行山的行军途中,进入河北邢台的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学习。1948年8月调到平山县新华通讯社总社印刷厂工作。1949年又随新华通讯社迁到北京。1950年5月调到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科,从此改行从事美术工作。1952年调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编辑部。1958年调到画册编辑室任编辑组长。1972年11月,从湖北咸宁文化部干部学校调回北京原人民出版社,第二年担任画册编辑室副主任。1984年4月调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1988年10月离休。

  档案:

  R530谭云森的档案

  c03313 H采访原新华日报馆工作人员谭云森

  c03314 H原新华日报馆工作人员谭云森

  图书:

  《谭云森作品集》谭云森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唐敖庆

  唐敖庆,男,1915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宜兴。化学家。193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先在长沙临时大学学习,1938年随校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继续学习,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唐敖庆赴美考察原子能技术。而后,被推荐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11月,唐敖庆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1950年2月,唐敖庆被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半年后提升为教授。1952年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学部院士。1956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中共第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至1986年任吉林大学校长。1986年2月主持组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任主任。1981年唐敖庆被聘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唐敖庆一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和8部学术专著。2008年7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00124 R唐敖庆的标像

  00125 R唐敖庆率中国理论化学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中日双边理论化学会议,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田伯萍田伯萍,男,贵州开阳县人,1917年出生。共产党员。1924年至1937年9月在贵州……上海等地读书。1937年9月至1945年12月任贵州民先队负责人、省工委特派员,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1月至1949年10月在重庆《新华日报》、《晋绥日报》任记者。1949年11月至1958年7月任陕西两勋分区干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副校长,重庆市人民政府人事处长,直属分党委书记,市人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人事局副局长。1958年8月至1973年4月任裕华纺织厂副厂长……市工业大学副校长。1973年5月至1980年6月任重庆市教育局革命领导小组和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1980年6月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1983年9月,任重庆市第八届政协副主席。1983年逝世。

  文物:

  H00100《新华日报》记者田伯萍的名片

  档案:

  09949 W《新华日报》记者田伯萍名片

  图书:

  《悼伯萍同志》杨钟岫《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5期76页

  《不尽的哀思》姚江屏《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5期84页

  《田伯萍同志生平》重庆市委委员会《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5期71页《田伯萍同志回忆抗暴运动关于抗暴运动的补充意见》《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第8期总第23期12-19页《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诚的新闻战士》石西民《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5期74页《战斗在第一线——记田伯萍同志的几次谈话》杨润时《新闻研究资料》

  总第25期94页

  《新华日报与重庆爱国抗暴学生运动》田伯萍《新闻研究资料》总第19期38页《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和〈新华日报〉的斗争》田伯萍《新报·群众周刊》史学会重庆分会会刊1985年总第6期1页《忆同醉的人——纪念邵子南、田伯萍同志(一)二)三)》温田丰《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重庆分会会刊1985年第4、5、6期《悼念田伯萍》石西民等《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5期71~91页《长忆老田(田伯萍)》杨本泉《重庆新华·群众周刊史学会》会刊1997年第2期总第40期《悼念伯萍同志》段威华《新华·群众周刊史学会》通讯1985年第10号3页《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陈理源《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5期81页《我们的带路人》何鸿钧《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5期87页童小鹏。

  童小鹏,男,福建长汀童坊镇人,1914年生。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底以前,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工作。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随周恩来在西安、南京、武汉、桂林、重庆等地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兼机要科长。1939年到重庆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机要科科长、秘书处处长。1944年11月任南方局重庆工委委员。1945年12月任南方局(重庆局)候补委员。1947年3月后,在中央城工部、中央统战部任秘书处长、副秘书长、秘书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7年7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三岁。

  文物:

  H00006童小鹏的照相机

  HW00006童小鹏、紫菲结婚,董必武同志写的贺诗。

  HW00007童小鹏、紫菲将邓颖超的“八互”转赠给参加漳州集体婚礼的夫妇。

  HW00009童小鹏、紫菲合诗一首

  HW00044童小鹏、紫菲结婚时用的被面

  HW00057周恩来、童小鹏、紫菲在红岩

  HW00251童小鹏用过的公文包

  档案:

  R11童小鹏的档案

  00738 R周恩来与刘昂、方卓芬、紫菲。

  01285 R 1938年10月从武汉乘车撤离,经长沙、桂林至重庆的途中。左三童小鹏、左四陆诒、左五龙潜、左六周慧年、左七范元甄(未计童后一人)

  01450 R 1946年春,南方局部分领导在红岩水坝留影。前排左起:董必武、熊瑾玎、王若飞、童小鹏、博古,后排左一钱瑛、右一刘少文。

  01551 R 1937年南京办事处人员撤退前。

  01809 R邓颖超与钱之光、童小鹏等在红岩。

  01828 R 1960年3月,邓颖超重返红岩与童小鹏等在礼堂看展览。

  04245 R 1960年童小鹏陪邓颖超重返红岩,与同行人员在红岩旧居前留影。

  04246-04249 R童小鹏等在红岩

  04250 R童小鹏在红岩旧居

  04251 R童小鹏等在红岩村大门口留影

  04252 R童小鹏在红岩旧居门前留影

  06467 R左起:刘昂、钱之光、邓颖超、紫菲、童小鹏1950年5月摄于北京。

  09401 R童小鹏同志1946年在南京

  09428 R童小鹏携海红1946年7月在玄武湖畔

  09429 R童小鹏1946年在南京

  05267 Y童小鹏为张淮南墓题碑照“张淮南先生之墓”。

  02703 W童小鹏的公文包

  09355 W童小鹏用过的相机(一级文物)

  C0090 R童小鹏同志来馆参观后为烈士题字

  c00060 R 1995年9月,童小鹏(左)赠送红岩纪念馆枪两支,右为副馆长张鲁鲁。

  c00061 R 1995年9月,副馆长张鲁鲁接过童小鹏赠送的枪。

  c00062 R 1995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开展,童小鹏、刘昂向总理铜像敬献花篮。

  c00063 R 1995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开展,童小鹏等老同志回馆。右起:张黎群、罗选、何谦夫妇和童小鹏。

  c00064 R 1995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开展,童小鹏返渝,接受记者采访。

  c00065-c00066 R 1995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开展,童小鹏向红岩公墓献花。

  c00067 R 1995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开展,童小鹏回馆。图为童小鹏赠送的枪c00068 R 1995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开展,童小鹏(左)与钟修文在总理铜像前。

  c00069 R 1995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开展,童小鹏莅临开展仪式。

  c00176-c00178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鹏(中)鲁明等在桂园。

  c00179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鹏(左)鲁明(右二)等南方局老同志在桂园……

  c00180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鹏(右二)鲁明(左二)等南方局老同志在桂园。

  c00182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鹏(左)鲁明(中)等南方局老同志在桂园与工作人员握别。

  c00183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鹏(左)鲁明(中)等南方局老同志在桂园。

  c00200 R“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展上,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接受采访……

  c00207 R“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开展后,童小鹏在红岩公墓前。

  c00211-c00212 c00214 R童小鹏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展上c00500 R 1999年5月21日,为纪念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60周年而回到重庆的20多位老同志,在周恩来铜像前敬献花篮。前排左起:宋平、童小鹏、杨超、张德邻(市委书记)

  c00735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鹏等原南方局老同志返红岩,在红岩公墓。

  c00736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鹏等原南方局老同志在市领导的陪同下返红岩。

  c00737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鹏等原南方局老同志在市领导的陪同下返红岩,在毛泽东的办公室。

  c00738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鹏等原南方局老同志返红岩,在办事处办公室。

  c00739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鹏等原南方局老同志在市领导陪同下返红岩。

  c00740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鹏等原南方局老同志在市领导陪同下返曾家岩50号。

  c00742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鹏等原南方局老同志在市领导的陪同下返红岩,向红岩公墓献花。

  c00743-c00744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鹏等原南方局老同志在市领导的陪同下返红岩向红岩公墓献花。

  c01181 R周恩来诞辰100年,童小鹏等老同志在周恩来铜像前。

  c01214-c01228 R 1999年5月20日下午,童小鹏等在市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书画展……

  c01277-c01284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鹏在红岩托儿所。

  c01288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返红岩后离开。

  c01289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在红岩签到。

  c01290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在红岩村旧居。

  c01298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鹏(左二)一行在红岩馆会议室。

  c01302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鹏回红岩,在红岩馆会议室听汇报。

  c01315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鹏(右二)在红岩公墓。

  c01319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鹏向红岩公墓献花。

  c01323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志宋平与童小鹏在红岩公墓交谈。

  c01334-c01335 R 1999年5月17日,原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等在饶国模墓前献花……

  c01352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等在曾家岩50号讲述当年情形。

  c01357 c01363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童小鹏等在曾家岩50号。

  c01368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在曾家岩50号签到。

  c01394-c01395 R 1999年5月21日,童小鹏及儿子在紫菲墓前。

  c01645-c01646 c01648-c01649 R童小鹏一行在红岩c01647 R童小鹏到红岩c01650 R童小鹏(中)和王明湘(左)在交谈c01651 R童小鹏等和我馆工作人员在红岩公墓留影c01652 R童小鹏在红岩留影。

  c01653 R童小鹏到红岩受到工作人员热情接待

  c01654-c01655 R童小鹏在红岩公墓

  c01656-c01657 c01662-c01663 c01691 R童小鹏在红岩题词c01658 R童小鹏等在红岩座谈c01659-c01660 R童小鹏等在红岩c01661 R童小鹏等在红岩公墓c05008 c05010 R童小鹏(中)等在聚会上。

