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普京“新东方政策”的重点之一
与中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普京执政后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也是普京的“新东方政策”的重点内容。
(一)叶利钦的重要修改
把俄罗斯与中国关系定位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是叶利钦。1996年4月24日,叶利钦在飞往中国访问的专机上,把事先拟好的关于俄中关系性质的表述“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修改为“平等信任和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叶利钦这一重要修改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率性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谋略,是俄罗斯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东西平衡的必然产物。叶利钦对俄中关系的全新定位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中俄平等信任和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终被载入1996年4月25日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
(二)普京的“新东方政策”
普京执政后的“新东方政策”仍然延续了叶利钦时代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京的“新东方政策”之所以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因为:
第一,俄罗斯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需要争取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俄罗斯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致力于国内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力,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而国内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是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俄是毗邻而居的大国,保持和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够保证俄罗斯的东部和东南部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
第二,加强中俄关系是俄罗斯抗衡美国弱俄遏俄、打压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的需要。冷战结束后,尽管俄罗斯国力衰落,但俄罗斯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和能够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安全威胁的军事力量,使霸权主义恶性膨胀的美国将俄罗斯视为主要的潜在对手,利用一切机会挤压俄罗斯;北约东扩,美国势力在独联体国家的渗透,使俄罗斯地缘政治形势非常严峻。从应对美国弱俄遏俄、挤压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攻势角度看,俄罗斯加强俄中关系,借重中国,保持大国关系平衡,对俄罗斯非常重要。
第三,保持和发展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世界经济重心呈现出东移的趋向,而中国是亚太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令人瞩目,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获得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资金,有利于俄罗斯经济发展;何况,俄罗斯的持续发展有赖于确保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发展俄中关系,对于西伯利亚的开发和远东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普京把外交拓展与本国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战略谋划中居于重要位置。
第四,加强俄中关系对世界战略格局具有重大影响。俄罗斯和中国都是地域辽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全球性大国。两国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所以说,俄中关系发展势必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二、互惠互利,理性务实
基于对加强俄中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普京执政后,十分重视发展中俄关系。普京担任总统后,年均来华访问一次,频率之高,远远超过他对独联体“小兄弟”的出访。在普京和中国领导人的推动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具有实质性内容,成了大国关系中最稳定的关系。
(一)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第一,两国领导人会晤制度化、机制化。除普京任总统以来年均访华一次,中国领导人也频繁回访俄罗斯,2003年,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俄罗斯。普京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五次会见中国领导人的记录。普京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关系,2003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普京就设家宴招待胡锦涛。2003年5月26日,胡锦涛抵达莫斯科,这是他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出访的第一站。抵达不久,胡锦涛主席偕夫人刘永清就从下榻的饭店驱车30分钟,来到普京总统的别墅,参加普京夫人柳德米拉精心准备的只有中俄两国元首夫妇参加、犹如老朋友聚会的“二加二”式的家庭宴会。普京总统手捧鲜花,和夫人站在别墅门前迎接来家中作客的中国贵宾,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拉开了胡锦涛第一次以国家元首身份访问俄罗斯的序幕。席间,普京和胡锦涛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2004年9月,中俄双方宣布,在以前开通的中俄领导人热线电话基础上,再正式开通俄中两国总理的直通保密电话,以便于双方合作中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沟通解决。
