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天籁清音——奉节兴隆洞遗址

  center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代诗人刘长卿

  从巫山溯江而上,在离三峡的起点夔门不远处,就是重庆市奉节县城。奉节地处长江三峡西首和库区腹心,境内既有气势恢弘的世界最大的小寨天坑、狭长幽深的世界最长的天井峡地缝、世界级暗河龙桥河、旖旎秀丽的迷宫河、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等自然景观,也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胜白帝城、刘备托孤的永安宫、诸葛亮的八阵图,瞿塘峡内的摩崖石刻、悬棺群等人文景观。瞿塘峡长仅8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以“雄”著称。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名“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长江辟此一门,浩荡东泻,两岸悬崖峭壁如同刀削斧砍,山高峡窄,仰视碧空,云天一线,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足五十米,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瞿塘峡虽短,却能“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古人形容瞿塘峡“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据传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自称蜀王,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形似白龙,故自称白帝,遂于此建都,并将紫阳城名改为白帝城。现存白帝城乃明、清两代修复遗址。

  奉节是座历史古城,古称夔州,是千百年来文人学士荟萃之地,故素有诗城之称。它经历了西汉公孙述称帝,蜀主刘备托孤,诸葛亮水八阵退敌,唐初李靖压兵荆楚,以及此后无数的铁血将士叱咤疆场的诸多历史风云。许多文人骚客,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浅唱低吟,意气风发,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瞿塘峡口彩云间,白帝城南不可攀。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这是清代诗人傅作辑笔下的瞿塘。“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这是郭沫若眼中的瞿塘。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更是家喻户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在这里留下了意境萧索、孤苦凄寒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奉节,杜甫还留下咏怀诸葛亮的不朽绝句《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奉节奇绝的自然景观、瑰丽的诗词歌赋可谓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谪贬于此或过境的文人骚客们,面对夔门的雄奇、江水的浩荡,很少有不发出慨叹之声的。更何况,这里源远流长的巴、楚文化以及自古就有的浓郁的文风,本身就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和不竭的灵感。

  近年来,在奉节县所取得的考古成果表明,在长江南岸著名风景区“天坑、地缝”附近的兴隆洞古人类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代表了三峡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奉节人(Fengjie M an),在该遗址出土的剑齿象门齿上出现的刻画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有意识的刻画作品,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发现最早的带有原始艺术萌芽色彩的遗存,这对原始艺术的起源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演化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换言之,世界上最原始的人类艺术很可能发源于此。下面,我们对此项重要的考古发现作一简单的介绍。

  奉节兴隆洞古人类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云雾土家族乡兴隆村兴隆洞。该洞位于七曜山西端之山原期夷平面下限,海拔高度11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9毅袁北纬30毅左右。2001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和奉节县文物管理所组建的三峡洞穴考察队,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队长的率领下,根据当地农民王永新提供的重要线索,对重庆市奉节县云雾土家族乡兴隆洞进行了考察和历时近一个月的发掘,发现了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的牙齿化石、石制品和剑齿象牙刻画以及50种哺乳动物化石。

  这里顺便提一下,有媒体认为王永新才是兴隆洞遗址的真正发现者,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学术界在确定一个重要的化石地点、古人类或旧石器遗址的发现者时,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是指首先发现或到达该遗址,或者最先接触到该遗址出土的化石或文化遗物的某个专业人员,因为一般的非专业人员并不具备初步判断一个化石地点、古人类或旧石器遗址的大致时代、性质及价值的基本能力。当然,专业人员在发表相关学术报告和学术文章时,于情于理,都应该提及并对非专业的最初发现者或线索提供者致谢。

  初步研究表明咱28暂:根据在奉节县兴隆洞发掘出土的1枚早期智人右下第三臼齿化石、石器、有人工刻画痕迹的象牙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种类、特点和埋藏状况,说明该洞穴是一处远古人类的居住遗址。通过出土动物群推断和铀系法测定,古人类在该洞穴的生存行为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5-12万年。哺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以小哺乳动物居多,包括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ptera)、啮齿目(Rodentia)、灵长目(Prim ates)、食肉目(Carnivora)、长鼻目(Proboscidea)、奇蹄目(Perissodactyla)和偶蹄目(Artiodacty)等8属,50种。

  发现的20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类型。原料全部为石灰岩,分为硅质灰岩和泥晶灰岩两大类,原坯为河卵石和石灰华断块。砍砸器(13件)是该器类组合的主体,刮削器(4件)处于辅助地位,尖状器只有1件。加工石器的方法为锤击法,大多数标本为单向加工,少量为错向加工。在总体上这批石制品形态不规则,加工简单、粗糙、随意,这与石器原料的影响与制约应有很大的关系。兴隆洞遗址石制品的类型组合、形态特点和毛坯选择显示出中国南方旧石器工业的突出特点。

