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建设是普京执政后复兴俄罗斯,实现强国梦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国力的衰落注定了强军之路的坎坎坷坷。
一、“库尔斯克号”警钟长鸣
(一)118条生命:悲剧发生
2000年8月12日,对于俄罗斯海军乃至整个军队是一个悲剧性的日子。在巴伦支海上进行演习的俄罗斯北方舰队下属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海底失事,与指挥部失去联系。
“库尔斯克号”是俄罗斯海军奥斯卡Ⅱ型多用途战略导弹核动力潜艇,1994年5月建成,1995年1月正式在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服役。“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不说比同类型的美国潜艇更胜一筹,至少不会相形见绌。它的排水量为24000吨,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续航能力为120天,装有24枚巡航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另外还配有28枚现代鱼雷。“库尔斯克号”是航空母舰的克星,曾被俄罗斯媒体称为“航空母舰终结者”。
2000年8月,北方舰队在巴伦支海距离俄罗斯海岸线仅90公里的区域进行军事演习,为组织海军舰只大编队再次远航地中海展示俄罗斯海军实力作准备。在这次演习中,“库尔斯克号”担任水下演习指挥艇。8月12日白天,北方舰队指挥部失去了与“库尔斯克号”的联系,北方舰队旗舰“彼得大帝号”的声纳装置记录下一声砰响,当时,没人想到“库尔斯克号”已经出事,更没有人为此发出特别警报。后来的报道证实,在同一时间、同一海域的美国潜艇的声纳也听到两声有别于鱼雷发射的声响。挪威的地震专家也记录到两次来自俄罗斯海军演习区域的地震波。
发现与“库尔斯克号”联系不上后,舰队指挥部每隔半小时呼叫一次。晚上,发出“库尔斯克号”出事的警报,搜救大队出动寻找。8月13日凌晨,躺在深海108米处的“库尔斯克号”被发现。8月13日7时,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元帅向普京总统报告“库尔斯克号”出了故障和意外的情况。军方认为,情况可能不是特别严重,“库尔斯克号”上储备的空气和食品足够用一周,救援行动已经展开,潜艇也可使用救生密封舱主动地撤离人员。出于对军方和专业人员的信任,普京没有改变到索契短期休假的计划,只是要求每两个小时报告一次有关“库尔斯克号”的情况。这就给后来遭到舆论指责落下了话柄。
8月14日,水下救援设备考察了“库尔斯克号”出事现场的情况,发现的却是一幅可怕的景象:潜艇的舰首部分被毁坏,潜望镜移位,外壳有巨大的裂缝,救生用弹射装置受损。得知这些情况,经验丰富的海军总司令弗·库罗多耶夫认为,潜艇人员生还的可能微乎其微。但人们都盼望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海军总司令的声明被俄罗斯媒体忽略了,只有《共青团真理报》发表了库罗多耶夫的意见,并且不无讥讽地评论道:
做出如此极端悲观的声明就意味着把自己半个上将肩章扯下来,要么是库罗多耶夫不想对同胞说谎,要么是按照古老的海上迷信描绘比可能的情形更坏的境况。可海军军人的家人到底该听哪一头呢?
俄罗斯政府和军方没有放弃希望,仍然进行积极的营救,成立了由副总理伊,克列巴诺夫为主席、海军总司令弗·库罗多耶夫为副主席的事故调查委员会负责救援工作,北海舰队司令波波夫担任直接指挥,“库尔斯克号”的设计和建造人员被请到北海舰队出谋划策。但是,由于风大浪高和强大的海底潜流,试图把水下救援设备与潜艇对接的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实际上,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水下救援设备,但是,却没有深水潜水员,北方舰队的潜水员不能在深于60米的水下工作。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仅在北方舰队的总部所在地摩尔曼斯克就有几十位能够下潜到水深300米处工作的潜水员,军队也曾有过能潜到300米深处工作的潜水员和可以在任何时候出海的潜水用船。可惜在经济转轨时期,潜水行业惨遭淘汰,其主要潜水用船被贱卖到国外,深水潜水员也随之在异国他乡服务。令人吃惊的是,波罗的海舰队最大的潜水用船居然以一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卖给了希腊。到了救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时,俄罗斯竟找不到可以下潜到108米打开“库尔斯克号”救生舱舱口的深水潜水员。
到8月15日,普京总统决定利用外援。16日,俄罗斯政府向挪威和英国政府发出具体的救援请求。两艘挪威救援船19日晚到达“库尔斯克号”出事地点。8月21日早上,挪威潜水员成功打开救生舱口,证实所有舱室均已进水,潜艇上已经没有存活者。21日下午,俄罗斯军方正式确认“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118人全部遇难。
(二)民族的悲伤
“库尔斯克号”失事后,普京政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舆论对普京保持沉默的无所作为大加指责,对普京没有中断休假去救援前线坐镇而怨声载道,对迟迟不向国外求援更是怒气;中天。一时间,媒体上对普京政权的批评甚至攻击铺天盖地而来。面对悲剧性灾难,普京选择了忍辱负重。8月22日,普京飞到北摩尔斯克,在“库尔斯克号”官兵驻扎的营区看望了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的死难官兵的亲属。普京首先会见了“库尔斯克号”艇长根纳季,利亚钦的妻子,与她交谈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普京在军官之家大厅会见了死难官兵家属,回答了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普京言辞诚恳,言其所想,就像亲人一样和死难家属对话,进行安抚,这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库尔斯克号”悲剧的发生,许多高级将领,包括海军总司令弗,库罗多耶夫都向普京提出了辞职申请。但普京没有接受,他不愿用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所谓替罪羊来推卸责任。8月23日,普京接受俄罗斯电视台的采访时说,虽说他在总统的位置上才百余日,但还是感到对这次悲剧有完全的责任和过失。普京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做法与叶利钦时代有很大的区别。
为了真正弄清“库尔斯克号”葬身海底的原因,也为了防止核泄漏污染环境,同时也为了把死难者遗体打捞上来对家属有所交代的人文关怀,更为了俄罗斯海军的核心机密不被他人偷窃,俄罗斯决定打捞“库尔斯克号”潜艇。在挪威深水潜水员和荷兰马蒙特公司的合作下,“库尔斯克号”被打捞出水。
