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九、硝烟散尽风云永驻——边防炮台

  这些血泪斑斑的边防炮台大概是最令中国人伤心的历史遗址了。从珠江口的虎门炮台到长江的焦山炮台,从抗击入侵白俄的东北靖边营炮台到誓死抗英的西藏江孜宗山炮台,千里海疆,万里边防,数百炮台,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忠臣烈士浴血疆场,直至奋战到最后一人,谱写了我国近代史上一首首无比惨烈的爱国之歌。

  妄自尊大,言必王朝,百年闭关,落后腐败的晚清,在列强野蛮侵略面前自然是被动挨打,早就落伍于世;而昏君王公的首鼠两端和贪官污吏的颟顸怯弱,更加速了失败的到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竟然在中国的大地上争夺殖民地,打起狗咬狗的战争,旅顺口望台山炮台就是日俄野蛮侵略中国的耻辱柱。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弥漫的硝烟早已散尽,然而,国耻难忘。今天,那一座座古炮台,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一幕幕令人深省的中国近代史。

  €€金锁铜关虎头门

  翻开中国血泪交加的近代史,首先映入眼帘的应是虎门要塞。

  虎门,在广东珠江出海口的穿鼻洋,古称虎头门,属现东莞市,以洋上有大虎岛、小虎岛而得名。明永乐年间,虎门就建有营垒,派兵驻防,称虎门砦。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即建有炮台。鸦片战争前夕,为巩固海防,抵御外侮,清朝爱国官员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整饬军力,充备虎门要塞,在虎门两岸及海口岛峡布防,修筑沙角、威远、靖远、镇远、横档、南山等炮台11座。每座炮台上还都建有官兵住房、药局及神堂,重新设置大炮400多门,光是进口的大炮就达300多门,共设三重门户。

  沙角炮台在虎门海口东侧沙角山,与大角炮台东西斜峙形成虎门海防第一重门户。沙角炮台建成后不久改为信号台,凡外国船只入境,必先停泊沙角大洋面外,候我水师检查印凭。获准后,沙角炮台即放信号炮一响,官兵各就位监视来船过境,如有不法船只进境,则放空炮一响,命船停泊,听候检查,如违命则打炮一发示警,再违则瞄准开炮,并知会各有关炮台备战或参战。靖远炮台在虎门威远岛中的镇远和威远炮台之间,和镇远、威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形,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总督邓廷桢、提督关天培为加强虎门要塞的防御而建。全台可安放大炮60门,两侧分别建有城门及望楼,是虎门诸炮台中最坚固、火力最强的一座。加上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各40门大炮,就有140门大炮,再加上南山、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可达二百多门大炮,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金锁铜关”的坚固阵地,使敌船进则为关合的排链所阻,退则为风向水向所不容。而且炮台间火力交织以控制洋面,使敌船犹如鳖入瓮中,从而形成了当时虎门要塞最主要的防护体系。

  1840年前后,英国侵略军多次进攻虎门要塞遭到清军顽强炮击。当年,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将领在虎门各炮台重新布置的这几百门大炮,曾给予侵略军以重创,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胜利。

  沙角之战和虎门之战后,清廷屈膝投降,罢免了林则徐,裁减兵船,遣散水勇,拆除封江铁链。然虎门守军仍英勇抗敌,1841年1月,英军2000多人在义律率领下再度侵犯虎门,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400官兵在后无援兵的情况下,抗击英军2000多人的侵犯,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虎门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过先辈的热血,都书写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史诗。今天,海内外游客在虎门仍能观看到沙角、威远等炮台,也能凭吊关天培、林则徐等先人的伟迹。每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都唤起人们对当年“金锁铜关”的追忆,唤起人们爱国主义的情思。

  €€海疆万里古炮台

  祖国的万里海疆除了最著名的虎门炮台之外,今天仍可寻找到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古炮台遗址,它们也有着爱国军民当年抗击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广州东部黄埔附近的鱼珠岗有鱼珠、乌涌等炮台,当年英侵略军在此登陆,总兵祥福率领清军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四方炮台在广州越秀山翻龙岗顶,鸦片战争爆发后,炮台被侵略者占领,以此设立司令部。1841年5月底,三元里武装群众包围四方炮台,断绝敌人粮弹供应,惜被卖国贼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强迫群众散去,使英侵略军得以逃命。

