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

  在新平洋与“钦迪特”会合等待出击的短暂时间里,高军武太想和已经分别近两个月的萧玉见上一面,可是,等他驾车到师部政治科一打听,“飞鹰”剧团早已化整为零,深入到前沿阵地进行火线鼓动去了。

  随着美国工兵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新平洋,仅仅过了一周,5座大型机场奇迹般突现世人眼底,山区坝子新平洋转眼间变成一座喧闹的空军基地。笔直的飞机跑道横贯南北,无数座油库、仓库、飞机库、营房和高射炮阵地密密麻麻布满新平洋四周。

  1943年12月29日,一架连着一架的大型运输机降落到了新平洋飞机场。史迪威率领114团攻克于邦之后来到新平洋,将中国驻印军的前进基地设在了这里。他不顾旅途的劳累,立即召集指挥部全体参谋开会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部署战斗任务。

  在会上,高军武生平第一次大开了眼界,想不到“乔大叔”把反攻缅北这一连串揭幕战,导演得别开生面,精彩纷呈!

  很早以前,高军武便从徐小冬口中知道,史迪威在前一年缅甸大败两月后,就制订了一个收复缅甸的战略计划,军方给这项计划取名代号为“人猿泰山”。“人猿泰山”原是一部30年代风靡美国的传奇电影,讲述一个被黑猩猩抢走的小男孩如何在原始森林里长大,并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代号意味着未来在缅甸进行的将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原始丛林战争。

  “人猿泰山”包括两个规模宏大的战略设想:

  一、X军(中国驻印军)以收复缅甸北部为目的,与Y军(中国远征军)收复怒江西岸的战争同时进行,最终全面收复缅甸。

  二、随着X军推进,届时将有一支庞大的筑路兵团将一条柏油公路从印度的利多一直修到缅甸的密支那,最后重接上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新修的这一条公路全长700英里,途经许多高山大河和原始森林。同时还将铺设一条大口径输油管道从印度加尔各答直到中国昆明,预计总长度为2000英里。“人猿泰山”计划的实现将打破日本对中国的全面封锁,把中国大后方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紧紧连接在一起。制订这个计划的着眼点出于对战争还将持续5年以上这一基本战略估计。罗斯福总统亲自批准了这个计划。

  “人猿泰山”计划中,以印度东部重镇英帕尔为前进基地,中美英联合兵团(英军3师、美军1师、华军2师)将由英帕尔出发进入缅甸,从霍马林、锡当、加里瓦强渡钦敦江,进攻曼德勒,与从云南出发的中国远征军会师后成扇形展开,取道南下,与由仰光登陆及由阿恰布东进之英军相聚,光复全缅甸,并挥师东进,攻占泰国和印度支那,达于沿海结束。

  这条由英帕尔进攻曼德勒的作战路线,既占地形、交通的有利条件,又便于后方补给、空中支援,可以充分发挥盟军的火力和机动性的优势,且可一举切断日军的交通线,易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日军之效。中国军队付出的代价也相应会小得多。

  但是,正如同史迪威的政治顾问戴维斯于1942年7月31日写给史迪威的信中所说的那样,“英国无意在近期收复缅甸,却热衷于进攻苏门答腊,反攻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作战,并且将尽一切办法阻挠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

  史迪威的“人猿泰山”果然遭到了英国人的强烈反对,在美国的压力影响之下,英国人最终不得不作出让步,但对“人猿泰山”计划中的进攻路线进行了改变,决定让史迪威带着中国驻印军去攀越被称为“死亡之路”的野人山,并且只以夺取密支那、八莫为作战目标,把反攻缅甸的作战局限于缅北一隅,连美国人坚持要修建铺设的中印公路和输油管道,也限制在利多、新平洋、胡康河谷、孟拱、密支那、八莫、南坎、畹町一线。

  英国人处心积虑,防患于未然,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严防中国的势力随着军队的胜利挺进而深入到缅甸腹地。