2002年7月26日,俄罗斯检察长乌斯季诺夫按照普京总统指示,向社会公布“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原因。原来,“库尔斯克号”葬身海底是因为鱼雷装置中的易燃物过氧化氢泄漏并引发鱼雷爆炸。“库尔斯克号”上的鱼雷是靠过氧化氢反应装置来推动的,每一枚鱼雷装有1000升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易燃物质,燃烧时会产生高温。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准备发射鱼雷时,过氧化氢从鱼雷泄漏,引起鱼雷爆炸,爆炸引起核潜艇隔舱内温度急剧升高。两分钟后,存放的鱼雷发生第二次大爆炸。爆炸发生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从第一到第五隔舱的人员就已经遇难,只有23人撤到第九隔舱。但是海水很快通过被烧毁的通风管道涌进来,剩余的23人也窒息而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对俄罗斯军队无疑是一个重大悲剧,集中暴露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建设的严重问题。
由于经济持续下滑,导致军费开支严重不足。这对包括海军在内的俄罗斯军队建设极其不利。“库尔斯克号”出事前几年,由于军费严重不足,部队缺乏武器装备的维修更新费用,武器装备完好率不足50%。1998—2000年,俄罗斯每年的军事拨款只有40~50亿美元。军队开支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军费不足,部队无法更新装备,装备老化,又缺钱维护,自然容易出事;一度时期,俄罗斯军队的训练费用只是军费预算的1%,军事训练不足,很难保证部队军事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后勤保障也就大打折扣,而海军舰艇保养费只能提供真正需要的8%—10%,海军70%的舰只需要维修保养,没有保养经费,战舰只能尽可能留在海港里,甚至海军不得不将一时用不着的潜水用船连同潜水员一起廉价转让,以致“库尔斯克号”失事后,整个海军找不到深水潜水员,最后只好靠挪威商业公司深水潜水员完成潜水工作,但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星期,政府落了营救不力的抱怨;军费不足,部队官兵的收入大为减少,福利更是每况愈下,加上经济危机导致通货膨胀,一部分中下级军官的生活甚至下降至生活贫困线以下,拖欠2—3个月的军饷是常事。军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充足的保障,军人的地位也直线下降;军人收入少,社会地位低,适龄青年逃避兵役愈演愈烈,直接后果是兵源不足,且素质低下。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悲剧使俄罗斯军队形象大为受损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引起人们对军队建设的进一步关注。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俄罗斯只有深化军事改革,才能实现强军强国的雄伟蓝图。
二、变革军事战略构想
(一)军事战略思想的演变
变革俄罗斯的军事战略构想是普京政权为推动军队建设,确定强国强军指导原则之举。
俄罗斯的军事安全战略不仅关系到俄罗斯的军事建设,而且更关系到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俄罗斯的军事安全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指安全客体——俄罗斯的个人、社会和国家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另一方面指民主制度下的俄罗斯以国内外的战略环境、安全威胁为根据和以国家资源的现实能力为条件的、经过科学论证的、以追求国家或国家联盟免除威胁为目标的军事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安全战略构想从叶利钦时代到普京时代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推动这种演变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苏联解体后,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和国力衰落的现实条件,为新的军事安全战略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俄罗斯社会转型导致国家发生根本变革,而俄罗斯急剧的社会转型则导致经济急剧恶化,经济实力大幅下降,使俄罗斯必然放弃苏联时期的超级大国的军事安全理论和军事扩张政策。出于帝国理念,苏联打着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旗号,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夺霸权,把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骚动都看成与自己的国家安全息息相关,都要与美国一争高下、决一雌雄。而国力的衰落使俄罗斯没有能力继续苏联军事安全理论,俄罗斯成为民主国家也使俄罗斯没有因为意识形态原因与西方全面军事对抗的必要。
第二,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的现实需要。军事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政治目标极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俄罗斯要重振大国雄风,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坚实的后盾,就会使目标大打折扣。而要建设强大的军队,必须有符合实际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支撑,因此,不能不对军事安全战略构想进行变革。
