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杜介厘:一个老兵的抗战传奇

  1935年,第一部以有声电影创作手法拍摄的电影《桃李劫》在全国各地上映。影片讲述的是在黑暗的社会,青年学生陶建平和黎丽琳,怀抱为社会谋福利,为母校争光的理想,在生活中屡遭挫折,最终失败的故事。影片的最后,主人公被枪决。在沉重的脚步声、铁镣声中,画外传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

  同学们!

  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这一年,19岁的杜介厘从家乡出发,参军入伍,奔赴抗日第一线。

  初战失利,死人堆里捡条命

  1937年底,占领平津的日寇沿津浦线南侵山东,鲁西北重镇德州、省会城市济南相继沦陷,杜介厘所在的81师也从济南退守单县一带。

  这年的农历正月,为阻止日军继续南下,81师决定夺回汶上县城。事前侦察得知,城内只有日军矶谷师团一部约600人。孰料头一天日寇增加了1500多人的兵力。子夜时分,杜介厘随81师三营360多名战士摸到城下,攀上木梯翻越城墙。

  杜介厘跟三营攻进城内后,沿着墙根往前冲,突进不到一百米就遭遇了日军猛烈的炮火阻截。日寇“歪把子”机枪射出的子弹像雨点似地打来,身边的战士成片倒下。一颗子弹从杜介厘的指缝穿过,击中手臂,连着肉皮把手里的枪也击落下来。激战至翌日黎明时分,率队冲锋的旅长唐邦志见部队损失惨重,破城已无希望,只得下令撤退。

  满腔义愤的杜介厘向鬼子射出了最后一发子弹,然后转身从死去的战友身上取下一颗手榴弹扔向敌群。鬼子的子弹在他身旁呼啸而过,墙上立即出现蜂窝状的窟窿。当他咬紧牙关爬上城墙向下望时,才发现墙头离地面足有三丈高,墙边的木梯断的断、倒的倒,不少士兵正慌不择路地往下跳,墙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尸体。杜介厘猫着腰继续向前挪,瞧准一堆尸体闭眼纵身一跳,随后竟摇晃着从死人堆里站了起来。这时,他才感到左手一阵剧痛,浑身上下像散了架似的,军服也被鲜血染红。当晚,81师阵亡官兵多达800余人。杜介厘所在的三营一连仅剩下13人,全班只有他和另一名战士幸免于难,但都有不同程度地受伤。负伤挂彩的杜介厘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到山东郓城老家养伤。

  机智报警抗大师生虎口脱险1938年4月,日军占领郓城,伤势刚愈的杜介厘从家中翻出三枝藏匿的步枪,在当地组织了一支抗日义勇队。

  不久,杜介厘和他的“游击队”利用地形,成功地伏击了一小股日伪军,缴获一挺机关枪和一批“三八大盖”,壮大了队伍。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杜介厘的“游击队”归入八路军东进支队,他被先后任命为区队长,八路军独立营二连连长。1941年2月,组织上抽调杜介厘去抗日军政大学冀鲁豫分校学习。

  抗大是共产党为培养抗日骨干力量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学员大多是各抗日根据地连以上干部。抗大冀鲁豫分校设有2个军事队、2个政治队和2个民运队,共有学员700多人。当时的校长是朱志伟,政训部主任袁孝汾,杜介厘所在的军事队队长是王凡。在抗大分校两年的培训期间,杜介厘不仅学到了基本的文化知识,领会了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关政策,还掌握了一些游击战术和军事技能。

  抗大分校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课堂就在野外的树林,黑板是向老乡借的门板,学员席地而坐,双膝一并放上背包就是课桌。墨水是用染布的蓝靛调制的,而笔则是用削尖的树枝或家禽的羽毛做成的。不仅如此,分校还时常受到敌寇的袭扰。分校不得不经常转移,随时更换校址。

