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XIAN―CONG HAERKEFU DAO KUERSIKE一、1943年春季的东线以及世界形势1.东线形势(概述)1943年冬春,当曼施坦因与红军在顿河、顿涅茨河、第聂伯河之间的周旋接近尾声之际,东线其他战区也逐渐平静了下来。
东线北部。1943年1月12日,苏军发动旨在突破德第18集团军对列宁格勒封锁的战役。1月18日,苏军打开一条8-11公里宽的通往列宁格勒的通道。战役中,苏军第86坦克营在第一工人村附近俘获德第502 重型坦克营第1 连的1 辆“虎”式重型坦克。这也是战争期间,苏联人获得的第一辆“虎”。
随后,红军又企图在东线北部发动更大规模进攻。其首要目标,就是清除杰米扬斯克、姆加两个突出部,进而击溃整个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但德国人为了缩短战线,已经在2月1日批准放弃杰米扬斯克突出部;到2月27日,德第16集团军撤退完毕。苏联人扑了个空。其对姆加突出部的攻击也不顺利。3月中下旬,东线北段稳定了下来。
东线中部。1943年初,克卢格元帅麾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面临着危机。在其北翼的勒热夫突出部,莫德尔将军的第9集团军虽然击退了红军的“火星”攻势,但自身也损失严重。1943年1月17日,红军加里宁方面军夺取了勒热夫突出部后方的交通枢纽大卢基城,使莫德尔的处境更为凶险。在克卢格的强烈请求下,希特勒终于允许德军撤离勒热夫突出部,并在其西面组织一条平直的战线。撤退代号“水牛行动”。该行动将使战线缩短230公里,节省21个师的兵力。
在这次撤退中,莫德尔将军再次显示了非凡的才干。他组织了强有力的后卫,并屡屡使尾随追击的红军陷入雷场。3月中下旬,“水牛行动”结束;德军撤离勒热夫―维亚济马地域。勒热夫突出部内,“对准莫斯科胸膛的手枪”被收了回去。撤出来的德军第9集团军被派往南部,布置在库尔斯克北面的奥廖尔地区。
当莫德尔进入库尔斯克北部前后,这一地区,也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同样面临着巨大危机。由于德第2集团军在顿河上游战役中被击溃,库尔斯克―奥博扬地区落入红军之手,导致中央集团军群南翼暴露。2月中下旬,苏联人在库尔斯克西北面的谢夫斯克附近部署了新的中央方面军。但由于准备不足,第21集团军又被调走应对哈尔科夫危机,中央方面军的攻势被德军击退,只得返回谢夫斯克附近。而随着莫德尔大量部队的到来,德国人在这一线也终于稳定下来,因此构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翼。
高加索方向。当1943年3月下旬,东线北、中、南段战线都趋于平静后。在高加索西端的塔曼半岛一小块地盘上,战斗却并未停止。德第17集团军占领了预设的防御阵地,掩护由亚速海至新罗西斯克的防线。接着,在第4 航空队的强力配合下,德军韦策尔集群(第5军)以第125、73步兵师和第4山地师,企图拔除新罗西期克南部的一小块苏军登陆场,但未能成功。此后,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一直致力于压缩塔曼的德军阵地。为了弥补陆军兵力的不足,德第4 航空队一度将主力集结到了这一地区,结果诱发了大规模的空战。
2.库尔斯克突出部综上所述,由1942 年底斯大林格勒德军被围而引发的1943年冬春危机,就这样结束了。到1943年3月底,苏军夺回了4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向西推进了600-700公里。希特勒没有得到他梦寐以求的高加索石油,换来的只有全线撤退和大量基干部队的丧失。
东线南部,德军被赶出伏尔加河下游、顿河、库班河、北高加索和顿巴斯东部一些地区。
德军战线最终稳定在北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
在东线北方和中央,到1943年4月初,由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撤离杰米扬斯克突出部,中央集团军群撤离勒热夫突出部,从巴伦支海沿岸直到奥廖尔的战线变得比较稳定。
但由于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在稳定下来的德军南部战线和中北部战线之间,却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
库尔斯克本身是连接苏联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其为中心的突出部,南北正面约200公里,东西纵深约150公里。突出部位于中俄罗斯丘陵地带南部,地形开阔,但遍布深谷、小丘和河流。土壤为黑色黏土,遇到大雨就会变得非常泥泞。
突出部北部,防守红军为建立不久的中央方面军,面对着德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下的奥廖尔地区;突出部南部,防守红军为沃罗涅日方面军,面对取得了哈尔科夫反击胜利,盘踞在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地区的德南方集团军群左翼集团。
从战役态势看,库尔斯克突出部虽然遭受德军来自奥廖尔和哈尔科夫两个方向的侧翼威胁,但另一方面,突出部内的红军也可以在突出部两侧友军的配合下,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奥廖尔和哈尔科夫的德军集团,进而向北冲向白俄罗斯,向南收复乌克兰!因此对双方来说,库尔斯克都是极其理想的决战地点,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1943年1-3月东线德军死亡情况:1月180310,2月68330,3月46066德军及其盟军被俘人员情况:将军军官军士士兵总计1943年1月1日-6月30日27233611865350653364881,1943年1-3月东线德军兵力调动(笔者综合整理)1月(新增)第302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隶属于顿河集团军群霍利德战役集群第48装甲军第304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从西线调往B 集团军群菲特尔―皮克战役集群第306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从西线调往顿河集团军群霍利德战役集群第320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隶属于顿河集团军群霍利德战役集群第48装甲军(一说隶属于B集团军群兰茨战役集群)第321步兵师,3个步兵团,1 个炮兵团,来自西线,调往中央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第56装甲军第7装甲师,第25 坦克团,第6、7装甲步兵团,第78装甲炮兵团,从西线调往顿河集团军群充当预备队第6空军野战师,4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得到高射炮营加强,调往中央集团军群第2空军野战军第15空军野战师,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调往顿河集团军群霍特战役集群第21空军野战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调往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第10军第153 野战训练师,3个野战训练步兵团,1个后备炮兵团,克里木地域(撤离或被歼灭部队)第381训练师(司令部保持到7月)2月(新增)第167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南方集团军群肯普夫战役集群劳斯军(哈尔科夫方向)第23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原第23步兵师在法国改组为第26装甲师。