第三,时代背景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趋紧密,而且在安全上的相互依存更为加深,尽管大国之间由于各自战略和安全目标不一致,分歧和竞争,特别是地缘政治考量在所难免,但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损俱损的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安全利益,使得大国之间又不得不以互利合作为主,爆发大战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全球化的洪流在以摧枯拉朽之势;中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安排的同时,也催生着新的发展观和安全观。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安全形势日益鲜明的特点是非传统性安全问题,尤其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凸显。与传统安全威胁相比,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贩卖毒品、国际走私、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具不确定性、跨国性、危害性、普遍性等特征。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在安全方面的共同利益大大增加,相互合作,共同对付非传统威胁的利益需求上升;同时,非传统安全问题又与地缘战略竞争等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这不能不影响到俄罗斯对军事安全战略的选择。为了跟上经济全球化步伐,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俄罗斯不能不随时代的变化转变发展思路的同时,重新考虑国家的军事安全战略构想。
第四,俄罗斯军队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美国在军事变革方面的差距在扩大的现实。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伊拉克战争,这一场又一场的局部战争除了是高科技武器的展示场,还生动说明由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为主要特征的军事变革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硕果累累。当发达西方国家的军事战略思想、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俄罗斯军队正在政治动荡和经济衰落之中苟延残喘,曾经叱咤风云的俄罗斯军队雄风不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面临沦为世界二三流军队的危险,为了应对挑战,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俄罗斯不能不重新设计军事安全战略构想。
第五,历史的经验教训。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维持庞大的军事机器,造成国防开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13%、国家财政开支的45%~50%,远远超过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庞大军费开支直接的恶果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苏联在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的军备竞赛这场昂贵的游戏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也在军备竞赛的比拼中土崩瓦解。
(二)确定军事安全战略
俄罗斯从苏联这个红色帝国吸取的经验教训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使俄罗斯不得不根据自身的安全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来选择军事安全战略。
1.对国际形势总体判断是选择军事安全战略的出发点
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到普京2000年1月10日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国家构想》、4月21日签署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再到2003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召开高级军官会议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紧迫任务》的文件可以看到,俄罗斯对自己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地缘政治现实及发展趋势的判断越来越冷静,对客观现实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叶利钦时代,开初对国际形势做了乐观的估计,认为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对抗不再存在,俄罗斯没有明显的敌人,对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入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俄罗斯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国内;但随着北约正式启动东扩进程,俄罗斯与美国及西方关系的疏远,又认为北约东扩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重新确定美国为首的北约是俄罗斯外部安全的重要威胁,从而调整军事安全战略,提出现实遏制原则来应对挑战,以强硬路线对抗强硬路线,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和西方旨在反对俄罗斯的科索沃战争。
普京执政后,很快意识到以强硬路线对抗西方、对抗美国是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应单方面退出与美国的角逐。“9·11事件”后,普京抓住机遇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也让美国看到俄罗斯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在2003年10月初国防部召开的高级军官会议上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对形势的总体判断比2000年版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A和《俄罗斯军事学说》更为积极,认为随着俄罗斯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改善,特别是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俄罗斯面临的军事威胁相对不大,与美国和北约爆发大规模常规战争甚至核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可以排除。所以,俄罗斯的军事安全战略应从关注全面战争转入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局部战争。
