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冷热交替,跌宕起伏:

  错综复杂的俄美关系

  2002年11月初,普京总统访问北京,在中方安排下登长城。当普京在众人簇拥下拾级而上时,俄罗斯代表团中有人出言提醒,年初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此登长城,一直登上了第三座烽火台。普京闻言笑道:“我不准备同布什先生竞赛。”果然,普京行至第二座与第三座烽火台之间就打道回府。此情此景中,普京这句颇似玩笑的话,决不是指登长城那样简单,它蕴涵着普京对俄美关系发展的深谋远虑。

  一、举足轻重的美国因素

  俄美关系在俄罗斯外交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

  (一)主要的外部制约因素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谋求世界霸权,是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和重振大国地位的主要外部制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按照西方模式进行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社会转型,实力一落千丈,俄罗斯已经不再是美国的敌人。但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利益追求的差异,俄美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盟友;而俄罗斯又拥有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战略打击力量和经济军事科技发展潜力,更被美国锁定为可能对美国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潜在的主要对手。因此,美国欢迎俄罗斯西化,但并不愿意看到俄罗斯强大。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就是保证俄罗斯顺利走向民主化,继续大而不强、弱而不乱。来自美国的对手锁定,以及随之而来的防范心理和不断打压俄罗斯生存空间的遏制措施,对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和安全,对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构成不小的压力。这种利益追求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能通过哪一方单方面让步来解决,只有在发展关系的互动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从而实现战略妥协。所以,对俄罗斯来说,即使不指望从美国方面得到多少具体而实在的回报,就是从为俄罗斯复兴大业减轻外部制约压力出发,也应优先考虑俄美关系。

  (二)俄美关系制约着若干重要的外交关系

  在俄罗斯的对外关系中,除俄美关系之外,重要的有俄罗斯与欧盟关系、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俄日关系、俄印关系等,而这些关系都受美国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比如,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点。但在俄美欧三角关系中,俄欧关系的发展受到美国与欧盟关系的严重影响。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盟对美国的独立性日益抬头,对美国单边主义批评增多,欧盟和俄罗斯的任何接近都会让美国产生无限的联想。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绝不愿意看到俄罗斯和欧盟拉近关系,如果俄罗斯和欧盟携手合作,再联合中国一起对美国说不,那对陶醉于霸权地位、单边主义恶性膨胀的美国来说,将是灾难性后果。由于美国具有的超强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与欧盟在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念和战略利益等方面的一致性,加上传统的盟友关系,尽管在冷战结束后,美欧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但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至少欧洲大国,不论是德国还是法国,不愿意也不可能和美国闹翻。在俄美欧三角关系的互动中,美国掌握着主动权,不论是抬俄抑欧,还是对欧怀柔、对俄用强,美国在俄美欧三角关系中的政策调整都会严重影响到俄欧关系。何况,欧盟加快一体化进程,势必拉近俄欧关系;俄罗斯为实现全面复兴,也会把战略视角转向欧洲,俄罗斯和欧盟关系的发展势所必然。对此,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管,放任自流,势必在美欧俄三角关系中争夺主动权,这必然影响到俄欧关系的发展。

  另外,对俄罗斯来说,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美国霸权主义恶性膨胀、地缘政治形势恶化的背景下,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举措。但是在俄美中三角关系中,美国也是主要因素。在推行控制欧亚大陆,维护和加强全世界霸主地位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美国最担心的是俄罗斯和中国按照自己的道路和模式实现复兴和崛起,并且形成抗衡美国的同盟关系或者准同盟关系。为了防止俄罗斯和中国结成反美统一战线,美国利用实力和战略优势,居中制衡,竭力使中美关系和俄美关系高于中俄关系。所以,美国不论是使用“冷俄热中”还是“冷中热俄“的手段,都会影响到中俄关系的发展。

  二、又合作又斗争的关系进程

  针对俄美关系的重要性,普京执政后,也把发展俄美关系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调整对美政策。俄美关系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非敌非友:被防范、受挤压