  c05011 R荣高棠(左)童小鹏(右)等在聚会上。

  c01194-c01196 H左起:童小鹏、宋平、杨超、张德邻在书画展开展仪式上。

  c01436 H童小鹏为周恩来铜像敬献花篮

  c01459 H廖似光、童小鹏等向周恩来铜像献花。

  c01551 H童小鹏(后)宁荣章在捐赠仪式上。

  c01552 H左起:鲁克定、童小鹏、宁荣章在捐赠仪式上。

  c01670 H童小鹏与紫菲在红岩

  c01672 H童小鹏(左)与鲁明在红岩

  c01675 H童小鹏和紫菲在红岩公墓

  c01682 H童小鹏等老同志在新落成的红岩公墓前留影

  c01693 H红岩公墓落成,老同志童小鹏等在红岩。

  c01697 H童小鹏等老同志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留影

  c03901 H童小鹏与儿子童利宁

  《难忘童小鹏二三事》秦九凤《红岩春秋》2007.5

  《一个老兵的不尽思念——访周恩来的秘书童小鹏》杨卫敏《名人传记》1998.8《红岩老战士童小鹏》周勇《红岩春秋》2004年第2期20页《业余摄影家童小鹏》陈清泉《人物》2000.10总140《童小鹏与“少小离家老大回”》巩玉闽《重庆新华日报史研究》2001年第1期《童小鹏在紫菲骨灰深葬仪式上的讲话》《重庆新华·群众周刊史学会会刊》

  941总28期27页

  《童小鹏在领袖们身边工作的日子里》陈清泉《人物》

  《第二次国共合作》(画册)童小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历史的脚印》(画册)童小鹏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

  《南方局党史资料》(5)童小鹏重庆出版社《红军长征日记》(童小鹏、伍云甫等)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档案1986年6月出版

  《军中日记》(1933-1936年)童小鹏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少小离家老大回——童小鹏回忆录》童小鹏福建人文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风雨四十年》(第一部)童小鹏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风雨四十年》(第二部)童小鹏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涂长望涂长望,男,1906年10月28日出生在湖北武汉。气象学家。1930年5月,涂长望考取湖北官费留学生,同年10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地理学,次年9月转入伦敦大学理工学院学习气象学,毕业后获硕士学位。1933年进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1934年秋,涂长望回国,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9月借聘到清华大学地理系任教授。1939年5月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任浙江大学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副所长。1943年1月赴中央大学地理系任教授,涂长望在中大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与梁希、潘菽、金善宝等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年7月1日中国科协成立……涂长望任总干事,负起了实际领导工作的责任。抗战后期,在潘菽的联络下,涂长望、梁希等“自然科学座谈会”的积极分子,形成一个经常聚会的组织——

  “民主科学座谈会”。8月30日,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的毛泽东会见了中国科协、“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核心人物潘菽、梁希和涂长望等8人。9月3日,“民主科学座谈会”庆祝日本投降签字,涂长望提议改名为“九三学社”,遂成为科学文化界人士的政治团体。1947年,中国科协、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三团体组成中国科学促进会,涂长望任总干事。1949年10月,涂长望受命筹建中央气象局。1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任命涂长望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局长。1955年6月,涂长望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当选为学部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6月9日,涂长望逝世,享年五十六岁。

  00117 R涂长望的标像

  00118 R参加世界科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领导涂长望与外国同仁涂光炽涂光炽,男,祖籍湖北黄陂,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北京。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

  1938年8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五期四大队学习。1939年6月毕业后,被派往陕西蒲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受党组织指派到四川叙永西南联合大学分校地质系复学并做学生工作。1946年1月经组织同意赴美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8月获博士学位。涂光炽留美期间,在留美进步学生中组织和负责“明社”、“留美科协”、“明尼苏达中国学生会”等进步学生组织,宣传和学习党的政策与理论。1950年美发动侵朝战争,党组织决定让他提前回国,参加国内建设工作。1950年涂光炽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1951年夏,他赴苏进修,1954年回国。1955年1月,他就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20世纪60年代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发展独立的核工业,国家需要铀。涂光炽又勇敢地接受了研究铀矿床地球化学的任务。

  他提出了“沉积再造”的矿床成因观点,扩大了以沉积岩为铀矿溶岩的找矿远景……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勋。1980年,涂光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起为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7月31日,涂光炽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00116 R涂光炽全家留影

  05835 R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涂光炽

  05836 R涂光炽在进行野外考察

  王维舟

  王维舟,男,四川宣汉人。参加了四川的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1920年5月加入朝鲜共产党。年底到苏联伊尔库茨克学习。1922年初返国,在北京协同吴玉章等组织亦心社、俄灾救济会,募捐并宣传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春奉命到汉口,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进入毛泽东主持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9年4月,参与领导万源、宣汉边界地区的农民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参加过长征。1936年底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1938年任旅长兼政治委员,率部进驻陇东,执行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同时兼任陇东专区专员。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日本投降后,调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46年7月回延安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四川进军时任西路军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南民族大学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1956年调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9月,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1970年1月逝世。

  文物:

  W00290王维舟为杨汉秀(吴铭)致信周恩来

  档案:

  Z0253毛泽东书赠王维舟——“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01457 R 1946年夏,董必武、廖承志(右一)经普椿(左二)王维舟(右一)在南京02460 T毛泽东为王维舟题词02525 T王维舟为抗战九周年题词02619 X王维舟致周恩来信函。