  英国人给中国驻印军规定的这条作战路线,沿途全是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蛇兽蚂蟥遍地肆虐,河流纵横,崎岖无径。雨季来临,顿成泽国,使敌易守而我难攻。中国驻印军不但运输补给困难,部队运动也必须披荆斩棘,开路前行。更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空军、坦克、大炮的发挥也会受到很大限制,造成日军一人守隘,中国军队千人难过的局面。这样一来,将会使中国军队经常处于临绝又攻天险的困境,从而招致较大的伤亡,延缓歼灭日军、打通中印公路的进程。

  这样的变更也同时给英国人自己带来了灾难,由于增加了中国驻印军的作战难度,使得日军能够调集兵力,突击印度的英帕尔和科希马,给了斯利姆将军指挥的英军第14集团军以沉重的打击。

  幸亏史迪威坚持己见,没有理会英国人那一套,率领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发动猛烈坚决的进攻,全歼了日军第18师团,并及时派精锐增援英帕尔,才使英军转危为安。但是整个印度和伦敦,却已饱受虚惊。

  10月初,史迪威精心策定的战役计划排除了种种阻力和干扰,终于开始实施。

  面对着英国人制造出的种种困难,关于中国驻印军的进攻目标和作战计划,史迪威早已成竹在胸。他准备率领部队从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大龙河以西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后向八莫方向发展进攻,与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会师,打通中印公路。

  事实上,早在盟军参谋长会议批准“人猿泰山”计划之前,史迪威为掩护中印公路的修建,早已派出新38师114团进入缅甸境内展开行动。

  当时,日军第18师团主力尚在瓦鲁班以东至密支那地区,印缅边境仅有日军少数守备部队。他们沿着上一年杜聿明的第5军和英印难民撤往利多时所走的一些小路行进。一路上,他们看到了一年前从缅甸逃往印度的第5军弟兄和难民所遭受的重大伤亡的惨剧。水坑和野营地附近散布着成千上万的骨骸。陡峭的山间斜坡之间,在以前英国人修建后来已经荒废的公路两旁,随处可见锈迹斑斑的坦克、装甲车和大卡车,它们全都是一年前被丢弃在路边的。

  如今,复仇之师卷土重来,枪刺林立,尘土飞扬,战车咆哮,铁骑怒吼,气势汹汹地越过了印缅边境线。

  这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中国军队,这是一群沉睡了多时的雄狮恶虎,他们仰天长啸着,急不可耐地扑向了印缅边境另一边的日本人。

  然而,史迪威却清楚,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驻印军虽然经过蓝姆伽整训,全部换上了美式装备,火力和机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军队毕竟从未主动对日军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缺乏这方面的作战经验。

  目前可以投入反攻作战的部队,只有新38师和新22师,兵力仅35000人。不久前从国内空运来的新30师,眼下仍留在蓝姆伽换装和突击训练,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赴前线。而蒋介石答应的第50师,尚在国内集中,很可能已经赶不上这次反攻缅北的战役了。右翼英帕尔的英军,虽然集结了第14军和第15军共6个师,但何时能够发起进攻,还不清楚。云南的中国远征军的11个师,蒋介石已明确表态,只要英国海军不在缅甸南部登陆,他就绝对不允许这些部队入缅作战。驻印军的缅北大反攻,可以说是孤军奋战,兵力上对日军并无优势。

  当面之敌日军第18师团,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日本军队的骄傲。该师团有32000人,它的前身为著名的“米久留师团”,官兵全部由北九州矿工组成,作战凶猛,纪律严明。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该师团在中国战场曾经创造过赫赫“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就是由该师团发动的。此后又接连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攻占广州。1939年在广西钦州登陆,投入进攻南宁的作战。1940年,它被调往南洋地区专门进行丛林作战的特别训练。于1941年占越南、进泰国、横扫马来西亚。翌年2月,第18师团又骑着自行车横扫新加坡,打得英国人落花流水,战场俘获英军5万余人,迫使帕西瓦尔中将最终率领85000名英军缴械投降,自己的损失仅仅为100余人!