  第一阶段从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至“9.11事件”爆发。普京执政之初,俄美关系由于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和车臣战争而处境艰难。美国以违反人权为由,不断批评俄罗斯发动车臣战争侵犯人权,制造人道主义灾难,对俄内政横加干涉。2000年2月,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会见所谓车臣共和国副议长巴萨耶夫,指责俄在车臣侵犯人权。布什入主白宫,就任美国总统,颇有西部牛仔彪悍之风,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使俄美关系雪上加霜。布什从美与俄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上开倒车,把美俄关系重新定位为非敌非友,加大对俄罗斯的防范和挤压:布什上台没几天,就以在美国从事间谍活动为由,驱逐51名俄罗斯外交官,规模在两国关系史上颇为罕见;美国警方逮捕了前来访问的白俄联盟秘书、普京1996年到莫斯科任职时的直接上司博罗金;美国政府官员还会见被普京打垮的车臣政权组成的流亡政府的外交部长,对俄罗斯内政横加干涉;美国甚至在核报告中仍然把俄罗斯列入美国要实施核打击的七个国家的名单;同时,美国积极渗透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扩大在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国的影响,促进他们对俄罗斯离心离德。

  在这种状况下,普京政权在基本延续普里马科夫的对美政策的同时,认为俄美关系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不现实,对美政策必须本着务实态度。在务实态度下,俄罗斯极力避免俄美关系出现不可逆转的恶化。同时,积极开展多边和双边外交,加强与中国、印度的战略合作,努力维护在独联体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多极化,以平衡俄美关系降至冰点所带来的战略劣势。对美国加紧打压俄罗斯的做法,俄罗斯也加以抗争,如对美国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以牙还牙,也驱逐美国驻俄罗斯的外交官;对美国横加干涉车臣问题针锋相对地加以驳斥。

  (二)战略妥协:放弃大国心态

  第二阶段是“9·11事件”后到伊拉克战争前。“9·11事件”发生后,普京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改善俄美关系的良好契机,果断谋略,调整对美政策。

  普京积极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普京是第一个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布什的外国领导人,对美国遭到恐怖袭击表示慰问。当美国锁定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是“9·11”恐怖袭击的罪魁祸首,并发动旨在打垮支持庇护基地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反恐战争时,俄罗斯坚决支持美国的国际反恐行动,并积极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俄罗斯向美国提供反恐情报,为美国飞机飞越开放领空,为美国运输物资提供空中走廊,允许美国使用中亚的军用机场,让美军进驻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并且向反对塔利班政权的阿富汗北方联盟提供武器装备,支持他们向塔利班政权进攻。俄罗斯的积极支持无疑为美国在短时间内取得阿富汗反恐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全面与美国合作除了欲改善与美国和西方的关系的考虑之外,还有借反恐战争搭便车解决车臣问题,减轻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改善俄罗斯南部安全环境的意图。

  2.对美国进一步退让,以谋求战略妥协

  具体表现在:

  第一,认可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反导条约》是美国与苏联签订的旨在保持双方均势的条约。退出《反导条约》是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从而谋求绝对安全和绝对战略优势的关键步骤。俄罗斯以前曾经发誓要坚决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但是到2001年底,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普京总统随即发表电视讲话,轻描淡写地说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是一个错误,声称美国退出条约并不意外,不会对俄罗斯的安全利益造成伤害。

  第二,与美国签订《进攻性战略武器削减条约》(又称《莫斯科条约》,因为这个条约是布什总统2002年5月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签署的)。这个条约仅有三页、约500个词,基本上贯彻了美国的意志,所以被布什称为划时代条约。该条约约束力非常小,自由度非常高,虽然使俄罗斯能够在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保持大致与美国对等的战略力量,但从长远看,美国获取的利益更大,用布鲁金斯学会的军控专家的话说是,俄罗斯得到一个条约,而美国得到一切。

  第三,容忍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和向格鲁吉亚派驻军队。阿富汗反恐战争结束后,美国除了在阿富汗留有大量军队之外,继续保持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基地,绝不会轻易放弃梦寐以求的中亚战略走廊。除中亚之外,美国也向格鲁吉亚派驻军队。尽管对美国挤进传统势力范围的行动心存疑惑和警惕,但俄罗斯从俄美关系大局出发加以默认。