  PB00607王维舟给杨汉秀(吴铭)的介绍信,上面有总理的两次批示PB01942四川保安司令为防止我军王维舟来川搞地下活动的代电PB02015敌特监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吴玉章、副书记王维舟的情报王炳南王炳南,男,陕西乾县人,1909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赴日本留学。1931年转去德国,在德期间先后任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书记,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主席。1935年任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他创办并主编《明星》杂志,积极宣传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参与领导旅欧华侨中的抗日救亡活动,从事国际联络工作。1936年春,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回国内,到西安做争取西北军杨虎城部第十七路军联合抗日的统战工作。他的深入细致的宣传劝说,对杨虎城将军决心联共抗日起到积极作用。他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协助周恩来等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抗战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国际宣传组负责人、外事组组长,南方局候补委员、重庆局委员。他长期在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国的国际宣传,同时进行与各国友好人士联络,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国际上的影响。他是周恩来的助手和新闻发言人,同时担负着情报工作。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他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并负责向社会各界介绍中共对当前时局的看法与谈判进展情况。1947年春随代表团撤到华北解放区,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副组长,参与对外政策的制订。新中国成立。

  后,历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88年1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文物:

  HW00070周恩来、王炳南送外国朋友出南京梅园新村

  档案:

  R46王炳南的档案

  D00367周恩来关于国民党当局逼我党撤退事致王炳南转蒋介石电1947年2月28日孙志慧、程虹1996年11月在中央档案馆征集

  D00410周恩来关于南京撤退致王炳南转蒋介石电1947年王明湘征集K24.100007《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史略》1981年12月31日王昆仑、王炳南、屈武编K24.100009王炳南谈重庆谈判情况季国平1973年7月9日记录整理K24.100043在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86年12月12日周仲勋。

  吕仲操、王炳南、侯镜如、叶笃义、方荣欣

  00558 R周恩来、王炳南、吴玉章在“四·八”烈士追悼会上。

  00610 R 1946年,周恩来、王炳南、龚澎与外国记者。

  00611 R周恩来、王炳南、龚澎与外国友人。

  00612 R周恩来(左二)王炳南(左一)龚澎(右一)与外国友人。

  01446 R 1946年1至3月,董必武、王若飞等在中山三路263号中共代表团驻地留影。左起:伍修权、陈家唐、董必武、王若飞、王炳南、沈其震。

  01580 R 1944年王若飞(前排中)在曾家岩50号会见外国记者。前左起:王炳南、张晓梅,右二徐冰。后排左二:龚澎。

  05089 R 1938年9月中旬,邹韬奋和沈钧儒、范长江、王炳南等由武汉出发,到江西德安一带慰问前方抗日战士(自左至右)王炳南、韬奋、薛岳、沈钧儒等……

  06430 R王炳南和马歇尔在一起

  06525 R 1938年9月24日沈钧儒(前左二)与邹韬奋(前右四)王炳南(前右三)等代表武汉文化界到江西德安前线。

  06678 R 1941年2月,叶剑英回延安,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钱之光、王炳南等在重庆机场送行。

  PB005771936年4月王炳南回西安杨虎城部工作,住在止园。

  图书:

  《王炳南与新中国外交》骆亦栗《百年潮》2006年第2期

  《王炳南和中美大使级会谈》翁明《传记文学》1998.568页《风云特使:老外交家王炳南》程远行北京人文出版社1998年12月《一位老外交家的足迹:我所知道的王炳南》程远行北京人文出版社《新中国外交是这样开创的——重读周恩来致王炳南的五封信》高梁《炎黄春秋》1998.4王春江王春江,又名王云和,曾用名耿明、王禹、芋芜、古巴、彗君,男,北京人。1935年在北平参与创办中共北平左联机关刊物《泡沫》文学杂志,担任主编。同期为进步刊物《浪花》月刊、《今日文学》月刊、《通俗文学》月刊等编辑、撰稿……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5月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

  事变后,赴南京参加中共南京市委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的“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先后在安徽、湖北、武汉等地从事抗日宣传组织活动。1938年在武汉参加《新华日报》筹建工作,任《新华日报》、《群众》周刊文学编辑、新闻记者……以后随报馆迁入重庆,从事办报和社会活动,为《大公报》文艺副刊、《华北日报》文学副刊、《读书》杂志、《文艺阵地》、《文学月报》、《七月》月刊等编译、撰稿。1941年“皖南事变”后撤离重庆,取道香港返回北平,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继续从事学生教工运动。建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档案:

  R454王春江的档案

  王栋

  王栋,原名王桂爱,又名:王东方、黄晓云,男,江苏丹徒大路乡王巷村人,1917年出生。1933年初,在陶行知创建的“晨更工学团”任教。曾入狱,经陶行知等营救获释。出狱后创办兆丰流通图书馆,开展群众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王栋与其他同志领导“山海工学团”师生员工,为难民及前线作战部队服务,出生入死……昼夜不息。9月底,参加第四路军六十六军战地服务团,任通讯联络员,并随之撤至武汉。湖北省委委任其为纱厂委员会组织部长、武汉市武昌区区委委员,在保卫大武汉战斗中作出了贡献。武汉失守后,调沙市工作。1939年10月,任鄂西七区特委组织部长,分管恩施、建始、巴山、秭归、兴山、宜昌等县党的工作,为鄂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鄂西特委遭破坏后,情况危急,王栋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及时通知各县党组织转移,使大批革命同志幸免于难。南方局组织部副部长钱瑛充分肯定其在关键时刻所进行的撤退转移工作,并派其日夜兼程再赴鄂西,转移更多的党员。1942年初,王栋调任中共川康特委委员,负责成都至西康雅安、洪雅一带党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南方局通知其去成都商讨工作。王栋因所乘汽车于成都南门外八里桥翻车不幸牺牲,安葬于八里桥南堍。