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在迭米扬斯克地区重建新第23步兵师。隶属于第18集团军预备队第335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隶属于顿河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第30军第13空军野战师,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配属第18集团军第1军党卫军“希特勒”装甲步兵师,1个坦克团,2装甲步兵团,1个装甲炮兵团,有强击火炮营加强。来自西线,1942年7月15日改编为装甲步兵师,在B集团军群地域充当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队“帝国”装甲步兵师,1个坦克团,2个装甲步兵团,1个装甲炮兵团,有强击火炮营加强。来自西线,1942年11月9日改编为装甲步兵师,在B集团军群地域充当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队“骷髅”装甲步兵师,1个坦克团,2个装甲步兵团,1个装甲炮兵团,有强击火炮营加强。来自西线,1942年11月9日改编为装甲步兵师,配属南方集团军群党卫军装甲军(撤离或被歼灭部队)斯大林格勒覆灭部队第16装甲师、第14装甲师、第24装甲师第3 摩托化步兵师、第29摩托化步兵师、第60摩托化步兵师第44步兵师、第71步兵师、第76步兵师、第79步兵师、第94步兵师、第100歼击师、第113步兵师、第295步兵师、第297步兵师、第305步兵师、第371步兵师、第376步兵师、第384步兵师、第389步兵师第298步兵师(最后在B集团军群,被歼,番号撤销)第385步兵师(最后在B集团军群第24装甲军,被歼,番号撤销)第387步兵师(最后在B集团军群第24装甲军)第27装甲师,当时隶属于第1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2月15日番号撤销,残部和装备转给第7装甲师第382野战训练师,2月25日番号撤销3月(新增)第79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斯大林格勒歼灭后重建,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霍利德战役集群第29军第15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第57装甲军(哈尔科夫方向)第106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运向南方集团军群(哈尔科夫方向)第327步兵师,3 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中央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第13军第332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中央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预备队第333步兵师,3 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南方集团军群第1 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第12空军野战师,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配属第18集团军第28军(撤销部队)第7、8空军野战师第1山地师,调往巴尔干第22装甲师,最后隶属于霍利德战役集群第17军,3月4日撤销番号1月2月3月装甲师211716摩化、装甲步兵师121212山地师443歼击师655步骑兵师126113119警卫师111111空军野战师121312野战训练师544后备师444总计201183186新增1077减少1254注:1.本表以1941年底东线146个师为计算基础(包括党卫军“希特勒”师);2.统计时间为月底;3.本表不包括芬兰战区德军。
但在春季泥泞到来之际,已经精疲力尽的苏德两军,都没有能力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战役。就在刚刚过去的1943年1、2、3月,东线德军一共死亡294706人,总损失约70万人。由于大量部队被消灭,有29个德国师(含5个装甲师)被撤销番号,其中20个师被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其余9个师也基本是在红军的冬季反攻中被摧毁的。此外,还有大量德国师,尤其是遭到严重打击的德国第9、2集团军各师,也消耗了大量兵员。东线德国陆军的基干力量遭到了空前损失。用当时德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的话说,斯大林格勒几十万德军的覆灭,意味着“整个东部战场的脊梁骨断了”!
同一时期,在东线彻底损失的德国坦克有2152辆(1月456辆,2月1105辆,3月591辆),其中有19辆“虎”式坦克。这还不包括强击火炮的损失。
在冬季战局中,德国盟军更是把老本都赔光了。仅在1943 年1-4 月,被从东线撤销的仆从军就有大部分匈牙利师,几乎整个意大利第8集团军,21个罗马尼亚师,合计40个师以上。意大利军损失了185000 人,匈牙利损失了140000人(8万人死亡被俘,63000人受伤),罗马尼亚损失了250000人,总计575000人。被消灭的仆从军中还有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装甲师。前者损失了6000多人,86辆坦克,77门火炮迫击炮。后者的121辆坦克,据说只有6辆回到匈牙利。
在整个1943年上半年,德军及其盟军共有364000余人被俘,基本也是在头三个月内被俘虏的。
综合估计,在1943年冬春战役中,德国及其盟军一共损失了130多万军队,其中死亡被俘失踪约70多万。由于严重的消耗,3月东线德国陆军的缺员达到47万人。到1943年4月1日,东线德军虽然还有169个野战师,但陆军兵力(含空军野战师)只有2732800人,拥有1336辆坦克,636 门军师属火炮。3月31日,东线德国航空部队有1993架作战飞机。
1943年4月初,苏德战场德国盟军的兵力有34个师,包括8个罗马尼亚师、5个匈牙利师,2个匈牙利旅、1个西班牙师、2个斯洛伐克师,2个意大利师。芬兰军队陆军有14个步兵师、5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旅。其中一些部队随后就被撤走。
日期1942年12月30日1943 年3 月31日战斗/驱逐机395/50549/56轰炸机383475俯冲轰炸206448远程侦察213196战术侦察254269总计15011993资料来源:《基于档案的德国空军第一线力量》。
注:不含第5航空队,夜间轰炸机,“特种轰炸机”,沿岸活动机。
1943年4月1日,东线德国陆军兵力分布(前线以及“前线接近地”):集团军群总计北方中央南方A陆军党卫军野战师169(22)42 1/278(8)1/239(13)9(1)人员27328006420001221000548000321800坦克13361039688743野战炮636021192732928581资料来源:东线外军处文件影印件。
注:野战师中不包括仆从军,警卫师、野战训练师,以及残缺师,但包括党卫军和空军野战师。括号内的数字为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不含摩托化师)。
在1943年第一季度,红军也损失了215万部队( 包括24 万多非战斗损失),其中死亡被俘失踪726714人。苏联军队在南部以外战线近乎蛮干的进攻方式,无疑是造成巨大兵力消耗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1943年4月1日,红军对德作战军总兵力依然庞大,总兵员接近600万,并拥有一支60多万人的战略总预备队。不过,在苏联远东和南部边界,为了戒备日本和土耳其人,苏军依然保持了1955000人,火炮和迫击炮18800 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200辆,作战飞机4500架。