  第四,军事上收缩。2001年10月17日,普京总统宣布将在2002年和2003年开始撤出俄罗斯在古巴和越南的军事基地。这除了为了节省军费开支之外,也有通过军事收缩的举动进一步取信美国的考量。

  值得指出的是,采取对美退让、谋求战略妥协是俄罗斯放弃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帝国心态,基本接受美国实力和战略优势的务实之举。《反导条约》的终止标志着俄罗斯已经摆脱帝国包袱。

  3.能源合作消融戾气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石油消耗量占全球的25%。美国自产石油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得不大量进口。而美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来自海湾地区。海湾地区是多事之地,一旦发生大的动荡,就威胁着美国的能源供应,因而美国政府开始改变能源战略,其中主要内容是减少对欧佩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性,寻求石油来源分散化。

  美国调整能源战略为能源产量和出口大国俄罗斯进军美国石油市场带来千载难逢的良机。普京也抓住机遇,在2002年2月,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访美时,美国提出要加强俄美两国石油贸易合作;5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发表关于新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提出俄罗斯提高对美国的能源出口,双方加强在里海地区能源合作,美国扩大对俄罗斯的能源投资;10月1—2日,俄罗斯与美国召开能源合作峰会,提出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美国投资俄罗斯的油气勘探与生产和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并向俄罗斯出口设备和技术;11月22日,普京和布什在俄罗斯普希金城会晤,发表《关于发展俄美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声明高度评价俄美能源峰会的成就,提到美国把7月份首批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输入美国战略储备库,强调修建深水港口出口俄罗斯石油的迫切性,指出双方欢迎俄罗斯公司向美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外私人投资机构贷款,以保障俄罗斯发展能源工业及其运输系统所需要的资金。在俄美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俄美能源合作取得显著进展,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4.俄美关系大幅度改善

  “9·11事件”后,由于普京抓住机遇,果断谋略,积极支持美国的反恐行动,俄美关系大幅度改善。主要表现在:

  ·俄美建立了新的稳定合作关系。2002年5月,发表了美俄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声明,宣告俄罗斯和美国已经成为伙伴和朋友。这就从非敌非友的定位上进了一步。

  ·改善与北约的关系。北约是美国主导的政治军事组织,是美国打压俄罗斯的主要工具。“9·11事件”后,随着俄罗斯在反恐等领域与美国合作,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俄罗斯与北约之间新的制度性联系,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正常化。2001年下半年,普京总统和北约秘书长成功实现互访,普京甚至还访问了北约总部。成立新的俄罗斯与北约的常设联合理事会,则是“9·11事件”后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提升的最重要的成果。这种所谓20国合作机制,使俄罗斯有机会作为平等一员参与北约事务,在一系列事关国际安全问题上参与北约的讨论和决策。

  ·美国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加强了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美国政府进口俄罗斯石油,加大了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度。

  ·普京和美国总统布什建立了较为亲密的私人关系。由于反恐合作,俄美关系升温,俄美首脑交往频繁,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布什对外界说,“我从普京的眼中就看出这是一个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

  ·美国在车臣问题上对俄罗斯让步,实际上支持俄罗斯在“9·11事件”后把在车臣的反分裂主义战争变成反恐战争。“9·11事件”后,作为对俄罗斯全面支持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回报,美国在车臣问题上一度调门放低,承认基地组织支持了车臣武装,甚至宣布三个车臣组织为恐怖组织,尽管美国并没有放弃反恐的双重标准。另外,美国还向格鲁吉亚施加压力,要求格鲁吉亚政府驱逐活跃在格鲁吉亚潘杰西峡谷地区的车臣武装,封锁与车臣的边界。(三)冲突频发,摩擦加剧

  第三阶段,伊拉克战争及以后。俄美关系进入;中突频发期。这一时期俄美关系的基本走向是逐渐降温,摩擦多于合作。

  1.伊拉克战争上的不同观念

  俄美关系在“9·11事件”后的升温并没有延续多久,一年多后的伊拉克战争开始了俄罗斯和美国的新一轮较量。美国借反恐之机,进一步巩固了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其单边主义也进一步膨胀,政策中的强权主义和黩武主义也明显增强。随着先发制人战略的出笼,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拉开了改造中东计划的序幕。

