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四、罗马尼亚“战区”的终结

  1.向罗马尼亚内地推进

  尽管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丧失了大半兵力,希特勒却依然对其“寄予厚望”。8月26日,“元首”发出命令,要求在多瑙河口—加拉茨—福克沙尼—喀尔巴阡山建立新防线。也就是说,他还指望能保住罗马尼亚内地。看到这样的命令,弗里斯纳真是哭笑不得。他现在仅剩3个完整野战师外加7个师的残部,再加上匈罗边境的29个匈牙利营。要面对的敌人却是红军的50个师,外加数十万翻了脸的罗马尼亚人,自己根本就不是对手。这种形势下,唯一的选择只有尽快把残兵败将都撤到匈牙利。即使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大量的援军。

  德军在普洛耶什蒂—布加勒斯特的防御态势:

  除了一些临时拼凑的陆军分队和机场勤务部队,德军防御力量以第5高射炮师为主。该师原本负责为罗马尼亚油田提供防空掩护,在1944年8月23日拥有76个连(33个重炮连,23个中轻炮连,11个探照灯连,3个阻塞气球连,6个烟幕连)。但在罗马尼亚反叛,苏军又大兵压境的形势下,这些高炮部队也被要求投入地面战斗。全部兵力分为两个集群,一个是“库德尔纳(第5高炮师师长)战斗群”,负责死守普洛耶什蒂;一个是“格斯滕贝格/斯塔赫尔战斗群”,开到了布加勒斯特以北。前面介绍过,希特勒曾命令这个集群向布加勒斯特进军,结果不但失败,还被罗马尼亚人包围了起来。8月28日,该部企图向北突围,结果被围歼。

  俄国人给弗里斯纳留下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此时,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正向罗马尼亚内地高速冲来。他要夺取两个重要目标:普洛耶什蒂的油田;还有就是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担当前锋的第6坦克集团军开足马力一路狂奔,至8月25日已疾进170—180公里,前进速度达每昼夜40—45公里。为了获得这样的高速,俄国人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在与德军装甲后卫的一次激战中,第5近卫坦克军长阿列克谢耶夫被打死了。不过这次进军也有一个令俄国人很开心的地方:在石油之国罗马尼亚,燃料唾手可得!第6坦克集团军整个战役期间消耗了1800吨油料,缴获量却高达1288吨。也就是说,单靠战利品,就足够坦克集团军走完72%的路程。东线战争中,这种好事并不常见。比如此前的利沃夫战役,第1坦克集团军消耗了5045吨油料,缴获却只有94吨。

  红军的推进又快又顺。8月26日,第6坦克集团军占领了福克沙尼。第二天就兵逼布泽乌。此地是通向普洛耶什蒂和布加勒斯特的最后屏障。德军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此组织起拼死抵抗。激战持续了一天。红军到8月28日才占领布泽乌。战果为打死德军1500人,俘虏1200人。马利诺夫斯基的庞大军团兵分两路,左翼:第53集团军由第5机械化军、第18坦克军配合,开向罗马尼亚首都;右翼:第5近卫坦克军与第27集团军一道冲向普洛耶什蒂。

  8月29日,苏第5近卫坦克军在罗第18步兵师配合下攻打普洛耶什蒂。先头第6近卫摩托化步兵旅冲破了德军的防御。苏第27集团军的第3近卫空降师也投入战斗。8月30日晨,普洛耶什蒂落入苏军之手。第二天,向北突围的德第5高射炮师被歼灭,师长库德尔纳少将沦为俘虏。普洛耶什蒂的陷落后来被德国将军蒂佩尔斯基尔希称为“最沉重的打击”。因为在丢失了罗马尼亚油田,合成燃料的产量又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希特勒将只能依靠少量的储备和匈牙利油田来艰难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