1943年3月底4月初,东线开始解冻。雪水横流,泛滥的春洪冲走了战死者的尸体,冲不走的坦克和火炮的残骸,则陷入泥泞的大地。在苏德战线,也包括库尔斯克突出部两侧的战壕内,还活着的一千多万士兵,迎来了宝贵的平静。而在东线战壕以外的世界,战火却依然在喧嚣中燃烧。
1943年4月1 日红军兵力:战略预备队对德作战军、舰队陆海空军614500 5830000火炮迫击炮7849 82300坦克自行火炮919 4976飞机5892红军红海军的损失:1943年1季度战场阵亡(包括撤离中因伤死亡)486912因伤死于医院65474病死等非战斗死亡30200失踪、被俘144128伤1181338病230055冻伤14299总计21524063.世界形势在苏德战争发展到关键时刻的1943年春夏,世界战局也在经历着变化。
对德国来说一直半死不活的北非战区,在1943年春夏之际结束。从欧洲,尤其是地中海未来的局势来说,这个结果当然对希特勒不利,对希特勒那个不争气的盟友意大利更是生死攸关。
但从军事损失来说,倒还可以承受。根据《德国陆军1933-1945》,在整个北非战场,德国陆军从1940年到1943年5月作战全期,总损失为死亡(各种原因)12808人,失踪、被俘90052人。其中1943年前死亡了3619人,失踪10182人(“伟大”的阿拉曼战役自然也包括其间)。
换句话说,在1943年的5个月战争中,德国陆军在北非一共死亡了不到1万人,失踪被俘不到8万人。而根据最新资料,即使加上其他军种的损失,德军在北非全部死亡总数也只有16066人。德军在北非的损失如此之低,委实对不起西方作家们赋予北非战场的传奇色彩。在东线,德军几天之内的损失都会超过这个数字。
太平洋是西方真正表现良好的战区。由于美国海军的强有力抗击,日本人的进攻狂潮,在经历了中途岛和瓜岛的两次失败后,终于停顿了下来。联合舰队因此丧失了一些精良的舰艇和人员,不过老本尚存。散布在中国、日本本土和南洋地区的日本陆军主力,依然完整而强大。
1943年春夏的中国关内战场,形势沉寂。在这个地区,日本陆军只有62万人的兵力(《侵华日军序列沿革》),缺乏重型武器和飞机,训练素质普遍低下,不足以采取更大的行动。当然,因为财政破产而缺少弹药补给甚至食品的中华民国陆军,虽然拥有数百万人的庞大军队,却也同样没有大规模进攻的能力。这一时期,日军只是为了改善日占武汉地区的态势,而在长江流域发动了目的有限的局部攻势。在日军后方,针对南方和北方中共军队的残暴扫荡战,还在继续中。
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依然是日本陆军的主力。在1942年4月,关东军和朝鲜军膨胀到了78万人(《图说日本陆军史》)。到1943年,实力依然没有减弱。而且还在1943年6月17日得到中国派遣军的第27师团加强。根据《侵华日军序列沿革》,在1943年,关东军依然保持着70万人的庞大兵力,并且可以得到驻蒙日军,朝鲜日军,以及伪满、伪蒙军队的支援。
日本人虽然对苏德战争还抱着观望态度,但对德国的胜利已经相当怀疑了。而在苏德战场吃了大亏的德国人,则对日本人特别热情起来,开始竭力说服日军进攻苏联。为了让日本上钩,德国人甚至制造了假情报,宣称说远东苏军已经所剩无几。
但日本情报机关对远东的情况,要比德国人清楚得多。在1943年2月27日《世界形势判断》中,日方估计:远东苏军兵力为70万人(不包括海军和空军),飞机1000架,坦克1000辆。
从战后发表的苏联资料看,远东苏军在1943年7月1日实力为:总兵力1156961人,火炮迫击炮13843门,坦克自行火炮2367辆,作战飞机3949 架。在1942年冬和1943年春,从远东调入大本营预备队的只有1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6个榴弹炮兵旅和3个迫击炮团,总计约35000人,557门火炮和迫击炮,32辆轻型坦克。另外,在1943年,还有8个榴弹炮兵旅从远东调往苏德战场,总人数约9千人,拥有大口径野战炮230门。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远东苏军只有4万余人被调走。和同期德军从西线调往东线的庞大兵力相比,这点兵力调动实在算不了什么,也完全不足以影响远东苏军对日本关东军的优势地位。
日本人显然也很清楚这一点。在形势对德国人有利的时候,日军尚且无力进攻苏联,在形势对德国人开始不利的今天,他们更不会去贸然挑战优势的敌人。1943年春季,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拒绝了希特勒要求日本对苏开战的建议。
从整个轴心国的角度看,到1943年夏季,他们在战争开始时所预期的结果―瓜分并统治世界,显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但轴心国依然有着雄厚的军事实力和巨大地盘。以此为后盾,战争以某种对轴心国比较体面的方式结束,并非完全不可能。对希特勒和他的德国来说,应对这种微妙的形势,更是迫切的任务。
4.动摇的轴心国集团事实上,斯大林格勒惨败前后,德国的盟友们就开始动摇了起来。早在苏军包围第6集团军后不久的1942年12月1日,墨索里尼就建议希特勒:“以某种方式结束不会再捞到好处的对俄战争”。
第6集团军全军覆灭后的1943年4月7日,看上去像个癌症患者的墨索里尼再次会见了希特勒。他告诫希特勒“征服俄国是不可能的”,并竭力劝说德国不惜任何代价同苏联媾和,然后将德意的全部力量转向地中海。希特勒拒绝了这些建议,并以他卓越的口才给泄气的墨索里尼打气。
尽管如此,在东部前线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意大利军队已经呆不下去了。除了战场的失败外,意大利人和德军在东线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撤退的意军,甚至用手榴弹袭击德军,并炸死了一个德国将军。1943年4月18日,德军允许意大利第2军撤回意大利。自此,意大利军队结束在东线的作战。德国的其他盟军表现的也不怎么样,德国人甚至怀疑他们将武器卖给游击队。希特勒为此曾经向戈培尔抱怨:“我永远不想在东线看见一个盟军士兵,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士兵―尤其是党卫军,打败布尔什维克。”
不过话虽如此,德国还是很需要其盟国的炮灰和物资。而德国情报机关却发现,斯大林格勒战败前后,除了希望和苏联媾和的意大利外,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出现了暗中和西方接触的迹象。这些国家留在东线的军队则抱怨德国人骄横跋扈,把他们当成要饭的对待。
为了拖住这些盟友继续给德国卖命,希特勒只好亲自出马。1943年1月10日-12 日,希特勒在“狼穴”元首大本营接见了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一面向他吹嘘德军必胜,一面要求他在罗马尼亚组建新的部队,并保证这些部队于1944年开赴东线作战。第二天,德国更换了“驻罗马尼亚国防军统帅部的德国将军”,以应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罗之间的紧张状况。
但罗马尼亚人依然动摇不定。1943年4月12-13日,安东内斯库再度会晤希特勒。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希特勒拿出德国情报机关搜集的资料,指责罗马尼亚企图背叛德国,还要求安东内斯库下台。安东内斯库当然不肯就范,而且还要求希特勒和西方进行和平谈判,以便“集中一切力量对付东方”。
4月16日,希特勒又会见了匈牙利独裁者霍尔蒂,同样拿出证据指责匈牙利图谋不轨,匈军作战无能,还要求改组匈牙利政府并严厉惩处该国的犹太人。霍尔蒂则反过来抱怨德国人不肯为匈军提供装备,并拒绝了希特勒的其他要求。
自称是德国的“战友”而不是盟友的芬兰,在脱离德国的可能性上更具有自主性。1943年2月3日,芬军曼纳林元帅与芬兰总统吕蒂会商,决定在适当的时候退出战争。1943年3月26日,芬兰甚至拒绝了德国关于不得单独与苏联停战的要求。
德国这些所谓的盟友,当初为了分赃或者报仇,而聚集到希特勒的身边,在情况不妙的今天,却都开始各自打起了小算盘,随时准备开溜。当你富贵时,很多人会为你锦上添花;落难时,却不会有多少人来雪中送炭。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势力。轴心国集团如此,他们的敌对阵营也差不多。