  美国和英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动武,遭到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法国和俄罗斯扬言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对授权美英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使用否决权。美英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俄罗斯与法国、德国坚定地站在一起,组成了以三国为核心的反战和平阵线,与美英为主的主战阵营公开对垒。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之所以结成反战同盟阵线,除了为维护在伊拉克的利益外,也有反对美国单边主义,促进世界秩序向民主和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考量。

  美英军队很快推翻萨达姆政权,占领了伊拉克,却在重建伊拉克问题上逐渐陷入困境,不得不回到联合国框架内寻求认可和合作。鉴于美国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战略优势,不论是法国、德国还是俄罗斯,也都不可能在行动上同美国发生持续的对抗和;中突,更竭力避免对抗升级。美国出于利益考虑,也试图缩小分歧,弥合裂缝。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提出“打击法国,冷淡德国,笼络俄罗斯”的策略。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9月下旬,俄美首脑在戴维营进行会晤。会晤本身并没有解决多少实质性问题,它的意义在于向世人表明,经过伊拉克战争的;中突,俄罗斯和美国双方都重视恢复和发展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都有妥协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愿。

  2.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博弈

  俄美新一轮较量的重要方面是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博弈。“9.11事件”后,美国反恐不忘谋霸,对外政策逐渐明确走向单边主义,为了进一步打压俄罗斯,美国加大了对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独联体国家的渗透力度。美国极力在独联体国家推广民主化,支持“颜色革命”,扶植亲美政权。这是美国促进独联体地缘政治多元化,以阻止俄罗斯东山再起方针的具体化。

  “颜色革命”是特指独联体国家反对派通过组织群众游行示威而取得政权的行动。由于示威者头上或臂上往往佩戴有与其国家盛产的鲜花颜色相同的标志而被称为“颜色革命”。比如,格鲁吉亚盛产玫瑰,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国内反对派指责议会选举存在舞弊,利用机会发动街头示威,威逼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交权,就被称为“玫瑰革命”;2004年底,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因乌克兰盛产橙色栗子花而得名);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柠檬色革命”(因吉尔吉斯斯坦盛产柠檬色的迎春花和郁金香),也被称为郁金香革命。

  不论是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还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柠檬色革命”,最后都是亲美的反对派通过组织群众示威上台,政权的更换过程中明显地看得出美国对这些国家反对派的支持。美国总统布什在格鲁吉亚总统换马过程中,多次强调美国是格鲁吉亚民主化过程最重要的支持者。在亲美的萨卡什维利上台后不久,美国驻格鲁吉亚大使突然宣布,美国将在格鲁吉亚长期驻军,呼吁俄罗斯尽快从格鲁吉亚撤军,甚至提出美国愿意承担俄军撤退的费用。美国对乌克兰的“橙色革命”的支持更是有目共睹,西方的一些组织甚至为尤先科的支持者的示威活动提供食物和帐篷,美国还为重新选举提供经费。当第二轮选举亲俄罗斯的努科维奇稍微领先时,美国就指责选举不公正,不予承认;新一轮投票亲美的尤先科占优势,美国立即发表声明,称选举基本上是公正的,自由的,美国期待着与尤先科合作,表示要增加对乌克兰的经济援助。

  美国加大对独联体国家渗透的另一做法是给予独联体国家财政军事援助,促使它们靠近美国,与俄罗斯离心离德。财政军事援助是美国拉拢独联体国家的重要杠杆,美国不仅对乌克兰、格鲁吉亚慷慨解囊,给予经济援助,就是对亚美尼亚也常以援助相利诱。“9·11事件”后,美国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援助,2001年财政年度,美国向中亚国家提供了2.3亿美元援助,2002年财政年度的财政援助增加到5.94亿美元。

  加强对独联体国家的军事渗透也是美国争夺独联体国家的重要做法。美国除在格鲁吉亚长期驻军外,借“9·11”反恐战争千载难逢的机会进军中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阿富汗反恐战争结束后,美国仍然屯兵中亚,并且加强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美国向中亚国家出售军火,提供军事技术装备,培训军事人员,签署双边军事合作协定,提供军事援助,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军事联系,消解俄罗斯在中亚军事安全领域的传统影响。