  深圳赤湾和南头等四座炮台在抗击英国侵略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一座通高8.91米的四层瞭望塔,至今仍傲然雄踞在波涛滚滚的南海之滨,它是珠海炮台山炮台抗击侵略者的象征。

  汕头崎碌炮台系用大石块和贝灰筑成,故称石炮台,是一座独具一格的双层炮台。平面圆形,占地1.0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极为壮观。

  福州马尾地区形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戚继光、林则徐等曾先后在此修筑了一批炮台。各山顶炮台与山边前沿炮台均有隧道相通。中法马江战役时,法军曾在此遭受重创。

  安平大炮台和狮球岭炮台都是台湾的著名炮台,分别位于台南和台北。安平大炮台位于台湾台南市西部的安平古堡南边1公里许,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督办军事时始建,光绪元年(1875)竣工。炮台为方形,置炮十三门。城外有壕,城内建粮房、兵房、伙房、火药库等,可驻兵1500人。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派舰至此,企图登陆,南澳镇总兵刘永福曾在此炮击日舰。台湾义军凭此处炮台城池,多次击退日军,坚守四个月之久。炮台城门表额为“亿载金城”四字,与安平古堡同为台湾著名古迹。

  基隆市南端的狮球岭,是抗法战争的古战场。1884年,法国舰队进攻基隆,淮军名将刘铭传任福建巡抚兼督办台湾防务。全台军民同心同德,并肩作战,人民踊跃捐银献金,组织民团。其中彰化的林朝栋自备粮饷,募得义勇500名防守狮球岭,多次击退法军的进犯,台北得以保全。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割让台湾,使台北府城失去了狮球岭这一天然屏障,被日军得以顺利占领基隆、台北。现狮球岭炮台遗迹犹在。

  浙东龙湾炮台与镇瓯炮台扼守东瓯大门。镇海口海防诸炮台也在抗倭及抗击英法联军侵略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胡里山长列炮台

  在福建厦门岛南部海滨有一座长方形城堡,用花岗岩石块砌就城垛、城墙。城堡两侧,有一条100多米长的“榕林古道”,石阶石坪两侧,各整齐地排列着11株直耸云霄的老榕树,这里就是著名的胡里山炮台。

  160多年前,胡里山就有了炮台。鸦片战争时期,邓廷桢等人在炮台一带筑起一道石壁,全长1667米,安炮100门,石壁后建兵房,用来防御英国侵略者,英国人称它为“长列炮台”。1841年8月5日,英国炮舰进攻厦门,清军守兵在此与英军展开激战,由于众寡悬殊,防线终被突破,厦门随之陷落。英国侵略军登陆后,把炮台摧毁,将大炮全部推入海中。光绪十七年(1891),清政府又选择厦门市东南曾厝垵附近胡里山建筑炮台,占地1.3万平方米,历时五年建成。炮台装备着两门主炮,分东西炮台,另有两门副炮安放两侧。炮台用乌樟树汁和石灰、糯米拌泥沙筑成,甚为坚固。前临大海,视野宽阔,金门县的大担、二担诸岛尽在眼底。隔海与屿仔尾的炮台相为犄角,控制着整个厦门港口,为海防要塞所在。

  在东西炮台之间,有隧道相通,中段有地洞作弹药库。隧道东西出口处,连着东西两座兵营。南半部5000平方米,从震威、奋武两门进去;北半部为园林、堞楼、山岩、仓库等,墙堡雉堞兵舍保存完好。东城门到震威门之间,有两株古榕,从石壁间破隙而出,凌空而上,盘根错节,煞是好看。台前玉沙卷浪,四周树木葱茏,荻苇萧疏,风景壮丽。西炮台的主炮于1958年被拆走,东炮台内完整保存巨炮一尊,炮口内径28厘米,炮身长13.96米,射程1.6万米,重59888公斤,比俄国克里姆林宫城墙上的“世界炮王”还重20吨。胡里山炮台是岸炮最大、存留古炮最多、设施最完整的一座海防要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流砥柱数焦山

  江苏镇江焦山,古为长江入海口,耸峙于城北长江之中,屹立江心,中分二水,崖陡壁削,危峰兀立,颇具中流砥柱之势。焦山之所以被称为中流砥柱,除去它的自然形势外,还包含着它曾经在军事上起过的作用。现焦山东麓,尚保存着一组古炮台,那是清王朝于1840年建立的。1842年7月15日,英军舰弗莱洁森号向焦山侦察时,遭到焦山和东码头炮台守军的轰击。1842年7月21日,英国军舰侵入长江,迫胁南京,焦山、圌山守军奋起抗击,致使侵略军遭到惨重损失。恩格斯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驻防骑兵虽然不通兵法,可并不缺乏勇气和锐气。这些驻防骑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多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军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当年镇江军民与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的情形,由此可见。

