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有咸的味道
若提到弘一大师,除佛教界的人之外,估计知道的不多,但如果说“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作者,很多人定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李叔同。
由一个浊世公子,留学生、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师,早年才华横溢,在艺术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虽避世绝俗,却一生做人、遇事认真而严肃,他是学一样就要像一样、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楷模。
“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师弥留之际留在世上的最后四个字,一面欣慰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悯众生的苦恼。生命的从容与释然、无碍与宽慰,尽透其间,那是大师生命的自我终极关怀。“悲欣交集”所传达给我们的是他对生活的淡然处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了一道咸菜。夏丏尊忍不住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是个才气横溢的艺术家,也是得道高僧,他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咸也好,淡也好。如果我们能够如大师一样平常面对,那么身陷生活中各种境地时,便也是清风明月般自在。聚和散,幸福和痛苦,希望和失望,一切相对而言,一切都有其特有滋味,尝到甜味固然好,偶尔吃些苦,也是种特别的味道。
弘一大师是经历过真正繁华的人,而历经过那样繁华的人,能够如此心灵淡泊,超越凡间一切尘埃,更是让人景仰。弘一大师的伟大成就,不仅仅是他对文化艺术、佛学及其他学术领域的开拓与贡献,他还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品性为世人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楷模与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赵朴初评价他“无尽奇珍供世人,一轮明月耀天心”,说他的一生“是立德、立公、立言的一生”,这恰是对弘一大师的人生与成就的最完美概括。
名言:
Life is ten percent what you make it and ninety percent how you take it。
——I。Berlin
生活有百分之十在于你如何塑造它,有百分之九十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I。柏林
名人剪影:
李叔同(1880—1942):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倡导者之一。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皈依三宝,礼了悟法师为皈依师,取法名演音,字弘一,起初为在家弟子,自称“来沙弥”。并以后半生全部生命专研佛教戒律,并成就为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
成功指南针:
弘一大师历尽繁华,返璞归真,一切都超脱身外。咸淡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其他的甘苦更是在他眼中都能淡然处之。他在出家后教弟子“念佛不忘救国”,这种高风亮节更是为人们所赞叹。淡然不是无情,而是更勇敢积极地面对,不是冷漠和不关心,而是在拿起和放下之间不再犹豫。确定去做的事情,不计成败,不论难易都欣然去做。淡然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操。
以德报怨
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童年是与因变法失败而流亡日本的父亲梁启超一同在日本度过的。在日期间,梁氏一家人的生活颇不稳定,先后辗转于东京、横滨和神户等地。尽管生活清苦,但童年时代留给梁思成更多的是美丽的记忆,里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和蔼可亲的善良的日本人民。
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这些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能够逃过二战战火的破坏,都要归功于梁思成。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1944年,担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但梁思成希望美军将另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这个时期,我们的国土正被日军狂轰滥炸;我们的人民,正被日本军国主义蹂躏欺凌。国仇家恨同时在梁思成的心里翻滚,先是担任第十九路军炮兵校官的弟弟梁思忠,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英年早逝;接着梁思成的内弟、飞行员林恒在保卫成都的空战中壮烈殉国。
所以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
当梁思成将这张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召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博大胸怀。
布朗森不明白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保护日本的古建筑,但是美军指挥部还是高度重视梁思成的建议,美国的原子弹终于没有投向奈良。梁思成的提议最终被采纳,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
名言:
The greater the man,the more restrained his anger。
——Ovid
人越伟大,越能克制怒火。
——奥维德
名人剪影: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成功指南针:
人高贵的不只是举止,而是心灵。梁思成无疑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面对国仇家恨,在一片同仇敌忾中,他依然冷静理智。他的心中有着责任和仁爱,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艺术结晶,保护这些美好的东西是他心头不竭的动力。即使面对风霜雪雨,即使面对关山阻碍,即使面对重重战火,他一介书生,却敢于担当,用瘦弱的肩膀去扛起两座古都的存亡。以德报怨,莫过于此。但精神却伴着古都长存。
厚养甚于厚葬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听说曾子非常有才华,打算聘他为卿,曾子得到消息后,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虽然去齐国做官,可以有华屋美居,可以有高床软枕,可以有肥马轻裘,可以有丫鬟仆妇,但是曾子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别人对此非常不理解。他的朋友来劝他说:“大丈夫在世不就是为了功名富贵,你为何舍弃富贵而甘愿待在家里呢?”