  积极控制里海更是打压俄罗斯的战略步骤。里海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在美国的能源战略中地位重要,控制里海石油既可以增强美国的能源安全,更能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一方面加大对里海石油开发的投资,另一方面是打破俄罗斯垄断里海石油外运的格局。2005年5月25日,美国主导的全长1767公里耗资35亿美元的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汗石油管道正式开通,为西方打开了运输里海石油的重要通道。为加强对里海能源及运输管道的控制和保护,美国从2003年开始,就在里海地区实行里海卫士计划。除了组建特种部队,美国已经着手在阿塞拜疆驻军。

  继续北约东扩,是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杀手锏。美国力图通过吸收格鲁吉亚、乌克兰加入北约,实施对俄罗斯的最后的战略围困。

  面对美国在独联体国家咄咄逼人的攻势,俄罗斯只得动员一切资源,不失时机地与美国周旋,以期尽可能保住利益,赢得施展影响的空间。随着美国势力长驱直入独联体国家,普京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加以承认,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与美国的利益妥协点。

  通观普京执政后俄罗斯与美国在独联体国家的博弈,你逼我退,起起伏伏,鹿死谁手,难成定论。在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仍是紧随俄罗斯的小兄弟;阿塞拜疆在俄美之间表现谨慎;只有格鲁吉亚一心亲美,与俄罗斯叫板,而在中亚尽管美国的影响日益增长,但仍是俄罗斯占上风。俄罗斯与美国在独联体的较量还将继续。

  3.俄不要伊拉克那样的民主

  俄罗斯与美国新一轮较量还表现在美国对俄罗斯内政外交的横加指责,俄罗斯却并不买账上。

  美国在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后,对俄罗斯的内政外交不断公开说东道西,指手画脚。在内政方面,美国指责普京压制民主,破坏人权。伊拉克战事后,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渐行渐远,双方的分歧由于美国支持“颜色革命”,打压俄罗斯地缘政治空间越来越尖锐。而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改革则更让美国耿耿于怀,普京出重拳惩治金融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美国政要纷纷表示严重关切。“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采取了一些强化中央权力的措施,以铁腕对付车臣恐怖分子,加大对媒体的监控等。美国方面指责俄罗斯在民主道路上开倒车,布什连任总统后第一次与普京见面前夕,美国官方和媒体妖魔化俄罗斯甚嚣尘上,不仅美国官方对俄罗斯政府的指责不断升级,布什在布鲁塞尔发表讲演时也提醒俄罗斯政府要尊重民主和法制。美国政客更是口没遮拦,大放厥词,比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前任局长伍尔西就把普京与独裁者墨索里尼相提并论。2005年11月,出于对“颜色革命”的回应,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议案,严格限制外国非政府组织在俄罗斯开展活动,美国则指责俄罗斯国内民主进程倒退。

  进入2006年,美国方面对俄罗斯的指责进一步升级。3月5日,美国外交委员会提交了一份94页关于俄罗斯的特别报告,题目为《俄罗斯的错误方向:什么是美国能做的和应做的》,指责俄罗斯继续背离民主准则。3月16日,美国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说什么最近种种趋势说明,俄罗斯正在偏离自由与民主之路,对俄罗斯政府迷失民主之路表示“担忧”。5月4日,美国副总统切尼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指责俄罗斯与民主化背道而驰,将能源作为威胁材料。7月中旬,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布什当着普京的面对记者说:“我谈到希望能在一些国家,比如在伊拉克提倡一些机构上的变化,提倡媒体自由,宗教自由,我告诉普京,我们国家很多人都希望俄罗斯也能做到这一点。”普京马上就反驳:“我们当然不想要伊拉克那样的民主。”普京的回答引得在场记者们大笑,但是布什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

  对俄罗斯振兴大国地位的独立自主的外交,美国如芒刺在背,骨哽在喉,极端不爽;普京提出“稳定弧”思路,积极发展同中国、印度的战略关系,提升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作用,整合中亚力量强化在中亚的影响,加强与欧盟特别是与德国、法国的关系等行动,颇让美国警惕;俄罗斯以能源作工具教训乌克兰等,让美国既愤愤然又无可奈何;俄罗斯积极介入世界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更让美国警惕不已;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既保持与美国和欧盟协调,又坚持维护伊朗正当权利的立场,也让美国感到不舒服;美国力图主宰中东和平进程,在国际上孤立巴勒斯坦激进派别哈马斯,俄罗斯却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问莫斯科,让美国措手不及,美国政府对此十分恼火,公开要求俄罗斯说明意图——国际舞台成为俄罗斯与美国新一轮较量的场合。三、徘徊于伙伴与非敌非友之间