  第18师团也因此旷世奇功而被天皇授予“菊兵团”的称号,而菊花,正是日本皇家的标志,这在日本军队里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此役也震动英伦三岛,连痛心疾首的丘吉尔首相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确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随后,第18师团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使其获得了“丛林作战之王”的美称。以喜欢冒险和喜欢女人闻名的原任师团长牟田口廉也已升任缅甸方面军第15军司令官,现任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任日军大本营作战部部长,是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指挥官。

  尽管如此,主帅史迪威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必须打赢这一仗,因为这不仅可以打通中印公路,增加对华援助;而且可以有力地证明他的观点:只要加强整训,更新装备,实施正确指挥,中国军队完全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他认为,如果能让蒋介石对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力刮目相看,或许能促使他在今后整编中国军队、进行军事改革方面,采取积极一些的态度。

  进入10月,雨季已过,公路逼近野人山和胡康河谷,史迪威发出了向野人山进攻的号令。

  按照史迪威进攻胡康河谷的战略设想,首期作战任务的重点是夺取新平洋,然后在新平洋抢修第一个盟军空军基地。史迪威把这个基地称为“东南亚盟军在缅甸的第一滩头阵地”。他决心打败日寇空军把制空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一次沉痛的教训,就是南缅最大的飞机场马圭机场被日寇夺占,炸毁了英军绝大部分飞机,同时也控制了缅甸的制空权。

  此后日机可以到处狂轰滥炸并协助陆军作战。空军虽然不可能独自斩关夺地,但却可以陆空联合或海陆空联合作战,协助陆军或海军取得胜利。

  自从日军夺取密支那机场后,飞机经常从那里起飞阻截盟军飞机飞越“驼峰”,截断中国与世界唯一的通道,并且任意轰炸滇西及附近的城镇,协助日本陆军作战。因此要想尽快打败日军,就必须首先争夺制空权,由眼下的被动转为主动。

  史迪威的眼睛盯住了新平洋。

  选择新平洋有其地理和战略的重大意义,胡康河谷是新平洋盆地和打洛盆地的总称,南面入口就是孟拱。当年杜聿明不听史迪威指挥,不向印度转移却稀里糊涂地一头钻进了胡康河谷。日寇立即封锁了孟拱,也就是堵住了胡康河谷的南面口子,杜聿明带领的数万大军如同被装进了黄眉老怪的布口袋里,左冲右突也出不来了。而新平洋是日寇北逃的出口,如果开始一举夺取了新平洋,就封住了日寇北逃的口子。以此为前进基地就可以俯瞰胡康河谷而得以长驱直下。

  新平洋城郭一弯河水款款流过,河岸连着一大片空旷的平坝,向着四周的群山铺展开去,在这里修机场,真是天造地设的好地方。

  在连续几天时间里,中国驻印军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利多镇出发,沿大奈河谷向西,翻过那加山脉后不出一两天,便进入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和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脉,这条路线恰好是一年前雨季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的撤退之路。

  在河谷两旁的树林里,山坡上,还有水洼和沟渠里,到处都能看见一具具遇难者的骸骨,这些不幸的死者经过漫长的雨季,早被毒虫猛兽噬空食尽,变成一堆堆支离破碎的白骨,令人惨不忍睹。白天,蚂蟥在水坑里翻涌,乌鸦在头顶盘旋;入夜,山坡树丛到处都闪动着饿狼鬼火幽幽的绿眼睛。这一切阴风惨惨的景象无疑都将重新唤醒中国官兵对那场大失败的惨痛记忆。

  战争是这样一种对抗:不仅比较物质,更比较意志和精神,胜负则取决于两者之和。尽管中国官兵提高了作战技能,装备了比日本人更先进更强大的作战武器,但是他们缺少胜利的鼓舞。