不利战局下发生动摇的还不仅仅是德国的盟友,德国内部也发出了媾和的声音。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就多次建议希特勒和莫斯科谈判,但照样遭到了拒绝。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证据表明,在1943年6月,苏联外交人员也在斯德哥尔摩向德方发出了和平试探。但希特勒则判断这是苏联迫使西方早日开辟第二战场的外交伎俩,并不值得认真对待。
不过,希特勒貌似强硬的表态,并不能够证明他真的完全没有媾和的意图。恰如其身边一些工作人员回忆的那样,相对于西方,纳粹元首似乎对与苏联谈和更有兴趣。这一方面在于希特勒将斯大林视为唯一可以和他媲美的伟大独裁者(希特勒对罗斯福和丘吉尔颇为蔑视);另一方面,也在于希特勒认为,斯大林要比西方领袖们更为现实,谈判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希特勒的此种印象,和罗斯福1943年初发表的以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为战争结束前提的声明有关。稍微有点头脑的政治家都明白,罗斯福这个狡猾的声明,将迫使苏德两国把损失惨重的战争进行到底,直到两败俱伤,从而给美国的崛起创造条件。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最初并没有赞同这个声明。而这也使苏德间的和平谈判显得相对可能一些。
但希特勒也很清楚,虽然地中海面临的危机使他忧心忡忡,但牵制了其主要军事力量的东线,依然是胜负的关键。在全胜无望,媾和条件又不成熟的情况下,东线军事态势的发展,将决定一切。正如希特勒在拒绝里宾特洛甫对苏媾和建议时所说的那样:“首先我们必须赢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然后我们才能考虑(其他)。”
二、希特勒的决策1.希特勒的1943年东线夏季战略其实早在1943年2、3月间,正在指挥哈尔科夫反击的曼施坦因,就开始酝酿1943年夏季的作战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次大规模战役,最大限度消灭苏联的有生力量。
有种说法称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迫使苏联与德国媾和,却未免太夸张了一些。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职业军官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以至于希特勒宣称:德国陆军元帅,在他眼中,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普通德国人而已。希特勒是不会让他们来讨论甚至决定媾和这类国家大事的。
曼施坦因最初提出所谓“反向”计划。他相信泥泞结束后,苏联人会被顿涅茨盆地的经济资源和更深远的罗马尼亚石油所吸引,同时为了将德军围歼在黑海沿岸,而继续瓦图京“跃进”计划的路线,冲向第聂伯河下游。而德国人则应该主动放弃顿涅茨盆地,引诱苏军深入,同时把装甲部队集中在哈尔科夫以西,从侧翼切断苏军的退路,将其围歼在亚速海沿岸。
这个计划说白了,其实不过是哈尔科夫反击的翻版。但苏联人也不会傻到连上两次当。事实上,1943年夏季前确定下来的红军主攻路线,并非是曼施坦因所估计的第聂伯河下游―黑海,而是在北面直接攻打哈尔科夫,并一直扑向乌克兰首都基辅!
好在希特勒并没有批准曼施坦因的错误计划。纳粹元首自然不知道苏联人的实际意图,只是他实在不愿意失去顿涅茨地区。德国人刚刚修复了这里的发电站,而且计划大量采煤并建立军事化学工业,放弃了实在可惜。对德国人来说,这真是所谓歪打正着。
曼施坦因只好放弃“反向”,而把精力投入了“正向”方案。1943年冬季战局后,东线此前的大突出部都消失了,只有因为哈尔科夫战役而造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特别显眼。曼施坦因打算和中央集团军群采取一次联合行动,从突出部南北两翼实施钳形攻势,切断并消灭突出部内的苏军,同时缩短德军的战线,腾出更多的机动兵力。
大概在3月10日,希特勒来给曼施坦因授勋的时候,后者就向他阐述了上述计划。曼施坦因似乎觉得泥泞季节结束后,德军就应该立刻发动这次攻势。但他过分低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内苏军的实力:斯大林的预备队,正在极力强化这个地区。
在随后几天内,希特勒大概都在考虑这个计划。3月13日,他离开东线返回“狼穴”大本营。此前造访了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据说就是当时,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密谋反叛分子在希特勒的座机中安置了一枚定时炸弹,但因引信失灵没有爆炸。斯大林格勒失败后,德国人的动摇情绪已经从前线蔓延到了后方。一些纳粹党员开始不再佩戴党徽,也不再行纳粹礼。德国居民也不再上交散发的反纳粹传单,而是藏匿起来阅读。1943年2月,在纳粹发源地的慕尼黑,一些德国大学生开始张贴“自由”和“打倒希特勒”的标语,其中一些人被捕并遭铡刀斩首。至于老贵族和军官团中的密谋分子,也愈发活跃起来。
种种的内外交困,无疑使希特勒变得日益谨慎。因此当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向他请示夏季作战目标时,希特勒的回答却是:“东线维持现状。”
但到了3月13日当晚,希特勒似乎又有了勇气。他向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表示:“今年先小打小闹一下,明年大举进攻。也说不定今年就会胜利。”当天,希特勒签署了第5号作战命令,基于曼施坦因的方案,规定了1943年东线总的作战目的。
命令认为,春季泥泞季节结束后,完成休整的红军必将再次发起进攻。德军应该在局部地段先发制人,迫使红军就范。而战线其他地段上,则依托“预先构筑特别坚固的防御”,尽量削弱进攻苏军。
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应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合围红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北方集团军群,应在7月初进攻列宁格勒,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手头的全部炮兵并使用最新式的进攻武器”;“A”集团军群固守库班河登陆场和克里木。
这个命令虽然看起来带有“防御思想”,但具体内容上却“进攻气味”十足:东线德军的4个集团军群中,有3个将发动进攻,只有一个防御。
而库尔斯克方向的战役,将是重中之重。但鉴于德军力量尚未恢复,德国人还是力图在“城堡”战役之前,发动几次小规模战役,为进攻库尔斯克创造条件。其中,包括3月22日下达的“鹞”战役,3月25日的“豹”战役。基本思路是:动用第l 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合围和击溃哈尔科夫东南的苏军,摧垮北顿涅茨河一线的红军战线,保障库尔斯克以南德军的翼侧,稳住德军在顿巴斯的态势。但由于兵力不足,尤其是空军力量被牵制在塔曼半岛,两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上述规定东线德军1943年夏季战略的第5号作战命令,远远没有后来具体规定“城堡”行动的第6号作战命令著名。但围绕该命令而展开的关于希特勒1943年战略的争论,战后却一直在苏联和西方历史学家之间进行。
西方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希特勒在1943年春季,注意力被吸引在地中海地区。北非陷落后,意大利未来的局势令他不安。而对于东线,希特勒则已经放弃了过去的宏大野心。其1943年夏季战略,仅仅是为了局部的战线调整,并通过主动出击消耗一部分苏联进攻力量。
