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学家在为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是谁争论不休的时候,古人类学家也在南亚次大陆追踪人类的远祖。他们认为,人类起源的摇篮不是非洲,而是在印巴次大陆或喜马拉雅山麓。
193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G・E・刘易斯博士在巴基斯坦境内的西瓦利克山发现了一个异于猿类并已倾向于人类的上颌骨化石,他将之命名为“腊玛猿”,并宣称它是人科动物。后来,腊玛古猿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零星发现,尤为重要的发现是中国云南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因为它是第一个完整出土的头盖骨,一直到80年代初,世界人类学家的大多数,都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并纷纷把它写进了教科书。
生活在距今1400万年到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为何如此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呢?这还得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说起。
大约从4000万年开始,大规模的地壳造山运动使喜玛拉雅山脉隆起,年均气温急剧下降,猿类栖息的森林也开始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猿类也不得不随着赖以生存的常绿阔叶林区的南移被挤压到热带。
而且,西瓦利克的常绿阔叶林区急剧缩小,趋于草原化,那么,古猿面对着被山脉和海洋的包围,失去逃生的场所,它们为了生存,只有从树上下来,改变生活习性,直立行走,才能适应草原的生活;随后,已适应了草原生活的猿人,才能向中国和易于生存的热带非洲、东南亚迁移。
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述关于腊玛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的假设就被新的发现否定了。根据分子人类学的基因研究,证明人和非洲大猿类分歧的时间为600-400万年前,这也是人类起源的初始,而在此前不可能有人科动物的成员。一时间它对传统说法造成极大的冲击,并引起激烈的争论。
后来,通过比较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腊玛古猿的齿弓呈“V”字形,跟人的抛物线形齿弓有较大的距离,据此判断,腊玛古猿只可能是现代亚洲猩猩的祖先。这样,在古生物人类学界,腊玛古猿这颗耀眼的“明星”也就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