2004年12月7日普京在莫斯科反击战63周年庆典上发表演讲
2.对现实和潜在的安全威胁的清醒认识,是制定军事安全战略的主要依据
普京执政后,对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威胁的可能性、程度和可能的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普京在2000年4月21日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中认为,俄罗斯及盟国军事安全方面面临的潜在威胁主要有北约东扩;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削弱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在重大的国际安全问题上无视俄罗斯的利益;对俄罗斯提出领土要求;干涉俄罗斯内部事务;在俄罗斯国界和周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且不断升级;针对俄罗斯及其盟国的国际恐怖活动;外国特工机构及其操纵的组织在俄罗斯领土上猖獗活动等等。到了2003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召开的高级军官会议,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则进一步明确俄罗斯面临三大威胁。
一是外部威胁,包括部署部队和武器以便进攻俄罗斯及其盟国;干涉俄罗斯内政,利用政治和武力手段使俄罗斯某一地区脱离俄联邦;俄罗斯及盟国周边地区出现武装;中突策源地,并威胁到俄罗斯及盟国的安全;扩大军事同盟,增加军事盟友,危及俄罗斯及盟国的安全;周边国家不稳定,未经俄罗斯许可和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外国军队进入俄罗斯友好邻国等。
二是内部威胁,主要包括企图用武力改变宪法制度和破坏俄罗斯领土完整;攻击国家的经济、军事、生活保障和通信设施,策划、准备和实施致使国家权力机关无法行使职能的行动;在俄罗斯进行大规模团伙犯罪,威胁政治稳定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运动等。
三是跨境威胁,主要包括在别国建立、装备、训练武装,目的是将其派到俄罗斯及盟国境内活动;境外分裂主义、民族主义、极端主义势力支持的、旨在破坏俄罗斯宪法制度、威胁俄罗斯领域完整和公民安全的行动;跨国犯罪等。跨境威胁兼有外部威胁和内部威胁的特征,表现形式是内部威胁,实质是外部威胁。
3.国家的实际能力是确定军事安全战略的物质基础
军事安全战略的确定除了必须根据国际安全需要之外,还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能力息息相关。苏联以美国50%~60%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与美国势均力敌、并驾齐驱的军队,成为俄罗斯人引以自豪的光辉成就。然而,这远远超过国家经济和资源承受能力的军事负荷却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苏联也在军备竞赛中败下阵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急剧经济和社会转型,在激进的“休克疗法”和自由化改革中,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经济实力大打折扣。普京上台后,经济连年增长,但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能用于国防预算的资金非常有限,2004年,俄军费总预算137.16亿美元;平均每个士兵才一万多美元,而美国是18万美元,英国为15万美元,法国和德国为10万美元,即使土耳其也有1.5万美元。如果俄罗斯按照美国模式要维持100万人的军队,就须1800亿美元军事预算,按法国、德国标准,也需1000亿美元。俄罗斯的国民经济显然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军费负荷。因此,俄罗斯必须从有限国力的实际出发来确定军事安全战略,以便利用有限的资源,重振军备,恢复军事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三)军事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
俄罗斯军事安全战略的转型是从叶利钦时代开始的。普京执政后,尽管俄罗斯的军事理论和战略还在探索之中,尚未最终定型,但从《俄罗斯联邦安全构想》、《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安全法》、《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俄罗斯联邦国家2010年前武器装备发展规划》等法律或文件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军事安全战略具有以下的基本内容:
第一,俄罗斯的军事安全战略具有防御性质,建立在自由民主法律理念和制度安排的基础之上,以保卫和发展国家利益、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为主要任务。
第二,强调核威慑保障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特殊意义和作用。俄罗斯从苏联那里继承了庞大的核武器库,将其转变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盾牌,这对于经济衰退,资金有限的俄罗斯来说,是保持威慑力的捷径。因为比起常规高技术兵器来说,苏联传承的核武器与美国的差距小得多,无需太多的投入,就能使俄罗斯的核潜力保持在足够水平上,发挥有效的威慑作用。
俄罗斯的核盾牌的威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对核大国的战略威慑,防止核大国发动或介入对俄战争,或者控制与核大国冲突的规模和级别;(2)威慑常规对手,使其不敢轻易动手,防止其针对俄罗斯发动战争,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为了保证核威慑起到应有的作用,俄罗斯强调:(1)先敌使用。如果俄罗斯遭受严重的安全威胁,而常规武器又不能消除威胁,俄罗斯有权使用核武器,即使没有受到核攻击。(2)扩大使用核武器的对象和区域范围。俄罗斯及盟国一旦遭到核国家或与核国家结盟的非核国家的进攻,俄罗斯核武器打击的不仅仅是核国家,也可能打击非核国家。(3)注重战术核武器的威慑作用。鉴于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不断,成为战争的主要样式,因此,俄罗斯应加紧发展非战略性核武器,在关键时刻在战役战术层面起到遏制和威慑作用。