苏联人则根据第5号命令以及德军其他文献中关于进攻列宁格勒的记载,判断德国人存在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的野心。另外,苏联人还根据凯特尔的口供认定,德军一旦在库尔斯克附近取得胜利并顺利实施“豹”战役后,有可能向东北方向继续进攻,进入苏军大后方并威胁莫斯科。
近年公开的苏共中央档案馆462a号档案记录的希特勒私人副官京舍的供述也显示,希特勒曾在1943年4月初告诉蔡茨勒等人,在库尔斯克打击红军后,德军将再度威胁莫斯科。当然这个计划听起来的确比较悬,而且也没有更多资料证实其真实性。
其实,西方和苏联历史学者的分歧,很难说谁对谁错。的确,希特勒在这一时期内部会议中的公开表态,整体非常保守,甚至有些悲观。他在5月15日对高级将领进行了一次秘密讲话,认为未来可能从东线大幅度撤退,同时暗示库尔斯克战役未必一定要进行。而他对地中海的局势却颇为重视,计划在必要的时候,占领意大利和匈牙利。对西线形势,希特勒还比较乐观。他在5月19日断言:“西线不会发生任何事情,对此我深信不疑。” 6月24日,希特勒又向戈培尔表示:他不再指望攻占高加索和深入乌拉尔。只求能够在1944年前稳定住东部战线。
另一方面,苏联人对希特勒企图全面进攻的推测,也并非全部是空穴来风。且不论希特勒是否有进攻莫斯科的企图,但进攻列宁格勒的计划,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德国陆军总部和北方集团军群从1943年3月下半月到5月,就一直在制定具体方案。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第18集团军得到了很大加强,其兵力在7月初增加到29个师(包括党卫军“警察”装甲步兵师),成为当时东线最大的德国集团军。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该集团军还拥有当时东线唯一一支没有投入库尔斯克战役的“虎”式坦克部队-第502重型坦克营第1连。整个北方集团军群德军兵力达到了71万人,另有一个西班牙“蓝色”师。该集团军群的炮兵得到了特别加强,装备2407 门军师野战火炮,占东线总数的30%,而且还包括大量重型和超重型火炮。
而这一切,其实只能说明希特勒正处于一个极端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战争的现实状态使他明白,实现征服苏联的企图,已经不可能了,现在只能追求有限的战役目标;但一方面,一种赌徒心理,以及对苏联战争潜力的琢磨不定,使希特勒又在心里保留某种指望:在这段时间里,希特勒阅读了大量缴获的红军家信,对苏联后方平民的穷困状态有了相当了解。这使他怀疑苏联其实已经山穷水尽,德国只要再加把劲,或许还能取得相当成功。
一个有趣的细节,也证实了希特勒这种矛盾且动摇不定的心理状态。他曾就库尔斯克战役给德国宣传部门下达过很有意思的指示:不允许报道德军的进攻,而要说成是俄国人先发动进攻,但被德国人击退。德军在随后的反攻中,占领了大片土地并拉直了战线云云。
这样,德军一旦胜利,就可以说成是苏联的彻底失败;就算德军进攻失败,希特勒也依然可以保住面子。不过希特勒关于禁止报道德军进攻的命令,似乎没有发到其盟国,以至于后来彼此的宣传口径很不一致。
在这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也就产生了两套方案。一套是服从于现实,目的有限的库尔斯克战役计划;一个则是野心勃勃的全面进攻方案。当然,有一点很清楚:如果连目标有限的库尔斯克计划都实现不了,更野心勃勃的计划也将作废。多数军事统帅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虽然他们事先会做出各种预测,但战争形势到底会如何发展,只有打起来以后才会知道。
至于战后苏联和西方历史学家们,围绕库尔斯克战役真实意图而各执一词的争论,则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从他们各自的政治目的中去探究根源了。这个话题扩展开来,或许也可以产生一部《冷战史学史》,但这并非本书的任务。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1943年的春季,来具体审视一下希特勒的进攻计划。
2.“城堡”计划在出台了东线总作战方针后,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出了第6号作战命令,加密代号为“城堡”。通过这项作战命令,德军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进攻计划才算最后定型。
按照“城堡”战役计划,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突击集团:第4装甲集团军,“肯普夫”战役集群主力,应从别尔哥罗德、托马罗夫卡地区进攻库尔斯克以南,主力将使用在奥博扬方向;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则从奥廖尔地区进攻库尔斯克以北,主力集中于左翼;第9集团军在奥廖尔地区的后方由第2装甲集团军掩护。两个突击集团将在库尔斯克及其以东地区会合,并合围突出部内的红军重兵集团。
位于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交界线(库尔斯克以西)的德第2集团军,则应发动冲击以牵制苏军。并在苏军退却时立即全线转入进攻。
在具体战术上,考虑到战役纵深不大,希特勒要求进攻部队尽量轻装简行。
另外,希特勒还规定,如果战役顺利,苏军陷入混乱,他将把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2集团军,以及集团军群的一些直属部队,移交给南方集团军群,并向东南发动进攻,实施“豹”战役。战役发起日期,最初被定在5月3日。
在签署6号命令后,希特勒却一直犹豫不决。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则不断催促尽快行动,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的支持。这位年轻的总长几乎把“城堡”看成了他个人的杰作,力图借此露上一手,甚至提出4月15日就发动进攻。连曼施坦因也觉得这个日期太早了。
负责从北面攻击的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将军,却持相反意见。4月27日,他赶到了希特勒的别墅,并以空中侦察的照片证实:红军预见到了德国人的进攻企图,已经构筑了坚固的阵地,拥有强大的预备队。因此,德军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装备。希特勒听从了莫德尔的建议,将进攻日期改在5月5日。4月29日,由于当年雨季结束得较晚,进攻日期又推迟为5 月9日。
5月4日,希特勒在慕尼黑与克卢格、曼施坦因、蔡茨勒,以及新任命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开会商讨“城堡”战役。会议持续了3个小时,但没有记录保存下来,以至于产生了众多讹传。一些文献把根本没有列席的莫德尔,以及4月27日他在伯格霍夫的表现,凭空照搬到了慕尼黑会议。这种说法流毒很深,以至于MARS先生在他文章中还加以沿用。
实际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各人,表现也同样说法不一。克卢格和蔡茨勒,都主张尽快进攻;曼施坦因认为最佳时机4月份已经错过,除非再给他2个师。从他的回忆录看,曼施坦因还是主张进攻的;莫德尔据说寄来了信件,表示红军防御坚固,预备队强大,暗示进攻未必成功;古德里安则在回忆录中宣称,他和斯佩尔(此人似乎也没有到会)都主张干脆取消这次进攻,以保存宝贵的坦克兵力。因为意见相左,古德里安和他的老对头克卢格还发生了激烈冲突,以至于闹到要决斗的程度。
不过据其他当事人回忆,古德里安在5 月初曾向希特勒进言,可以用六周时间为“城堡”准备足够的坦克力量,尤其是新式的“黑豹”重型坦克。这和古德里安本人的说法显然是矛盾的。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慕尼黑会议后,进攻日期又推迟到了6月中旬。
但在德军高层的不断争吵中,日期还是一再拖延。6月21日,希特勒将进攻日改为7月3日。6月25日,在莫德尔的建议下,进攻日确定为7 月5日。这成为了最后的日期。