曾子说:“孝奉父母是做人的本分啊,我连本分都没有做好,怎么能去做其他事情呢。”朋友继续劝道:“等你做了大官,赚了大钱,给父母买大房子,买很多奴仆,这不是很好吗?”曾子回答道:“不能在身边关心他们,不能天天孝顺,有钱也是没有用的。何况,父母年纪愈来愈大,在世上的时间也不多了啊。”
朋友还是不放弃:“即使他们不在了,你做了官也可以杀大牛祭祀他们,岂不是比那些用冷馒头祭祀父母强很多?”
听到这番话,曾子语重心长地说:“兄台这样说就不对了,杀牛来祭祀先人,还不如父母在世时杀只鸡孝敬老人的好。赡养父母,不仅要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还要让父母高兴才对。”
朋友听后,对此感佩不已,认为曾子说的非常有道理。
曾参不图高官厚禄,以孝奉父母为本分的孝道,让他的声誉愈来愈高。由此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请他为上卿,但他都没有接受。
后来,曾参的父母先后病故了,他便离开家乡到了楚国做了大官。住的是高堂九仞,出门是车马百乘,仕禄是三千钟粟,甚为显贵,可是此时此刻他反而非常悲伤,面向正北涕泣,时常仰天叹息,因为这时候已经没有双亲可以奉养了。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一个人如不忘父母之恩,那么对于亲友之恩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每个人都记着别人的恩惠,那么民风就会朴实而厚道。
名言:
Considerate our elderly,whom are treated like children。
——Goethe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歌德
名人剪影:
曾子(前505—前436):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
成功指南针:
曾子倡导孝行,并身体力行。孝为百善先。曾子为了父母,不肯出外做官。他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道德的标杆。孝道的确立在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以孝为基本核心的。我们从小到大,都享受着父母的恩惠,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来孝顺父母,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获得幸福和安乐,而不是在他们死后营造昂贵的墓地和举行风光的葬礼。生命很脆弱,在父母健在的时候,请尽可能多的陪伴他们。孝的传承,是国人善的希望。
割发代首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失鼎,天下豪强群起而逐之,连年征战之下,民生凋敝。曹操一生中先后战胜了多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为广大百姓带来了相对安定的生活。
曹操军纪严明,这是他成功的保证。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汉献帝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出征张绣途中,看到农田中的庄稼长势正好,那个年头粮食可是最宝贵的物资,便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将士经过麦田时,不得践踏庄稼,否则一律斩首。当地的百姓听说这项护农政策之后都非常感激,纷纷感念曹丞相的大恩大德。
一日曹操正在行军途中,忽然一只斑鸠受惊从田中飞出,曹操正骑在马上,他的坐骑因此受惊,一下子蹿入麦田之中,左突右冲,怎么也不肯停下。幸亏曹操骑术精湛,才将这匹马控制住。停下来一看,已经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此时,大家都停了下来。
曹操知道自己违反了禁令,便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军法处置,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他一边说着,一边抽出随身佩剑就要自刎,左右随从急忙扑上去解救。
这时谋士郭嘉说:“《春秋》有言,法不加于尊。主公就不必受罚了吧。”
曹操见如此,便说:“既然《春秋》这样的经典上有如此的话,我就姑且免死吧,但是不能就这样过去。”于是,他拿起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我割下自己的头发权当是砍头吧。”那个时代,人们对头发非常重视,认为是父母赐予,出于孝道是不能轻易损毁的。手下将头发传示三军,将士们看后,更加敬畏自己的统帅,再没有出现不遵守命令的现象。
名言:
Of all the possessions of this life fame is the noblest;when the body has sunk into the dust,the great name still lives。
——Schiller
在人的所有财产中,名誉是最宝贵的;因为当躯体被埋葬了,名誉仍然存在。
——席勒
名人剪影: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精兵法,善诗歌。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成功指南针:
东汉末年分三国,曹操是北方的霸主。他的功绩来源于他能征善战,统御有方。他自律甚严,他的部队更是战斗力强劲。如果他在自己犯错的时候,轻易地忽视了,那士兵们怎么会听取号令?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做表率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会有人相信你,愿意追随你,跟着你奔赴成功的彼岸。在遇到考验的时候,我们只有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才能树立榜样。
山道上的领悟
罗素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是在祖母的照管和教育下长大的。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罗素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罗素的童年很孤寂,他经常在家中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散步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
罗素在191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当时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此情此景使他没有心情观赏峨眉山的奇观,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样热的天气,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