第三,加快军事改革,走质量建军之路。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能力负担不起庞大的军队,只能走精兵之路,缩减军队人数,不断提高军队素质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威慑力,满足国防需要。
第四,加强国防安全合作,积极改善国际安全环境:(1)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在集体安全和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方面的合作,保证俄罗斯周边地区的稳定;(2)退出与美国的对抗,加强与美国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领域中的合作;(3)发展同欧盟、中国、日本、印度的全面关系,保证西部和远东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第五,加快国内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步伐,通过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从根本上消除国内安全隐患。伊拉克战争后,一些俄罗斯军事专家认为,由霸权主义引发的地区不稳定是俄罗斯面临的主要威胁。再加上“9·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长,俄罗斯及其盟友被卷入局部战争或反恐战争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俄罗斯应具有同时在两个局部战争中作战的能力。
三、增加军事拨款
(一)叶利钦时代的“死亡预算”
增加军事拨款是普京夯实强军物质基础的有力措施。
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国防预算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因为除人员素质和核武器之外,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取决于高技术兵器和军事训练素质,而高技术兵器的研制、采购及军事训练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俄罗斯军队拥有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大约只有22%,而发达国家已经达75%以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小。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状况,俄罗斯军队很难在世界强大军队中保有一席之地;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加军事拨款。
叶利钦时代,军费严重不足,1999年仅为47亿美元,被称为“死亡预算”。这样低的军事拨款连维持军队生存都困难,更遑论改革和发展了。
(二)逐年增加军费
普京执政后,随着俄罗斯经济逐步好转,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得以不断大幅增加军事拨款。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65.1%,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8.81%;2001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29.21%,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8.74%f2002年增加19.26%,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4.38%;2003年增加20.41%;2004年增加15.69%;2005年增加28.34%,占财政支出的17.30%;2006年,俄罗斯国防开支计划为6683.2亿卢布(约合238.6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22%,尽管数额还不到美国军费预算的5%,居世界第七位,但对于军费一直捉襟见肘的俄罗斯军队来说,毕竟日子好过多了。
随着军事拨款的逐年增加,国防预算中军队更换装备的经费也不断上升,到2003年,更换装备的费用就占到国防预算的50%,军人的工资和福利则只占43%,这是俄罗斯军队在苏联解体后首次实现维持和发展费用达到40:60的大致平衡。俄罗斯国防部部长伊万诺夫在莫斯科向记者透露,2006年,俄罗斯国防采购资金达82.7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8.8%,国防采购资金的70%用于采购新型武器装备和军事硬件,以及俄罗斯军队的硬件设备的全面升级。伊万诺夫声称,到2017年,俄罗斯的国防预算的70%用于发展军事力量,30%用于维持日常军事行动。
随着军事拨款大幅度增加,军人待遇也逐步提高。普京执政后,多次大幅度提高军人的工资;同时,开始实施合同兵役制。2006年9月22日,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在国家杜马会议上宣布,2007年1月1日起军人的工资增长10%;12月1日,军人工资将再增加15%。库德林还承诺,在2010年前彻底解决军人住房问题。军人待遇的提高,有助于稳定军心和人员,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
四、深化军事改革
深化军事改革,走质量建军之路,是普京强国强军的核心内容。
俄罗斯的军事改革是从叶利钦时代启动的,俄罗斯军队在建军思想、战略任务和组织结构方面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俄罗斯军队开始实施诸如裁军、精简机构、职业化建设等军事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国家经济恶化,政治动荡,军事改革也步履维艰,在军费开支大幅度压缩的情况下,军事改革因经费紧缺而大打折扣,改革措施的实施一拖再拖,收效甚微,俄罗斯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大幅度滑坡,武器装备状况不断恶化。普京执政后,提出复兴俄罗斯的强国目标。强国则必须强军,进一步深化军事改革,是重振军事大国雄风的必然选择。普京时代深化军事改革的举措主要有:
(一)加速国防部文职化进程,推进军事管理体系现代化
