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7章 黑白木刻版画审美经验中的情感效应

  ◎刘平

  审美经验是审美功能活动形成的情感体验,它是多种心理功能的活动而产生的审美满足或愉快,积淀着理性的感性,是一种自由的感受。黑白木刻审美经验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第一,审美能力,也就是美的鉴赏力、判断力。它是由感受力(感觉力、知觉力)、表象力、想象力、思考力(理解力、知性)、情感力以及某种潜在的无意识意向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而成的,它是审美的主体可能性。黑白木刻中的黑白两个极色:黑色不透明因而有坚实之感,也可喻意污浊,死亡,而灰色层(黑与白交织的灰色)是两个极限之色的交融互动,丰富的中间色,缓和了黑白冲突的紧张,让你感受世界的丰富与韵味。白色可表现水晶雪花的透明洁莹,也可表现为荒凉苍穹之空旷无垠的想象。黑白强烈对比刺激视觉感知作用,对某些不清晰的形象,人们要用知觉(知识信号的储存)去判断和补充。黑白色中,以黑衬白,以白托黑,互相限定,互相塑造,从而构成生动的形象。某些符号唤起内在知识储存信号,也可能不会唤起内在知识储存信号,因为每个人视觉经验与知识信号储存有多有少,所以辨认图形所要的时间和结果也不尽相同。第二,审美倾向。它包括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指向和选择。要求审美主体把自己作为一审美者,既非处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者,也非作为理性地考察对象的研究者。审美趣味是对审美对象一种倾向性的评价。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或对象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喜好和偏爱。黑白图形的关系,互相转移,背景进成图形或图形退成背景。这种图地的“各自异性”为黑白色的趣味性提供了独特的语言表征,如互嵌图形、图形递变、空间转换等,向人们传达一种奇异信号,吸引人去思考。因而,审美理想是对审美最高境界(相对的)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审美的最高范型和标准。第三,审美感受,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要素,是个体接触到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的具体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为上述四要素综合的自由活动。审美感受是审美能力的现实性,通过审美感受体现出审美主体的鉴赏力、判断力。审美感受也是在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指向下进行的,也表现为这审美倾向的现实性。有人把审美情感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情感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情感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情感活动和特征。黑白艺术象征的图形也依据于欣赏者的联想。联想实际是一种条件反射,大体又分以下三种:“接近联想”,由时间地点想到事件,由图形想到花果,草木等;“类比联想”,以同类性质或形态比拟引起联想,如直线联想坚定,曲线联想柔和等;“对比联想”,用反衬的黑白形象联想矛盾的两个方面。在黑白木刻中,容易造成错觉的图形,多数是“中性图形”,中性是指不阴不阳,可阴可阳的图形,也即在方向、凹凸、反正、涨缩等存在两种可能的图形。黑白木刻审美经验是形象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象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情感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反应,虽然它有时附带着某些生理现象,但本质上都是由心理引起的。

  在黑白木刻版画中,情感与审美情感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一般说来,审美情感属于间接式产生的情感。记忆力、想象力、逻辑力的存在使间接式产生的情感有别于直接式产生的情感。从它们对情感的挟带者――目的的影响来说,它可以使目的随着情境的不断的变化而自由地转移,不像直接式产生的情感困守于唯一的目的点上。如果没有想象力,黑白木刻作品无论如何不会引起审美主体对作品的重新塑造;如果没有逻辑力,主体永远无法对作品产生深层次理解。此外,我们还要看到记忆、想象、逻辑都是围绕目的进行的,目的是上述三者的活动中心。在审美过程中,如果没有记忆力、逻辑力、想象力的存在,目的永远只能是以点的形式存在,审美过程自然无法进行。目的只有在记忆力、想象力、逻辑力的作用下不断弃旧换新,才可能产生连绵不断的目的流,才可能成情感流、情感的海洋,情感才可能五色斑斓,审美活动才可能丰富多彩具有快感。不仅时间性艺术如此,空间性艺术也是如此。面对一幅黑白木刻版画,如果没有引起您的惊讶、或好奇、或欣喜,自然您可能并没有进入审美境界。当您闭了眼睛,默默地为它而品尝、回味,您才进入了审美境界中去。在这一过程中目的以潜在的形式而存在,用心理学的某些说法就是画的某些结构适应了审美主体的某些心理图式,用我们上文的观点来解释就是直接式产生的情感由于历史的原因转换成了间接式产生的情感,因而引起一种对情感的无意识回忆。但这无疑都是目的、记忆、想象、逻辑四者合力的结果,都是后三者促使情感的携带者――目的在情境中不断变化、自由的转移的结果。因而它更能体现出自由、流动、绵延、无伤害的特征。如抗战时期的延安版画常常唤起老年观众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回忆。根据唯物主义观中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不难发现自由、流动、绵延、无伤害等特征,尤其是自由的特征只有在情感的运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没有情感目的的转移、换位,而使目的僵死在一点上是体现不出自由的。情感只有在一定情境的引导下,有所依附而又顺势而行,才能把自由体现出来,使人产生出快感,体现出审美的效应。

  另外,仅仅把审美情感归为间接式产生的情感仍是片面的。首先,什么是直接性目的,什么是间接性目的,这只是一种笼统的二元对立说法。它存在于情感特征的两极,如同黑白两个极色,而对于广大的空间地带只是一种含混的约束。我们应该看到分不清直接性目的和间接性目的地带的存在。再次,一幅版画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能含有直接性目的的因素,同时也可能含有间接性目的的因素,甚至任何一个对象都是二种因素的统一体。因此直接性目的和间接性目的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划分方式,逻辑上的划分方式,进行理论研究思维中的划分方式。因而直接式产生的情感和间接式产生的情感只能是一种概说,把审美情感完完全全归属于间接式产生的情感显然也是不合实际的。

  再次,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的审美习惯,一些直接式产生的情感,只要它代表着重大的哲学或现实意义,或在不影响整体审美维度的基础上而产生,我们常常对其不是鞭笞而是赞扬,因为间接式产生的情感本身具有引起快感的属性,而某些直接式产生的情感同样也具有这一属性。还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变迁,在现代化的后工业社会中人往往不再以真面目与人相处,往往在情感上总是半真半假,似是而非。主体在这种心境下便自然而然使情感能力发展为一种游戏情感能力,相应地在审美上情感特征自然也会发生突变,更多的直接式产生的情感便会进入审美领域。间接式产生的情感在审美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式产生的情感也同样重要。如木刻作品中刀味与木味的交织,印制过程中产生的偶然效果,都给人一种朴实的美。而在现阶段强调直接式产生的情感尤有重要意义。如果单纯承认间接式产生的情感在审美中的作用,艺术发展的极端只能是清心寡欲,以超级的不食人间烟火式的彻底以“无功利”、“无利害”、“无目的”为终结点,只能导致曲高和寡失去人民大众。其实这也正是“阳春白雪”的终路。

  如果版画艺术家能把握住两者的火候,又能融入伟大的思想情怀、高超的技巧,无论向间接式产生的情感偏向还是向直接式产生的情感偏向都无所谓,而且都能产生有影响的伟大作品。可以想象,在创作中直接式产生的情感的创作方法的运用往往是作品拥有民众的重要条件,它能使读者产生快速进入画面的愿望,而间接式产生的情感创作方法的运用则是使主体对审美客体百观不厌的原因,版画艺术作品应为观众进入另一个审美境界创造必要的条件。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