第二,2001年7月,普京和江泽民在莫斯科签署《中俄睦邻友好条约》,奠定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条约确定中俄两国作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成为指导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三,中俄互相支持对方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在台湾问题上,俄罗斯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2000年7月,普京把叶利钦在台湾问题上的“四不承诺”变为“五不承诺”,即在“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家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的“四不承诺”上加了“不允许外部势力对解决台湾问题上加以干涉”。中国也支持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的立场,认为车臣是俄罗斯的内政,支持俄罗斯围剿车臣恐怖势力。
第四,两国复杂的边界问题得以最终解决。2004年10月,普京访华,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议》,至此,中俄两国4300公里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清除了中俄关系发展的隐患,体现两国永远友好下去的决心。
(二)经济贸易合作发展势头强劲
中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又是毗邻而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在叶利钦时代,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与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相比严重滞后。普京执政后,中俄双方采取措施推动经贸合作,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夯实物质基础。几年来,中俄贸易合作发展势头良好,成绩显著。
1.两国贸易额快速增长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中俄贸易额从2000年的80.03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212.3亿美元,增长了165%;2005年增至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1%。为进一步推动中俄双边贸易,中俄领导人提出了到201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要达到600~800亿美元的目标。专家预测,此目标可望提前实现。
2.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在2000年9月举行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中,顺利结束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双方互相承认对方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为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创造条件。2004年10月,普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批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把中国和俄罗斯2004-2008年各个领域的重要合作,以可操作的形式确定下来。
能源合作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供需缺口扩大,进口量不断增加。而中国能源进口过于依赖动荡不定的中东,而且运输通道安全性极弱,极易受制于人。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中国需要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与能源资源大国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增加国家经济安全。作为以能源工业发展振兴经济的俄罗斯是能源输出大国,与中国进行合作,既可获得稳定的市场,获得开发西伯利亚及远东油气资源的资金,还可借重中国,为俄罗斯经济融入东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双方的利益分歧,在能源合作领域的具体项目和具体方式上出现了曲折,特别是关于铺设安加尔斯克一大庆输油管线(安大线)问题,俄方前后矛盾,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一度对中俄经贸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经过俄中双方耐心协调与共同商讨,中俄能源合作逐渐走出了安大线石油管道造成的阴影。2006年3月,普京访问中国,承诺俄罗斯将从西伯利亚修建两条输气管道到中国,五年后,年供气800亿立方米。两国元首还宣布,将启动修建通向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的投资论证工作,以保证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与到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和中国境内段的管道同期完工。
除天然气和石油,俄罗斯和中国还加强电力合作。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定,俄统一电力公司总裁丘拜斯在2005年10月31日表示,俄罗斯将在2010年起大规模向中国东北输电。
普京2006年3月访问中国时表示,俄罗斯希望俄中双方继续加强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航空航天、通讯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普京在2006年3月访华前接受中国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说,俄中双方必须更加付出努力,把俄罗斯的机器设备,特别是俄罗斯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产品,包括核能设备、常用动力设备和矿山机械设备推向中国市场。
3.两国投资合作稳步发展
据普京总统2006年3月访华前透露,中国已有557个项目在俄罗斯实施。一年一度的中俄投资论坛已举办两届,初步商定中国19个在俄投资项目,投资总额约20亿美元。
(三)军事安全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变本加厉,地区;中突和争端不断升级,传统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的同时,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和贩毒、走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中俄双方都面临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稳定,俄罗斯和中国把加强军事安全合作作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进行安全合作对话,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2004年10月,俄罗斯发生骇人听闻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中两国元首宣布建立国家安全磋商机制。