文官统率军队是民主理念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俄罗斯社会生活走向非军事化的重要步骤。普京上任后不久,就任命非职业军人谢尔盖,伊万诺夫担任国防部长。此举被认为是军事领导机构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2004年6月11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国防法修正案》。这项法案规定,国防部长通过国防部指挥武装力量,表明俄军总参谋部不再拥有管理军队的权力,国防部部长成为军事管理体制中的关键人物。在俄罗斯转型过程中,俄罗斯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对军队实际指挥权的争夺一直不断。以前的《国防法》也有“国防部部长通过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对武装力量实施指挥,总参谋部是对武装力量实施指挥的主要机关”的条款,而《国防法修正案》删除了这项条款,明确规定国防部长通过国防部指挥武装力量。《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条例》由国防部长而非总统批准,将军队的指挥权集中于国防部,结束了指挥权之争,避免军队出现两个指挥体系,也有助于推进文官统率军队的军队民主化进程。
(二)进一步调整军兵种结构
按照普京总统的命令,俄罗斯在2001年6月1日前,把原属于战略火箭军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太空防御部队组建成独立的兵种——航天兵。航天兵的主要任务是对导弹袭击提供预警,并摧毁敌人的来袭导弹;提供军事气象等信息和通讯保障等。现代战争,特别是科索沃战争的实践证明,陆海空军的行动越来越依赖来自太空的信息支持,俄罗斯为了适应21世纪的现代战争需要而组建了航天兵这样的独立兵种。
在组建航天兵的同时,俄罗斯把战略火箭军由军种降格为兵种。这样,俄罗斯军队现在就拥有陆军、海军、空军三大军种和战略火箭兵、空降兵和航天兵三个独立兵种。
(三)精兵裁员,走质量建军之路
精兵裁员是俄罗斯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精兵裁员,俄罗斯要把军事武装力量的数量减少到与政治大国地位相称的100万,并使军队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俄罗斯军队的裁员是从叶利钦时代开始的。普京执政后,继续精兵裁员的方针,到2003年,俄罗斯军队的数量减为146万人。2004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布,俄罗斯在2005年裁员10万人,争取在2006年初将俄军总数压缩到110万人。
在裁员的同时精简机构:(1)裁减高层指挥机构。2004年后,各军兵种司令部及参谋部人员裁减10%。(2)裁减非战斗机构。海军向联邦工业局移交船舶修理厂,国防部对军事院校实行优化组合,裁减大批军校教员。
(四)积极推进军队职业化
以合同兵役制取代义务兵役制为内容的军队职业化改革,也是俄罗斯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俄罗斯军队建设的战略性举措。在叶利钦时代,由于军费缺乏,只提出了改革方案并没有真正实行。从2001年起,俄罗斯国防部在空降兵第76师首先开始合同制试点。在大量裁减军队员额的情况下,俄罗斯军队加快了职业化改革的步伐,把合同制试点经验加以推广。
俄罗斯国防部制定了分两阶段完成军队职业化的改革方案。第一阶段为2003-2007年,把所有快速反应部队转为合同兵役制;到2008年开始第二阶段,逐步实现整个军队完全职业化。2003年4月15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布,2004-2007年,俄罗斯武装力量常备部队裁员后(2002年底,俄军已组建10个师、7个旅和13个团,总共16.6万人的常备部队),将实行合同兵役制。16日,俄军总参谋长兵役局局长瓦·阿斯塔宁宣布,2004年首批实行合同制的部队有27个。在2005年,俄罗斯有四万名军人实行合同制,俄罗斯联邦军队驻在车臣的1.3万人在2005年6月前全部转为合同制。据俄罗斯国防部官员透露,到2007年第一阶段改革计划完成,将有25%的俄罗斯士兵成为合同制军人。
(五)加强军事训练
军队的战斗力在高技术条件下是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练出来的。由于军费严重不足,俄罗斯军队一度花在战斗训练的费用只占军事预算的1%,很难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不下降。随着军事拨款的大幅度提高,俄罗斯军队的军事训练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军事训练活动逐渐正常开展。以2004年为例,俄罗斯军队的训练的次数增加,规模扩大,强度和水平提高。2004年2月10-18日举行了自苏联解体后规模最大的“安全-2004”战略核演习,普京总统亲自审查演习计划,并亲临核潜艇和航天发射场观摩演习。参加演习的各军兵种部队出动了所有先进装备,地域横跨欧亚,空中拦截、海上封锁、空降突袭、太空作战等演习科目交叉进行,演习显示俄罗斯仍具有强大的战略核威慑力量,也检验了部队的实战能力。
2004年4月,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这一敏感区域进行春季联合演习,针对北约东扩,展示常规武装力量的战斗力;6月,俄军又在远东举行五年来规模最大的“机动-2004”军事演习,训练把部队从一个地区调往另一个地区的能力。
2004年9月,俄罗斯海军唯一的一艘重型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参加“大西洋-2004”远洋出海训练,旨在检验装备,培训专家。
(六)加快国防工业改革的步伐
国防工业是俄罗斯军事组织的一部分,也是俄罗斯国家军事安全战略的重要问题。在叶利钦时代,开始了国防工业急风暴雨式的改革。随着大量裁军,国家紧缩和停止了军事订货,把军工企业推向市场。但这种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恶化了军工企业的生存环境。普京执政后,积极推动国防工业的改革。
首先,重新规划国防工业改革和发展战略。2001年3月22日,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系统改革规划小组成立;随后,《201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和发展规划》出台;10月,俄罗斯国防工业系统改革规划小组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系统2010年和更远将来发展的基本政策以及2002—2006年国防工业系统改革和发展》的联邦规划。2002年1月,俄罗斯公布《国家武器装备计划:2010年》。这些文件确定了国防工业新一轮改革的基本任务、内容、政策和步骤。
其次,继续进行国防工业结构重组,一方面是国家大型企业重组,先后组建了“苏霍伊”开放型航空股份控股公司(拳头产品是“SU-27”、“SU-30”战斗机)、开放型股份公司“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主要产品是军用和民用大型发动机)、巡航导弹作战系统“康采恩”,由国家大型专业企业组成(生产战术导弹,开放型股份公司)等军工“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有国防工业系统五个管理局内部的企业重组,比如,俄罗斯航天航空局计划在几年内成立18个航天康采恩和17个航空康采恩;俄罗斯弹药局则在2002—2004年,先后在本行业成立了六个龙头股份公司;2002年,俄罗斯常规武器局宣布在几年内成立九个优化重组的股份公司。