  ……川康特委书记王致中为之立碑。1956年7月16日,张劲夫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

  “……东方是我党的一名好党员、好战士、好同志,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对他相当尊敬,他的牺牲是我党的损失,他留给同志们的好行为,是人们不能忘记的……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在同志们心中一直长存。”

  王斗光

  王斗光,原名詹立浩,曾用名詹孟然,男,广东澄海人,1917年出生。1936年在广州加入抗日先锋队,1937年1月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到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第3、4期学习。1938年抗大第4期尚未结业,被校部提前调出派往国统区,到广州为抗大招生,途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时,因外面形势发生变化,改派往武汉的《新华日报》工作,不久调到《群众》周刊任校对助编。1941年“皖南事变”后,由组织疏散到昆明隐蔽转入地下,以经商为掩护,参与负责昆明地下党的领导工作。本与云南党的负责人郑伯克、林必宜拟组建昆明市委,后因形势和党的组织方针变化,改成单线联系。其间因工作需要流动在昆明与桂林之间。

  1946年调上海,担任编排、联系、印刷工作。后因情况变化只身赴港向香港《群众》周刊负责人章汉夫汇报上海的情况。抵港后,经章汉夫介绍,到中共香港工委委员、负责财经委书记的许涤新处工作。1949年为迎接解放大军迅速南下,王斗光奉命秘密离港,抵达革命根据地河婆(即现揭西)成立“南方人民银行。”

  ……任印钞厂厂长、发行部主任。1949年底,他带领部分印钞厂同志赴广州,开始筹建对外贸易管理处,后成立华南对外贸易管理局,任副局长。1953年出任海关副关长,兼任广州市财经委委员。1957年调到北京对外贸易部,出任驻锡兰(今斯里兰卡)使馆首任商务参赞,时间长达7年。1963年底,他回国后留外贸部,历任出口局、生产基地办公室(局)副局长等职。中国海关总署成立后任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1979年率中国海关代表团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访问美国的第一个中国海关代表团。1984年离休。

  档案:

  R531王斗光的档案

  c03379-c03380 H原新华日报馆工作人员王斗光

  王华生

  王华生,原名王清华,男,祖籍广东梅县,1914年生。“王华生”是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方方的原名,1937年方方带王清华参加革命后,让其改名为王华生。从1939年7月至1940年3月,王华生做了9个月的秘密交通工作。先后护送了徐扬、王辉、伍洪祥、姚萍、李碧山、许英、谢南石等同志到特委机关方方处。王华生后来以卖书报的身份作掩护。1940年3月王华生调往南方工作委员会机关工作,主要负责中英之间的交通和其他事宜。1940年四五月间,由方方亲自交与任务,和申光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做交通工作,到时由李克农接待。间或返回广东梅县,带了许多文件和钞票。1946年随中共代表团到南京,1947年跟随钱之光等到香港创办华润公司,是华润公司的第一任财务科长。1948年,为文化人士到北京参加新政协的筹备会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纺织工业部办公厅主任等职。1991年3月17日去世。

  王辉

  王辉,原名王秀荔,女,广东潮安人,1911年生于香港。1936年在方方影响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担任中共汕头市委、潮汕中心县委妇女部长。1940年9月被派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后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从事党务、财务工作,受到周恩来、邓颖超、李克农等的亲切教诲。1945年6月,从延安中央党校毕业后,赴晋察冀军区工作。同年10月,调任晋察冀边区银行总行业务部人事股长兼会计工作,开始她四十三年的金融工作生涯。1949年12月,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人事科工作。1950年10月,被派往广州,参加接收、创建广东的银行工作。1951年3月,赴香港参加接收中资银行的工作,时任中国银行总行驻港办事处业务副组长。1953年3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同年6月,任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副经理。1958年4月,任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经理。1960年8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1972年9月,任广东省财政局副局长。1973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1981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顾问。是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侨委委员,广东省妇联委员。2005年5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档案:

  R65王辉的档案

  Y00023邓颖超致王辉的信1949年8月7日广州银行

  图书:

  《周恩来邓颖超与红岩青年》廖似光、王辉、王勉《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2《不能忘却的往事——沙飞夫人王辉的回忆(办事处会计)》王辉口述王雁整理《人物》1999.2总120王匡时王匡时,男,1922年1月10日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1940年3月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到《新华日报》营业部工作。做过报馆图书课服务员……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歌乐山发行站主任,营业部图书课主任、广告课主任……直到1947年3月报馆被国民党查封和强迫撤退到延安为止。他在《新华日报》民生路门市部图书课工作时,常与来门市监视读者的特务斗争。在广告课任主任时……想了多种办法扩大广告刊户,特别是拉某些大公司节假日减价销售的广告,比如华华公司。这样做既增加了营业收入,也可使一些在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的商家便于在《新华日报》刊登广告。回延安后,任湖北省均县四区区委书记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工会文教部副部长,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重庆市委党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等职。1985年12月离休。2003年8月12日因病去逝,享年八十一岁。