其次,军事技术合作日益发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国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一直受到俄中高层的重视。1996年4月25日,叶利钦访华,俄中元首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首次公开涉及了军事技术合作问题。普京执政后,2001年7月,俄中双方正式把两国的军事技术全作列入江泽民主席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条约》。这表明,俄中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已经成为一项有合作机制和法律框架保障的行为。2003年1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应邀与普京总统通话时指出,军事技术合作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层的推动下,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大量的军事技术装备。2002-2004年,中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20亿美元的武器,截至2003年,中国进口武器的90%来自俄罗斯,采购额占俄罗斯军火出口的40%,是俄罗斯武器出口第一大国。《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订后,俄罗斯开始向中国提供先进的苏-30战斗机,表明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国加强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大大加快了中国军队装备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2005年8月,俄罗斯和中国举行大规模的“和平使命-2005”反恐联合军事演习,把中俄两国军事技术合作推向一个新高潮。这次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的目的主要是深化俄中互信,加强两国军队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两军共同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新危机威胁的能力。这次演习动用了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两国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兵器,也预示了中俄两国下一步军事合作以及战略合作可能的方向。难怪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在2005年11月11日的俄罗斯国际出口公司成立五周年的庆典上说,中国是俄罗斯军事技术合作的大国,也是优先合作的对象。
(四)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首先,针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6月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不断发展,成为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合作机制。2001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齐聚阿拉木图,宣布正式建立组织框架内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元首峰会,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和合作方向作出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次峰会还签署了《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明确上海合作组织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的任务。2003年8月,按照计划,上海合作组织举行“联合-2003”反恐军事演习。2004年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6月,在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前夕,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构宣告正式成立。“颜色革命”之风刮过中亚后,上海合作组织更具凝聚力,更受各方重视。2005年7月,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元首峰会上,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首先提出的美军驻军期限问题,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成员国的响应,明确写入了《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宣言》。
除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方面的作用外,上海合作组织推动成员国经济合作的步伐也在加快。2003年9月,各成员国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2004年9月,通过《关于〈多边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确定具体落实的步骤。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蒙古、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分别成为观察国,上海合作组织已呈现突破中亚地区,把区域合作扩展至南亚和波斯湾的趋势。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其次,中俄携手共促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和俄罗斯在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维护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的主导作用等方面有着共识和相一致的立场。2005年7月1日,普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阐述俄中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强调中俄两国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承担着历史任务,中俄两国决心与其他有关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成为安全的世界体系中重要的建设性力量。联合声明还指出了解决现实国际政治中迫切问题的具体途径。