  当马利诺夫斯基攻城掠地之际,托尔布欣也沿着黑海沿岸一路扫荡而来,切断了当地德军向西撤退的道路。在他的攻击轴线上,布满了德罗海军的海上或江湖基地。困在这些港口里的德国舰艇部分被击沉,更多的则被德国人自己凿沉。但一个名叫齐布的德国海军少将(黑海海军船厂负责人)却不甘心坐以待毙。为了将大量德军、伤员、日耳曼难民和船厂工人转移到安全地带,他于8月25日把大约200艘小型舰艇(海岸防御舰、运输舰、卫生船等等)集结在多瑙河上的布勒伊拉(加拉茨以南),开始了冒险之旅:强行穿越敌对的罗马尼亚内陆航道。一路上,对企图阻挠者,齐布要么恐吓一番,要么就干一仗。特别是在8月26日,齐布船队与罗军展开了一次长达2小时的激战,最后以损失20艘小船和350人的代价冲破了封锁。但他们的艰难之旅并没有终结,因为俄国陆军的推进速度比他们要快得多,天上还有俄国飞机袭来(齐布的旅程未完待续……)。苏联海军却未能阻止齐布的行动。因为要排除水雷(包括西方布下的水雷),苏联多瑙河区舰队要晚几天才出发。他们沿途和依然效忠德国的部分罗军交火,击沉了2艘浅水重炮舰和1艘掉队的德国船。在加拉茨,苏军又受到了德军炮兵的阻挡,被耽误了一些时间,直到8月28日才占领布勒伊拉(齐布已经离开了3天)。此前一天,5艘罗马尼亚浅水重炮舰和其他一些船只向多瑙河区舰队投降。8月29日,苏联陆军第57集团军在登陆兵和空降兵的配合下,夺取了罗马尼亚主要海军基地康斯坦察。9月10日,失去基地的3艘德国潜艇在土耳其海域自爆。德国海军在黑海的活动至此宣告终结。

  当红军一路迅猛追击的同时,他们的对手——弗里斯纳,也在加紧撤退。8月29日夜,德国陆军总部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划了一条比较现实的新防线:北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控制住喀尔巴阡山和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然后向南延伸到铁门(罗南边境附近的多瑙河峡谷地带),与驻守南斯拉夫的F集团军群连接。考虑到弗里斯纳几乎已囊空如洗(重新拼凑的第6集团军只有20个营),还给他调来了一些援军,包括匈牙利第2集团军(4个师),以及从希腊抽调的一些部队(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到)。不管怎么说,根据这道新命令,弗里斯纳终于可以抛开罗马尼亚内地,一头向西撤退就可以了。

  同一天,斯大林也向前线下达了新任务。他现在不太关心阻挠弗里斯纳残部,因为眼前有更大的目标——通过罗马尼亚这扇“敞开的大门”闯入巴尔干:马利诺夫斯基的主力正冲向油田和罗马尼亚首都,然后要推进到塞维林以南的多瑙河——也就是南斯拉夫边境附近(铁门峡谷);托尔布欣也要继续南下,于9月5—6日前进抵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的边境。对于德军正在撤入的东喀尔巴阡山,仅派出马利诺夫斯基的右翼(第40集团军和第7近卫集团军)。

  弗里斯纳利用这个机会尽力抢救他的残兵败将。虽然完整的战斗兵团只剩3个,但凑上各种散兵游勇和后勤部队等等,可能还有一些内地部队,其总人数依然有20万之多。在空军第15高炮师的掩护下,长长的车队沿着单行车道缓慢地行驶着,陆续进入山口。但不是所有部队都这么幸运。当红军汹涌南下之际,有一部分德军被切断了退路,只好向南逃向保加利亚。他们中的一股于9月1—2日被截断在布加勒斯特以东的克勒拉希(罗保边境附近)。近6000德军沦为俘虏。包括18个上校和100多个其他军官。9月6日,红军第6坦克集团军的一个摩托车团冲到了南斯拉夫边境。俄国人还控制了这里的多瑙河段(铁门),挡住了上面提到的齐布船队。德军试图通过陆上进攻救出齐布,但未能奏效。齐布只能解散船队,并沉掉几乎所有船只(除了12艘被罗军缴获)。但他的目的基本达到了。至9月2日,大部分人员(包括2600名伤员)已逃入德军战区。同期有大约16000人在保加利亚港口登陆然后西撤。