  在2001-2003年对兴隆洞遗址进行的两次发掘过程中,共出土8枚早期智人牙齿、近30件石制品,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52种。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看起来像早期艺术品的东西,包括一件有清楚的刻画线纹的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的门齿化石,一件被打磨成鸟头形状的钟乳石,以及一件明显打磨过的中部有一圆形孔洞的石哨。对兴隆洞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化石点的调查、发掘和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尚在深入进行中。黄万波先生认为,该遗址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原始艺术品,例如象牙刻画和石哨,经中央美院雕刻系和音乐研究所初步鉴定,它是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最古老的艺术品和乐器。其中的石哨,更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埙的雏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谭明博士在初步研究后认为,兴隆洞以石钟乳为原料制作的哨形埙难以用自然差异风化或差异溶蚀解释,很可能是人工所为。

  埙是我国民乐中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形态各异,有石制、骨制和陶制等多种,以陶制为主,所以又称陶埙。埙的音色古朴、醇厚、浑圆,同时又善于表现悲凉、萧瑟的情绪。有人认为,只有埙这种乐器才能吹出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音色,是真正的自然之音、天籁之音,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含蓄、宽容、谦逊,透射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旧唐书·音乐志》中说:“埙,立秋之音。”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埙距今只有七千多年,发现于北纬30毅线上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兴隆洞遗址的发现确实是近十多年来三峡考古中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其研究价值和深远意义不亚于中国迄今所发现的任何一个古人类遗址或旧石器遗址。

  首先,这里发现的石制品原料全部为石灰岩,因与人类化石伴生,其人工性质不可置疑,首次以确凿无疑的证据证实了石灰岩是可以作为石制品原料的,也从侧面证明了巫山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出土的那些被广泛争议的石灰岩制品的人工属性。

  第二,15-12万年前的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化石在此遗址的出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人的走出非洲学说(第二次走出非洲)或“夏娃学说”提出了挑战,并强有力地支持了“多地区起源学说”及吴新智先生提出的东亚人类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模式。这批晚期人类化石材料对于我们了解青藏高原东部三峡地区智人的文化组合面貌,为进一步探讨东亚现代人之由来提供了依据。我们期待着对这批珍贵的人类化石深入研究的结果早日问世。

  第三,15-12万年前的象牙刻画和哨形石埙的发现,使人类的艺术史和音乐史至少提前了5万年。在此之前,人类最早的艺术品是南非Blom bos洞中在赭石块上刻画出的几何线条,其时间是7.7万年前;西欧和非洲最早的人与动物雕像和洞穴壁画的时代则是4-3万年前。

  第四,从建始人、巫山人到奉节人,迄今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大多埋藏于洞穴堆积物中,表明洞穴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的主要栖息场所。在这些洞穴中发现的大量动、植物化石,表明原始人类主要以打猎、捕鱼和采集植物为生。此外,迄今在三峡地区(包括兴隆洞)发现的石制品显示出明显的技术上的传承性和独立性,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阶段(14万年前),该地区迄今尚未发现遭受过外来文化入侵的可靠证据。

  兴隆洞遗址丰富的出土遗物为我们恢复15-12万年前的奉节人的生活面貌与场景提供了翔实的材料。那是在中更新世的晚期,兴隆洞一带海拔较高的岩溶山地里,亚热带的森林或灌丛密布,气候湿热,但总体而言比现在要湿冷一些。森林或草地中,生活着长臂猿、金丝猴、大熊猫、黑熊、东方剑齿象、巨貘、双角犀、水鹿、黑麂、大额牛、野猪、毛冠鹿、巨羊、大鬣羚、松鼠、竹鼠、豪猪、社鼠、姬鼠、蝙蝠、鼹鼠、鼩鼱、猪獾、果子狸、貉、似剑齿虎等数十种动物。这里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于人类的持续生存与繁衍。那时,长江已经形成,极大地限制了“奉节人”的活动范围。

  “奉节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白天过着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夜晚,他们已经不再像巫山人或建始人那样寂寞了。这时的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对火的控制和利用。在原本黑暗的山洞中,火不但为他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香喷喷的烤肉,也为他们赶走了猛兽,驱走了寒意。他们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早早地入睡了,他们可以围坐在火塘边,谈谈今天的收获,明天的捕猎或采集计划;有人用并不精致的旧石器在白天拾来的象牙上笨拙但极有耐心地刻画着;也有人想起白天捕猎猛兽时死去的同伴,走到洞口,用自制的简陋哨形石埙,对着漆黑的夜空,吹出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或许,这会惊醒远处在树上栖息的长臂猿,他们发出的悲鸣与清亮的埙声遥相呼应,让这本就难眠的秋夜平添了几分愁绪。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