  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焦山和象山炮台。焦山8座,象山11座,与圌山12座炮台构成犄角之势。至光绪六年(1880)又改建为明台,并在山顶建明台一座。炮垒呈椭圆形,最长处为77米,最宽处为55米,由8个炮台连接而成;以条石为基,然后用三合土拌以糯米汁分层浇灌夯筑而成,里外墙均涂有一层沥青保护色。焦山顶快炮台居高临下,可四面旋击,射程可达4公里,并与象山东合山顶的快炮台形成交叉火力。焦山炮台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现已整修并对游客开放。

  €€大沽口神威将军

  明朝末年,明政府为了防御关外清军入侵,在天津卫城四周水陆交通要冲修筑了七座炮台。这七座炮台皆绕天津城,故称“七台环向”,为清时天津八景之一。

  大沽炮台即海门要塞,在天津市区东南60公里大沽南岸海河入海口,因两岸陡峭,壁立对峙如门,故称“海门”。大沽炮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津门之屏”,北国海防要隘,创自明代,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大沽口有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两座),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其周围浚濠筑垣,设置木栅,每台放大炮三尊,另于后墙营门建小炮台二十五座。清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又主持加固炮台,并增筑平炮台三座。

  1858年5月,英法舰队进犯天津,在大沽口,被击沉舢板4只,死近百人,炮舰“霰弹”号受重创。然清庭直隶总督谭廷襄、布政使钱炘和却临阵逃脱,致使士气大挫,大沽口炮台终被攻陷。翌年6月25日,英、法、美军舰再次进犯大沽口炮台,提督史荣椿指挥还击,重创英法舰队,击沉4艘,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贺布等军官23人,侵略军死伤共464人,这是清朝反击外侵最大的海防胜利。1860年,英法联军25000人由天津北塘登陆,攻陷大沽炮台。大沽炮台仅有南岸“海”字台保存尚好,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重要遗址之一。

  €€靖边营勇抗沙俄

  靖边营在黑龙江依兰县城东15公里的松花江南岸,是清光绪年间中国人民抗击沙俄入侵的江防军事要塞。光绪六年(1880)五月,清政府在巴彦哈达设“绥字一军”,建营五座,称靖边后路营,俗称靖边营。驻扎兵勇2500余人。光绪九年(1883),清政府在靖边营东北1.5公里的松花江畔,修筑巴彦嗵炮台一座,安铜炮5门,炮台两侧设大小火药库6座,兵房10间。同年,在松花江与巴彦嗵之间,安设拦江大铁索,右岸台地设护江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靖边营清军和当地人民曾三次沉重打击沙俄侵略军,击毙沙俄上校军官,击毁和击沉沙俄齐必斯号、奥德萨号等船舰。现靖边营遗址犹存,每座营址呈正方形,边长1000米,高约3米,用石灰沙浆夯筑营墙。营房四大哨所分别设于东、南、西三面山头,形成居高临下,四面合围之势。当年的拦河大铁索和柱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大三巴和枷思栏

  澳门半岛前后左右的丘陵上,几乎都有葡萄牙人留下的炮台,如大三巴炮台、枷思栏炮台、松山炮台、西望洋山炮台、妈阁炮台、望厦炮台、凼仔炮台等,以澳门之小反显其炮台之多。其中最大、最有名的,自然要数大三巴炮台。大三巴炮台又称大炮台,坐落于市区中央柿山之巅,与大三巴牌坊相邻,原是圣保禄教堂的祀天祭台,从大三巴牌坊往右上方登高即到。大三巴炮台始建于1616年,当时葡萄牙人为防止荷兰人染指澳门,率先在澳门各个山头构筑小炮台,并在半岛中心修筑大炮台。大炮台呈正方形,占地甚广,围有坚厚的石墙,貌似欧洲古堡,气势雄壮。1622年,荷兰13艘舰只1300名士兵组成的舰队袭澳。当舰船进入炮火射程时,即遭驻澳葡兵炮火猛烈攻击,顿时仓惶而逃。现炮台上保留了多门巨形铸铁古炮,排列于炮台入口及正面一侧。