  (一)俄美关系的特征

  普京执政至今,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由冷变热,又由热变冷的过程,俄美关系的性质一直在伙伴和非敌非友之间徘徊,关系热的时候没有超出伙伴而成为盟友,关系冷的时候也没有,也不可能超出非敌非友而变成敌人。这一时期俄美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美国在俄美关系中居主导地位,美攻俄守。美国凭借超强的实力和战略优势,力图把俄罗斯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成为美国单边主义的“小伙伴”,因此不断弱俄、遏俄,挤压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基于实力不足和争取发展经济的时间的考虑,俄罗斯一直以退让谋求与美国的战略妥协。这是普京时代俄罗斯对美政策的基调。

  第二,俄美双方互相对战略需求严重失衡,俄罗斯对美国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国对俄罗斯的需求。“9·11事件”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需要集中在反恐合作、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维护地区稳定三个方面。而俄罗斯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需要与美国全面保持大体合作的关系,以便为国内建设和发展求得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更何况俄罗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备主要还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俄美双方互相需求的严重失衡,是美国在俄美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人拿捏着俄罗斯的需求的命门,在处理对俄美关系时,时而打压,时而利诱,迫使俄罗斯就范。但是也应看到,美国对俄罗斯也不能一味打压和过分逼迫,不能不时常加以安抚。因为把俄罗斯逼成对手或敌人对美国不利,还可能引起灾难性后果。不说俄罗斯拥有能对美国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拥有足够的力量给美国带来麻烦。第三,摩擦多于合作。普京执政后,除“9·11事件”后,俄美有过短暂的关系热烙期外,其余时间,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摩擦不断。

  第四,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普京的边缘主义相辅相成,各自出拳变格。普京的“边缘主义”的实质在于:强敌当前,既动员一切资源,不失时机地与美国抗衡,但随时准备在明显不利于己的情况下做出尽可能体面的妥协;既积极运用国际纷争与各方立场对比中的所有差异来进行“寻租”和确立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尽一切可能折中斡旋,来赢得施展自身影响的空间。

  (二)俄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北约东扩。北约东扩是美国打压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的主要手段。照美国霸权主义膨胀的全球战略看,美国不会停止北约东扩的步伐,在北约第二轮东扩之后,下一步目标瞄准了独联体国家格鲁吉亚和乌克兰。

  第二,美国对独联体国家的渗透。美国势力通过反恐行动和支持“颜色革命”深入独联体国家,这也是美国挤压遏制俄罗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俄罗斯以现实主义态度承认美国势力可以进入独联体,但也积极采取措施,抵制美国在独联体国家存在的消极影响。

  第三,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鉴于俄美经济依存度不高,俄罗斯是唯一被排斥在世贸组织大门外的大国。随着经济发展,俄积极争取加入世贸组织,现在的主要障碍在美国。在2006年7月中旬的八国集团峰会上,俄罗斯满心希望能与美国达成协议,结果希望落空。在普京和布什会晤后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布什毫不客气地说,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努力。这一次没有达成协议表面上是农产品问题,实际上是美国方面提高要价,挤兑俄罗斯。直到2006年11月10日,俄美才就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

  由于俄罗斯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追求存在不可能调和的结构性矛盾,俄罗斯不会放弃重振大国雄风的目标而心甘情愿地充当美国的唯唯诺诺的“小伙伴”,而美国也绝不会放弃引领世界秩序的超级霸权的野心,对俄罗斯防范和遏制的战略和政策也不可能根本改变。但是,双方又确实存在相互的需求,所以俄美之间又斗争又合作、斗争多于合作的格局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当然,俄美关系的真正平等,要取决于俄罗斯的经济振兴和俄美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欧盟和中国对美国单边主义的牵制。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