罗素非常投入地想着这些问题,他的价值观让他认定这些人一定非常不快乐。
罗素正思考着,队伍行进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陪同的人让轿夫停下来休息。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很想去宽慰一下辛苦的轿夫们。这样热的天气,他们一定会非常难过,甚至抱怨不止吧。
但是,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拿出烟斗,有说有笑,讲着很开心的事情,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
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给这位大哲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你能用11画,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罗素承认不能。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王一、王二。”罗素陡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
每个人的快乐和幸福都是自己寻找的啊,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
后来,罗素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或痛苦是错误的。
名言:
No man is happy who does not think himself so。
——Publilius Syrus
认为自己不幸福的人就不会幸福。
——帕布利柳斯·塞勒斯
名人剪影: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理想。1950年因《西方哲学史》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成功指南针:
罗素是一代数学大家,他在异国的山中,却依然能够自省自查。在轿夫的脸上,他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幸福。自省带来奋进,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正是因为有自省的力量。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名言,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样的每日自省,社会责任感是他身后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意志的驱动下,自省必然带来人格的不断完善。
做一个美丽的劳动者
托尔斯泰虽然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但他却热爱劳动,一生信奉“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一次,在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不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儿时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得到这样珍贵的礼物苏霍京很意外,便非常郑重其事地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13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据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现代年轻人轻视甚至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而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的托尔斯泰,尽管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却以掌握一门手艺为乐。
伟大的精神引导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动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用钻石研磨钻石。托尔斯泰本是伟大的作家,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名言:
In the society labour is everybody's unavoidable obligation。
——Rousseau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卢梭
名人剪影: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哲学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劳动,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
成功指南针:
劳动是最美的花,一个无所事事,轻视劳动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托尔斯泰对劳动的提倡证明了劳动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益处。他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将劳动视为生活的必需。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繁忙的生活让我们轻视了劳动的价值,甚至鄙视劳动,认为劳动是下层人民独有的活动,而追求精英生活的人是不需要劳动的,尤其是体力劳动。这种错误观念的流播,贻害无穷。劳动是唤醒我们心灵的春风,只有拥有一颗有活力的心才能创造出更美的生活。
奇怪的药方
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读医书。《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他都熟读多遍,牢牢记在了心里。时值动乱的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混战,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等地疫情严重。张仲景的很多亲戚朋友都在瘟疫中惨死了。面对这种悲痛,张仲景目击心伤,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先去拜他为师,经常跟随他去给人治病。