  枷思栏炮台因筑于枷思栏兵营而得名,它的另一个名字是圣方济炮台。枷思栏兵营位于南湾东端的松山山嘴,山势险要,葡萄牙人早年曾在这里兴建炮台,修筑防御工事,但规模不大。1622年,葡萄牙人强令被俘的荷兰战俘扩建炮台,遂成今日之规模。炮台台墙高约6.7米,宽约66.7米,置大炮10门,镇守海口。石墙用巨石修筑,异常坚固。300多年来虽经多次修缮,但至今依然坚挺雄伟。

  €€侵略铁证二杆炮

  望台山“二杆炮”是强盗丢弃的屠刀,位于旅顺市区的东北,它是旅顺口形势险要的军事基地,也曾是日俄战争双方战斗最激烈的战场。因山上的炮台至今留下了两杆沙俄彼得堡奥布哈夫兵工厂制造的152毫米口径的大炮,故又被称为“二杆炮山”。这二杆炮是当年日俄双方饱狗和饿狗之争的历史见证。1897年末,沙俄海军开进旅顺后,为了达到永久霸占的目的,开始在旅顺口大规模修筑军事防御工事。从1900年开始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常年征用中国劳工6万余人,修筑各种堡垒40余座,炮台90余座,配备各种大炮646门,并修筑了许多仓库,贮备了各种口径的炮弹27万发,以及可供俄军半年所需的粮油和食品。俄军据此吹嘘说“旅顺口是一座坚如钢铁的军事要塞。”

  1904年6月6日,日本陆军开始围攻旅顺口,经过数月的激战,双方争夺的焦点最后落到望台山炮台。1905年元旦,日军兵分三路,围攻望台山炮台,俄军终不敌日军强大的攻势,举起白旗。

  日俄战争结束之后,在望台山炮台留下了俄军投降时丢弃的两杆主炮。据历史资料记载,这两杆炮是俄军为了加强望台山的防御力量,特意从太平洋号巡洋舰上拆下来的。这两门炮的炮管炮身特长,射程极远,且弹道低伸,俯仰自如;炮筒可左右回旋,并装有方向机和瞄准器,这在当时属于第一流的攻击炮。如今,这两杆俄国制造的洋炮,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依然蜷缩在望台山上。它是强盗丢弃的屠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又一个铁证。

  €€革命起义与炮台

  近代史上还有一些炮台与革命起义有关,如三炮台、黄山炮台等遗址。

  右辅山三炮台为镇南关起义旧址,位于广西友谊关右侧右辅山(友谊关旧称镇南关)。炮台是清边防提督苏元春于1887—1892年修建的,分镇南、镇中、镇北三台,砖石砌成,内为拱顶溶洞,分上中下三层和前后厅、库房、通道等。炮台安装大炮7门,三炮台互为犄角,海拔590米,四面陡壁,居高临下,形势雄伟。1907年12月,孙中山派黄明堂、关仁甫到镇南关策划起义,联络清军做内应,占领右辅山三炮台。

  清军陆荣廷率4000多人向右辅山反扑,起义军扼守炮台奋战七昼夜,毙伤清兵200余人,但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被迫撤退。

  黄山是位于江苏江阴市澄江镇北,是突出于长江江心的一座小山。黄山地势险要,是控制外船进入长江的咽喉门户,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据《江阴县志》记载,早在2500年前,吴国就在黄山的中峰——席帽峰,筑有烽火台和石室,以后历代在此都驻有重兵。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军在此修筑炮台,置炮数十尊以抗倭。清道光年间(1821—1850),扩充明炮台,增设新炮台;同治、光绪年间(1857—1908),又大规模扩建。现炮台遗址犹存。

  1912年秋,孙中山先生乘“联鲸”舰来江阴视察黄山炮台,下令拨款将土炮台逐步改建成钢筋水泥的洋炮台,正式命名江阴黄山为军事要塞。1949年4月22日,驻守黄山炮台的国民党军起义,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大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更使黄山炮台名扬天下。现共有鹅山、西山、西山坡、馒头山、东山顶、东山坡以及黄山主峰一号至五号炮台共13个。如今黄山山湾的炮堤,山顶的炮台、明壕、暗堡、哨所、弹库依然存在。出土的两门“耀威大将军”万斤铁炮已重新架设在原炮位之上,重现黄山炮台昔日的雄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