  在罗马尼亚的土地上,俄国人一路狂追,德国人一路狂逃。身为地主的罗马尼亚政府却无能为力。他们曾向托尔布欣提出请求,希望把首都和罗马尼亚西部划在战区之外。俄国人当然不会理睬这种与虎谋皮的建议。8月31日10时,苏军浩浩荡荡地开入布加勒斯特。部队包括:第53集团军、第5机械化军、第18坦克军。所谓的罗马尼亚第1志愿师也在其中。为了震慑罗马尼亚人,斯大林还下令,当地面部队通过城市时,要派出大量飞机从空中掠过。俄国人来了,留在这里的德国人当然要倒霉了。虽然红军野战部队很快通过城市,继续追击而去,但随后跟进的“特殊机关”却展开了大逮捕。最初,罗马尼亚内务大臣拒绝交出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军官,因为他担心留在德国的罗军军官和外交人员会遭到报复。但俄国人很快迫使他们让步。结果,德国将军们,包括格斯滕贝格和汉森,再加上刚到罗马尼亚才4天的“镇压高手”斯塔赫尔,都成了俄国人的俘虏;医院里的德军士兵也在抓捕之列。德国外交人员和平民,包括困在使馆的600多人,此时面临着绝境。9月1日,德国大使馆得到通知,要他们搬出来。绝望的大使基林格尔开枪自杀。德国的盟友——匈牙利使馆虽然挂上了瑞典人的牌子,但也没能逃掉。8月24日到31日,在罗马尼亚内地,共有53159名德国人被抓(包括14名将军和1124名军官),另有5000人被打死。其中在罗马尼亚首都被抓了5437人,包括7个将军和358名军官。首都罗军据说伤亡了1400人。证明双方曾爆发相当激烈的战斗。除了德国军人和工作人员外,罗马尼亚境内的日耳曼族裔也处境不妙。过去希特勒曾利用他们向罗政府施加内部压力,还组建了一支4万人的日耳曼准军事武装。红军到来前,他们中的一部分跟随德军逃亡,约6万人到了奥地利。没来得及逃走的人也被大量押往苏联。其人数不少于几万。

  弗里斯纳本人倒是逃脱了被抓的命运。9月初,在匈牙利第2集团军掩护下,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占据了新防线,展开了5个军(德第17、57〈装甲〉、72军,匈第2、9军)。但红军也跟了过来。同样在9月初,在罗第1、4集团军配合下,苏联第2乌克兰方面军主力转向北面和西北面,向着德军的新防线压了过来。艰苦的山地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0月25日,苏罗联军才最终将德军从罗马尼亚境内完全驱逐了出去。长达7个月的东线罗马尼亚战局至此宣告结束。与此同时,以苏联第2乌克兰方面军(含罗1、4集团军)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部分兵力为一方;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9月24日由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称。10月底兵力包括德第6、8集团军,匈第1、2、3集团军)为另一方,拉开了匈牙利争夺战的序幕。

  2.总结与未来……

  罗马尼亚战役结束了,东线战争却还没有结束。双方匆匆投入下一轮激烈的厮杀,把精确计算成败的工作丢给后人。不过苏联方面也粗略估算过一下,在短短十余天(8月20日至9月3日)的罗马尼亚夏季战役中,他们消灭了22个德国师(包括被围的18个师)。苏联新闻局公报的具体战果如下:俘虏208600人(含25名将军),击毁战车490辆,火炮1500门,飞机298架,汽车15000辆;缴获火炮2000多门,坦克强击火炮340辆,汽车约18000辆,飞机40架。斯大林对此次大捷颇为满意,除了按照惯例颁发大量勋章和“星星”外,更是给与两位方面军司令员特别的奖赏。9月10日,马利诺夫斯基获得了苏联元帅称号;两天后(9月12日),托尔布欣也获此殊荣。

  即使比对德国和西方公布的材料,俄国人这次发布的战果也算比较可信,甚至可能偏低。兵团损失方面,如前述德方资料所承认,共有16个德国陆军师被全歼,7个德国陆军师被击溃。另外还要加上被歼灭的德空军第5高射炮师。但德军伤亡人数很难估计。格兰茨认为,德罗两军的总损失高达40万人。这个数字也是来自俄国的统计,而且仅指死亡、被俘和失踪人员。德军的兵力变动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到9月1日,弗里斯纳手上的残余兵力仅剩20万人,另有2000名仆从军。而在战役前,他掌握的德军兵力为50万人。罗马尼亚反叛后,弗里斯纳又接受了内地的全部德军(他们中的5万多人随后也当了俘虏)。粗略估计一下,在合围战役中,德军大概损失了30万人,其中25万—27万被打死或俘虏。在罗马尼亚内地另外损失了5万—6万人。总计为35万—36万人左右。罗军在最后对苏战斗中的损失前面已经说过:77177人。则德罗两军总损失的确超过40万。另有约11万罗军被苏联扣押。