仲景的叔父经常教导他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他就想办法去拜师,去寻求。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张仲景的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当时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由于没有子女延续香火,他担心自己的医术失传,慢慢就愁出了病。他是名医,自己都看不好,别人更是束手无策,病情也就一天比一天严重。
张仲景知道后,就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沈槐看着药方,不觉发笑。他指示家人按方做好药丸后,挂在屋檐之下。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了几十年的病,听都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天天笑呵呵的。不知不觉间,病竟然就好了。
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仲景给我开的是开心药。这方子天上没有,地下也无,古书中更是没有讲到。不禁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听说沈槐病愈的消息,就去拜望他。张仲景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虽然没有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是你的后继之人啊。”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张仲景也因此愈发的医术超群。
名言:
Victory won,t come to me unless I go to it。
——M。Moore
胜利是不会向我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穆尔
名人剪影:
张仲景(约150—约219):东汉医学家。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成功指南针:
张仲景之所以能够开出这样的药方,不仅由于他是位医生,懂得望闻问切的道理,更因为他懂得以心换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他明白,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给了患者一副贴心的良药,才能治好他的心病。
医者父母心,要做一个好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的是这份细致入微的体贴之心。用心,才能做到最好!不论是医术,还是学业,都是如此。
见贤思齐 包容天下
唐太宗以虚心纳谏著称,而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个是从谏如流的贤君,一个是勇于上谏的直臣,他们的气度与胸襟,使君臣之间的际遇,达到了一种空前绝后的极致。
在隋末汹涌澎湃的农民起义的波涛中,魏征先后在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和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中待了两年多。但他们都不能采纳魏征的意见,结果都很快兵败、降唐,魏征也两次成为唐军的俘虏。降唐之后,唐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有才,就招魏征为太子东宫洗马,成为一个主管东宫经籍图书的小官。
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后来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由此,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名言:
He conquers twice,who upon victory overcomes himeself。
——Bacon
在胜利后能控制自己的人赢得了第二个胜利。
——培根
名人剪影:
李世民(599—649):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其在位时期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功指南针:
唐太宗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胸怀丘壑与大气开合。他拯救魏征于生死一线,并最终将其拔擢使用的根本原因,并非魏征那句大义凛然的回答,而是唐太宗一颗包容天下、见贤思用的大心。这样宏阔的心胸,这样包容的胸怀,视四海如一家,视万民如赤子,怎么能不迎来贞观盛世?学会包容,这是一个人的必修课,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太宗一样拥有五湖四海,但是有了包容的心,这一切不都在我们心中吗?生活中还有什么不如意能挡住我们的脚步呢,毕竟,我们的心已经天宽地阔。
母亲的婚礼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伦敦的布伦海姆宫灯火辉煌,温斯顿·丘吉尔——一个早产儿,就是在这里来到了人间。
丘吉尔是英国显赫的贵族公爵马尔巴罗家族的后代。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财政大臣,丘吉尔的母亲詹妮是美国百万富翁杰罗姆的女儿。父亲在政坛也赫赫有名,然而却英年早逝。这时母亲詹妮虽已40多岁,但依然美艳惊人,风姿绰约。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给一个25岁男人的想法。
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遭到众多亲友的反对。就在詹妮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丘吉尔坚决地握住她的双手说:“亲爱的母亲,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您,我也会勇敢地站在您这边,所以,请您也一定要勇敢。”