  因此,他们一定要创造一项打败日军的战争奇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每一位中国驻印军官兵都已经把史迪威将军下达的命令倒背如流并且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必胜的信心:“中国驻印军将士们,你们即将开始伟大的十字军征战。为此我们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艰苦准备。现在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看着你们,祝你们旗开得胜。让我们共同祈祷,愿万能的上帝赐福于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

  山谷里,大军沉默行进。骡马嘶鸣,枪刺林立;山林无语,战云逼近。

  战争将以严厉无情的法则检验每一个军人的胆量和质量,并决定他们以及他们的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按照总指挥部作战意图,孙立人率新38师冲杀在前,廖耀湘率新22师随后跟进。预计孙立人将在新平洋、达罗与日军主力打一场关键性的恶仗。史迪威给他们的命令只有短短8个字,那就是:只许打胜,不许失败。

  否则,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支10万人的筑路大队将失去屏护,而盟军的庞大战略计划也将因此夭折。

  新38师越过印缅边境,和盘踞在胡康河谷的日军第18师团血战一个多月后,终于突进了野人山。敌人沿途阻击,勇猛顽强,他们把哨卡设在大树上,把据点修在河谷两侧的山崖上。占尽了地利。

  但此时的中国军队早已与一年前兵败缅甸的中国军队今非昔比。尖兵发现日军后,即用火焰喷射器或火箭筒一一拔除,时常搞得日本兵浑身着火,发出凄厉的惨叫,从空中坠入林中或谷底。遇到日本人设在密林中的坚固防御工事或碉堡,一般先用各种火炮进行猛射,把周围的森林炸得枝叶尽秃,使日军阵地完全暴露,再用火箭筒、喷火器、机枪和枪榴弹猛射、猛打,直至把对方工事和碉堡完全摧毁。

  战斗激烈时,“飞鹰”剧团也顾不得演出了,团员们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到阵地上展开宣传鼓动工作。他们在林中树干上,山崖石壁上,写上各种鼓动口号:“野人山,我们回来了!”“打回祖国去,祖国在召唤我们!”“为死去的远征军战友报仇!”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精神武器的作用绝不亚于战士们手中的枪支。

  战场上出现了一幅奇异的景致,中国军队在前面与日本人打得炮火连天,美国工兵和印度民工紧随其后亦步亦趋,不分白天黑夜地抢修公路,铺设输油管道。野人山中片刻不停地发出天崩地裂般的巨响,大炮的轰击声,山石的爆破声,起重机声,还有各种开山机、挖掘机、碎石机、平路机、排水机也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混糅着无数抬石运土的民工“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这肯定是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一块土地一滴血,一寸公路一滴汗,在血与汗的交相流淌中,中印公路在这荒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一寸一寸从印度向着中国的南大门畹町延伸!

  新平洋扼胡康河谷出口,为驻印军入缅必经之地,由日军从密支那增派上来的第18师团第56联队二大队驻守。10月20日上午11时,前哨战在新平洋以西无名高地打响。新38师一个搜索连在行进途中与日军一个大队猝然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同时向对方开火射击。

  按照以往的战场经验,日军一个大队(营)的战斗力往往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队的一个团。河南战役,日军曾经创下一个机动大队击溃汤恩伯一个师的惊人的纪录。因此战斗一开始,日军并没有把区区一个连的中国兵放在眼里,他们还是按照老一套战术,依仗人多,三面包抄,连连向中国军队占据的无名高地发动猛攻。

  但是这次他们没能如愿,因为他们遇到的是中国最精锐的新式部队。

  搜索连是新38师的开路先锋,是一个大型连队,全连兵员332人,配备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3门,轻重机枪35挺,战防枪和火焰喷射器20具。

  士兵装备的是清一色汤姆森冲锋枪。

  战斗一打响,搜索连即沉着应战,将敌人放入射程内,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予以杀伤。当日军士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扑上来的时候,冰雹般的迫击炮弹便劈头盖脑地砸下来,暴雨般的机枪子弹始终构成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气焰嚣张的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好像割禾一样纷纷栽倒在地。轮到中国军人反冲锋时,头戴钢盔的中国士兵更是个个争先,勇不可当。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动武器近战的长处,把密集的子弹泼水般扫向敌人。