(五)注重发展人文领域的合作
一般说来,支撑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两大支柱:一是物质基础,二是感情纽带。如果说相互合作所依赖的经济关系和共同利益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是维系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感情纽带。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与中国在文化教育等人文领域的合作逐渐加深,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着文化认同的土壤,两国政府决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俄中两国在两年时间内举办几百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双边交流活动。普京总统在2006年3月到北京访问,与胡锦涛主席共同参加了中国的“俄罗斯年”的开幕式。普京总统在访华前接受中国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两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以及在开展信息交流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使两国公众近距离地了解当今俄罗斯和中国的现实生活,了解近年来取得的巨大积极成就非常重要;双方共同做出关于互办“国家年”的决定,完全符合这一任务的要求,举办“国家年”的主要目的是使两国人民更加接近,用新的理念和行动来丰富俄中创造性合作的内涵,并最终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
总之,随着中俄经济实力的增强,影响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外交能力的增强,中俄关系在普京时代,似乎少了点为朋友两肋插刀式的利益牺牲,但多了平和务实的心态,给双方也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三、不和谐音符——“中国威胁论”
尽管俄中两国走上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轨道,但是俄罗斯和中国毕竟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较大差异,现实利益也不可能总是一致,两国之间也存在这样那样问题和矛盾,两国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俄美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制约;而且,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的快速发展,两国开始相继进入经济摩擦期。二者相遇,摩擦难免,双方既有长期性合作,又有经常性的竞争。两个接壤大国容易自觉和不自觉地把对方视为潜在的对手,加以防范。因此,在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也不时出现不和谐音符。
2002年年底,中石油被迫退出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竞标,2004年,远东石油管道改线在表现俄罗斯国家利益至上的同时,折射出俄罗斯对中国发展的诸多困惑。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威胁论”的幽灵在俄罗斯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不和谐音符,挥之不去,在俄中关系中若隐若现。比如在2004年5月底6月初,俄罗斯的一些地方电视台播放一部名叫《中国占领俄罗斯》的四集电视片,这是一个叫做叶莲娜,马休克的记者拍摄的。电视片采用貌似公正的偷梁换柱手法,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对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对中国的现状进行歪曲诽谤,极力想说明其引用的美国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的观点:2020年以前中俄战争不可避免。无独有偶,同年8月21日,俄罗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共青团真理报》登载了一篇采访文章,题目为《亚历山大·列宾:2040年以前滨海边疆区将变成中国领土》。列宾号称是远东地区的最知名的星相家,他声称在他的远东星相图上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幼儿园和学校,并显示出2040年滨海边疆区将被中国占有。
这些“中国威胁论”的鼓噪炒作,虽不值一驳,但不时沉渣泛起,扰乱人心,影响恶劣。这也说明中俄人民之间互相了解、沟通不够,人民互相信任还有待促进。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中国威胁论”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同中国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在俄罗斯始终是舆论的主流,中俄两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置于重要地位。尽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毕竟中俄关系的战略框架已经构建完成,中俄合作的基础已经夯实,只要双方坚持不懈努力,就能保证中俄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五节有进有退,不断调整:
互利互惠的俄独关系
一、根本利益所在
(一)“近海外”——重要而又敏感的地区
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的近邻,被俄罗斯人称为“近海外”,是直接关系到俄罗斯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地缘战略区。维护和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对俄罗斯的复兴大业,重振大国雄风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俄罗斯要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独联体国家紧邻俄罗斯,独联体地区的领土争夺、民族冲突、地区动乱,既直接损害俄罗斯在当地的利益,也威胁俄罗斯的周边地区稳定;而如果独联体国家实行敌视俄罗斯的政策,俄罗斯就休想获得国内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稳定和安全的周边环境。