曼施坦因对这种拖延颇为不满。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宣称:在5月上旬,地面变得干燥,德军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而红军兵力还很薄弱。言下之意是,希特勒把取胜的大好时机从他手中夺走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3.曼施坦因的“5月攻势”与1943年4-5月东线的真实库尔斯克战役的一再延期,固然在于希特勒的犹豫和将领们的争吵,但仔细分析一下1943年春季东线两军的实力对比,也很难想象德国人在夏季前有机会在库尔斯克取得预期效果:合围红军重兵集团。
下面,是苏德双方对彼此在1943年4月1日实力对比的判断。双方的统计范畴显然有很大差异:德方估计的苏联实力中,可能没有包括海空军,以及针对仆从军的苏军部队;而苏方列举的德方兵力,则包括了仆从军和海空军,以及辅助力量等等。而且作为情报资料,苏德判断彼方的很多数据也不一定准确。但两份资料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德军在兵力上处于很大劣势。
德国对1943年4月1日两军兵力对比估计:德国苏联地区前线以及“前线接近地”
前线以及“前线接近地”
“纵深预备队”
野战陆军27328003992200730500坦克133627551085野战炮(师属或者更大)6360166462582苏联对1943年4月1日两军兵力对比估计:苏联战略预备队苏联对德作战军德国及其盟军陆海空军61450058300005133000火炮迫击炮78498230048900坦克自行火炮91949763400飞机58922955德军不仅在兵力上处于劣势,而且缺乏进攻能力。古德里安在1943年3月9日承认,德军已经没有一个装甲师拥有充分战斗力。1943年3月,东线德军只有53.5%的坦克可以使用,强击火炮也只有77%的可用率。到1943年4月10日,东线1664辆坦克中(不含调拨中的装备),还有711辆正在修理。到5月,德军战车技术完好率回升,坦克可动率为83.6%,强击火炮可动率为85.6%。但在5月底,在修坦克仍有363辆。
德军尤其缺乏重型战车。按照东线装甲强击火炮统计(Panzer―Lage Ost ,BA―MA RH 10/61,StuG―Lage Ost,BA―MA RH 10/62),1943 年4月1日,东线2103辆坦克强击火炮中(与上述东线外军的统计数字略有不同),只有27辆“虎”式坦克。长身管PzⅣ型坦克数量,还不到总数的1/3.在5月10日,东线“虎”式坦克的数量增加到106辆,数量仍嫌不足。德国人除了竭力增加“虎”外,还寄希望于全新的“黑豹”坦克,但这种战车要到6月底才能进入战线。事实上,德国人后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投入的重型战车,大部分是6月份才到达的。从实际战况看,德军的战术成就很大程度都有赖于这些重型战车的支援。
至于德国空军,其第4 航空队相当一部分飞机当时还在高加索方向作战,无法支援曼施坦因。
东线德军坦克实力:日期可动在修调拨总计2月28日9027841351821,4月10日9537112261890,5月31 日18463632162425,1943年3月27日库尔斯克方向德军实力(苏联情报判断):中央方面军当面沃罗涅日方面军当面总计野战师241438步兵师191029装甲师448骑兵师11装甲步兵师总兵力?
?
?
战斗部队12500076000201000坦克强击火炮290375665各种口径火炮16005002100各种口径迫击炮15205002020资料来源:《战争经验总结》第11 卷。
原始档案记录的东线德军第一线坦克强击火炮实力(表一):日期4月1日5月10日Ⅱ16015238(T)2616Ⅲ(短)201184Ⅲ(长)337532Ⅲ(75)130113Ⅳ(短)5649Ⅳ(长)419584Ⅴ(黑豹)00Ⅵ(虎)27106喷火坦克4241指挥车111109坦克总计15091886强击火炮589782资料依据:Panzer―Lage Ost,BA―MA RH 10/61,StuG―Lage Ost,BA―MA RH 10/62.
在库尔斯克地区,德军的劣势更为明显。根据苏联的情报资料,1943年3月27日,库尔斯克当面德军共有38个野战师,665辆坦克强击火炮,4120门火炮迫击炮。大约有20多万战斗部队。全部兵力433000人。比对德方记录的1943年4月1日中央和南方集团军兵力统计,苏联人的上述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
德方资料也证实众多野战师尚未完成补充。
根据《库尔斯克:希特勒的赌注1943》记载,第18装甲师1943年4月份连同在修装备也只有39辆坦克,29门反坦克炮。
相形之下,在1943年4月初,红军中央、沃罗涅日方面军共有兵力957000人,火炮迫击炮11700门,坦克1200辆。
另外,苏联人还在库尔斯克东面的图拉、叶列茨、旧奥斯科尔、罗索什一线,展开了预备队方面军(4月15日改名为草原军区),司令员波波夫(6月23日后由科涅夫接替)。这个方面军作为苏军战略预备队的一部分,成为库尔斯克红军的坚强后盾。其所属部队被要求在4月30日前完成战斗准备。
到4月10日,连同这个预备队方面军在内,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共有1227052人,火炮迫击炮19101门,坦克自行火炮1340辆,作战飞机1307架。也就是说在1943年3月底4月初,库尔斯克红军无论兵员还是装备,都比当面德军多一倍甚至两倍。只是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当面,曼施坦因拥有一定的坦克优势(苏军270辆,德军375辆或更多一些)。
此后的4月至7月,红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又增加了10个步兵师、10个反坦克歼击炮兵旅、13个防坦克歼击炮兵团、14个炮兵团、8个火箭炮团、7个独立坦克团和自行火炮团。从3月到7月,还得到了火炮5635 门、迫击炮3522 门,飞机1294 架。4月底,原本装甲力量比较薄弱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增加了第1 坦克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由苏联最优秀坦克将领之一的卡图科夫坦克兵中将指挥,而且采取新编制,所属坦克军只装备中型坦克,因此实力相当强大。而草原军区在5月28日前,已经拥有苏联战略总预备队50%的兵力,其1943年5月1日序列包括第24、27、46、47、53、66集团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5空军集团军。4-6月,由原第66集团军改编的第5近卫集团军编入草原军区。
从4月1日开始,苏军构筑大纵深防御工事的工作也已展开。4月20日前,红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就对前线的防御工事进行了检查。而按照莫德尔向希特勒的报告,红军早在4月下旬就构筑了纵深20公里的阵地,其战术防御地幅已经相当坚固。
从4月下旬开始,德国兵力也日益增强。到4月18日,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库尔斯克以北展开了13个师;4月25日,第4装甲集团军在库尔斯克以南展开10个师。截至5月10日,全东线坦克强击火炮近2700辆,其中约2000辆部署在库尔斯克方向。
但在1943年5月,德军兵力劣势依然明显。根据德第9集团军的判断,截至5月16日,其当面苏军的步兵和坦克比德军多将近一倍,野战火炮多1/3.第9集团军在“火星”战役中遭受的巨大损失也尚未有效弥补。其所属的8个师“战斗力量”只有24934人,平均每师3306人,仅相当于6营制步兵师编制额的60%。而且配属给第9集团军的唯一重型坦克部队―第505营主力(25辆“虎”),要到6、7月份才能到达。
这也无怪乎莫德尔一直要求暂缓进攻。
1943年5月16日德第9集团军地段兵力对比(德方情报判断):德第9集团军当面苏军步兵**66137124000坦克强击火炮8001500野战炮8241200火箭炮?
200火炮迫击炮3006?