  对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后,还会发现一些相当诡异的细节。西德曾于1979年公布过二战德军坟墓在各地的分布数字。其中罗马尼亚境内只有38106人。少得近乎离谱!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也不很奇怪。事实上,红军围歼德第6集团军的主战场是在普鲁特河以东。战后,这块地盘被划给了苏联。这里的死者当然不会列入“战后罗马尼亚”的清单(1979年公布的“德军坟墓分布图”就是标示在战后疆域上)。至于死在东岸的具体人数,目前还没有见到准确数字。如果相信俄国人发布的战报,则不少于10万。至于那些葬身普鲁特河的德军官兵,他们算是死在哪一侧,这就无从得知了。

  而在罗马尼亚战后疆域内,被打死的38000余德军主要由下列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1944年夏季战役相关):第4军(米特集群);第6集团军逃到西岸的部分兵力;在罗内地的兵团和分队(如第5高射炮师),这些单位被打死约5000人。

  第二部分(其他):1944年春季战役和秋季扫尾战斗的伤亡;油田防空战的损失。

  这38106人中,排除其他种种后,渡入西岸的第6集团军战死者可能只有1万多人。当然,还有很多人当了俘虏。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尽管俄国人在包围战后期有些疏忽大意,但能够逃入普鲁特河西岸的德军也不是很多。

  红军在快速横扫数十万德军的同时,自身付出的代价却相当轻微。从8月20日到29日,一共损失了67130人。其中死亡或失踪者只有13197人。同时损失了75辆坦克自行火炮和108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111架作战飞机。红军轻微的伤亡和损耗说明,德军的有效抵抗在战役开始后不久就趋于瓦解。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坦克飞机(特别是没有性能超群的重型坦克),火炮也被大量丢弃在撤退途中,弹药更是无法补充,最后只能以数百数千人规模的集团冲锋来一求生路,但却暴露在可怕的炮火打击和空袭之下,最后非死即俘。拥有大炮飞机且弹药充足的俄国人所要付出的成本自然要低得多。

  另一方面,自红军踏上罗马尼亚土地,一直到德国人被完全赶走的7个月时间里,俄国人的总伤亡却也相当可观。1944年3—10月,苏军在罗马尼亚共损失了286342人。其中纯减员68993人(含死亡59499人)。武器方面,损失了2083门火炮迫击炮,2249辆坦克自行火炮,528架飞机。这里当然包括了春季损失的15万人和秋季战役的伤亡。众所周知,红军的绝大多数伤亡数据,都是在苏联解体前后公布的。唯独其在各东欧卫星国的损失数字却发布于红色帝国的鼎盛时代。甚至在措词上还有所夸大(比如把纯减员故意解释成“牺牲”)。其用意无非是向各“兄弟国家”炫耀红军为“履行国际义务”所付出的“鲜血代价”。

  和苏德两军所不同的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反水的关系,其伤亡具有特殊的双重构造:既有对苏作战损失,也有对德作战损失。前者的争议很大。近年关于罗军伤亡的常见说法是:3年对苏战争中,共死亡71000人,受伤243000人,另有31万人失踪。可俄罗斯却公布了一组差异巨大的数据:罗军死亡失踪48万,被俘201800人(其中死亡40000)。

  按照罗马尼亚数据,即使将没有被俘的11万失踪者都算作战死,死亡者总数也只有17万。与俄国人主张的48万相差甚大!问题是,一些西方资料也颇支持俄国人的主张。如西顿就认为,罗马尼亚军队到1943年11月已经死亡了25万人。在获得更多资料和做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前,这个问题看来还是先搁置为妙。罗马尼亚俘虏的数字和下落也无法彻底搞清。1946年4月10日的一份苏联绝密报告记载,大战结束初期,共有61662名罗军战俘被释放回国。另有20411人被用于组建“志愿部队”。剩下的存活战俘总数为50928人。除了将军、军官和病人外,多数人还在苏联接受强制劳动。到1947年9月,还有46725名罗马尼亚战俘被扣在苏联。除了军人外,苏联还关押了超过3万罗籍德意志族。两批人加在一起,总数为79539人。根据俄国人的计划,这些人将被陆续释放,最后一批预定于1948年3月遣返。但据罗马尼亚的说法,还有约11万罗军被扣。生存者熬了11至15年(即1955—1959年)才能回国。