  1941年5月,分校转移到了东阿县绿豆村。当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杜介厘和山西籍学员吕凤山被安排到离村口一里地的哨位站岗。上岗前,杜介厘就提议别蹲在预设的掩体内,而是把哨位挪到十米外的枣树林里。拂晓时分,前方浓密的高粱地里突然传来沙沙的响声,大片的高粱秆也不住地晃动。吕凤山开初还以为是刮风,杜介厘立即作出了机警的判断:“不对,这肯定是小鬼子偷袭!你瞅咱们头上的枣树叶儿为啥一动不动?”话音刚落,七八个日伪军哗啦一下扑向哨位掩体。当摸哨扑空的敌人还未回过神来,杜介厘他俩就扔出了两枚手榴弹。随着两声巨响,高粱地一下子冒出黑压压的一大群日伪军,四下里顿时枪声大作。

  枪声惊醒了村里熟睡的抗大师生。杜介厘与前来接应的军事队200多学员沉着抵抗,且战且退;400多敌人则紧追不舍,咬住不放。为了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其他学生安全转移,军事队有意朝另一个方向撤离。当撤至三华里外的一个村庄时,队长王凡正打算重新集合队伍,一粒子弹击中了班长常凤达的头部,霎时血流如注。指导员扑上去想扶起他,也不幸中弹牺牲。王凡于是迅速将队伍带进村后的青纱帐里,才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事后,抗大分校专门就此召开了总结表彰会,杜介厘受到了校长朱志伟表扬:

  “此次是本校遭遇敌人规模最大的一次偷袭,我们只牺牲了6名学员,而日伪军却有10多人丧命。如果不是杜介厘同志的机智勇敢,首先遇害的就该是他,我们恐怕也都难逃此劫。”临危受命突破日寇“铁壁合围”1942年初,抗大毕业后的杜介厘回到部队,不久升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独立团侦察参谋。当时二分区辖鲁西南范县、鄄城等12个县,各县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从这一年开始直到1943年底,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岁月。日寇加强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并开展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敌人建马路、修据点、筑炮楼、挖封锁沟,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所到之处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加之华北连续干旱,一些地方颗粒无收,抗日军民忍饥挨饿,有时只能用野菜树叶当餐。这期间,杜介厘所在部队战斗减员和自然减员都很大。为了应对这严峻的局面,根据地实行了“精兵简政”,军分区缩编为独立团,营精减为连,连精减为排。部队化整为零,以排为单位坚持开展游击战。

  1943年10月12日,日寇调集三倍于我的兵力,对巨野、菏泽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战术。分区独立团团长杨育才、政委关圣志及两个连战士共300余人,在安兴陷入鬼子的重重包围之中。敌人出动骑兵从四面八方气势汹汹地冲了上来。

  独立团作战参谋马德担负起了指挥任务,他带领全体战士朝一个方向猛突。机枪、步枪、手枪一齐发射,好不容易打开一道口子,但马上又被两旁蜂拥而来的鬼子给堵上了。敌人密集的炮火在前方交织成了一张死亡之网,鬼子的骑兵也不时向突围的人群冲过来挥刀乱砍。不到10分钟,就有上百名战士倒下,没有突出去一个人。马德也在组织第二次冲锋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眼看着鬼子逼得越来越近,包围圈缩得越来越小,剩下的战士即将遭受灭顶之灾,团长急忙叫杜介厘代替指挥。在这万分危急之际,杜介厘灵机一动,举起驳壳枪大呼一声:“各连以班为单位分散突围!”他护着团长、政委及警卫员,带头向鬼子的侧翼冲去。其他战士也纷纷调头,分别向四处突围。杜介厘他们一口气跑了10里地,接连击毙两名追赶上来的鬼子骑兵,才逃脱这场大难。后来回部队清点人数,才知道这次突出重围的八路军战士,只有43人。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杜介厘身经百战,1945年8月,他和战友们一道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李金荣衡元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