第二,从地缘政治看,俄罗斯争取独联体国家,就是增加抗衡美国遏俄弱俄、全面打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砝码。随着北约、欧盟双双东扩的步伐加快,美国势力加紧向独联体国家渗透,在美国遏俄弱俄、全面打压的战略下,俄罗斯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更为严峻,战略空间逐步缩小,独联体地区对于俄罗斯的安全和战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第三,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尽管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但是与俄罗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关系仍然延续下来,特别是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紧密的经济联系对国家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独联体国家作为俄罗斯的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对于俄罗斯的经济复兴更是至关重要。
出于对独联体国家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的清醒认识,普京执政伊始就表示,同独联体国家的合作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是绝对优先发展的方面。
(二)热风吹雨洒江天
然而,普京从叶利钦手上接过来的是一个并不成功的独联体国家政策。叶利钦当政初期,一心倒向西方,基本忽视独联体国家。俄罗斯倡导成立了独联体,但主要是把它作为苏联解体后处理苏联遗产和债务等问题“文明离婚”的过渡性组织。直到1992年,独联体还缺乏规范成员国的组织章程和协调成员国行动的机制,元首会晤不断,通过决议不少,但得到执行的微乎其微。实际上,独联体处于联少独多、离心离德的松散状态。“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碰壁后,叶利钦政权开始重视独联体国家,但仍然抱着重振帝国地位的包袱不放,把独联体看作是不容他人染指的特殊利益区。为达此目的,俄罗斯不惜在经济和政治上向独联体国家做过多的让步。尽管也取得一定成效,比如解决了与乌克兰的边界问题和一度僵持不下的黑海舰队问题等,但并没有挡住美国和欧盟对独联体地区的渗透,更难以抵抗北约东扩的影响。更为糟糕的是,政治和经济上尽义务不少,得到的只是名目繁多的不见成效的协议,而不是名副其实的回报,独联体国家离心离德的松散情况依旧,经济上得俄罗斯的好处,政治上却追随西方,力图摆脱俄罗斯控制的倾向在独联体国家内不断发展,俄罗斯的影响日益减弱。
针对这种情况,普京执政后,以现实主义的灵活务实态度来处理独联体地区的事务,必须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局面。
北约欧盟正式把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昔日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接纳为成员国,北约欧盟的边界直抵俄罗斯的国门。北约欧盟东扩的步伐并未因此而停止,下一步接纳的目标瞄准了乌克兰、格鲁吉亚等独联体国家。北约东扩咄咄逼人的态势说明,美国并不承认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
“9·11事件”后,美国势力借阿富汗反恐战争之机,进入中亚的独联体国家。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继续屯兵中亚,强化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力图将其长期化、永久化。这表明,美国不会放过任何弱俄遏俄的机会,美国向独联体国家渗透,打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是既定方针。
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先后发生“颜色革命”,靠西方支持上台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领导人变本加厉实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与俄罗斯分道扬镳,两国甚至激活古阿姆集团,与摩尔多瓦、阿塞拜疆成立“民主选择共同体”,后又改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与俄罗斯分庭抗礼,大有瓦解甚至埋葬独联体之势。
古阿姆集团成立于1996年,最初由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阿塞拜疆组成。“古阿姆”是四国国名头一个字母合在一起的拼音。1999年4月,古阿姆集团吸收乌兹别克斯坦加入。普京执政后,通过与乌克兰的频繁首脑外交,仅2000年,普京就与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会晤六次,建立亲密的个人友谊,改善俄乌关系,刹住了乌克兰的离心倾向。“颜色革命”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领导人换马。由于他们都打着民主旗号奉行亲西方的政策,志同道合,于是,在古阿姆集团基础上,于2005年12月2日在基辅正式成立民主选择共同体,原古阿姆集团成员除乌兹别克斯坦外,都成了民主选择共同体的成员。2006年5月23日,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阿塞拜疆四国首脑齐聚乌克兰首都基辅,决定把民主选择共同体更名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并宣布该组织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组织。实际上,阿古姆民主与发展组织从一开始就有与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分庭抗礼的倾向,它的出现表明,独联体国家在选择发展方向上的裂痕凸显,俄罗斯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更为严峻。“颜色革命”表明独联体国家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总之,以上事件强烈地冲击着独联体国家的地缘政治现状,也给普京处理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自身的调整和关系的调整
针对复杂的局面,普京以实用主义方针引领外交,认真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策略,其基本思路是:(1)彻底放弃帝国梦想,放弃独联体是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不容他人染指的这一不切实际的传统观念,以现实主义态度,不再排斥其他势力进入独联体地区,承认美国和欧盟利益在独联体国家的存在和独联体国家多元化的态势;(2)俄罗斯不谋求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既然独联体国家都已经独立为主权国家,俄罗斯就极力按照主权国家的国际准则行事,没有必要继续尽不对称的政治经济义务;(3)在互利互惠基础上,灵活利用经济杠杆处理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在这种思路下,普京实行更为灵活务实的政策来争取独联体国家。
(一)提出独联体新政策
随着独联体“文明离婚”职能的结束、独联体成员国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和独联体裂痕逐渐扩大,独联体作为俄罗斯主导的国际组织,面临弃之可惜、存之沉重的现状。为了应对挑战,把独联体建设成为真正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国际组织,俄罗斯提出了独联体新政策,力图把独联体建设成为维护独联体国家关系的组带,合作的平台。