  尽管日本士兵受过严格的射击、刺杀和肉搏训练,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但是他们手中的老式步枪毕竟敌不过自动武器的威力,中国人不待靠近就把他们打得血肉横飞,浑身都是窟窿。

  激战持续到中午2时,日军渐渐不支。下午,另一连中国士兵及时赶到,两路一齐夹攻,日军仓皇败退,丢弃200多具尸体和许多枪支弹药。

  前哨战初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次创造对日军以少胜多的奇迹。

  高军武在史迪威的指挥部碰上了前来参加军事会议的赵狄和李鸿两位团长。彼此早已算得是生死之交了,一见面就亲热地拿萧玉和高军武开玩笑,嚷嚷着几时吃他们的喜糖。

  高军武则忙着向他打听萧玉的去向。

  李鸿大包大揽地说:“这事还不简单,不在38师,就在廖耀湘的22师,反正拉上来打仗的就这两支中国军队。咱们当兵的也有七情六欲,也重亲情嘛,萧玉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一会儿我见了廖耀湘、陈鸣人的面,托他们回到阵地上,也打电话帮着找找,找着就立刻派人给你老弟送回来。大家都是好弟兄,说啥也得帮你们见上一面嘛。”

  得以在此次会议上重逢的朋友还有迪克·杨中校。此刻,出现在高军武面前的迪克·杨两眼布满红丝,显出一副精力严重透支的模样。高军武问后方知,他指挥的美军战略服务部101特遣突击队里的缅籍特情队员早已携带特情机潜入敌后,他和几名助手每天24小时守在情报室的几部电台旁边,聆听着遍布在野人山各处的特情人员来自远方的呼叫,然后在最短的时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情报呈送到史迪威的桌上。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史迪威对他的前敌指挥官孙立人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并重点让他在会上给大家讲一讲。

  的确如此,在此前或是以后的反攻缅北整个作战过程中,孙立人制订的迂回战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孙立人在介绍森林战术时认为:森林战攻击最有效的办法,即用适当兵力从正面攻击,吸引敌人,再以主力从森林中另辟蹊径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先截断敌后方联络补给线,阻止敌后方部队增援,然后对正面之敌施行包围夹击,便很容易收歼灭战的效果,即孙子所说的“以正合,以奇胜”,迂回穿插便是以奇兵制胜。

  听完孙立人和廖耀湘两位将军和迪克·杨向史迪威的汇报,高军武对眼下战役的全局态势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时,孙立人的新38师正从于邦地区向太白伽攻击前进,廖耀湘的新22师的先头部队第65团已进至加迈一带。连遭败绩的日军第18师团55、56联队已退守达罗至太白伽一线。这里是胡康河谷中一块少有的平缓地带,大奈河曲折蜿蜒横贯其间,日军在河对岸凭借突起的山地和热带丛林构筑阵地,以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其主力部署在太白伽一带,企图乘驻印军发动攻击、兵力分散之机,从右翼实施反击。

  史迪威听完汇报后,当下决定,以新38师第113团向太白伽日军第56联队之左翼攻击;第114团为主要突击方向,进攻太白伽敌之右翼,并切断日军第55联队与第56联队之间的联系;以第112团为穿插部队,翻越太白伽以北山地,插向日军左侧后,阻断日军退路;另以新22师第65团攻击达罗之敌。

  孙立人与廖耀湘等中国将领各衔军令,立即重返前线,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进攻。

  继续和史迪威一起留在作战室长桌边的是高军武中校和温盖特准将,还有一位,就是史迪威的情报官迪克·杨中校。

  他们均担负着深入敌后,担当奇兵的重要任务,需要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去完成的任务是唯一的:救出瓦鲁班战俘营里的盟军战俘和侨民。