  在摆脱德国后,罗马尼亚必须和“新朋友”苏联在外交和政治上打交道。就在对德宣战后两天(8月27日),罗新政府宣告无条件接受苏联的停战条件。31日,罗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9月12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代表苏、美、英三国签字的是刚刚在罗马尼亚取得胜利,荣升为苏联元帅的马利诺夫斯基。协定的内容和4月份提出的六项条件差不多,只是细化了某些条款。比如原来规定罗马尼亚应该向德国开战,现在改为向德国和匈牙利两国开战(对于打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当然是欢迎的)。向苏联支付的赔偿被定为3亿美元。俄国人称这个价钱便宜了罗马尼亚。另外,还添加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包括“惩办战犯”和解散“法西斯”组织,以及罗马尼亚的内政安排、行政当局与苏联占领军的关系等等。和对芬兰的态度截然不同,苏联对罗马尼亚实施了军事占领,并将其变成继续进攻的后方基地。罗马尼亚得到的唯一好处是,俄国愿意在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上帮助他们。

  为了收复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军队再次踏上征途。这次是作为苏联的仆从军参与对德作战。在收复本土的战斗中,罗军投入了23个师(10月5日)。随后一些兵团被调回后方,前线只留17个兵团(10月16日后)。在8月23日至10月30日,罗军损失了58300人(死、伤、失踪)。此后,又有14—16个师继续跟着俄国人到处征讨。打俄国人的时候,罗军就被认为是三流部队。现在掉转枪口打昔日的“德国战友”,罗军的装备依然较差,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虽说打宿敌匈牙利人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可能会大一点),何况俄国人根本就不信任他们。但罗马尼亚炮灰依然被使用得很“充分”。结果在整个对德作战期间,总损失高达169822人。其中包括21000多死者。

  当数十万罗军在前线和德国人以及匈牙利人打仗时,在后方的罗马尼亚人和红军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比起“战败者”来,罗马尼亚政府似乎更愿意把自己当成“识时务”而倒戈的“俊杰”,还试图保持某种相应的尊严。这从贝利亚致斯大林的报告中可见一斑。报告引述了罗最高统帅部于9月30日发布的一道命令,其中规定:严禁各军政单位和个人在未经罗中央机关批准的情况下向苏军提供物资。如果苏军强行征发,则视为“抢劫”,允许罗军警和宪兵为此动用武器,如遇苏军抵抗,则“格杀勿论”!

  斯大林在罗马尼亚的行动却是分步骤进行的。停战协定签署后不久,他曾有指示,未经他的批准不得在罗境内进行逮捕。但在1944年10月,在靠近南斯拉夫的罗马尼亚城市克拉约瓦,却爆发了大逮捕。此前,俄国人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基地,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提供物资。为了肃清当地的“反苏分子”,根据斯大林本人的指示,副内务人民委员谢罗夫指挥1个内务团和2个边防机动队,共2000人在当地“除奸部”配合下开始行动。10月9日,贝利亚向斯大林呈报了抓捕名单,并要求部署250人的预备队,以防止“突发性事件”。10月12日谢罗夫报告,已有55名“反苏人员”被捕。

  对于苏联在罗马尼亚的所作所为,西方基本认同。早在5月份,英国人就同意斯大林将罗马尼亚纳入苏联势力范围;美国人晚了一个月,也于6月份认账。现在,已被各大国私下认定了“归属”的罗马尼亚处于苏联的军事占领之下,其政治未来当然也得听俄国人的。安东奈斯库将被处以极刑(1946年6月执行),而对出卖了老安的国王陛下(也是他最后批准了对安的死刑判决),俄国人也作出了安排。还在罗马尼亚战役尾声,红军总参谋部的安东诺夫和什捷缅科等人就主张,对将来必然和苏联为敌的罗国王,应采取“果断措施”!斯大林抽着烟斗悠闲地听取了他们的报告,然后捻着胡子教导了一番他的高参们:如果现在触动国王,将会刺激罗马尼亚的民族情绪和西方盟国。等到未来,罗共自然会解决掉国王问题。总之,老斯不想重蹈十月革命后枪杀沙皇全家的覆辙。而苏联军人们也发现,国王只是个喜欢玩乐的“花花公子”,热衷的是打猎和驾驶斯大林送给他的“波2”飞机。两年后,斯大林的预言实现了:罗共迫使国王下台,并把他赶出国去。8月政变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的玛尼乌也没有好日子可过。他的国家农民党将遭到解散。他本人则被作为“英国间谍”送上了法庭。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战时,发生在罗马尼亚的“小事”也不会让斯大林过于操心。因为该国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摆在眼前的当务之急是:在打开了巴尔干的大门之后,如何通过战争继续在这个地区扩大利益。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