第三,增加国防定货和国家拨款。普京执政后,随着经济情况好转,军事拨款的大幅度增加,国防订货也逐渐扩大。2006年,俄罗斯国防采购资金达82.7亿美元。除了国防订货,同时加大对国防科研和实验的拨款。
第四,推动武器和军事技术的出口。普京执政后,俄罗斯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不断增长,出口额2000年为36.8亿美元;2001年达44亿美元;2002年达48亿美元,占世界军火出口总额的12%。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是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第一大客户,中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20亿美元的武器。2001年秋季,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购买40架SU-30战斗机的合同,价值15亿美元。这一项目使俄罗斯得以启动生产第五代战斗机的计划。
通观这几年俄罗斯的军事改革,尽管成果显著,但不尽如人意,为达到强国强军的目的,俄罗斯正在酝酿实行新一轮的大规模军事改革。据2005年12月13日的俄罗斯《独立报》披露,俄罗斯总参谋长卢耶夫斯基大将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商讨总参谋部作战局局长亚·鲁克什上将拟订的军事改革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1)调整军队指挥体系,废除六大军区,取消陆海空三军军种司令部以及空降兵和航天兵兵种司令部,代之以远东、中亚和西欧三大方面军,成立混合各军兵种的地区司令部;(2)进一步精兵裁员,走质量建军之路,俄军再裁减10万人,届时俄罗斯武装力量总数为100万,同时减少3000个将军职位。
俄罗斯总参谋部出台这一方案是为了高效能地应对恐怖主义和局部战争的威胁,解决各军兵种协调这一老大难问题。俄罗斯大多数专家认同总参谋部的设想,但认为实现这一方案需要巨额资金来改变武装力量现有的通信、驻地等基础设施。
12月14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对外宣布,俄罗斯国防部没有对武装力量结构进行重大改革的计划。与此同时,伊万诺夫也承认,建立地区指挥部的设想是正确的,但应考虑联邦预算的承受力和防止指挥体制出现混乱的问题。目前,新一轮军事改革应保持连续性,谨慎从事仍是主流观点,也是国防部部长出面否定总参谋部改革方案的主要原因。
五、锻造核盾牌
(一)核战略力量的现代化
发展军事技术,锻造核盾牌是普京政权强国强军的重点内容。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俄罗斯为了促进军队现代化,积极发展军事技术,争取在2010年使先进武器设备达到军队装备总量的35%,2015年达到45%。与此同时,俄罗斯也致力于核战略力量的现代化。
庞大的核武器库是俄罗斯维护国家利益和保卫国家安全最可依靠的军事资源,是具有强大威慑力的战略工具。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实力缺乏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是支撑俄罗斯大国地位、争取与强国平等对话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核盾牌的质量,保持世界一流水平,才能保证俄罗斯的核战略威慑的可靠性。为此,俄罗斯在2003年10月出台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紧迫任务》中,把保留战略核遏制力量潜力,并使之保持在随时能给入侵者以预定打击的水平,置于俄罗斯军队的四大任务之首。
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方向是减小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1)在陆基战略核力量方面,俄罗斯将加快生产和部署有很强突防能力的白杨-M导弹。(2)在海基核力量方面,俄罗斯决心夺回核潜艇的优势,开始建造新一代战略导弹潜艇和新型潜射弹道导弹。2006年,第一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将服役,第二批六艘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也在2004年开始建造。2004年9月,新型潜射导弹布拉瓦I圆锤-30)试射成功。这种第四代战略导弹核潜艇具有较强隐身性能,装备有威力很大的潜射导弹,能保证海基核力量突破任何可能的反导弹系统,保持高水平的威慑力。(3)在空基核打击力量方面,主要是实现国-160战略轰炸机的现代化,使之能发射高精确度的巡航导弹。除战略核武器之外,俄罗斯还计划生产、部署一万枚当量在几十到近百吨TNT的新一代微型核武器。
针对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体系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决定发展能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新型导弹系统。2004年11月27日,在俄罗斯国防部召开的总参各军种、兵种和各军区、海军各舰队的高级将领会议上,普京宣布俄罗斯正在试验一种新式核导弹,这种导弹很快就会装备俄军。普京特别强调:“世界上任何一个核国家目前都没有这种导弹系统,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也造不出来。”
(二)发展航天兵
打造核盾牌除发展核武器外,发展航天兵,争夺制天权也是重要内容。伊拉克战争后,俄罗斯认识到航天侦察、导航系统、信息传输和指挥控制技术的高低对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的胜利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而俄罗斯在情报侦察、信息通讯和指挥控制系统方面与美国相比差距不小,俄罗斯应优先发展航天部队,迎头赶上。尽管俄罗斯没有可能支持庞大的太空发展计划,但集中一定的资金,将俄罗斯的航天侦察及信息传输技术保持在较高的国际水平上是有能力的。2003年4月5日,普京总统视察了航天部队。早些时候,他对航天部队发展规划下达了指示。2002年,俄罗斯有11颗军用卫星上天;2003年又发射36颗卫星,其中有12颗军用卫星。按照《2006-2015年航天发展规划纲要》,今后10年,航天经费将大幅度增加。2006年,俄罗斯全面恢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此后还将启用新型导弹预警系统。