**德国资料中的表述是“战斗力量”,包括师的步兵营、战斗工兵和侦察营。为了简便阅读,这里使用“步兵”的表述。苏方兵力为5-6月间的概估。
曼施坦因的装甲兵力显然要比莫德尔雄厚。但他的步兵也很不足。其第4装甲集团军直到6月20日也只有197263人,24975匹马。此后十天才增加了2万多人。5月份兵力显然更少。因此,如果曼施坦因5月份发动进攻,虽然可能取得一定突破,但在红军预备队―首先是精锐的第1坦克集团军,然后可能是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反击下,德军步兵却未必能巩固其成果。
而且如果莫德尔在北面受挫,单靠曼施坦因本身的进攻,根本无法达成合围红军重兵集团的目的。
而且德国人所不清楚的是,苏联人对他们5月进攻的可能性早有认识。1943年5月初,红军总参谋部就不断给前线部队敲警钟。5月8日,最高统帅部又给库尔斯克方向的红军以及布良斯克、西南方面军下达命令,要求在5月10日晨前做好应对德军突击(预计在5月10-12日)的充分准备。草原军区也应在同一时间完成准备。因此曼施坦因的进攻也很难达成突然性。
分析下来,曼施坦因计划中的5月攻势,委实难以比后来占到更多便宜。由于兵力始终不足且处于劣势,对德国人来说,在库尔斯克合围红军的时机可能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德国人所能追求的最高目标,只能是重创红军。为此,更长的准备时间以及利用这些时间增援上来的大量重型战车和庞大航空部队,绝对是不可缺少的。
三、苏联的1943年夏季战略1.斯大林的政策调整和笼罩在失败阴影下的德国相比,斯大林格勒胜利前后的苏联高层显得要欢快得多。斯大林忙于给他的将领们论功行赏。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获得苏联元帅军衔,使西方一度关于他失宠的怀疑不攻自破;随后的2月16日,华西列夫斯基获得同样荣誉。3月6日,斯大林本人也被最高苏维埃授予苏联元帅。从此,西方开始把这个苏联领袖称为“军阀”。
现在,斯大林拥有了一大批年轻且朝气蓬勃的将军和元帅。他们的年龄大多不超过40岁,其中顶峰人物的年纪也不大:朱可夫,当年47岁;罗科索夫斯基,当年47岁;瓦图京,当年42岁;马利诺夫斯基,当年45岁;托尔布欣,当年49岁。西方后来习惯于将这些将领描绘为一群肥胖且嚣张的草包,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却在日记中感叹苏联将军的年轻,同时对德国将军的老朽颇为蔑视。对俄国人来说,这些将军则是指引他们迈向胜利的战神。
利用军事态势的好转,斯大林乘机提高国家的内部凝聚力。其核心政策,就是强化主体民族俄罗斯,以巩固国家的基本力量。借着斯大林格勒大捷给人民注入强心针的有利契机,斯大林进一步掀起了民族主义的热潮:指挥员原来的大红领章,被象征俄国军官传统的大肩章所取代;勋章也越来越多的以沙皇将帅来命名;红军从“工农军队”变成了“俄国军队永恒战斗荣誉”的继承者;对东正教的政策被进一步放宽;民族主义的口号,逐渐取代了国际主义的宣传。
与此同时,斯大林也没有忘记树立反面榜样。1943年2月,苏联召开了对弗拉索夫等叛变分子的缺席审判,宣称将把他们处以极刑。在苏联的胜利有了切实保障的今天,对叛徒的死亡威胁更加具有现实的震慑效力。
在海外,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换来了苏联国际地位的飙升和西方态度的“暖化”。加上苏联对西方渗透人员和外交部门的“努力”,西方传媒中的红军和斯大林形象从过去的洪水猛兽,转而变成了英雄主义的象征;在保守的伦敦,也召开了庆祝红军成立25周年的大会,并有诸多社会名流粉墨登场;而祝贺这次建军节的贺电也来自四面八方:从蒋中正到美国的陆海军部长,从捷克和波兰的流亡领袖到伦敦郡主席和坎特伯雷大主教。苏联地位的提高还不仅仅体现在官方层面,甚至也对西方普通市民产生了影响。英国情报部对内侦察处就在1943年初的报告中承认:“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比俄国人的其他功勋更能引起人们的赞叹。以往的赞叹与感激之情,都没有这次来得如此强烈和深刻。”
为了使西方更加放松对苏联的戒备,斯大林在5月15日解散了共产国际,以此证明苏联并不热衷对外“输出革命”。不过斯大林对外摆出的善意面孔也有“露馅”的时候:德国人在当年春天发现了埋葬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卡廷森林里的波兰军官尸体。
但德国人的这一发现却不足以破坏西方和苏联的“战时友谊”。现实世界是势力的,实力和利益是唯一的真理:西方日后当然会利用卡廷事件作为对付苏联的宣传筹码。但在他们还需要俄国庞大军事力量的1943年,却不会为了波兰人的死活去得罪斯大林。所谓外交和政治,就是如此肮脏。
卡廷事件1939年9月,苏联军队从波兰手中夺取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截至1941年6月,一共抓捕了494310名波兰人(包括302342名军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签订友好条约。此时,被苏联捕获的近50万波兰人中,有42942人战前被转交德国(这些人出生在德占波兰地区),42400人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释放,而还拘押在苏联境内的却只有389382人。有近2万人下落不明,尤其是军官所剩无几。
1943年4月13日,德国军方宣称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卡廷森林内发现埋有大量尸体(约4100具)的坑穴。尸体大部分被反绑,后颈被子弹击穿。通过残留物品分析,死者就是失踪波兰军官中的一部分。苏联官方否认此事与己有关,并与要求调查真相的波兰流亡政府断绝了关系。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促成了调查卡廷事件的苏波历史联合委员会。1990年苏联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从后来公开的资料看,一共有15131 名波兰军官被苏联内务部门于1940年4-5月杀害:其中卡廷森林4421人;奥斯塔什科夫斯基劳动营6311人;哈尔科夫附近的斯塔罗别尔斯基劳动营3820人。1995年最后确定的遇害者数字为21857人。
苏联处决这些波兰军官的动机并不是很清楚。但从一些苏联领导人的回忆和私下谈话记录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报复波兰人在俄国内战期间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同时也为未来控制波兰扫清道路。波兰和俄国历史上长期为敌,民族间的敌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非简单的政治公式所能解释。
资料来源:《胜利与悲剧》、《斯大林秘录》,《斯大林年谱》、《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军事科学院1995年版),《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主义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另外两大为天主教、新教),亦称正教。主要分布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美国等地区。俄罗斯第一大宗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在今天的俄罗斯,信奉东正教的民族主要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卡累利阿人、科米人、摩尔多瓦人、楚瓦什人等。前苏联解体时,全国教徒据称有7000万。俄罗斯目前约有5000万教徒。根据MARC(Mission Advanced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sCenter)1993年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2亿东正教信徒,占基督徒总数的10%。
俗谚所谓俄国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绝不可没有伏特加和东正教,即可见该教在俄国文化和民族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东正教在俄国,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民族精神象征。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斯拉夫民族领袖地位的象征。