儿子坚毅、鼓励的目光,让詹妮义无反顾地披上了洁白的婚纱。但这桩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10多年过去了,詹妮的儿子丘吉尔已经凭借卓越的才能跻身政坛。60岁的詹妮也要再次迎来婚礼。这次的决定同样遭到众人强烈的反对,尤其是儿子的那些反对派们。詹妮犹豫了。这次与上次不同,丘吉尔打小就怀有雄心壮志,并且具备实现远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为自己贻误儿子的前程。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让我在我的仕途与您的幸福之间作选择,我心甘情愿去选择后者。请您不要再有任何顾虑。母亲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无比快乐地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上,儿子依然像上次一样,坚强地站在她的身边,而另一边则是比儿子还要年轻的36岁的新郎。能够两次接受母亲的婚姻,也许很多人都做不到。丘吉尔出于自由和人性尊重,两次顶着沉重压力,接受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继父,这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
名言:
A man is called selfish,not pursuing his own good,but neglecting his neighbour’s。
——Richard Whately
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是自私;只有忽视他人的利益,才是自私。
——惠特利
名人剪影: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作家。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1940年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1953年其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成功指南针:
丘吉尔作为一个政界名人,两次接受了母亲的婚礼,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宽容地对待他人,是对别人个人权利的尊重。在宽容中,我们亦能收获良多。当你有了对别人的尊重,就更能体会别人的难处,更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你的行为就更容易被别人接受。由此,你也能收获更多别人的尊重。宽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善良。当我们能够宽容别人的时候,也是给自己开辟了通天的大道。
给总统的信
1939年的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全面爆发,而此时的中国开始抗击日本的法西斯侵略已经整整两年了,世界局势非常不明朗。德国正在夜以继日地进行对铀元素的研究,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希望发明原子弹。通过对原子弹的掌控,从而将整个世界都踩在脚下。
几位科学家要求爱因斯坦给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先生写信,说明原子弹研发的重要性。
这个过程对于爱因斯坦来讲是非常矛盾的,如果美国不立即着手研究,那就意味着原子弹可能会率先落入疯狂的德国法西斯的手中。那时,整个世界都会成为地狱,到处将弥漫着核辐射的烟尘。同时,他的担忧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拥有了原子弹,世界的和平又会走向何方?数以万计的生命也会成为原子弹下的冤魂。爱因斯坦为此而困惑、迷茫。然而此时,战争的硝烟不断地扩散,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为愈发猖狂。如果他们掌握了原子弹,人类的未来将是一片黑暗。
经过再三的思考,在这一年的8月2日,出于一个科学家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担忧,爱因斯坦致函总统罗斯福先生。在信中,爱因斯坦郑重建议:美国务必要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罗斯福先生在白宫的办公室里,正在为原子弹的事情举棋不定,当他收到爱因斯坦的这封信,想到德国正在加紧研发原子弹的时候,他的决定在心中渐渐明朗。经过一个星期的全面考虑,罗斯福总统发出了进行核试验研究的指令。1945年,美国在这场原子弹赛跑中,最终获得了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而扭转了局势,世界重新走向和平。
爱因斯坦出于对和平的理解,虽然理性地建议美国研究原子弹,并且他的E=mc2等式是该计划的关键所在,却始终没有参加原子弹的具体研究,这是他对生命的尊重。
名言:
Power invariably means both responsibility and danger。
——Theodore Roosevelt
实力永远意味着责任和危险。
——罗斯福
名人剪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国犹太人。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
成功指南针:
科学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只有理性的掌控才可以给人类造福。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和平。对和平的理解,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平,是人类的善之花;而战争,是人类的恶之果。生命珍贵,失去不能重来。失去了和平,就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维护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只有和平,才有安宁;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幸福;也只有和平,生命才能绽放得更加美丽。
谦虚是向上的阶梯
唐伯虎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苏吴趋坊皋桥开酒店,小小的生意养活了一家人。儿时的唐伯虎经常在店里画画,得到了很多客人的赞赏。时日久了,唐伯虎也慢慢有了骄傲的情绪,他很为自己的画得意。
一次,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去酒店喝酒,恰巧看见唐伯虎的画。他觉得这孩子的画非常有天分,应该再好好深造一下。于是决定让唐伯虎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在当时颇负盛名,拜在名师之下,从此唐寅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现。