第一,力图保持独联体的存在。独联体由俄罗斯主导,利用独联体来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对于维护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和安全大有好处。何况格鲁吉亚等国的“颜色革命”引起未发生革命的独联体国家的警惕,使得大多数独联体国家愿意借助俄罗斯和独联体来防范“颜色革命”,即使发生“颜色革命”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也由于经济、文化、历史等原因,西方输出的民主短时间难以生根、开花结果,虽然很想自立门户,但因情况并不美妙,也不得不暂时留在独联体内。因此,独联体也有存在的现实条件。2005年3月,普京访问亚美尼亚,明确表达了维护独联体的意愿。2005年8月26日,在俄罗斯的历史名城喀山举行了独联体国家首脑峰会,这是独联体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会上达成了保存独联体的共识。
第二,力促独联体改革。普京清醒地看到,独联体重新焕发活力的关键在于改革,使独联体成员国真真切切地享受具体的安全和经济合作的机会,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2005年初,普京总统频频会见独联体国家领导人,互相交流对独联体改革的想法和看法。在喀山峰会上,与会的独联体国家首脑在改革独联体问题上达成共识,通过了《关于完善独联体机制的决议》,一致认为,独联体必须改革,必须提高效率。喀山独联体国家峰会结束后,普京宣布,将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符合独联体国家共同利益和各成员国当前发展重点的一体化模式”。
第三,把独联体作为保证独联体地区稳定、独联体各国安全合作的平台之一。由于历史原因,独联体国家内部存在民族冲突,国家间存在领域争端,严重地影响到独联体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俄罗斯独联体新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继续把独联体作为解决各成员国之间冲突的重要平台,让;中突各方在独联体框架下坐下来谈判。2005年8月的喀山峰会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为进一步保障独联体地区的稳定,加强安全合作提供了法律和组织基础。
第四,不再用过多的政治经济让步来换取独联体成员国听从或尊重俄罗斯的意见,保住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俄罗斯明确表示,独联体成员国经济上得俄罗斯的好处,使用廉价能源,政治上却追随西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俄罗斯不会以牺牲本国利益来维护独联体的完整,尽管独联体解散对俄罗斯不利。
应该说普京提出和推行新独联体政策,抓住了独联体的主要问题,并积极努力遏制独联体的分裂倾向,力图保持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
(二)推进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
即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合作,在扩大经济联系的基础上推进速度各异、层次不同的区域一体化。
首先,俄罗斯力促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2005年3月24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举行欧亚经济共同体总理级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国家间投资银行,对伙伴国进行投资。会议还签署协调政策,建立发展共同体运输走廊的协议;讨论建立自由贸易区和统一关税问题;达成建立跨国银行的协议,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为跨国银行首期注资15亿美元。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关税统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会议决定从2006年起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开始实施统一关税制度。
2005年10月6日,中亚合作组织通过决定,把该组织并入欧亚经济共同体。2006年1月,欧亚经济共同体接纳乌兹别克斯坦为成员国,由此接续上欧亚经济共同体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共同市场和统一运输系统的重要一环。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成员国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仅2004年,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就达到28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40%。
其次,积极推进组建统一经济空间。2003年9月,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四国领导人在雅尔塔签署了《关于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协议》。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是普京精心谋划的结果,希望以此加强四国的经济联系,实现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政治和军事一体化。对统一经济空间,俄罗斯、白俄罗斯态度积极;但乌克兰从统一经济空间提出之初就有很大保留,而赞同在统一经济空间的框架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扫清乌克兰商品进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障碍,并低价获得俄罗斯的能源,促进经济发展。但乌克兰对建立政治联盟没有兴趣,其最终目的是加入欧盟。乌克兰“颜色革命”后,尤先科当权,采取亲西方战略,把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追求的目标,在是否加入统一经济空间问题上摇摆不定。2005年8月27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统一经济空间计划的峰会上,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宣布,在2005年12月前签署29项有关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文件,2006年3月1日前还将签署15项有关文件。在需要签署的93项文件中,乌克兰只同意签署29项。后来,经过再三犹豫,尤先科表示乌克兰有可能作为全权成员国加入统一经济空间。实际上,统一经济空间的建立,对参加四方都是利大于弊,有着共赢的前景。但由于各成员国在统一经济空间的最终发展方向上存在较大分歧,只能不断协调立场,互相妥协。因此,其建成尚需时日。