  秘密深入到日军的心脏,实施一场掏心挖肝的战斗,对久经考验的突击队员们来说,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眼下高军武与温盖特考虑的不是突击队员们的危险,在当上突击队员第一天起,每一个战士便清楚地知道自己从事的职业就已经与死亡相伴。他们唯一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够安全地将几千名战俘和侨民成功地解救出来。

  史迪威首先提出了由温盖特制订,他的幕僚班子修改完善后的作战方案。为确保成功,由一支突击队秘密潜入敌后,接近至瓦鲁班预定潜伏地域后,再用特情机与总指挥部联系。总指挥部收到电报,即派出庞大机群,将另一支突击队运至瓦鲁班预设地域,实施强行空降,目的是吸引敌军的主力,制造混乱。待敌军后方大乱后,潜伏的突击队再对战俘营发起突然袭击。将战俘和侨民解救出营后,随即转往迈立开江,与“克钦救国军”会合,然后等待反攻大军的到来。

  这一修改后的作战方案得到了高军武、温盖特的一致首肯。他俩十分清楚,在此次行动中如果把秘密潜往瓦鲁班的突击队比喻为一把锋利的暗器,那么,突然飞临敌后担任强行空降的突击队无疑是一柄削铁如泥的大刀,他们在将敌人的老巢搅得天翻地覆的同时,必然会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

  正因为如此,史迪威特别强调“担任强行空降的突击队员尤其危险,尤其需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两位突击队主官与史迪威同样都明白,担任强行空降的部队如同引火烧身,且孤军深入,身陷绝境,日军必然会不顾一切地试图将他们歼灭。方案特意作了伤情评估,认为至少会有不下于70%的伤亡出现,而且幸存者需要住院休养二至三个月后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战斗岗位上。而秘密潜往瓦鲁班的突击队则如同剑走偏锋,虽然会历经难以预料的艰险,但伤亡相应会轻得多。

  英军的“天才怪杰”温盖特准将在高军武面前有着老师的至尊地位,行事到底与高军武印象中的其他英军将领有着天壤之别。面对巨大的危险,他显示出了让人感动的骑士风度,主动向史迪威表示,由他的“钦迪特”一部来承担强行空降的任务。用他的话来说,这次行动好比给日本人一个阴阳拳,他的“钦迪特”是阳,高军武的特务大队是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位突击队主官和史迪威一起对战斗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与细节进行了战前分析与预判,并相应地制定了应对方案。

  史迪威对高军武的特务大队的作战特点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和“钦迪特”一样,是作为一支远距离渗透、机动性极强的部队发挥作用的,在作战行动中,他们主要依靠空投来保证装备和物资的补充,他们的风格是对日军的联络线和后方重要机关打掉就跑。

  史迪威决定,中国驻印军从正面发起进攻,吸引日军的主要兵力,他希望“钦迪特”能主动出击,吸引更多的日军戍守部队,掩护高军武的特务大队能顺利地到达潜伏地点“曼哈顿”。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能够迫使田中新一停下来与驻印军决一死战。在这以前,田中一直采取一系列的拖延行动,在驻印军的打击下慢慢退却,而尽量避免与驻印军决战。

  布置完任务,他用蓝幽幽的眼睛注视着高军武,从叼着短烟嘴的嘴里说出一句让高军武心惊肉跳永生难忘的话:“从这一刻开始,中国军队的历史将被改写。高中校,你千万要记住,这不仅是历史赋予你的使命,更是时代赋予你的机遇,好好干吧!”

  史迪威的话,瞬间点燃了高军武的渴望和激情,热血涨红了他的脸膛:“请放心,我和我的优秀的士兵会用行动证明自己。”

  史迪威还把迪克·杨临时派到特务大队担任联络官,这充分地表明了他对救俘行动的重视。

  高军武对迪克·杨印象颇佳,认为他的这位华裔美国朋友是一个浑身散发着坦诚与自信的职业军人。战争爆发之前,迪克·杨是美国政府驻东京大使馆里的一名助理武官,他了解日本人,精通日语,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迪克·杨和他带去的3名助手的任务是加强与特情人员的联络,启动一切敌后抗日力量,给特务大队以帮助,并且及时把特务大队的行踪向总指挥部报告。