唐伯虎和文徵明二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终身都保持着很好的往来。唐伯虎开始的时候非常刻苦和勤奋,他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产生了自满情绪。他本来就觉得自己很有天分,在酒店画画的时候,那些赞许都在他心底留下了印记。如今拜了名师,技艺日益提高,连自己的恩师也开始夸自己了,就有点飘飘然。
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他想一定要让唐伯虎改掉这个骄傲的毛病。不然,他怎么能不断取得进步呢。但是,如果直接批评他的话,怕是唐伯虎没有深刻的印象,不能吸取教训。于是,沈周想出了一个主意。
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答应了一声,就向窗户边走去,他举起手来就准备将窗户推出去,却忽然停下了,眼睛睁得大大的,原来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作,他非常惭愧,从此将骄傲全部收了起来,潜心学画。
在不断的努力下,唐伯虎终成一代大家。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开始出炉大量优质作品。他擅山水、人物、花鸟,画中山重岭复,雄伟险峻,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名言: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below。
——John Dryden
欲采珍珠须潜深水。
——约翰·德莱顿
名人剪影:
唐寅(1470—1523):又名唐伯虎,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他是一个取材广博的画家,画人物、工笔、写意俱佳。兼善书法,工诗文,晚年好禅学,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成功指南针:
谦虚是进步的动力。唐伯虎天资聪颖,然而骄傲的毛病也会阻碍他前进。沈周不愧是一个好老师,他不用言语,而用行动教给唐伯虎谦虚的重要道理。谦虚是一扇门,推开它便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谦虚能让你沉静下来,细思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弱势,看到别人的长处。如果你不想沉沦,不想在原地踏步,不想止步不前,那就用力去推那扇门吧。由此,你将获得全新的人生。
仁者无敌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为之三分。
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诸葛亮凭借个人智慧,曾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面对刘备留下的一隅江山,诸葛亮决定用仁德来让南方的敌人臣服。蜀汉鼎盛时,辖区远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中,有些人并不十分心悦诚服,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彝族头领——孟获便是其中突出的人物之一。
蜀南方之南蛮经常来犯蜀,此时,他们趁刘备去世,国主年幼,再次来犯。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
诸葛亮听到这番话便放了孟获。之后,诸葛亮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诸葛亮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诸葛亮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
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像开玩笑一样。诸葛亮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再次被擒获。
如此反复六次,孟获皆不服。孟获第七次是去投奔了乌戈国,他们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诸葛亮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都烧死于一山谷中。
孟获第七次被擒,诸葛亮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坚决不再谋反。诸葛亮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
后来,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虽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这天正是立夏时节,从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晋武帝把阿斗掳到洛阳后,孟获依然不忘所托,每年去洛阳看望阿斗。
名言:
Only the benevolence can forever stand erect does not swing。
——Homer
唯仁德才能永远屹立不摇。
——荷马
名人剪影: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受刘备三顾之礼,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成功指南针:
兵法中讲: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诸葛孔明用仁德和智慧,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终于让他心服口服,从此效命蜀汉,不再骚扰边境。如果只是武力的征服,对象难免有怨言,有不满。然而仁德的力量却是可以深入人心的,从此,再无纷乱。仁者无疆,就是讲拥有仁爱之心,可以无处不达。仁德,这样的高风亮节、这样的潇洒倜傥,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努力拥有的吗?
绝不从公家的罐里拿茶
彭德怀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他统领千军万马,却从来不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大将军。他始终是一个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愿意为国家做更多贡献的人。他的一颗公心,好比松间明月,朗朗相照。
一次,警卫员给彭德怀泡了一杯茶。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茶水,可是当他端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茶叶的色泽、味道都透着上品的感觉,和平时自己喝的不大一样。
发现了茶叶不对,他就立即问警卫员:“这茶叶是哪里来的?”