  档案:

  R163王匡时的档案

  王启霖

  王启霖,化名王慰民,男,1915年生于贵阳,原籍贵州仁怀县。其父王谟,是地方政府的高级文官。王启霖1933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1936年去日本深造。1937年7月回到广州,10月到贵阳。1938年2月到1939年初,王启霖担任《贵州晨报》、副刊《每周文艺》的编务。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我党团结教育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统战学术团体“社座”(即贵阳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的活动。1938年底,出席了中苏文协总会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年会。他还担任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筑光音乐会的艺术指导。1939年至1940年春末,他任中共贵州省工委宣传部干事和统战支部书记。1940年秋,疏散转移到桂林的王启霖与刘家祥结婚,随即到新四军。

  后在“皖南事变”中被俘,侥幸逃脱后去香港。香港沦陷后辗转桂林、重庆、昆明、湖南衡山和贵阳等地,以在中学和大学教书为掩护。1949年初春,王启霖又回到贵阳,在中共贵州省工委的领导下,创办地下刊物《真实》。发表文章《论革命者的思想学习》。1949年6月23日,王启霖夫妇以及他们年仅一岁的女儿思梅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逮捕。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0月5日王启霖惨遭秘密杀害,年仅三十四岁,至今仍未找到烈士遗骨。11月11日,刘家祥被集体枪杀于贵阳南郊马家坡,年仅二十八岁。

  王少春

  王少春,男,中共秘密党员。1942年6月,被周恩来派往刘文辉处担任机要副官,同时兼顾我秘密电台的工作,以掌握西南国民党的军方情报。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及时提供了蒋介石关于西南战局的总体规划,为我军迂回大西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情报总署副署长等职。

  王亦清

  王亦清,曾用名王亦青、曹少白,男,1908年生于江苏宝山。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任中共湖北省临时委员会常务委员、工运部部长。

  4月至5月任中共湖北省临时委员会秘书处处长。同年6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员会委员、秘书长。1939年1月至9月任中共川东特委委员、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后到延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处第四科科长等。1949年调到全国总工会工作。同年6月任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总工会执委会执委、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等职。1963年在北京因病逝世。

  王致中

  王致中,原名陆锦恒,男,浙江东阳黄田畈石鼓岭下人,1909年出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共青团桐乡特支书记。4月被国民党桐乡当局逮捕,先后在浙江省和苏州陆军监狱监禁8年余,1930年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经营救出狱,11月去延安学习,任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党的建设代表。次年5月奉命赴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工运委员兼桥口区委书记,同年9月,任宜昌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3月任湘鄂西区党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11月任中共川东特委工运书记。

  1940年1月,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同年10月负责川康地区党的工作。次年6月川康特委成立,任特委书记,在国统区开展隐蔽斗争,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1946年6月奉调南京,任中共中央南京局组织部特派员,面对白色恐怖,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解放前夕派往上海,领导江海关和上海电信部门职工开展护关、护局、护台斗争。1949年6月出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9月调任徐长区(今徐汇、长宁区范围)区委书记,次年11月改任黄浦区委书记。1953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主持工作)后历任上海市第二、三届政协秘书长,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二、三届委员,上海市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去世。

  档案:

  A180.187访问王致中同志记录石曼1978年6月24日

  王均予

  王均予,又名王达夫,男,湖北宜昌人。1926年5月参加中国国民党,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1938年到广州,先后任中共广东省西江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秘书长、中共粤南省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冀鲁豫区第二地委副书记、中共冀鲁豫区第九地委书记兼武装部部长。1948年4月调回冀鲁豫区党委任土改工作团副团长。1949年3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东北区分委书记。南下后,先后任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中南总工会秘书长、广东省劳动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等职。1978年病逝。

  文物:

  H00326王均予的钢笔

  档案:

  R272王均予的档案

  10172 W王均予的钢笔

  吴伟

  吴伟,女,1915年生于江西南昌市。早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1936年夏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1938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赴江西南昌开展抗日工作。积极与雷洁琼领导的“江西新生活妇女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创了江西妇女救亡工作的新局面。她创办的“妇声社”和《妇声》杂志,成为我党在江西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的一个窗口。按照东南分局的指示,她多次采访从苏联回国的蒋经国,了解国民党的动态、宣传我党的统一战线方针。1939年春,吴伟与石西民调重庆《新华日报》,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在重庆工作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与读者接触,宣传抗日,介绍进步青年投奔延安。1946年随《新华日报》撤回延安后,到新华社工作。1949年南京解放,吴伟在国民党三青团控制的三女中任校长,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风范,驱散了广大师生对党的误解,还发起“一碗米”运动。在吴伟的领导下,使一个政治上顽固的堡垒,一跃成为南京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新中国成立后,吴伟在上海创办教育行政学校,任副校长。还担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发展了沈浮、秦怡等一批知名人士入党,成为当时轰动文艺界的一件大事。后任国务院文化部对外联络司副司长等职,1982年离休。2000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档案:

  R458吴伟的档案

  吴宗汉

  吴宗汉,男,江西兴国人,1914年出生。中共党员。1931年调到中央警卫连。1937年到红军西北办事处(后改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38年武汉吃紧时,调到长沙工作。1939年下半年到重庆,一年之后,接替蒋泽民的仓库管理员工作。1942年,调回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管交通科、总务科的工作,挂少校军衔。1946年回到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首都汽车公司副经理、党委副书记等职。2002年3月21日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档案:

  R69吴宗汉的档案

  01410 R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警卫班吴宗汉,曾负责交通科。

  04143 R红岩老同志吴宗汉和夫人在红岩座谈

  04144-04146 R红岩老同志吴宗汉等在红岩座谈

  0414704150 R吴宗汉夫妇在红岩

  0414804151 R吴宗汉一行在红岩

  04149 R吴宗汉夫人在红岩托儿所留影

  06026 R吴宗汉1939年在重庆

  c00057 R 1994年4月13日,南方局办事处老同志(右二起)吴宗汉、刘九洲。

  朱影重返红岩。左一为副馆长张鲁鲁。

  c00059 R 1994年4月13日,原南方局老同志吴宗汉(前中)朱影(吴右边)

  ……刘九洲(吴左)随国家旅游局老干部参观团参观红岩。

  c00209 R“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展上,原南方局老同志吴宗汉签名。

  c00210 R吴宗汉夫妇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展上

  c01218 R 1999年5月20日下午,吴宗汉等参观书画展。

  c01225 R 1999年5月20日下午,吴宗汉在书画展厅与刘立群交谈。

  c01359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老同志吴宗汉(左一)祝华(右二)在曾家岩50号。

  c01362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老同志吴宗汉在曾家岩50号讲述当年红岩的情形。

  c04026-c04027 c04030-c04032 H采访原办事处警卫员吴宗汉c04028 H原办事处警卫人员吴宗汉c04029 H吴宗汉伍云甫伍云甫,原名伍允福,字松青,曾用名伍永福、左兆贵、吴兢生、王耘,男,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人,1904年7月14日生。其父伍如春在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与毛泽东同学,后以教书为业。1923年伍云甫在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协助党代表林伯渠,按照党的政策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秋回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银行副行长。

  1942年春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43年7月调延安党校工作。1945年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1946年任解放区救济总会秘书长兼党组书记,通过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和中国福利基金会,向爱国华侨、爱国团体、友好国家争取募集了大批药品和救济物资,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1947年以后,先后任中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办公厅行政处长兼直属机关党总支书记等职。建国后,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秘书长兼党组书记、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兼党组书记。

  卫生部副部长和党组成员等职。1969年7月2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档案:

  R551伍云甫的档案

  Y00274伍云甫日记1942-1945年

  01423 R 1944年夏、秋,董必武(前右)林伯渠(前左)王若飞(后右)

  01553 R叶剑英和伍云甫等在北平军调处

  09365-1-09365-4 W伍云甫日记(1942-1945年)

  图书:

  《红军长征日记》童小鹏、伍云甫等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档案1986年6月出版夏衍夏衍,本名沈乃熙,字瑞轩,男,浙江杭县人,1900年出生。1920年以公费保送日本深造,并入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因在日本参加革命活动,于1927年5月被迫回国。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翻译出版高尔基名著《母亲》,以翻译家沈瑞轩之名闻名于世。1932年,夏衍化名黄子布进入电影界,他的第一部影剧作《狂流》于1933年3月在上海公演,被誉为“中国电影新路线的开始”。1935年2月,夏衍被敌人追捕,蛰居上海期间,写成大型历史剧《赛金花》,开始以夏衍署名……次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是他的主要代表作。1936年6月,发表报告文学《包身工》,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典范作品。夏衍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是著名的现代戏剧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报人。“五四”运动时期,他就参加了浙江第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双十》(后更名为《浙江潮》)的编辑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总编辑。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香港与邹韬奋……范长江等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1942年4月脱险到重庆……秘密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重庆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他因喜爱报纸工作……请求周恩来让他进《新华日报》。周恩来同意他给《新华日报》写文章,要求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界用进步文化人的面貌做统一战线工作。他成了《新华日报》的特约通讯员。用余伯钧、姜添、司马牛等笔名,发表时事述评、漫谈、杂感。1942年底,与金山、章泯、宋之的、于伶等创办“中国艺术剧社”。在此之前,他应中华剧艺社社长应云卫之邀,写出了话剧《法西斯细菌》,10月在国泰影剧院上演。他还创作了话剧《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离离草》等作品。1944年8月,夏衍接替了章汉夫的工作,任《新华日报》代理总编辑。1945年9月下旬,夏衍离开重庆,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上海创办《建国日报》。1947年到新加坡,任《华南日报》主笔,后被当局“礼送出境”,至香港,以长亭、汪老吉、任晦之等笔名为《华商报》、《群众》杂志写文章。据初步统计,半个多世纪,夏衍给报刊写了大量杂文、政论、散文、随笔,计约六百万字。建国初期,夏衍在上海做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

  档案:

  R578夏衍的档案

  05009 R夏衍主办《救亡日报》时在桂林留影

  09766 R著名话剧演员王莹,1939年与金山率领新中国剧团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从事抗日宣传。1941年6月王莹到达重庆,图为王莹路过桂林与田汉、夏衍等留影。

