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家庭常用烹调术语

  炙锅 将铁锅在旺火上烧红(又称“辣锅”),再将冷油倒入,用炒勺在锅内搅动,使油在锅内四处溅散,或提锅旋转,让油在锅四方流淌,然后滗去油。炙后的锅油润光滑,原料下锅后受热均匀,不巴锅黏结。既方便操作,又能保证菜品清爽干净。

  码味 又称“打底味”,就是用盐、酱油、蚝油、料酒、姜葱汁等调料,将原料腌渍或浸渍一定时间,使原料入味,起到除腥增香的作用。码味要根据不同的菜肴原料的质地、形状的大小来决定码味的时间长短。

  码芡 又称“上浆”,即在原料上敷上一层薄薄的芡粉,以保持原料的鲜味、水分和营养成分加热过程中不致流失,并使原料在熟后形态饱满光润、质地细嫩。

  码芡多用于质地脆、嫩的瘦肉、肝腰、肚头等,一般在下锅前即码即炒,以轻浆薄欠为宜。

  挂糊 又称“穿衣”,即在原料表面裹上一层淀粉糊,犹如给原料穿了一件“衣服”,起到保护原料内部水分,保证鲜味和营养成分不流失的作用。挂糊主要用于炸制菜肴,成菜具松脆酥香的特点。

  烹滋汁 即将几种调味料,加入适量水豆粉(生粉)调匀,在原料至熟断生时,适时的烹入锅中,起到稠汁上味、收汁亮油的作用。烹滋汁多用于炒、熘、爆、炝、炸、滑一类菜品。

  勾芡 又称“扯芡”,即在烧、烩、羹汤一类菜肴中,勾入适量水豆粉,增加汤汁的黏度和浓度,使原料巴味,色润鲜亮,并起到保持菜肴温度的作用。

  收汁 根据不同的菜肴,收汁有2种方法。其中的炸收多用于干烧和凉菜的炸收类菜肴,要求将汤汁收干入味,炒、爆、熘、炸则利用淀粉的糊化作用,起到收汁亮油的作用。

  挂汁 又称“浇汁”,即将锅内烹制好的味汁,浇淋在盘中的菜品上,多用于酥炸、蒸制的菜肴,如老干妈豆豉酥鱼、什锦杂烩、八宝酿雪梨等。

  入味 又称“进味”,指在加热过程中,调味品的味道渗入到原料内部中,俗话说:“这个菜烧入味了”或“菜进味了”。原料进味有一个烹制过程,多在焖、烧、煨、、蒸之中逐渐渗入原料内部。

  梭油锅 又称“跑油”,即将一些半成品原料或腌渍码味后的原料,投入油锅中略炸一下,起到“定型”“紧皮”“上色”的作用,以便利下一道工序的烹制。

  如烧白(扣肉)、猪肘、鸡、鸭等。一般以将原料表皮炸呈“鸡皮皱”,色呈棕红为度。

  出一水 又称“飞一水”或“焯一水”“泹一水”。即将原料放入沸水锅中略煮一下即捞出锅,起到祛腥除异的作用。出一水应根据原料形状的大小、质地老嫩、成菜要求来掌握时间。出水时应保持水宽、火旺、汤沸,并及时撇去浮沫,保持原料的清爽干净。

  尾油 又称“明油”,指在菜肴起锅前勾入少许的熟油,使菜肴油亮光鲜,多用于烧烩、炒熘、汤羹一类的菜肴。一般使用熟鸡油、边化油、麻油或色拉油。

  断生 指原料烹制到初熟,但还末完全熟透的状态。不同的原料呈不同的初熟状态:绿叶菜初熟刚“塌秧”“倒楞”,即菜叶发蔫微;瓜、豆荚菜还带一点生脆质感;鸡、瘦肉内部刚刚“断红”,即没有血水流出。

  散籽 指经过码味上浆的肉丝、肉片、肉丁、肉花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原料,经过下锅翻炒彼此呈献分散、互不粘连的状态。这时原料已呈初熟状态,可下味料、配俏入锅烹炒成菜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