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
彭德怀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警卫员:“你怎么能给我泡管理科送来的茶叶呢?你明明知道,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来访的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
警卫员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情,便笑着解释道:“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他说着就要做别的事情去了。
彭德怀看见他这个态度,更加生气:“你站住,事情虽然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公家的东西都随便拿来,伸手成了习惯,那怎么了得?就是国家的东西再多,也经不起大家都伸手拿啊。”
警卫员有些委屈,在彭德怀的命令下,悻悻地拿了一斤茶叶的钱,给管理科送去了。
为了防止以后出现这样的事情,彭德怀还专门吩咐警卫员,以后要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开来放,明确界限。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这是发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肃然起敬。彭德怀以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始终秉持着一颗忠心。茶叶虽小,却体现了他光明磊落的胸怀。
名言:
When a man is wrapped up in himself he makes a pretty little package。
——John Ruskin
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
——罗斯金
名人剪影:
彭德怀(1898—1974):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成功指南针:
公私分明是一条必要的底线,是基本的公德。公是公,私是私,重新确立这个概念,对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公心为良心,从小事情做起,不侵占国家的利益,哪怕是一点茶叶。为公,就是为国,就是为民。公私分明就意味着坦然的心和严格的自律。怀揣着这样的理念,实践着这样的爱国精神,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你的胸怀就可以如同大地一样承载万物。你的生活就可以像春天一样充满阳光。
还君明珠双泪垂
唐朝中叶以后,出现了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父子三人,割据一方,是最为跋扈的一个藩镇。当时藩镇割据者通常都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张籍经韩愈推荐,得为国子博士等官职。许多当时的名士都乐于与他同游。他声名渐增,诗名满天下。李师道非常仰慕张籍的学识,很想将他网罗到身边来,给自己效命。他暗自想着,如果张籍都能到东平来,那其他的读书人也会看他的样子,来为自己效忠。这样他的势力就会更大,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可以和唐朝的皇帝分庭抗礼了。
张籍虽是穷官,却淡泊名利,更不愿与乱臣为伍,常以诗歌自娱,逍遥而自在。张籍在得知李师道的意图后,很是烦恼。如果义正严词地拒绝,很有可能带来的就是杀身之祸。一死并不足惜,但是朝廷正是用人之时,白白牺牲了却也可惜。他便想了个办法,委婉地拒绝李师道的征聘,所以,他写了一首诗,寄给了李师道: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此诗遣词巧妙,哀怨凄美,其中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而在当时的张籍作这首诗的用意,是婉谢而不愿就聘。李师道看了,也只好就此作罢,不再勉强了。
名言:
Don’t waste life in doubts and fears。
——Emerson
不要把生命浪费于怀疑与恐惧中。
——爱默生
名人剪影: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成功指南针:
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面对别人提出的不合理请求时,我们碍于面子,总是无法给予直接的拒绝。事后,又为此为难不已。如果我们敢于说不,巧于说不,那一切都将得到改观。每个人都有要坚守的准则都有不情愿去做的事情,如果不想勉强自己,那就运用你的智慧,想出一个巧妙的方法去委婉地说不吧。在心中称量后,对错的东西勇于说不,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你能开口说不吗?如果不能,那就擦擦心中的那杆秤,给自己点亮心灯。
盖蒂与香烟
曾连续20年保持美国首富地位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一生充满了神秘和矛盾的色彩。盖蒂曾经是个大烟鬼,频繁地吸烟使得他的身体非常糟糕。
一次,外出度假的盖蒂开车途经法国。天空突降大雨,已经开了几小时车疲惫不堪的盖蒂匆忙决定在一个小城镇的旅馆过夜。酒足饭饱的他疲惫地倒在了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两点,恢复精神的盖蒂渐渐睁开疲惫的双眼。为了缓解长时间的疲劳盖蒂想要抽一根烟解解乏。打开灯后,盖蒂想当然地伸手去拿桌上的香烟,遗憾的是香烟已经抽得一根不剩了。盖蒂轻手轻脚地下了床,开始翻找行李希望能有所收获,结果令盖蒂大失所望。此时的餐厅、酒吧早已经停止营业了,唯一能够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法就是自己穿戴整齐,徒步走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因为昨晚他将自己的汽车停在了距离旅馆还有一段距离的停车场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盖蒂的烟瘾越来越大。急不可待的他马上脱下睡衣,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当他伸手去拿雨衣、雨伞的时候,盖蒂被自己一系列的动作惊呆了。他在心里这样问自己:我现在究竟是在干什么?我是不是疯了!
盖蒂被自己心中萌生的疑问惊呆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在商场上经历过大风大浪仍然能够屹立不倒的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能力领导、指挥他人的人,竟然鬼使神差的想要三更半夜离开温暖的旅馆,冒着滂沱的大雨徒步穿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包香烟。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力量为什么会这么强大?