  09811 R重庆抗战剧人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解放全中国。1949年部分同志聚集香港,准备返回北平,参加新中国建设,左起:张骏祥、吴祖光、张瑞芳。

  夏衍、白杨、沈宁、叶以群、周而复、阳翰笙。

  09861 R夏衍

  06703 W《法西斯细菌》一书的封面,抗战时期夏衍著。

  图书:

  《懒寻旧梦录》夏衍《人物》1982.5/6

  《当年中共南方局领导文化工作的一些情况》夏衍《新文化史料》1990.35页《青松盘石头傲霜久——周恩来和夏衍的相知与相交》沈祖安《人物》1988.4/5《夏衍来重庆的两项任务》石曼《重庆文化史料》1999.2总27《夏衍在重庆的日子》史芒《重庆文化史料》1995.2总13《夏衍与〈新华日报〉的两篇报道文章》南城《重庆新华·群众周刊史学会》会刊1992总22期1页《夏衍在抗战时期的一段历险生涯》王熙兰《名人传记》1996.723页《〈新华日报〉革命遗址光辉永存——兼谈有关旧址的保护宣传工作》沈果正《四川文物》1995.637页《超越死亡——文祭夏公西归一周年》丛维熙《重庆新华·群众周刊史学会》会刊1996总36期34-36页《难忘夏公》左明德《重庆新华·群众周刊史学会》会刊1996总36期34-36页肖正纲。

  肖正纲,男,1902年出生,湖南华容人。1921年,考入南县简易师范学校。1924年赴长沙求学时,在进步师生影响下,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应聘回华容县当小学教员。同年夏,在华容县新河乡组建第一个秘密农民协会。1927年“马日事变”后,曾一度被敌人逮捕。后经家人保释出狱,只身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1930年春,受党组织派遣赴鄂东南根据地工作。

  同年夏,作为红三军团攻城先锋队队长参加攻打长沙的战斗。同年秋,随部上井冈山,曾参加中央苏区数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总供给部参加长征。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1938年初,调新四军军部工作,历任后方留守处主任、军需科长,新四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和驻重庆办事处主任。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积极团结各方爱国人士,大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为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抗日救亡方针,揭穿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押于江西上饶集中营。在狱中,参与组织秘密党支部,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2年6月19日,被国民党顽军押往福建的途中,在赤石镇与数十名新四军指战员惨遭枪杀。

  图书:

  《肖正纲烈士传》张介玉肖雄辉肖保秀肖四元等岳阳内部资料2006年12月肖林肖林,原名肖旭初,男,1915年生于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区)1936年进民生公司当职员。1937年,在重庆参加了党领导的秘密组织“职业青年救国会”,1939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政府背信弃义,停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粮饷。当时肖林正在民生公司物产部工作,遵照重庆地下党领导人廖志高的指派,他与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处长钱之光建立了联系……在钱之光的引见下,肖林见到了周恩来,并在周恩来的指挥下开始着手解决党和军队的经费问题。肖林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领来少量资金,在公司好友的带领下,从进入重庆市的钱币交易市场开始,学习资金拆借和钱币交易。逐步搞点(黄)金(美)钞买卖,赚得一些收益。1941年4月,肖林辞去民生公司职务,同爱人、共产党员王敏卿一起回到江津,开办了一家“夫妻商店”恒源字号。一年下来赢利颇丰,为党组织筹集了大量经费,深受党组织的表扬。1944年春天,肖林与原民生公司老友张树霖在上海经营的大生公司合作,结束了在江津的恒源字号,筹建重庆大生公司,肖林担任经理。抗战胜利后,中共代表团随国民政府迁往南京。肖林按照在重庆与钱之光约定的时间去南京,在梅园新村第二次见到了周恩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钱之光与肖林决定成立华益公司,扩大业务经营。华益公司成立初期,肖林驻上海,王敏卿驻重庆,互相联手,业务发展十分红火。进而通过私人关系,肖林与国民党军李弥兵团经营的中兴公司拉上关系,利用国民党部队作“保护伞”,为共产党的地下经济组织办事,为华益公司带来滚滚财源。王敏卿也经组织批准,由重庆调到上海,协助肖林工作,业务经营更加扩大。1948年5月,党在香港筹建的华润公司成立。在上海的华益公司与在香港的华润公司联手经营外汇业务。肖林进而跻身于外汇股票市场,为我党积累了一大笔资金,华益公司成了党在上海的“地下金库”,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肖林结束了将近10年的“老板”生涯。他最后交给党中央的是12万两黄金和价值1000万美元的固定资产,仅仅留下3枚银元作为纪念。建国后,肖林历任上海市军管会轻工业处业务副组长、中国纺织品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经理、上海市商业局副局长、上海市水产局长、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03年在上海逝世。

  档案:

  R207肖林的档案

  00165 W 1949年,肖林向党交出“华益”公司全部资产后,留下三块银元作纪念。

  00164 R肖林与夫人王敏卿

  03083 R肖林夫妇重返红岩

  03084 R肖林夫妇重访红岩与我馆人员座谈

  03085-03088 R肖林在红岩题词

  03089 R肖林参观红岩,离去时与我馆王明湘握手道别。

  图书:

  《闪光的银圆》(肖林)陈春舫上海2003年10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