第五节骄人的成就:有目共睹的高增长
普京从叶利钦手上接过权力棒,也接过了经济的烂摊子。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普京以铁腕治国,政局很快走向稳定,政通人和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京提出的强国富民和加快经济增长战略的实施,更加促进了经济连年快速增长。2004年2月14日,普京对选民发表讲话,认为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已经出现根本性变化。由于业绩显著,人气旺盛,2004年,普京又以超过70%的得票率顺利蝉联总统。普京在第二个任期内,俄罗斯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总之,普京当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七年显著增加
在普京当政的七年中,俄罗斯经济的主要指标无论从增长幅度还是从实际增长值看,都明显增加。其中,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为10%,2001年为5%,2002年为4.3%,2003年为7.3%,2004年为7.1%,2005年为6.4%。1999-2005年,俄罗斯的GDP累计增幅达46.5%。固定投资2000年增长17.4%,2001年增长10.0%,2002年增长2.6%,2003年增长12.5%,2004年增长10.9%,2005年增长10.5%,2006前10个月的固定投资增长了12.6%。2005年的人均GDP为5300美元,2006年将达到6000美元。
2005年9月5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俄罗斯问题的专家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工农业产值稳定增长
在普京当政后,工业产值增幅近44.9%。1999-2004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俄罗斯工业产值增长令观察家们注意到的是具有结构性增长的特点:机器制造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超过能源工业年平均增长6%的速度一倍;农业产值尽管有起伏,但总体仍然呈现增长趋势。
三、居民收入增加,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
普京当政后,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加上外贸顺差增加,老百姓得到实惠,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的月均实际工资大幅度增长,2000年增长20.9%,2001年增长11.9%,2002年增长16.2%,2003年增长10.9%,2004年增长10.9%,2005年增长9.7%。而居民实际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0年增长11.9%,2001年增长8.5%,2002年增长8.9%,2003年增长14.9%,2004年增长8.2%,2005年增长8.8%。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6月,俄罗斯居民月平均实际收入为10013卢布(相当于人民币3000元)。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却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20.2%下降到2005年的10.90%。
2004年12月28日普京普席新年枞树晚会
一方面是收入连续增加,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俄罗斯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6年,莫斯科市的人年月平均工资为27898卢布(约合1058美元),2006年前九个月,莫斯科市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为9.4%,而同期全国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则为10%。俄新网莫斯科3月27日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社会经济发展监测数据表明,到2006年2月,失业人口总数570万,仅占工作人口的7.7%。四、对外贸易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普京当政后,在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的条件下,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的势头。2003年开始,每年外贸总额增长都在25%以上。外贸顺差也逐年增加,2004年为800亿美元,2005年有1202亿美元的巨额外贸顺差,2006年上半年为751亿美元。与此同时,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俄罗斯中央银行2006年12月28日宣布,截至12月22日,俄罗斯联邦黄金外汇储备已达到2992亿美元,比年初的1822亿美元增长了64.2%,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五、财政收人稳步增长,提前偿还外债
普京执政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财政金融状况大为好转,从2000年起,财政预算开始由赤字转为盈余,并连年增加。2005年,联邦预算盈余16702亿卢布,2006年上半年则达到10668亿卢布(约3100亿人民币)。财政状况的良好改善为俄罗斯偿还外债提供了条件。2005年1月31日,俄罗斯提前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并在2006年8月18—21日,全部还清所欠巴黎俱乐部的237亿美元的债务。六、外国投资大幅增加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改革逐步深入,经济持续增长,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俄罗斯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投资的新热点。2004年,俄罗斯吸引外国投资40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117亿美元。2005年,俄罗斯吸引的外国投资总额已达536.51亿美元,直接投资达130.72亿美元。
§§第四章 重振大国雄风:实用主义外交