名言:
The most precious of all possessions,is power over ourselves。
——John Locke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中,最宝贵的是对自己的控制力。
——洛克
名人剪影:
保罗·盖蒂:1893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21岁时就成为百万富翁的盖蒂,在石油和约200项其他有关投资中积累了估计20亿到4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1976年6月6日,身为石油财富和权力象征的他在伦敦的别墅里去世了,享年83岁。
成功指南针:
沉思过后的盖蒂随即下定了决心,他愤怒地把空烟盒狠狠地揉成一团扔进了身边的纸篓。脱下衣服重新换上睡衣回到了床上,盖蒂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战胜自我的感觉,重新进入了梦乡。
此后的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抽过烟。随着事业的不断做大,盖蒂终于成为了美国石油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伟人与我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到何种地步,他们的初衷都不会受到丝毫的动摇,最终一定会克服各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标。正如紧咬住青山不放的松柏,将树根紧紧扎在悬崖峭壁之上,任由狂风暴雨的洗礼也屹立不倒。
吸烟所花费的金钱对于一个富可敌国的石油大亨来讲可算是九牛一毛,但一个想要控制世界的人是不能受欲望所牵绊的,盖蒂也是如此。因此,他凭着坚强的意志戒除了多年的烟瘾,终身与香烟无缘。
香港传奇特首
2005年3月香港特首董建华因健康原因辞职,在过渡期内香港的代理行政长官,是60岁的政务司长曾荫权。与出身显赫的董建华相比,曾荫权的家境贫寒,成长经历颇为坎坷。
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经济尚未腾飞,曾荫权的童年没有逃脱穷困的命运。由于舅母早逝,父母不但要抚养他们6兄弟,还要抚养3个表兄弟。作为家中长子,曾荫权很小就要打工帮补家计。他曾回忆说有颇长一段时间,要一边上学,一边教课,才能凑齐自己的学费。
小时候的曾荫权和其他小朋友没有什么不一样,都调皮。在香港华仁书院读中学及预科课程的曾荫权有一段时间不爱课本,迷上了中英文课外读物和连环画。他租来《辛巴历险记》《苦海孤雏》莎士比亚英文小说和《三国演义》,报纸上连载的金庸武侠小说更是不肯放过。然而有一次考试的作文不及格给了曾荫权一个教训,他也因此被“贬到”差班。心高气傲的曾荫权视此为“奇耻大辱”,发愤读书,终于升入强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只要努力便会进步”的道理。
曾荫权口才过人,在香港政府任职37年,曾历任财政司司长、政务司司长的他,应对议员及记者连珠炮般的质疑是家常便饭。对此他全无惧色,经常在现场直播的谈话节目中舌战主持人。这要得益于他早年勇于讲故事的口才训练。据说中学时只要老师示意,曾荫权可以滔滔不绝地站着讲上半小时。前香港警务处处长曾荫培说起大哥来一脸敬佩:“哥哥自小就很有领导才能。爸爸不在家时,哥哥便会成为一家之主,负责出主意。”
可惜的是,1964年曾荫权预科毕业,虽被香港大学建筑系录取,但因家境拮据,被迫辍学打工养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药行的药品推销员,专门到医院及诊所推销药物。当时的他拿着各式各样的药物,逐家医院拍门,向医生费尽唇舌推销产品,日晒雨淋,很不好受,汗水不知流过多少回,冷眼遭遇千百次。但性格坚强、作风硬朗的曾荫权终于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登上了香港的政治舞台。
名言:
Doing something is like playing football。You will never stop until you score a goal。
——Huo Yingdong
做一件事就像踢足球,你一定要拼命达到自己的目标,要进球才罢休。
——霍英东
名人剪影: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1944年10月生于香港。2007年3月25日,在香港特区第三任行政长官选举中当选。2007年4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90号令,任命曾荫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期自2007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
成功指南针:
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很多,成功的道路也很多,但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导航人生的坐标。没有原则的人,会漂泊不定;有正确的坐标,我们做什么工作都可以保持真我,挥洒自如,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