  还有更让高军武喜出望外的事。

  第二天下午,高军武和迪克·杨在靶场上看战士们试射美国人刚刚装备给他们的一种新式武器。这洋玩意儿全称为战车防御枪,一个班配备了一挺。美军教官对高军武挑选出来的近百名战防枪手进行了突击训练,让他们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使用要领与方法。靶场上,高军武也亲眼目睹了这种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战防枪本来是美国人研制出来专门对付敌军坦克的,高温弹头在800米内可击穿6厘米厚的装甲钢板,钻入车内爆炸后可炸死乘员,毁坏机件。对付装甲厚度仅为4厘米的日军轻型坦克已是绰绰有余。而且重量还不及一挺重机关枪,一人即可扛着奔跑,转移十分方便。

  在随之而来的实战中,中国人惊喜地发现,战防枪的巨大威力绝非在敌军的战车面前才能显现出来。

  正在这时,一辆敞篷吉普车从新平洋方向直驰而来。

  高军武瞠目结舌,开车的是徐小冬。他风风火火送来的,居然是萧玉和苏桂贞、谢翔三人!

  高军武想萧玉想到命里去了,可身为主官,当着战士们的面,他却不能喜形于色。

  他在徐小冬肩上擂了一拳头:“你这家伙,你到哪儿去把他们挖出来的?”

  徐小冬说:“李鸿受友之托,忠友之事,今天一大早,就派人把萧玉他们从阵地上送了下来。偏偏让我给碰上了。你说,我这老朋友帮了忙倒没落上句好话,冤不冤死了?”

  迪克·杨却没有中国人这般含蓄内向,见了苏桂贞,张开双臂搂进怀里便是一阵狂吻,差点让苏桂贞憋了气,惹出中国士兵们一片笑声。

  谢翔讨好卖乖地乞求道:“高大队长,徐队长已经告诉了我们你们这次去执行什么任务,作为军人,这是一生难得的好机会,求你高抬贵手,让我们也跟着去锻炼锻炼吧!”

  萧玉却故意板着脸说道:“高大队,不要自作多情,我们可不是为私事而来的。我们到你这特务大队来,是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苏团长,把师部政治科的介绍信给他看看。”

  高军武问:“什么重要任务?”

  萧玉道:“这任务是孙长官交给我们‘飞鹰’剧团的,对作战部队进行火线鼓动,激励每一个官兵的作战勇气,并协助卫生兵实施战地救护。自从来到前线以后,我们一直担负的就是这样的任务。你身为一支部队的主官,能说我们的工作不重要?”

  高军武连连点头:“重要,当然重要。”

  苏桂贞也从迪克·杨怀里挣脱出来,说道:“高大队不要麦秆做眼镜,把我们‘飞鹰’剧团的人看得没斤没两的。我必须郑重地提醒你,我们也是经受过严格训练的国军战士,也是到这里来打日本鬼子的!”她扬了扬手中的冲锋枪,“看看,孙长官可没看不起我们,这是他下令发给我们的汤姆森,到了战场上二指头一扣扳机,日本鬼子照样得去见阎王爷。”

  高军武回头一声吩咐:“邹喜子。”

  “到。”邹喜子喜盈盈窜出来。

  “让他们随你的警卫排行动,要丢了他们一根头发,我把你的脑袋拧下来。”

  萧玉叫道:“我抗议!我们不需要特别保护!”

  高军武道:“抗议无效,来到特务大队,一切都得服从命令听指挥。”

  萧玉和苏桂贞挤挤眼,胸脯一挺,举手致礼:“是,长官。”

  高军武很快便知道萧玉和苏桂贞这样的宣传队员并不仅仅是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玩玩花拳绣腿的角色,她们在“战干团”并非是浪费光阴,正如同苏桂贞扬着汤姆森对他嚷嚷的,“我们也是经受过严格训练的国军战士”。

  §§第十四章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