苏联时代初期,东正教曾遭到严厉打击。教堂被关闭甚至炸毁,神父被勒令还俗甚至关进劳改营,教会不允许选举牧首,不允许召开地方主教会议。但从30年代开始,曾经是东正教教会学生的斯大林开始放松对东正教的紧箍咒。《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为了迅速同化新控制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地区,苏联官方基本停止了对东正教的迫害,对新占区的教会更是特别宽容大度。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的宗教政策进一步放宽。反宗教宣传几乎完全停止;允许谢尔盖代理大牧首进行布道和演说。按照肖斯塔科维奇的说法,斯大林甚至批准莫斯科大主教不需要审查,就在电台发表讲话。苏联的将军和军官,也开始以上帝的保佑作为战场上的临别赠词。
1942年,《俄罗斯教会真相》出版发行,苏联官方开始肯定教会的积极因素,尤其是强调教会在俄国反侵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1943年初,斯大林本人在给谢尔盖代理大牧首的回信中,对教会为红军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允许教会在银行有账户,使教会有了事实上的法人地位。在此前后,大量神父被释放,开放了约两万座教堂和修道院。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为了鼓舞士气,喀山圣母像被以十字架为先导的宗教队伍高擎着通过城市。东正教在战争期间发挥的积极作用,确实没有让斯大林失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赫鲁晓夫却在战后的60年代,再度掀起了迫害宗教的狂潮,这是其执政时期的重大失策之一。勃列日涅夫时代,针对宗教的压制依然存在。但在苏联主流文化中,对公开表露宗教崇拜的限制已经大大放松,这一时期苏联电影中浓重的宗教情绪就是最好的证明。戈尔巴乔夫时代,对宗教彻底开放。1990年9月23日,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主教座堂举行了自1918年以来,在俄国最重要教堂的第一次完整弥撒。
事实上,无论是在苏德战争期间,还是在苏联完结前后,东正教对于凝聚俄国人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确是不能低估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也不断地证明:理智的当权者,对于寄托民族精神的本土宗教,总是网开一面的。
资料依据:《斯大林秘录》,《俄国东正教会与国家(1917-1945)》,《俄罗斯东正教与文化》,《前苏联东欧共产党处理国内宗教问题的教训》,《胜利与悲剧》,部分网站资料。
2.情报工作1942-1943年冬季的胜利固然给俄国人巨大鼓舞,但要最终赢得战争,斯大林和他的苏联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德国人在哈尔科夫的凌厉反击,以及在中部和北部战线的顽抗,更使苏联人真切感受到德军依然强大的实力。为了探明德军下一步的行动,在整个1943年春夏季,红军情报部门、苏联内务部门、以及德军后方的苏联工作小组和游击队,都积极活动了起来。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苏联在瑞士的间谍网尤其活跃。这个间谍网提供的德军兵力状况报告并不是很精确,大概因为其情报人员缺乏分析能力。但在战略情报方面,他们获取信息的含金量却相当高。4月8日,该间谍网向莫斯科发去关于德军进攻库尔斯克的准确情报:“德国最高统帅部和陆军司令部之间的分歧已经解决,决定把进攻库尔斯克的日期推迟到5月初。”
关于德军计划的另一个信息来源,是在被占领区活动的苏联情报人员库兹涅佐夫。据说他在1943年4月化装成德军中尉,潜入纳粹乌克兰总督科赫的招待会(一说是办公室),企图刺杀这个残暴的纳粹总督,虽然未能得手,却意外的从德国官员的交谈中获知:希特勒准备在库尔斯克附近给布尔什维克一件“意外的礼物”。库兹涅佐夫应该没有得到进攻时间的准确情报(科赫本人也不知道),但却从另一个渠道证实了进攻计划的确存在。
5月7日-23日,苏联情报机关提交了关于德军企图对库尔斯克发动进攻的相关情报。而根据什捷缅科的回忆录,苏方还获得了希特勒慕尼黑会议以及后来几次进攻日期变更的准确情报。
在刺探德军战略企图的同时,苏联大本营在4月3日还发布训令,要求在前线捕捉德国战俘,从他们口中获取德军的部署情况,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动向。此后,苏联人大量进行所谓“抓舌头”的行动。4-7月间,红军在库尔斯克前线一共俘虏德军187人。苏联的空中侦察也颇为活跃。从5月开始,苏联空军对库尔斯克方向的德军主要机场,每天要实施三次空中侦察:早晨一次、昼间一次、黄昏一次。5月中,苏联飞机发现了德军在奥廖尔、克罗梅地域集中的900辆坦克,以及该方向机场的580余架飞机。同时,苏军的无线电截听获得了很大成效。按照德国方面截听的苏联情报,红军在战役开始前就获知了第6、11、7装甲师以及一些高级司令部的准确位置。不过由于双方的无线电通信纪律同样松懈,在截听方面收获都很巨大。
总体而言,1943年春季苏联情报工作进行得相当成功。不仅准确获知了德军的战略企图,而且对其兵力部署情况也近乎了如指掌。下面是笔者根据苏德双方资料制定的表格,可以看得出来,苏联对德军兵力判断惊人的准确。当然德国人同一时期对红军的战术侦察也很成功。事实证明,战役准备时间越长,交战双方就越没有秘密可言。
苏德双方情报资料和档案比对(1943年春季):苏联情报判断德方记录日期5月21日5月16日部队德第9集团军,以及第2集团军一部德第9集团军野战师28个师(3个装甲师)20个师坦克强击火炮600-700(空中侦察显示为900)800师属或更大火炮800824资料来源:朱可夫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文版),《库尔斯克―德国视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七卷。德方资料可能没有包括后方警卫师。
3.苏军的计划苏联情报工作的成功,对其1943年夏季战略有着很大意义。事实上,在获得德军进攻计划的情报前,红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3月底一直忙着策划先发制人的攻势。斯大林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对此相当热心。主攻方向被选在东线南部。
第一个反对此计划的,大概是朱可夫。1943年4月8日,他在与沃罗涅日、中央方面军司令员,以及华西列夫斯基讨论后,于5时30分向斯大林提供了报告:他预计德军将从南面的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地区和北面的奥廖尔地区,迂回并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并利用这次战役的结果,向莫斯科发动进攻。为此,德国人可能动用15-16个装甲师,2500辆坦克。有鉴于此,朱可夫表示不赞成先发制人的进攻,而主张以坚强的防御消耗德军的力量,然后再以预备队发动全面反攻。
这份报告对斯大林触动颇大,他在4月10日要求总参和中央、沃罗涅日方面军参与讨论。4月10日和12 日,中央方面军参谋长马里宁中将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分别送交了他们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们都预计德军的攻势将指向库尔斯克突出部,进攻日期为5月初或者下旬。
为此,需要尽快在受威胁的战线后方建立强大预备队。
4月11日晚,朱可夫回到莫斯科。第二天一整天,他都在与华西列夫斯基及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商讨。三个人取得了一致意见:德军企图吃掉库尔斯克突出部。
1943年4月12日晚,斯大林召见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安东诺夫,并以朱可夫所谓“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听取了汇报,最后决心采纳朱可夫的计划。此前情报部门关于德军进攻计划的情报,可能也是促使斯大林下定决心的动力之一。不过,斯大林依然要求防止德军向东北进攻以包围莫期科的可能。他同时要求,一旦德国人近期不向库尔斯克发动进攻,红军就应该主动出击。
此后,苏联人就将1943年夏季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