(三)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势力的威胁以及跨国犯罪,毒品走私,再加上“颜色革命”的传播等等,是独联体国家面临的共同的安全问题。俄罗斯在叶利钦时代就一直想在独联体地区建立军事一体化。在独联体也活跃着各种军事合作机构,在双边和多边合作及维和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没有一种长效机制。普京执政后,考虑到俄罗斯直接的安全威胁已经移至高加索和中亚,因此,为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与中亚诸国在反恐、反核扩散和缉毒等方面的合作,俄罗斯把重点放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上,希图建立一种军事安全合作的长效机制。
2002年5月,由俄罗斯主导,把独联体部分国家签署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改组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10月,上述六国总统签署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章程及法律文件。2003年4月28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首脑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召开,就该组织内的军事和政治合作机制达成共识。会议一致决定成立集体安全条约联合司令部和快速反应部队,任命尼古拉,博尔久扎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会议通过的联合宣言表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将推动成员国间的外交军事政治合作,在巩固欧亚地区和各成员国的安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2005年6月23日,集体安全条约六国首脑在莫斯科举行峰会,通过了在军事技术、打击非法毒品交易、对空防御等方面加强合作的11个文件。
为了检验应对恐怖袭击的能力,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于2004年8月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了“防线-2004”的军事演习;2005年4月,又在塔吉克斯坦境内进行了“边界-2005”陆空军联合军事演习。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俄罗斯开始筹建一支强大的军事集群,主要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保卫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的主权。应该说,俄罗斯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促进与成员国的安全合作的成效显著,既巩固了俄罗斯在中亚的主导地位,以抗衡美国势力对中亚进一步渗透,又提高了成员国走向区域一体化的意识。
(四)重视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在人文领域的合作
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文化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依然深刻,就在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争吵摩擦不断,甚至到剑拔弩张的时候,格鲁吉亚电视台仍然使用俄语,俄罗斯的电影仍在到处放映。发展人文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扩大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发展人文领域的合作,建立统一的文化空间,在独联体国家特别是各国文化和科学界也容易得到支持。独联体国家之间人文领域交流的空间和资源远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国也有这方面合作的意愿。因此,俄罗斯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人文领域的合作作为重要的交往形式,乃是增强俄罗斯在独联体中影响的明智之举。
(五)国际法规
经济杠杆
按照国际法和国际准则来处理与独联体国家的双边关系,并且灵活运用经济杠杆、能源武器来调节双边关系。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向独联体国家提供经济优惠,以使他们听从俄罗斯的意愿,但是投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政治回报和经济好处。比如2004年,俄罗斯仅取消向乌克兰出口能源增值税一项,乌克兰就从中受益八亿美元,更不说俄罗斯以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向乌克兰提供天然气。然而,俄罗斯的舍己为人换来的是乌克兰的离心离德,分道扬镳,甚至分庭抗礼。自格鲁吉亚、乌克兰“颜色革命”后,俄罗斯进一步反思自己的独联体政策,决定不再不加区分地向独联体国家提供经济优惠,而是致力于主权国家关系正常化,灵活运用经济杠杆,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发展关系。2005年独联体首脑会议前夕,俄罗斯外长格夫罗夫就表示,今后独联体国家政府间的关系将越来越以国际惯例为基础。
比如对乌克兰,既然尤先科通过“橙色革命”上台后一心倒向西方,追求加入北约和欧盟,俄罗斯也不想枉费力气地去恢复在乌克兰的影响,因为只会浪费俄罗斯的金钱和天然气。2005年末,俄罗斯突然宣布把输往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一下子涨价近4倍。让乌克兰气愤不已,难以接受,俄罗斯方面则以断气相威胁,逼乌克兰就范。乌克兰尽管极不情愿,但苦于主动权在俄方,自己无计可施,至少回旋余地不大。最后,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乌克兰基本上按俄方价格购买俄罗斯天然气,每年在天然气上要多支出几十亿美元。尽管俄罗斯用能源作武器教训“小兄弟”引起种种批评甚至指责,但其效果在2006年的乌克兰议会中表现明显:橙色联盟被;中得四分五裂,已难以左右乌克兰议会。
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要建设天然气王国,控制独联体国家的输气管道是重要一环。大幅提高输往乌克兰天然气的价格,除了对依靠“橙色革命”上台的尤先科在独联体另立中心、分庭抗礼当头棒喝之外,重要原因就是乌克兰终止了与俄罗斯、德国达成的成立三方天然气财团的协议,使俄罗斯控制乌克兰天然气管道的想法落空。由此可见,俄罗斯在处理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时已经更为务实,更多的是考虑利益的回报;而作为正常的民族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谋利益,也让人无可厚非。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与独联体国家打交道时,也在抛弃阵营归属的肤浅认识,不再固守只与现政权打交道的传统做法,而是两面下注,尽可能地支持在国内角逐中可能胜出的力量。
由于“颜色革命”带来警醒,未发生“颜色革命”的独联体国家需要借助俄罗斯、需要借助独联体维持稳定,再加上普京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政策更为务实、灵活,所以,俄罗斯在对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中也游刃有余,颇有建树。
§§第五章 有实力更有亲和力:全国人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